1. <rp id="zsypk"></rp>

      2. 李白詩歌的憂患意識

        時間:2022-10-28 11:25:19 李白 我要投稿

        李白詩歌的憂患意識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jīng)典的詩歌吧,詩歌飽含豐富的感情和想象。你還在找尋優(yōu)秀經(jīng)典的詩歌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白詩歌的憂患意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白詩歌的憂患意識

          李白詩歌的憂患意識 1

          一、李白詩中憂患意識的表現(xiàn)

          詩歌是詩人情感的產(chǎn)物,詩人的喜怒哀樂都在詩中流露,而李白的憂患意識在其詩中也在多個方面得到體現(xiàn)。

          (一)對唐朝前途命運的憂慮與關注

          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但是在盛世之中詩人還是看到了其中的黑暗面。自身才華得不到施展,人民生活苦難重重,上層權貴卻依舊驕奢淫逸,這些使得李白愈加不滿,他在許多詩作中都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并且在這種黑暗現(xiàn)實的基礎上,深刻地思考了唐朝的命運,其憤怒擔憂在許多作品中都得到體現(xiàn)。當時的唐玄宗寵幸楊貴妃,權奸、宦官、邊將擅權,朝政烏煙瘴氣,詩人就在《古朗月行》中,以一句“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加以諷刺。在《登金陵鳳凰臺》(人教版七下)中,李白發(fā)出了“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感慨。浮

          云蔽日,不見長安,暗示著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故而心情沉痛。詩中所見所感與歷史教訓交織,表現(xiàn)出詩人憂國傷時的心情。除此之外,《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蘇教版八下)中,“棄我去者今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這種心情也有所體現(xiàn)!氨憩F(xiàn)出他的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鄙鲜鲈娋浞从沉死畎咨钌顡鷳n著由于上層的腐敗而風雨飄搖的大唐,這是他詩歌中憂患意識的體現(xiàn)。

          (二)對上層權貴荒淫享樂的不滿和譏諷

          安史之亂的爆發(fā),對李白有著非常大的震動,使其愈加關注當時的政治,而上層權貴的荒淫享樂和人民的苦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愛國憂民的詩人對此有著強烈的不滿。

          為此他寫了許多諷刺權貴的詩,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中寫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心中郁悶,“正緣權貴在朝,才使得萬事全非,自己又豈能依附豪門,摧眉折腰以辱身降志呢?”詩人寫對名山仙境的美好向往,正是源于對權貴的不滿和抗爭,這種情緒是比較明顯的,詩人蔑視權貴和堅持自我的信念在詩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對底層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十分關注民生,同情底層人民生活的苦難。隨著玄宗后期開始拓寬疆域,頻繁出兵,人民生活負擔加重,到了“安史之亂”之后,民眾生活十分困苦。

          這些都激發(fā)了李白匡扶社稷、關心人民的憂患意識,這在他的一些詩歌中也有充分體現(xiàn)!豆棚L》(人教版《語文讀本》第三冊)中“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就描寫了安祿山攻破洛陽之后的凄慘情景,戰(zhàn)亂之后的國家滿目瘡痍,李白正視和關切現(xiàn)實,憂患意識十分明顯。在“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關山月》)等詩中,詩人清楚地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并且給予他們深切的關注與擔憂。

          (四)對封建社會壓抑人才的不滿

          盛唐年間,玄宗勵精圖治,國家實行科舉制選拔人才,讀書人能夠依靠才華進入仕途,這對文人是極大的鼓勵。當時的李白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滿懷抱負,渴望建功立業(yè)。然而,詩人沒有料到的是,后期玄宗耽于享樂,任人唯親,官場風氣變得污濁,有志之士難以被重用。詩人的滿腹才華不能施展,很多士人懷才不遇,使他對壓抑人才的社會現(xiàn)狀十分不滿。

