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召公諫厲王弭謗》翻譯
導(dǎo)語:《召公諫厲王弭謗》選自《國語周語上》,主要記載周厲王實行暴政、不聽勸諫、終被放逐的過程,暗示百姓的力量不可抗拒,引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歷史教訓(xùn),說明廣開言路對為政治國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課文《召公諫厲王弭謗》翻譯,供各位參閱,希望對大家有用。
課文《召公諫厲王弭謗》翻譯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谥砸,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翻譯
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指責他。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wèi)國的巫師,讓衛(wèi)國的巫師去監(jiān)視批評國王的人,按照衛(wèi)國的巫師的報告,就殺掉批評國王的人。國人不敢說話,路上相見,以目示意。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的言論,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
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決堤,傷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dǎo)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wù)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zhuǎn)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guī)勸之責,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dǎo),元老們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chǎn);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chǎn)生。人們用嘴巴發(fā)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shè)法預(yù)防,這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人們心中所想的通過嘴巴表達,他們考慮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來,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贊許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fā)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
教學(xué)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積累本文的古今異義詞與多義詞,提高文言翻譯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查閱字典、朗讀、討論、比讀等環(huán)節(jié)來促進學(xué)生形成自主學(xué)習、合作探究的習慣,初步掌握語文學(xué)習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語言魅力,進一步明確“民言”關(guān)系到國家政事善敗好壞的道理及人民力量的偉大,樹立愛民意識。
教學(xué)重點與難點:
理解課文,翻譯課文;了解民本思想,探究勸說的藝術(shù)。
教學(xué)手段:
多媒體教學(xué)
預(yù)習作業(yè):
1、借助注釋、工具書,閱讀課文,弄清課文大意,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段內(nèi)容。查古漢語字典,說出“防、謗”的義項及在本文中的解釋。
2、國人為什么“謗王”?王用什么辦法來“弭謗”?結(jié)果怎樣?
3、認真閱讀第二段,分出它的層次,并說明分層的依據(jù)。
4、召公用什么方法來說明堵塞民言的危害性?
5、召公又用什么方法來說明“宣之使言”的好處?
6、召公全部諫詞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7、找出文中的一個成語并說出它的意思。
8、找出文中古今異義的'詞,活用的詞及特殊句式。
9、翻譯“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10、“流王于彘”這四個字只點明厲王不聽勸告的結(jié)果,想一想,這中間至少隱含了哪些史實?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我們知道,“三寸不爛之舌”這個熟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能言善辯。而古代的確有很多勸諫的高手,如我們所學(xué)過的《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燭之武,課外閱讀材料《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觸龍說趙太后》中的觸龍,唐代的魏徵應(yīng)算是最有名的勸諫高手之一。這些人能根據(jù)勸諫的對象選擇勸諫的方式,勸諫的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語言的藝術(shù),取得很好的勸說效果。但是,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忠臣勸諫帝王確實是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證與教訓(xùn)。本文的召公也向厲王勸諫,他能否成功呢?先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要求讀準字音。
二、檢查預(yù)習作業(yè)
1、請學(xué)生說出本文題目的意思。(召公勸告厲王不要阻止百姓對他的公開批評指責)文中主要寫召公幾次進諫?(兩次,一略一詳)而《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題目的意思又是什么?“諷”——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的意思。
2、查古漢語字典,說出“防、謗”在本文中的解釋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意思。
“防”——堵住、堵塞;“謗”——公開批評指責別人的過失。
3、請找出文中的一個成語:道路以目。
4、請學(xué)生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出文章各段的內(nèi)容。
第一、厲王弭謗——殺
第二、召公諫厲王弭謗
第三、弭謗后果——流王于彘
三、讀講課文
1、請一個學(xué)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xué)生思考:“國人”為什么要謗厲王?而厲王又用什么辦法弭謗?結(jié)果怎樣?
