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昭君其一》古詩賞析
古詩《王昭君其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作品賞析
【注解】:
⑴這兩首詩為“相和歌辭”。相和歌是中國漢代在“街陌謠謳”基礎上繼承先秦楚聲等傳統(tǒng)而形成的一種音樂。主要在官宦巨賈宴飲、娛樂等場合演奏,也用于宮廷的元旦朝會與宴飲、祀神乃至民間風俗活動等場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記載見于《晉書·樂志》:“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逼涮攸c是歌者自擊節(jié)鼓與伴奏的管弦樂器相應和,并由此而得名。
、魄氐兀褐冈貒牭牡赜颉4颂幹搁L安。
、敲麇簼h元帝宮人王嬙,字昭君,晉代避司馬昭(文帝)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之為明妃。
、扔耜P:即玉門關。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唐王維有“春風不度玉門關”(《送元二使安西》)。
、裳嘀В褐秆嘀,漢初以前曾為匈奴所據(jù)。山上生長一種燕支草,匈奴女子用來化妝,故名。
、识昝迹杭氶L而彎的眉毛,多指美女。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風沙。
、送鲌D畫:昭君曾作為掖庭待詔,被選入漢元帝的后宮。當時其他宮女為了早日博得恩寵,都用黃金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希望把自己畫美,被皇上選中。獨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賄,所以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
【韻譯】:
漢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飄光流影照耀著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關道,天涯一去不復歸。
漢月還可以從東海升起,明妃西嫁,沒有回歸之日。
燕支山天地凍寒,好將雪花當作鮮花,蛾眉憔悴埋沒胡沙之中。
就因為生前沒有黃金,以至被畫工畫成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嘆。
漢朝宮女王昭君遠嫁匈奴單于呼韓邪的故事,因為故事精彩、寓意豐富,自漢代以來就在民間廣泛流傳,不僅贏得了老百姓的喜愛,也成為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經(jīng)久不衰的一個創(chuàng)作題材。千百年來,產(chǎn)生了許多動人的民間傳說,而且以王昭君故事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詩歌、小說、戲劇也多得數(shù)不清。唐朝大詩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寶十一、二年)間,李白繼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離開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東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單于都護府憑吊昭君墓,寫下《王昭君二首》。因為對于昭君出塞,李白滿懷惋惜之情,所以詩歌通篇都彌漫著一種傷懷、傷感的氣氛。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用一個“月”字,來烘托昭君遠嫁匈奴的傷感主題:中原漢家的月亮,那光華跟隨著遠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門關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歸!霸隆痹谶@里既代表家鄉(xiāng)的月亮,也代表故鄉(xiāng)、故國。然而一個小小的玉門關,竟會把這一切無情阻隔;赝亦l(xiāng)那輪圓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這種生離死別的感覺,不能不讓人平添幾分惆悵。
接著詩人又以“月”字發(fā)出憂傷的慨嘆:漢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會從東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卻是一去不返。這種別離,讓詩人既感到無奈,又感到無望,所以更加重了憂傷的思緒。詩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詩人看來,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終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詩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連曾經(jīng)傾國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沒在黃沙滾滾的塞外。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卻是漢代后宮的畫師,昭君她生前沒有黃金送給后宮的畫師,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憑吊,扼腕嘆息。
關于“枉圖畫”,有一個傳說,昭君曾作為掖庭待詔,被選入漢元帝的后宮。當時其他宮女為了早日博得恩寵,都用黃金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希望把自己畫美,被皇上選中。獨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賄,所以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三年,無緣面君。把昭君所謂的“悲劇”和宮廷畫師相聯(lián)系,盡管有些牽強,卻更能加深悲傷的主題。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創(chuàng)建者。是監(jiān)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蒙古尊號“薛禪汗”,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于天下”。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quán),使得社會經(jīng)濟逐漸恢復和發(fā)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歷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謚號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創(chuàng)建者。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于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jīng)略司于汴梁,整頓河南軍政,并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陜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里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nóng)業(yè),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臺遠征云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并以軍接應從云南北上的兀良合x軍。這時,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圖謀汗位,忽必烈立即采納漢人郝經(jīng)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開平,建元中統(tǒng)。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tǒng)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托,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zhàn)的同時,中統(tǒng)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zhèn)壓。李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quán),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quán),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級政權(quán)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quán),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中統(tǒng)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jīng)過從中統(tǒng)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
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
【《王昭君其一》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王昭君其一》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4-14
從軍行王昌齡其一古詩賞析08-02
杜甫《絕句》其一古詩詞賞析08-26
古詩從軍行其一王昌齡賞析07-10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古詩賞析06-17
杜甫《詠懷古跡·其一》古詩賞析05-28
張九齡《感遇(其一)》古詩賞析08-12
李白古詩《長相思(其一)》全詩賞析06-17
張九齡《感遇其一》古詩賞析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