          在《行路難》(蘇教版九下)中有詩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種心情就有所體現(xiàn)!斑@兩句想象離開長安后渡過黃河與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實際上是以山川的險阻比喻世路的艱難!痹娋渚哂斜扰d意味,生動地寫出了滿懷壯志的詩人在遭遇“賜金放還”的打擊之后的失望和不滿。諸如此類的詩句還有許多,例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人教版語文讀本第三冊)中“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以及(《將進酒》(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些詩句都體現(xiàn)出詩人滿腹才學卻無人賞識的悲哀不滿之情,因此這類詩歌都體現(xiàn)了他的憂患意識。

          二、李白詩憂患意識的成因

          人的情感并不是無端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的出現(xiàn)是許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李白的憂患意識也和他自身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一)儒道思想文化的影響

          盛唐思想文化開放,李白更是將儒家、道家、佛家、游俠、縱橫等多家思想集于一身,但對于李白影響最深的還是儒道兩家的文化。道家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狂傲不羈的性格,飄逸灑脫的氣質,都來源于這樣的思想基礎!盵5]他對“不受約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他的明朗、自信、壯大、奔放的感情,也基于這樣的人生向往!盵6]所以李白在其詩歌中總是能夠直言心中情感,他對自我的追求使他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因而能理智清醒地看到玄宗統(tǒng)治后期的種種弊病,并且以一種不受約束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而李白對于種種現(xiàn)實問題的關心和憂慮,渴望參與朝政,正是因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袄畎资莻功名心很強的人,有著強烈的‘濟蒼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盵7]即使李白清楚地看到了現(xiàn)實的黑暗,對朝廷失望,他也依舊希望建功立業(yè),匡扶社稷,甚至曾在“安史之亂”中入永王李幕,從軍報國?梢哉f李白積極入世,關心國家命運、人民疾苦的思想是貫穿其一生的。

          儒道兩家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兩家思想的交織,是李白詩中憂患意識的主要成因。

          (二)盛唐時代環(huán)境因素

          李白經(jīng)歷了由盛世走向衰頹的一個階段,玄宗前期在前人統(tǒng)治的基礎上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并且任人唯賢,使當時無論平民百姓還是才子賢人都渴望為國效力,所以當時的少年李白一心憂國為國。但是當他干謁失敗,前去長安求仕后,他的所見所聞讓他十分失望。他在長安看到了這個逐漸走向衰頹的朝廷的種種弊病,社會矛盾尖銳,人民生活困苦,他“看到的是官場的黑暗,心中充滿憤慨與不平!薄妒竦离y》《行路難》等詩都體現(xiàn)了他的不滿。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那樣一個清明繁華的年代,當玄宗后期社會問題逐漸爆發(fā)時,強烈的反差使得李白更加關心國家,所以在詩中表現(xiàn)了憂患意識。

          (三)李白自身個性與性格使然

          “李白人格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獨立不羈,不受任何約束!彼娢闹械膽n患意識與他自身的個性有著很大關系,他正義善良、直率天真,即使現(xiàn)實世俗十分黑暗,也不與之同流合污,反而更加清醒地保持自我的精神。清醒的認識使得他看清了大唐的衰頹,文人的歷史使命感將其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完全激發(fā),他不滿社會壓抑人才,大膽譏諷當時權貴,同情人們?nèi)罕姷目嚯y。李白十分渴望天下海晏河清,渴望一匡天下,李白骨子里豪爽的個性讓他在詩中直言憂患,鋪陳時弊。其浪漫主義情懷也促使他不斷探尋,企圖找到一個解決目前困境的方法。

          三、李白詩歌憂患意識的當代意義

          前面我們分析了李白詩歌憂患意識的表現(xiàn)和成因,下面我們談談在當下研究李白詩歌憂患意識的積極意義。

          (一)樹立青年關心家國天下的意識

          優(yōu)秀的詩歌都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無論是蘇教版還是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李白詩歌都極具抒情性,藝術風格豪邁飄逸,具有浪漫主義色彩,這使得他的詩歌更能打動人心。心憂天下,憂民愛民的思想感情也滲透在他“一生欲報主,百代期榮親”等詩歌中。當代青年與大學生通過閱讀這些詩歌,可以體會到詩人當時一心報國的澎湃感情,自覺樹立學習知識、關心國家、報效祖國的意識。

