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鄭成功的故事
應該說,南明何其幸運能夠擁有鄭成功這樣一位放眼整個中國歷史都數(shù)得上的英雄人物。我們知道的是鄭成功是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我們不知道的是,鄭成功也曾作為南明朝廷的股肱之臣,為抗清復明事業(yè)努力過奮斗過。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鄭成功的故事。
鄭成功的故事 1
鄭成功是明清之際民族英雄。他的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xiāng)鄧大廟村。弘光時監(jiān)生,隆武帝賜姓朱、并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打到福建,他的父親鄭芝龍貪圖富貴,就拋棄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權也滅亡了。鄭成功當時是個才二十二歲的青年將領。鄭芝龍投降清朝的時候,鄭成功苦苦勸阻他父親。后來,他眼見父親執(zhí)迷不悟,氣憤之下,就單獨跑到南澳島,召募了幾千人馬,堅決抗清。清王朝知道鄭成功是個能干的將材,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絕。清將又派他弟弟帶了鄭芝龍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親的性命難保。”
鄭成功堅決不動搖,寫了一封回信,跟鄭芝龍決絕。
鄭成功兵力漸漸強大起來,在廈門建立了一支水師。他跟抗清將領張煌言聯(lián)合起來,乘海船率領水軍十七萬人開進長江,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清軍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騙他。鄭成功中了清軍的計,最后打了敗仗,又退回廈門。
鄭成功回到廈門,清軍已經占領福建大部分地方,他們用封鎖的辦法,要福建、廣東沿海百姓后撤四十里,斷絕對鄭軍的供應,想困死鄭成功。鄭成功在那里招兵籌餉,都遇到困難,就決定向臺灣發(fā)展。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明朝末年,歐洲的荷蘭人趁明王朝腐敗無能,霸占了臺灣的海岸,修建城堡,向臺灣人民勒索苛捐雜稅。臺灣人民不斷反抗,遭到了荷蘭侵略軍的鎮(zhèn)壓。
鄭成功少年時期就跟隨他父親到過臺灣,親眼看到臺灣人民遭受的苦難,早就想收復臺灣。這一回,他下決心趕走侵略軍,就下命令要他的將士修造船只,收集糧草,準備渡海。
恰好在這時候,有一個在荷蘭軍隊里當過翻譯的何廷斌,趕到廈門見鄭成功,勸鄭成功收復臺灣。他說,臺灣人民受侵略軍欺侮壓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大軍一到,一定能夠把敵人趕走。何廷斌還送給鄭成功一張臺灣地圖,把荷蘭侵略軍的軍事布置都告訴了鄭成功。鄭成功有了這個可靠的情報,攻臺灣的信心就更足了。
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要他兒子鄭經帶領一部分軍隊留守廈門,自己親率二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zhàn)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fā)。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這時候,有些將士聽說西洋人的大炮厲害,有點害怕。鄭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戰(zhàn)船排在前面,鼓勵將士說:“荷蘭人的紅毛火炮沒什么可怕,你們只要跟著我的船前進就是!
荷蘭侵略軍聽說鄭軍要攻臺灣,十分驚慌。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在今臺灣東平地區(qū))和赤嵌(在今臺南地區(qū))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擋鄭成功的船隊登岸。
鄭成功叫何延斌領航,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駛進了鹿耳門,登上臺灣島。
臺灣人民聽到鄭軍來到,成群結隊推著小車,提水端茶,迎接親人。躲在城堡里的荷蘭侵略軍頭目氣色敗壞地派了一百多個兵士沖來,鄭成功一聲號令,把敵軍緊緊圍住,殺了一個敵將,敵兵也潰散了。
侵略軍又調動一艘最大的軍艦“赫克托”號,張牙舞爪地開了過來,阻止鄭軍的船只繼續(xù)登岸。鄭成功沉著鎮(zhèn)定,指揮他的六十艘戰(zhàn)船把赫克托號圍住。鄭軍的戰(zhàn)船小,行動靈活。鄭成功號令一下,六十多只戰(zhàn)船一起發(fā)炮,把赫克托號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燒,把海面照得通紅。赫克托號漸漸沉沒下去,還有三艘荷蘭船一看形勢不妙,嚇得掉頭就逃。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龜縮在兩座城里不敢應戰(zhàn)。他們一面偷偷派人到巴達維亞(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說只要鄭軍肯退出臺灣,他們寧愿獻上十萬兩白銀慰勞。
鄭成功揚起眉毛,威嚴地說:“臺灣本來是我國的領土,我們收回這地方,是理所當然的事,你們如果賴著不走,就把你們趕出去!”
