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情景賞析
在《記承天寺夜游》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內心深處不愿做一個“閑人”。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我安慰罷了,以下便是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感情以及情景賞析,供大家了解原文。
《記承天寺夜游》情景賞析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僅84字,卻描繪出了一幅清靜皎潔的月夜美景,傳達出作者當時微妙的心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起筆一句,直點時間,并用“夜”字扣題,導引題旨。“元豐六年”不僅是個時間年限,還點示出寫作此文的背景:元豐二年(宋神宗年號),蘇軾因文字獄(“烏臺詩案”)幾遭殺身之禍,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備受監(jiān)視,近于流發(fā),自然心情憂郁。事隔四年,時至今日,其為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點出具體時間。古時以農歷記事,“十月十二日夜”當是時值初冬,有圓月升掛,而又寒意初襲的。這樣的夜晚,作者心情又是如何呢?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作者“解衣欲睡”而“欣然起行”,全因“月色入戶”。“月”是此夜特景,由此可推想前幾日的夜晚天氣,因為俗語有云:“初七初八,月際更發(fā)”,今日已為“十二”,當是朗月升掛;抑或作者對前幾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反正,今夜作者是注意到了天際的融融月色。特別是句中“入”之一字,脫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她也似乎要來慰藉遷客騷人的心靈。“月色入戶”更入“心”,“欣然”一詞,使作者喜悅興奮之情狀躍然紙上。
“念無與為樂者” “念”承前句“行”而來,是作者瞬間的心理活動。作者形單影孤,面對如此朗月良宵,又身處貶居的寂寥之中,一個人行之無味,不禁嘆問:誰能與吾為樂呢?“樂”為全文之精魄。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閃念之間,人、地跳躍而出,快得幾乎不假思索:到承天寺尋張懷民!此句也暗顯出兩人的感情篤厚。張懷民何許人也?他是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兩人同病相憐,感同身受,從中也可見出兩人心有靈犀,神思契合。句中“承天寺”,又扣題一次。“尋”字寫出急切訪友的心情,寫出急于尋人共賞月景的'心情。同時,又傳達出不知懷民是否在“家”的隱憂。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作者大喜過望,懷民不僅在寺,且還未寢。于是兩人一起在庭院散步。句中點明了“夜游”的具體地點,三點文題。“夜游”,常時一般以為暗黑,但因前文已點出“月色”,頓令人心生光明之感,恰與作者此時心境吻合,怎會不令人“欣然”呢?“步”之一字,顯出作者兩人情態(tài)閑適、攜手而游的景況。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這是為文增色的寫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傳達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為自己筆下文字的注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水中”緊承上句,接著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彌漫著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此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不都在寫“月”。“無月”,自不能明了夜間“庭下如積水空明”;“無月”,而竹柏亦不會投影交橫。這是明顯的側面襯托,曲筆寫照。寥寥數(shù)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一連兩問,含義極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問“月”、問“竹柏”,實則是問“自心”、問“世人”、問“世間”。作者客觀而問,主觀而答:“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淡淡的感嘆聲中讓人們分明地聽出詩人內心的絲絲憂楚和些些放達。“閑”之一語,是為“文眼”,包含不盡意味:那賞月的欣喜、漫步的閑適,那貶謫的悲苦、人生的喟嘆……種種微妙復雜的思想情感,盡在其中。雖口言“閑”而心難“閑”,作者當時心潮起伏的思緒,又怎是一個“閑”字了得!
綜觀全文,作者的語言樸素自然,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蘊含深刻哲理。通過多種表達方式的有層次的運用,將月下美景、心中閑愁和盤托出。敘事,則依據(jù)實情一一道來,將自己所見、所念、所行平鋪直敘,曉明通暢,同時,又于思慮的變化之中凸顯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寫景,則通用比喻,以水中景致寫庭下月影,使筆下的景物尤顯空靈,更顯出月色的皎潔和內心的清澄。抒情,則委婉曲致,欲吐還休,似閑還愁,作者僅只點出物景隨人事而變遷的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層層人生感悟,都留待讀者去深深體味。
【記承天寺夜游情景賞析】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詩詞賞析12-28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賞析翻譯06-25
記承天寺夜游作文01-01
記承天寺夜游作文12-31
改寫《記承天寺夜游》07-10
《記承天寺夜游》學案11-11
記承天寺夜游講解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