          (二)培養(yǎng)積極入世、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盛唐人士積極入世、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睒酚^曠達已經(jīng)成了李白詩的顯著標志,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都體現(xiàn)出了李白想要參與朝堂政治,匡扶社稷,實現(xiàn)自己人生理想的態(tài)度,這對于當代青年具有激勵和帶動作用。尤其是即使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斷地遭受打擊,“但由于他始終向往著這樣的理想,他又始終保持著自負、自信和豁達、昂揚的精神風貌。”“他把盛唐士人的入世進取的精神高度升華了”,這對于當代心理壓力不斷增大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養(yǎng)料,能夠鼓勵當今人們笑對人生,不輕易言敗。

          (三)有利于推崇曠達高遠的可貴人格

          李白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他的人生目標從來不是偏安一隅,隨遇而安,而是能夠成為一代賢臣,輔佐皇帝開創(chuàng)盛世。這種理想不是空中樓閣,李白才華橫溢,既能夠堅持報國之心,也能夠清醒地看待時勢,并渴望糾正時弊,建功立業(yè)。因此,表現(xiàn)憂患意識的詩歌體現(xiàn)出了他曠達高遠的人生追求,對于當代人培養(yǎng)高潔的人格具有引導作用,當大多數(shù)人都追求安逸享樂時,正需要一股清正的力量來引導人們追求理想,而李白詩歌作為傳統(tǒng)文學中的優(yōu)秀作品,能給人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總的來說,中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李白詩大多思想積極進取,在手法和內(nèi)容上都有著鮮明的特色。但李白詩歌并不是浮于云端的浪漫主義,其詩歌中有著深切的`憂患意識,這與其自身性格、所接受的文化及其時代背景都息息相關。但是他的入世思想、愛國情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并不局限于當時,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nèi)杂兄匾饬x和積極影響。詩仙李白的偉大思想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們,并散發(fā)著永恒的光輝。

          李白詩歌的憂患意識 2

          一、李白詩歌憂患意識的時代背景

          李白一生都處于唐朝盛世,這正是封建社會發(fā)展到高峰的頂點,唐朝政治軍事強大、文化繁榮昌盛,放眼世界也是“萬國來朝”的存在。盛世之下所誕生的李白,其浪漫主義與時代背景和社會風氣極其契合。另外,在繁榮的背后,封建社會也隱藏著各種社會危機、階級矛盾和潛在問題,而當時能夠敏銳發(fā)現(xiàn)這一點的人寥寥無幾、屈指可數(shù)。

          李白作為一個天才型的創(chuàng)作者,他比別人更為敏銳地發(fā)現(xiàn)到了王朝可能走向衰敗的跡象,因此他開始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政治抒情詩,對當時“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社會景象進行直觀呈現(xiàn)。而這也是詩人對人民、對家園憂慮關切的深層次原因。相較于他人而言,李白看問題的角度更為奇特,所反映出的時代問題與矛盾也更為深刻、更加接近本質,他的政治抒情詩其實就是整個封建社會開始逐漸走向沒落的預言詩。

          二、李白詩歌憂患意識的產(chǎn)生

          李白出身在富裕家庭,少年時便博覽群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二十歲便在詩壇中嶄露頭角,因此他自幼就有建功立業(yè)的政治理想,具有較高的政治抱負。

          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寫“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即體現(xiàn)了自己的遠大抱負。李白在性格上有自負、輕狂的一面,因此他不愿意通過科舉出仕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本,隨后他做出了一個“仗劍去閣,辭親遠游”的驚人決定。此后,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里,他走遍大江南北,廣泛結交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通過漫無目的游歷來提升個人見識、開闊個人視野,也讓他對社會百態(tài)、民生百事有了一個清醒而完整的認識,其政治思想也逐漸變得成熟了起來。

