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記承天寺夜游》賞讀

        時間:2020-09-26 11:00:30 記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記承天寺夜游》賞讀

          引導語:下文是《記承天寺夜游》的賞讀,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記承天寺夜游》賞讀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談到蘇軾寫得最好的隨筆雜記是在他被放逐后因精神完全松弛,處于安然自在之時所作的那些既無道德目的,又無使命作用的漫談偶記。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的這篇《記承天寺夜游》就是這類文章的代表作。“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全文僅八十四字,卻清淡含遠,樸素自然,將詩人此時閑曠的情懷表現(xiàn)在如水的月色和靜謐的氛圍里,被后人奉為神品。下面,筆者對此文予以簡要賞析:

          一、語言干凈、素樸。蘇軾小品在語言表達上,力求“陳言務去”,不飾雕琢。他反對“言有浮于其意,而意有不盡于其言。”要求作文自然通俗,不裝腔作勢,“凡人文字,務使平和,至足之余,溢為奇怪,蓋出于不得已。”而這篇小品文則鮮明的體現(xiàn)出了他的這一要求。前半部分寫因月色之美而心生訪友之念,決然而行,與朋友散步庭中。語言平淡無奇,簡潔的交代了夜游的背景。然后用了十八個字寫月色:“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歷來被譽為寫月色的絕唱。十八字中處處有月又處處不提月。三句之中沒提一個月字,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月光無處不在。這個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靠喻體來完成的。且這個喻體是在視覺、錯覺、懸念、聯(lián)想等合力作用下產(chǎn)生出來的,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一般人寫月色,總是說月色如水,這雖很準確,但顯得陳舊。蘇軾同樣把月光喻成水,但卻是一種視覺錯覺:庭院如積水,而且還是一種澄澈得近乎空明的積水。這本身就比單純說月光如水顯得生動。然后作者再加以聯(lián)想:有水就會有水生植物藻、荇,而且這些藻荇還交錯在一起。那么這些藻荇怎么跑到院內(nèi)來了呢?作者在一番設疑后再一句點破:“蓋竹柏影也。”這種懸想設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寫得生動而逼真,而且還暗示那無處不在的月色,確實無比精妙,使得干凈,素樸的語言具有無窮的表現(xiàn)力。

          二、強烈的畫面感。寫景是游記的表現(xiàn)重點,通過抽象的文學語言“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是需要極強的語言表現(xiàn)功底的。如果說王維的畫是畫中有詩,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那么,蘇軾的這類小品文便是文中有畫,文中有詩。文中寫月景的文字雖短,卻是對瞬間佳境最敏感,最傳神的記錄。勾勒出一副秋月清冷、潔凈無塵、寺院空曠、深邃寧靜、游人清閑漫步、物我兩忘的夜游圖。在此,我們不能不驚嘆蘇軾尺水興波的絕技以及狀景達情的能力。不僅如此,在畫面中,月色還動靜相承,給夜游增添了詩意。“積水空明”,這是一種靜謐之美;“藻荇交橫”,這是一種動態(tài)搖曳之美。動靜相承,給我們勾畫出了一幅似乎彌漫著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營造出一個淡雅而又具有風韻的詩化的透明世界。也只有在這個世界中,作者才擺脫了遷謫的壓迫感,才從類似拘囚的狹小天地中解放了出來,才能達到物我兩忘、天地共存的悟境。

          三、隨物賦形,行云流水。蘇軾行文“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在寫作中,他常打破各種文體習慣上的界限,把抒情、狀物、寫景、說理、敘事等多種成份糅合起來,以胸中的感受、聯(lián)想為主,信筆寫去,文章結構看似松散,但卻于漫不經(jīng)心中貫穿了意脈。開頭一句“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看來平淡無奇,簡直就像日記。起句平平,然后在平易中起波瀾,這方是大家之風。果然,波瀾接著而來:“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解衣欲睡”是倦怠無興致,“欣然起行”卻是活躍有興致。這兩句一伏一起,一沉悶一活躍,文章頓顯波瀾。而造成這種轉換的契機則是“月色入戶”。為什么月色入戶能使作者披衣而起,興致頓增呢?這就留給讀者去思考了,是蘇軾對大自然特別是對月光的特殊情感呢?(蘇的詩文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詠月佳句)還是由于貶謫之中的孤獨和無聊,他企圖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排除紛憂,獲得慰藉,在月的世界中來尋求一種污濁的官場和喧鬧的塵世所沒有的靜謐的心境和純潔的氛圍呢?接下來,作者寫他在月下尋友。張懷民,名夢得,他不但與蘇軾遭遇相同,也是被貶謫到黃州,而且襟懷也相似。張懷民到黃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蘇軾題名為“快哉亭”,蘇軾的弟弟蘇轍還寫了篇《黃州快哉亭記》,在記中他稱贊張懷民“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可見他是個寄情于山水、不以貶謫為念的曠達之人。因此蘇軾引為同道,在此月白風清之夜,作者去承天寺尋張懷民,而“懷民亦未寢”。這個“亦”字大有講究:首先,它暗暗證實,張懷民確與蘇軾同道;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其次,作者未寢,張懷民亦未寢,這為后面的“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結論做了鋪墊。行文如山石曲折又前后照應,于此可見一斑。

          以上是敘事,寫作者由夜寢而見月,由見月而起興,由起興而尋人。以下轉入寫景,當然景中亦有情。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水中”緊承上句,接著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寥寥數(shù)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文章的最后一段,寫作者在空明月色中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連續(xù)兩次發(fā)問,目的是引出下面的結論:“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這句話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是作者對人生哲理的領悟和月色感覺的集結。“但少閑人”的內(nèi)涵很豐厚,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說自己與懷民因遭貶斥,無所事事,故多閑暇,才會有這閑情逸致來夜賞明月;實際上它是對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場的鄙視,也是對宦海浮沉的解脫和受誣遭貶的排遣。作者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只有擺脫雜念的纏繞,有著一副曠達的胸襟,才能領略這風清月白的自然之景,才能交融在這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中。這就是作者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也是這篇散文的“文眼”所在。

          綜觀全文,作者的語言樸素自然,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蘊含深刻哲理。通過多種表達方式的有層次的運用,將月下美景、心中閑愁和盤托出。敘事,則依據(jù)實情一一道來,將自己所見、所念、所行平鋪直敘,曉明通暢,同時,又于思慮的變化之中凸顯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寫景,則通用比喻,以水中景致寫庭下月影,使筆下的景物尤顯空靈,更顯出月色的皎潔和內(nèi)心的清澄。抒情,則委婉曲致,欲吐還休,似閑還愁,作者僅點出物景隨人事而變遷的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層層人生感悟,都留待讀者去深深體味。

          [知識拓展]

          記承天寺夜游 / 記承天夜游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注釋

          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jīng)四年。

          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寢:睡,臥。

          相與步于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橫(héng):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為:動詞。做。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但,只(是)僅僅。

          閑人:閑散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首先“閑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閑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悶心境。

          耳:語氣詞,“罷了”。

          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墒菦]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 抒發(fā)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向往與欣賞,和用與“閑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記承天寺夜游》賞讀】相關文章:

        初讀記承天寺夜游11-08

        初讀記承天寺夜游作文11-08

        讀《記承天寺夜游》有感3篇03-18

        《記承天寺夜游 / 記承天夜游》原文及賞析08-16

        記承天寺夜游作文01-01

        記承天寺夜游作文12-31

        改寫《記承天寺夜游》07-10

        《記承天寺夜游》學案11-11

        記承天寺夜游講解11-07

        翻譯記承天寺夜游11-0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