鄭成功喝退荷蘭使者,派兵猛攻赤嵌。赤嵌的敵軍還想頑抗,一時攻不下來。有個當?shù)厝私o鄭軍出個主意說,赤嵌城的水都是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只要切斷水源,敵人就不戰(zhàn)自亂。鄭成功照這個辦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蘭人果然乖乖地投降。
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頑抗,等待救兵。鄭成功決定采取長期圍困的辦法逼他們投降。在圍困八個月之后,鄭成功下令向臺灣城發(fā)起強攻。荷蘭侵略軍走投無路,只好扯起白旗投降。公元1662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后,灰溜溜地離開了臺灣。
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我國神圣領土臺灣,成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的故事 2
鄭成功小時候的故事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小時候,既愛習武,又迷讀書?墒,他的父親、福建總兵鄧芝龍,卻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yǎng)成武將,以便將來能承襲爵位。
一次,鄧芝龍父子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著一只官船,在五馬江上游覽。船內吹簫彈琴,猜拳行令,好不熱鬧!鄭成功卻無心玩賞。他坐在角落里,聚精會神地讀書。鄭芝龍看了,不便直說,吆喝一聲:“升帆!”
帆升起來了,風兒將它鼓得滿滿的,船就像一支離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飛去。鄧芝龍又叫了聲兒子,說:“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
“請父親出上聯(lián)!编嵆晒μ痤^來。
“你看對面那只舢板,盡管漁民拼命搖櫓,可怎么也趕不上我們,所以我以為:‘兩舟并行,櫓速不如帆快’——這就是上聯(lián)!
鄧芝龍出的這個上聯(lián),實在不好對呀!原來他語帶雙關,表面上說是拼命搖櫓不如升起船帆,實際上“櫓速”是影射周瑜的謀士魯肅,“帆快”是隱喻劉邦的參將 樊噲,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將”。要找到兩個歷史人物,又利用諧音,完成這個對偶句,實在不易呀!但鄭成功聰敏過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聯(lián):“八音齊奏,笛清 難比簫和!
語音一落,滿座叫絕。原來這也是個雙關語,表面上說是笛聲清脆但比不上蕭聲和諧,實際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的大元帥狄青,“簫和”暗指協(xié)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武將難比文官”。
在眾人的贊嘆聲中,鄧芝龍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從此,他再也不干涉鄭成功攻讀詩書了。鄭成功一邊讀書,一邊習武,終于成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
民族英雄鄭成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人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tǒng)治。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在1624年被荷蘭侵占了,臺灣同胞從此受盡了欺辱與掠奪,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自率領二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zhàn)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fā)。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準備直取臺灣。這時候,有些將士聽說西洋人的大炮厲害,有點害怕。鄭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戰(zhàn)船排在前面,鼓勵將士說:“荷蘭人的紅毛火炮沒什么可怕,你們只要跟著我的船前進就是!
荷蘭侵略軍聽說鄭軍要攻臺灣,十分驚慌。想方設法阻擋鄭成功的船隊登岸。
鄭成功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駛進了鹿耳門,開始登上臺灣島。臺灣人民聽到鄭軍來到,成群結隊推著小車,提水端茶,興高采烈迎接親人。
侵略軍馬上調動一艘最大的軍艦,張牙舞爪地開了過來,阻止鄭軍的船只繼續(xù)登岸。鄭成功沉著鎮(zhèn)定,指揮他的六十艘戰(zhàn)船把敵艦圍住。鄭成功號令一下,六十多只戰(zhàn)船一起發(fā)炮,把敵艦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燒,把海面照得通紅。敵艦漸漸沉沒下去,還有三艘荷蘭船一看形勢不妙,嚇得掉頭就逃。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龜縮在城里不敢應戰(zhàn)。他們一面偷偷派人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悄悄地對鄭成功說“如果你肯退出臺灣,我們給你奉上十萬兩白銀!
鄭成功揚起眉毛,威嚴地說:“臺灣本來是我國的領土,我們收回這地方,是理所當然的事,你們如果賴著不走,就把你們趕出去!”
