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吳潤江六祖壇經(jīng)講義

        時間:2020-10-29 13:16:19 佛經(jīng)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吳潤江關(guān)于六祖壇經(jīng)講義

          六祖在少時,聽人講經(jīng),已經(jīng)有多少開悟,后來參見五祖之后,就已作修心養(yǎng)性工夫。直至五祖點睛,講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后即刻悟道。

          六祖壇經(jīng)講義

          時間:公元一九六一年春

          地點:美國舊金山

          六祖本來姓盧,法名慧能,他的歷史常見經(jīng)里頭的序,不必多敘,現(xiàn)在將經(jīng)中精華略略點睛一下就得了 。

          六祖大師實是古佛乘愿再來的,也可說是達(dá)摩祖師再來,示現(xiàn)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完全不立,所以示現(xiàn)不識字之相。

          六祖在少時,聽人講經(jīng),已經(jīng)有多少開悟,后來參見五祖之后,就已作修心養(yǎng)性工夫。直至五祖點睛,講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后即刻悟道。當(dāng)時五祖見時候到了,預(yù)備傳祖位,請各和尚獻(xiàn)偈。神秀大師獻(xiàn)偈曰:‘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偈身是菩提樹之根,心是明鏡臺,時時將明鏡臺抹干凈,莫使塵埃污染心。心是指自性。此偈陀本來亦可以,不過是慢慢漸修頓證,不能直指人心,所以五祖認(rèn)此偈未見性,只可使根器小之人慢慢漸修就可以得,如果頓證就不可能。至于六祖誦的偈是:‘菩提木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是從法身立場講,神秀的偈是從應(yīng)身立場講。講法有應(yīng)身的立場、報身的立場、法身的立場三個講法。從應(yīng)身的立場可以講得通,但無法子到達(dá)法身的境界,F(xiàn)在六祖所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菩提是大覺悟,若能覺悟,那里還有直覺呢?一切法空,哪里有樹?明鏡亦如夢如幻,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夢幻泡影,哪里有臺?本來無一物,法性里頭常清凈,哪里惹塵埃?‘本來\’當(dāng)‘法性\’講,法性中時常清凈,一樣?xùn)|西都無,法性時常清凈,是不會惹塵埃的。這個偈已講到將近入門,將近見性,已經(jīng)到了門檻,所以后來五祖一點就成功了。

          五祖曾對徒弟講:‘若迷自性,福何可救?’因徒弟各各求福,不知修行,若迷不知返自性,最多得人天福報,不能跳脫輪回。若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是一切天人師,為天人師表。

          當(dāng)時本師釋迦牟尼佛傳法,最初在靈山開個法會,世尊拈花,人天百萬參加法會,無人懂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意思,只有頭陀迦葉尊者微笑。他體會之后,釋迦牟尼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傳授’。傳授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傳給阿難,一代代傳了廿八代,第廿八代分達(dá)摩祖師,還有兩師兄弟。由第一代傳至二十七代,一代傳一人,到了二十八代傳了兩個人,一位是達(dá)摩祖師來震旦,一位在印度。由達(dá)摩祖師傳來,一路傳至二祖慧可,慧可傳道信,道信傳僧璨,僧璨傳宏忍,宏忍傳慧能,都是一代傳一個。由六祖一開,四十幾人得法,中國算是大乘果初初成熟。

          關(guān)于成佛的法,六祖壇經(jīng)所講與金剛經(jīng)實在一樣,都是由修心養(yǎng)性圭明心見性,所講的是一心三觀之法。壇經(jīng)所講有兩個法門,一個中道法門,一個心印要門兩個法門。

          什么是中道法門?即是不二法門。六祖大師對印宗講:‘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惠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當(dāng)時印宗還未聞如何是\‘佛法是不二之法’,即未明不二法門,什么是不二法門?就是要離二邊:相與無相、高與矮、肥與瘦、黑與白,種種相對就是二邊,離二邊直達(dá)中道實相,即是不二法門。

          六祖壇經(jīng)第一講不二法門,第二講一心三觀。這個中道法門就是屬直覺的。直覺現(xiàn)前,離開二邊,直達(dá)中道實相。 此外還有三個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念三昧。何謂‘一行三昧\’?集中精神一點,專修一個法,直達(dá)真如本性,謂之‘一行三昧\’。三昧者,正定也。何謂‘一相三昧\’?攝一切相而離一切相,謂之‘一相三昧\’。‘一念三昧\’呢?不著有念,不著無念,直達(dá)真如本念,謂之‘一念三昧\’。有三個三昧即三個正定,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念三昧。

          何謂一心三觀,若就天臺宗,第一講止觀。一個即‘奢靡他\’。‘奢摩他\’即‘止\’,息一切妄念。‘觀\’指假觀、空觀、中觀,共三個。‘奢靡他\’屬止,亦稱凈觀。‘三摩缽提\’屬觀,亦即假觀。‘禪那\’即中觀。三個觀在圓兌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中講得清清楚楚,天臺宗取之,實際禪宗也是一樣,只是名稱不同,同是一個方法,改了名字罷了。

