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賞析
出自曹操的《觀滄!!队^滄!肥墙ò彩(207)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xiàn)較早的名作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原文:
觀滄海/碣石篇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向東進發(fā)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我站在山巔,心中的波濤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寧靜的似在沉思。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懷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里的燦爛群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xiàn)出來的。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
注釋:
(1)觀:欣賞。
(2)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xiàn)在河北昌黎。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4)滄:通“蒼”,青綠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聳立。竦:通“聳”,高。峙,挺立。
(9)蕭瑟(xiāosè):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10)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陽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漢:銀河。
(14)幸:慶幸。
(15)甚:極其,很。
(16)至:極點。
(17)哉:語氣詞。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運極了。
(19)以:用(歌以詠志)。
(20)志:理想。
(21)歌以詠志:可以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系,是樂府詩結尾的一種方式,是為了配樂歌唱而加上去的。
(22)詠志:既表達心志。詠:歌吟。
賞析
全詩寫登滄海,由遠及近,再由近到遠,由寫實到想象,詩人眼中所見之大海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與胸中所充溢的豪情壯志盡顯于筆端。全詩篇幅不長,但筆勢跌宕,恰當表現(xiàn)了詩人登山臨海時的激蕩心情。
開首兩句點明登山望海,籠罩全詩。初望去,水面浩瀚,搖蕩著腳下的山巒,氣勢蒼茫,而遠處星羅棋布的山島,峭拔高聳,點綴著遼闊蒼茫的大海。至于詩人所立的山島上則是另外一幅景象: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jié),但島上依然是草木繁茂,蔥蘢豐美,生機盎然。詩人繼遠景后的近景描繪,可謂行筆輕快舒緩,畫面生機勃發(fā)。接下去則陡然一轉,又將鏡頭拉開,展示出一幅秋風勁吹、波濤浩蕩的壯闊海景,筆勢雄健。而于蕭瑟秋風中卻不見絲毫悲秋傷懷之意,有的只是對遼闊壯美的大海的贊美與心醉。以上數(shù)句均為寫實,而自“日月之行”之后轉為虛寫抒情,大筆揮灑,氣勢磅礴,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宇宙的宏偉形象,想象奇特,氣勢雄渾。在寫景中抒寫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展示出一代霸主的胸襟氣度。
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全詩雖純屬寫景之作,但無疑融入了詩人自身的襟懷氣度,借景抒懷,雖寫秋天的大海,卻能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為后世所稱道。
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國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本為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篡漢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以漢朝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為統(tǒng)一中原做出來重大貢獻。同時他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yè)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曹操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曹操也善作詩歌,抒發(fā)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賞析】相關文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11-02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11-02
“東臨碣石,以觀滄!钡捻偈谀睦10-02
“東臨碣石,以觀滄!钡捻偈谀睦10-02
東臨碣石觀滄海閱讀09-23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翻譯10-23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中的碣石和滄海03-08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閱讀練習和答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