鄭成功喝退荷蘭使者,派兵猛攻赤嵌。有個當?shù)厝私o鄭軍出了個主意,讓鄭成功切斷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水源,敵人就不戰(zhàn)自亂。鄭成功照這個辦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蘭人果然乖乖地投降了。
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頑抗,等待救兵,而鄭成功決定包圍臺灣城。鄭軍把臺灣城整整圍困了7個多月,荷蘭守軍水盡糧絕,已無力應戰(zhàn)。當鄭成功下令向臺灣城發(fā)起強攻時,荷蘭侵略軍走投無路,只好扯起白旗投降,灰溜溜地離開了臺灣。
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我國神圣領土臺灣,成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的故事 3
鄭成功,明清之際收復臺灣之名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子。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歲歸國就學,塾師奇之,為他取名曰森,指為可造之材;十五歲后入太 學,為監(jiān)生;仰慕錢謙益,因執(zhí)贄為弟子;錢謙益甚重之,乃號其字曰大木,許其將為棟梁之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學解散,鄭森歸閩。
同年閏六月,皇裔朱聿鍵依鄭芝龍而建國福州,改元為隆武元年(1645年)。鄭芝龍即“命其子鄭森為隆武帝侍衛(wèi)”。當時,鄭芝龍的弟弟“鴻逵引其子肇基 見于王,王賜之姓。芝龍聞之,亦引森入見,王奇其貌,與語,大悅之,撫森背曰:‘恨朕無女妻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國姓,名成功,命為御營中軍都 督,儀同附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稱之為國姓”。其時,“日本國王聞芝龍貴寵,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衛(wèi)門(鄭成功 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鎮(zhèn)安平城。成功還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誠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興明室為己任,乃徹夜寫作《恢 復大業(yè)治兵籌餉銳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閱覽”(臺灣“三軍大學”1972年編著《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卷十七》)。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親征,經延平府至建寧府(今福建建甌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寧府回駐延平。鄭成功“常與隆武帝談到國家的前途,軍事的利弊,說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于抱頭痛哭”。此時,“隆武帝知 鄭氏不足以有為,決心出汀州入贛州與湖南為聲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龍不欲帝出,即率軍民數(shù)萬人遮道呼號以留之,隆武帝遂駐在延平”。有一天,成功見隆武 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郁郁不樂,得毋以臣父有異志耶?臣受國厚恩,義無反顧,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間,“賜姓成功條陳:‘據險控扼,揀 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隆武嘆息”;下旬,“吉安陷,鄭彩棄廣信(治今江西上饒)奔入關(今福建武夷山分水關),未幾撫州陷……報至行在,大震; 上削彩職,戴罪圖功”,“命鄭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鄭彩余眾,進守邵武西之分水嶺(光澤縣與其西江西撫州等地交界處即分水嶺共有九關十三隘。其中較著 名者為鐵關又稱鐵牛關、杉關、分水關、老關又稱山頭關)以阻清軍”。
四月,“著國姓、輔臣速約各鎮(zhèn)鼓銳前進,鉛山告警,必行兼顧,以鞏崇關(即武夷山分水關,又稱大安關)”;“新?lián)嵊腊、沙縣山寇頭目一萬十三名……聽國姓節(jié)制”;“敕國姓成功兼顧大安關,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騎突入”。
六月一日,仙霞嶺駐軍兵嘩;守將鄭鴻逵,誤謂清兵至,棄軍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聞知大震,削奪鄭鴻逵之封爵。同時,隆武帝晉封鄭成功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使移軍前往鎮(zhèn)守浦城仙霞嶺即正北大門。
當時,即將撤離延平的鄭芝龍,以清軍將要大舉入閩,于是遣心腹吏蔡輔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輔至仙霞嶺見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語,即厲聲責之曰:“敵師已迫而 糧不繼,空釜司饔,吾將奈何耶?速歸請?zhí)珟煟ㄖ钙涓膏嵵垼┘卑l(fā)餉濟軍,慎勿以封疆付一擲也!辈梯o噤不敢言;還報于芝龍,說:“假若我提及納款,我的頭 早已斷了。”鄭芝龍說:“癡兒不知天命,固執(zhí)乃爾;吾不發(fā)餉,彼豈能枵腹以戰(zhàn)乎?”無奈之余,鄭芝龍因上疏稱:“?茚蛑,三關餉取之臣,臣取之海,無海 則無家,非往征不可;……拜表即行!甭∥涫蛛吠炝粼疲骸跋壬赃t,朕與先生同行!敝惺狗铍返浇叄堅缫褣旆x延平了。當時,鄭芝龍間使密約款于 清,隨鄭芝龍撤兵離延離關回安平的有鄭鴻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鄭彩等;隆武即位時有“守兵戰(zhàn)兵略計二十萬”,除敗降逃亡之外,估計鄭芝龍所撤走的應 是戰(zhàn)兵,大約十萬。諸關、城邑之兵驟然減少,因此產生“空關”之感。而鄭成功屢次摧糧餉均不得,軍中乞食,逃散日眾,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鄭芝龍撤兵離延離關之后,閩北關防重新作了布置。當時江西基本上已經失陷,浙南尚有監(jiān)國魯王;因此,以御史鄭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關,而鄭成功則帶著些許戰(zhàn)兵,主要防御在光澤,甚或還兼督崇關。