          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四十二歲的李白終于得到了貴人相助,經(jīng)推薦被皇帝招至長安供奉翰林。初入仕途的他當時還對封建統(tǒng)治者抱有一定的幻想,天真地認為自己能夠一展遠大抱負,但此時已經(jīng)接近時代動蕩變革的轉折點,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對李白這樣的人才根本不看重,在認識到現(xiàn)實情況之后,詩人失望地離開了,并繼續(xù)自己的游歷生活。正是這次入奉翰林的經(jīng)歷,讓他對封建統(tǒng)治者徹底失望,也讓他開始認識思考當下社會和國家可能正在遭遇的危機。

          三、李白詩歌憂患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

          (一)揭露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開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歷至東都洛陽,在客居期間,他親身目睹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與驕奢,這讓他感覺非常的憤慨,由此寫下了一系列政治諷刺詩歌。在《古風》十八中,他寫“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行人皆辟易,志氣橫嵩丘”,通過寫老百姓對封建官僚避之不及,從側面反映出官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是如此之低,人們對其是何等懼怕。官僚回家后,家中的景象是“香風引趙舞,清管隨齊謳。七十紫鴛鴦,雙雙戲庭幽”,統(tǒng)治者們在外作威作福,在家則沉迷于尋歡作樂、紙醉金迷之中。詩人通過寫實的筆法表達了對統(tǒng)治階級荒誕無度生活的無情批判。此外,在《古風》四十六中,“斗雞金宮里,蹴鞠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詩人通過寫宮廷內(nèi)部的斗雞、蹴鞠的游戲,將其作為統(tǒng)治者腐敗的具體表現(xiàn),王公大臣成天沉迷于這種于國無益、于民無助的游樂之中,逐漸沉淪至腐朽的深淵。

          此外,當朝統(tǒng)治者唐玄宗偏愛弄臣李林甫,而李林甫為了壯大勢力不斷地排除異己,陷害打擊正直人士,李白的好友張九齡、李邕、裴敦復等均遭受牽連。這件事讓詩人進一步地看清了當權者的真面目,進一步揭示了封建王朝腐朽統(tǒng)治的罪惡本質。在《古風》五十一中,他寫“殷后亂天紀,楚懷亦已昏。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

          女媭空嬋媛。彭咸久淪沒,此意與誰論”,通過寫歷史上殷紂和楚懷王兩個昏君,暗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意圖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吶喊。這里要注意的是,殷紂和楚懷王在歷史上都是亡國之君,李白此刻已經(jīng)敏銳地發(fā)覺了形勢十分危急,如果不及時采取行動,唐朝很有可能步前朝后塵,自己可能淪為亡國之民。這已經(jīng)是極其嚴重的警告了,而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詩人寫“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在哀悼好友李邕、裴敦復的同時,又毫不留情地怒斥了李林甫等奸佞小人。在當時小人得志的環(huán)境下,詩人直指統(tǒng)治者,體現(xiàn)出極大的勇氣。

         。ǘ┡械渿昝竦臋喑

          李林甫死后,楊國忠掌握了國家大權,安祿山掌握了大部分兵權,皇權旁落,禍迫眉睫。面對即將發(fā)生的歷史劇變,詩人通過作品進行了提前預測。在《遠別離》中,詩人寫“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通過借用娥皇、女英的傳說典故,表達了詩人對于政壇小人得道、權勢熏天的擔心與焦慮。面對即將到來的風暴,處于風暴中心的唐玄宗卻渾然不知,只有詩人自己在“雷憑憑兮欲吼怒”,在痛苦中“慟哭兮遠望”。安祿山在發(fā)動叛亂前,已經(jīng)權傾朝野,而卻鮮有人能夠揭露他的真面目。

          李白深知安祿山權力太大,勢力日益壯大,必然有叛亂的傾向,因此他在詩中寫“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較為隱晦地點出了安祿山的狼子野心,同時也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正是當朝者養(yǎng)癰成疾、養(yǎng)虎為患的結果。與此相類似的還有李白對高力士的不滿與揭露,在《古風》二十四中,詩人寫“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

