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時間:2024-10-17 14:27:04 晶敏 李白 我要投稿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chuàng)作的詩。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

          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游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xiàn)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憐愛故鄉(xiāng)的水,流過萬里送我行舟遠行。

          小編賞析: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岸蛇h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jié)海樓”的奇景。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gòu)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shù)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lián),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無限留戀,依依難舍。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jié)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zhèn)ィ胂蠊妍,首尾行結(jié),渾然一體!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yōu)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shù)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shù)概括力。

          【注解】

         。、荊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

          2、海樓:海市蜃樓。

         。场⒐枢l(xiāng)水:指長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韻譯】

          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來到了楚國境內(nèi)作一次旅游。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飛來天鏡,云層締構(gòu)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行程萬里繼續(xù)漂送我的行舟。

          【評析】

          唐開元十四年(726),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之情,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從詩意看,詩人與送行者同舟共發(fā),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是不確的。這首詩雖意在描繪山水,然而仔細揣摩,“送別”之意猶在,足見椽筆功夫。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蛘J為李是行舟流覽,杜則停舟細看。此說頗是在理。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出生于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首府伏龍芝市北楚河南岸伊斯闊家附近,唐時屬安西都護府)。五歲遷家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天寶元年(742)因玄宗妹玉真公主薦應詔入長安,供奉翰林,受玄宗恩遇,因得罪寵臣貴妃,被賜金遣返。安史亂中,入永王李璘幕。永王遇害,受牽連下獄,流夜郎(今貴州桐梓),途中遇赦。晚年漫游于金陵(今江蘇南京)、宣城(今屬安徽)一帶,卒于當涂。有詩1035首。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李白《渡荊門送別》文學賞析04-26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詞賞析04-21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04-16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2-23

        李白《渡荊門送別》譯文和賞析09-10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翻譯賞析02-25

        《渡荊門送別》賞析10-28

        李白詩《渡荊門送別》原文賞析10-28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及翻譯07-11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及翻譯02-1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