明確:瘧——得衛(wèi)巫使監(jiān)——殺之——國人莫敢言。
王虐——王怒——王喜
2、結(jié)合語境,比較解釋三個“告”的意思
召公告曰——告訴。
以告————報告。
王喜,告召公曰——告訴。
3、全班齊讀第二段中“召公曰”至“其與能幾何”。
。1)、給這一段分出層次并說出分層的依據(jù)。
可分三層。
。ǹ捎们迦擞嗾\的話回答):“諫詞只天子聽政一段在道理上講,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講;而正意又每與喻意夾寫,筆法新警異常!
。2)、請概括每一層的意思并作分析。
第一、用比喻點出弭謗的危害性。
“防川”后果——川壅而潰,傷人必多。
“防民之口”——亦如此
解決辦法: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重在“導(dǎo)”。
為民者——宣之使言,重在“宣”。
第二、宣之使言的具體措施——廣開言路
層次理解:這一層寫了哪些人?——“公卿、列士、瞽、史、師、瞍、蒙、百工、庶人、近臣、親戚、耆、艾”
歸納:A——大小官員用詩、曲、書、箴等形式進言。
B——平民進諫(百工諫,庶人傳語)
C——近臣規(guī)勸
D——親戚彌補
以上是寫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E——瞽、史教誨:聽取教誨
F——耆、艾修之:整理意見
G——王斟酌:綜合考慮各種意見,決定施政方針。
第三、說明“口之宣言”的好處:
民之有口——土之有山川——有原隰衍沃
善敗興 財用出 衣食生
小結(jié):這一層是說:讓老百姓用嘴發(fā)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壞就能從這里體現(xiàn)出來。因此,民口是不能“防”,只能“宣”。采取堵塞的辦法最終是注定要失敗的。勸戒厲王不能壓制人民的言論,應(yīng)該像治水那樣給予疏導(dǎo),讓人民暢所欲言,擇善而從,改正失誤,實現(xiàn)人民的愿望。
。3)全班再此朗讀第二段,加深領(lǐng)會它的意思。
4、教師簡析第三段:弭謗后果。
厲王不聽召公之諫一意孤行的后果,只有三句話:一句說厲王,一句說國人,最末一句說明國人與厲王的矛盾終于爆發(fā),受到應(yīng)有的懲罰。中間有許多事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實的結(jié)果告訴讀者,文筆簡練卻回味無窮。另外,文中寫召公的兩次進諫,一略一詳,也體現(xiàn)了這一藝術(shù)特色。
四、比讀:要求學(xué)生課外自學(xué)《鄒忌諷齊王納諫》,(材料由教師提供)并與本文進行比較閱讀。想一想:
1、鄒忌用什么方法勸告齊王?
明確:類比推理的方法,由生活小事聯(lián)想到國家大事。
2、找出正面勸告齊王的語段。(見材料)
3、齊王是否接受勸告?采取了哪些措施?請一個學(xué)朗讀相關(guān)語句。
4、納諫的結(jié)果怎樣?
明確: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五、自由討論并小結(jié)全文
1、小結(jié):(1)本文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張,對后世影響很大:《荀子·王制篇》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唐朝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2)厲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殘暴、剛愎自用、拒不納諫的獨夫形象。周厲王統(tǒng)治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統(tǒng)治者的危機日益嚴重。據(jù)《國語》記載:厲王對內(nèi)——封山占水,禁止百姓砍伐、漁獵,斷絕人民群眾的生計。對外——興師動眾,征伐鄰邦,不斷加重百姓負擔。他的橫征暴斂,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朝野上下危機四伏,這自然引起像召公這樣的有識之士的憂慮。而厲王不僅沒有認識到危機,反而沾沾自喜,從他的一怒一喜中體現(xiàn)了他的殘暴昏庸頑固,因此,他的下場是必然的。
2、厲王沒有接受勸告,是語言失去了力量嗎?(課堂討論)
六、作業(yè)
1、能力:把“天子聽政”這一層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寫在作業(yè)紙上。
2、拓展:從思想價值來看,本文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為民者宣之使言”的思想有無意義?
3、積累:名句背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
辨別古今異義詞:謗、親戚、幾何、于是、宣言。
完成課后第二題練習,積累多義詞的義項。
4、利用課外時間,到學(xué)校閱覽室借閱《演講與口才》、《勸說的藝術(shù)》等書,進一步掌握勸說的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