          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宦官們氣焰囂張、只手遮天,統(tǒng)治者沉淪玩樂之中,棄才不用,反而一味重用高力士等阿諛奉承的小人。《古風》五十四中寫“蒼榛蔽層丘,瓊草隱深谷。鳳鳥鳴西海,欲集無珍木!币陨n榛作為喻體來比喻當朝小人,諷刺奸佞小人把持朝政、胡作非為,而有才有智的“瓊草”在黑暗現(xiàn)實中只能被迫隱居在深谷之中,甚至居無定所、無所依靠,整個社會已經(jīng)陷入了混亂不堪的境地。面對如此情況,詩人不由得發(fā)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憤慨,這種憤慨既是在表達個人的憤怒,同時也代表著整個士人階層郁郁不得志的悲哀無助。

         。ㄈ┓磳Ψ钦x性戰(zhàn)爭

          在斥責奸佞弄臣的同時,李白還在詩歌中體現(xiàn)出鮮明的反戰(zhàn)傾向,直接揭露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非正義性。對于唐玄宗窮兵黷武的軍事政策,詩人認為這是一種破壞民族團結民主平等的不義戰(zhàn)爭。對于直接參與軍事行動的軍事將領哥舒翰,詩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寫“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赤裸裸地指出了哥舒翰的加官晉爵,是用千萬在邊境戰(zhàn)斗的寶貴生命、千萬無辜老百姓的鮮血所換來的。事實上,在唐朝的開放的社會思潮中,戰(zhàn)爭并不會招致人們的憤恨,然而由統(tǒng)治者所主動挑起的不義之戰(zhàn),將會受到像李白這樣的有志之士的無情批判。

          天寶十三年,楊國忠為一己私利,不顧犧牲將士,持續(xù)發(fā)動戰(zhàn)爭。對于這種草菅人命、自私自利的行為,李白在《古風》三十四中寫“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描寫了將士在戰(zhàn)場的凄慘景象,而這一切都是當朝者一手造成的。唐玄宗的窮兵黷武,一方面削弱了唐朝大國的整體國家實力,造成內(nèi)防空虛,讓安祿山有機可乘;另一方面也直接導致民族關系惡化,讓國家與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而當時能夠看到這一點的,只有包括李白在內(nèi)的寥寥數(shù)人。直至安史之亂正式爆發(fā),一切的走向都與詩人的擔心憂慮不謀而合。

          四、結語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在長達八年的時間里,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曾經(jīng)繁榮昌盛的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走上了衰敗的道路。

          安史之亂是封建王朝歷史上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而動亂的產(chǎn)生有其時代必然性,由于統(tǒng)治者的麻木不仁,由于奸佞弄臣的肆意妄為,由于眾多有志之士無法為國家為人民做更多貢獻,直接導致整個國家命運的改變。詩

          人李白在詩歌中的憂患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這既是詩人利用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所做出的科學預測判斷,也是結合自身人生經(jīng)歷在觀察社會洞悉人性上所做出的努力。作為時代巔峰的弄潮兒,李白在王朝最繁榮的時候,能通過表面的假象深刻認識到背后的政治腐敗本質,進而覺察出封建社會盛極必衰的歷史發(fā)展趨勢,這就讓李白比同代詩人在思想上境界上要高出一個層次,也在追求浪漫主義的同時,進一步展示出自己詩歌具有現(xiàn)實性與批判性的一面。

        【李白詩歌的憂患意識】相關文章:

        杜甫詩歌的憂患意識06-24

        杜甫詩歌中的憂患意識11-21

        論杜甫詩歌的憂患意識11-30

        李白的詩歌精選10-31

        李白的詩歌10-30

        李賀詩歌的生命憂患意識08-29

        杜甫憂患意識在詩歌中的體現(xiàn)11-26

        淺析杜甫詩歌的憂患意識的論文10-27

        李白的輕舟詩歌07-1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