七月,清兵已抵閩關;八月初一,從景寧關(在浙南閩東之間)入閩東,郡縣望風降附;十三日,清貝勒羅托部已陷衢州,入仙霞關,遂克浦城、建寧(今福建建甌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鄭為虹、給事中黃大鵬、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隆武帝已先兩、三日由延平取道順昌,準備由汀州遁江右(贛南)。此時,在光澤一帶的鄭成功,聞報,由光澤經順昌而下延平,大約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見 已經離延的隆武,入見隆武帝;隆武問之曰:“芝龍、鴻逵,朕將焉依?”成功跪于榻前泣奏曰:“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測,陛下宜自為計。”與帝相持大哭。隆武 帝遂欲西入贛,成功辭君赴金門,欲聯(lián)絡豪杰同赴贛南尋隆武。隆武于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駐汀州。隨后遇害。
鄭成功辭別隆武之后,下延平,與入延的清兵猝遇,鄭成功“交鋒不利,率師南下”;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鄭成功告訴王忠孝“上已先四日行,劍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騎,公將安之?”王忠孝后來終老于臺灣。
鄭成功離延時,有一批閩北抗清義士追隨鄭成功前往閩南、臺灣。自其隨隆武帝出征,于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進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時離開,大約在閩北逗留了八個月有余。
鄭成功離開閩北后,反對其父降清,樹起抗清旗幟,南征北戰(zhàn),威震清軍,史稱“明鄭”。離開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歲的鄭成功以廣東南澳為基地。所樹立的旗 幟上面寫著“明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另一面旗上寫著“背父救國”四個大字。隨即出兵,連破閩南沿海多處,改中左所(即今廈門市)為思明州,以為政 治、經濟中心;自此時至永歷十二年(1658年)鄭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閩粵,其中,永歷十一年北伐攻克溫州、臺州,進入長江,威震清軍。當時, 在滇城的永歷帝,于永歷二年十月“封成功威遠侯。三年……七月,封成功為延平公”,永歷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湯航海至思明,晉成功為“延平郡 王”,給金。ā杜_灣通史》卷二)。但是,鄭成功因尚未打敗清軍,謝不受爵;收而藏之,終身不一用(《南明史略》與范咸《臺灣府志》)!ね跏莾H次于 親王一等的爵號,延平在歷史上尤其是明清時期是一個戰(zhàn)略要地。延平作為建制地名,最早出現(xiàn)在距今1620年的東晉太元四年(379年),這年改南平縣為延 平縣,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設延平軍,開始突顯其“銅延平”之軍事戰(zhàn)略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劍路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為 1368年)改延平路為延平府,為閩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廢府設道;其后,在沉默了80余年后于1995年1月撤南平地區(qū)改南平市的同時,縣級南平 市改為延平區(qū),“延平”才又重登歷史舞臺。簡言之,延平斷續(xù)出現(xiàn)四次,存在約1045年,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來長達612年之久,建制級別最高,影 響也最大!@然,因為鄭成功初出茅廬展現(xiàn)才華于延平,而且隆武帝始封鄭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所以永歷帝才封他為“延平”郡王;同時,因為鄭成功 抗清所經歷的安平、南澳、中左所(思明州)等地,建制級別都不如“府”級的延平,而古代封爵又常與建制級別有關,因而封他為“延平”郡王。由此可見:鄭成 功的政治生涯和偉大功績乃至鄭成功的英名,都是從延平亦即閩北開始的。
鄭成功于永歷十三年再次北伐,戰(zhàn)敗后退回思明,便著手收復臺灣。當時臺灣為荷蘭殖民者所侵占。后經過八、九個月的戰(zhàn)爭,于永歷十五年十二月(即1662年2月)迫使荷蘭總督揆一投降,使臺灣重回祖國懷抱?上,克臺后不到半年,這位年輕的民族英雄就病故了。
【鄭成功的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寓言故事睡前故事12-17
兒童故事童話故事02-17
童話故事睡前故事06-23
童話故事 《駝背的故事》04-01
童話故事森林里的故事11-09
兒童睡前故事童話故事03-26
童話故事睡前故事(優(yōu)選)07-02
童話故事大全睡前故事08-03
童話故事精選《黑旗的故事》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