          六祖壇經(jīng)怎樣講呢?第一無念三昧,第二無相三昧,第三無住三昧。無念三昧即是法華宗的奢靡他,即止,是凈觀,無相是假觀,無住是中觀。也就是空、假、中三個觀。什么是空觀?觀一切皆空,無常。什么是假觀?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什么是中觀?觀一切法非空亦非有,這是三個觀。這三個觀本來在千年多以前由佛傳出來,他是要人止靜,怎樣打坐,自己將妄念止息。因為到唐以后人心復(fù)雜,沒法從止觀開始修。南宋以后,修止觀,禪定方法,如老鼠拉龜,九百年間幾乎無人識入門之法。所以宋以后,改為參話頭愈擴(kuò)愈大,擴(kuò)成一千六百多公案,搞來搞去皆是一樣的,參來參去,都是最初方便,不能到究竟的地方。關(guān)于這點,我現(xiàn)在略略講幾句話,大眾就可明白了。

          什么是無念三昧、無相三昧、無住三昧呢?先講無相三昧,無相三昧即對外境一切不動,是對境的。要你守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守六根不動,對外境一切不動。舉個例說:如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好,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也好,一面念佛,一面守六根,對外境我不起心,這樣就是無相三昧。一面念佛,一面修心,使六根不動,對外境不起心,即是不起憎愛取舍,一面念阿彌陀佛,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不動于衷,這個境界修成就是無相三昧。大眾明白嗎?這就是講不動心。什么是無念三昧呢?念阿彌陀佛時,過去的念頭、現(xiàn)在的念頭、未來的念頭,都置之不理,由他起,一直念阿彌陀佛,若打妄念,不好理妄念。知而莫隨,知念妄,心不要隨他走,即是你集中精神念佛,久而久之,不給妄念束縛住,你就脫離了妄念。英文叫做:Free From Illusion。念阿彌陀佛時,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妄念知道,但不好跟他走,也不好給他牽住,也不好壓制它。你一心念佛,將過去、現(xiàn)在、未來置之不理。置之不理,也就是諾那師父所云:‘奉持無著\’。這是文言講法,因為師父是西藏人。若用國語講就是‘拿住不管\’。怎樣拿住不管呢?‘拿住\’就是文言‘奉持\’之意。拿住、抓住,而實不是抓住,是要你受持。念阿彌陀佛,一心受持,不管一切,拿住‘不管\’。奉持阿彌陀佛佛號,對過去、現(xiàn)在、未來無著,不管不理,這里明白嗎?久而久之,經(jīng)相當(dāng)時候,無念三昧成功,將過去、現(xiàn)在、末來妄念消除了,你也恢復(fù)你的心性。我們的法性等于月光明亮,妄念等于烏云。烏云將月亮遮住,永遠(yuǎn)出不了頭,猶如金藏沙中,被沙蓋住不出,現(xiàn)在將妄念消除,法性就現(xiàn)前。無念三昧屬一切智,無相三昧屬道種智,無住三昧屬一切種智。

          最后講無住三昧,分兩個門,一個住世,一個出世。住世,念阿彌陀佛要離開相對二邊,最緊要的是要離開是非,離開成敗、得失、勝負(fù)。因為念佛要集中精神念,念經(jīng)修行時要將得失心撇開;不修行時,行住坐臥亦要將勝負(fù)成敗得失心撇開,久而久之,成了習(xí)慣,將得失是非相對心脫離,這樣無住三昧才成功。所以一心三觀配合三個智,無念三昧配合一切智,無相三昧屬道種智,無住三昧屬一切種智,三個智。無念三昧屬于小二乘之方法,無相三昧、道種智屬菩薩境界,無住三昧、一切種智屬一乘佛的境界。尤其是修一行三昧,這是講最重要須直心。‘直心\’怎么講?據(jù)丁福保所講是俗義解法:心不曲,心即心。這是俗義解法,并不是勝義解法。勝義解法是一心念佛,不著有念,不著無念,有無二邊不著,直達(dá)真如本性,這就是直心。‘直心是道場\’是說念佛不著有,不著空,直達(dá)真如本性,這就是菩提道場。

          現(xiàn)在講‘般若品\’之般若三昧──‘善知識,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無念即一切處無心,無念即‘于心無事,于事無心’,此是內(nèi)境。先要將外境修好,‘于心無境,于境無心’,心不為外境所奪,這是外境,F(xiàn)在無念是心不為內(nèi)妄念所奪,無念是一切處無心,無一切境界,無意念事,對于六根六塵不動念,六根不動,不為六塵所污染。‘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無無念知一切法心不染,見一切法心不動,不為外境所染,此是無念。‘知見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最重要是這幾句)使六識出六門,放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融無礙,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三昧清凈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動,使六識出六門,來去自由。六識一出去,對六塵不染,不取不舍,守住六根。六識一出,從六門出去,對于外境不取不舍,不破外境所污染,久而久之,六根清凈,般若三昧就漸漸成了。修般若三昧最重要的就是這幾句話。

          現(xiàn)在講‘懺悔品\’。有句很緊要的地方:‘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yè)清凈。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稱自己名)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yè)愚迷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fù)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yè)憍誑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fù)起。弟子等(稱名)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yè)嫉妒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fù)起。善知識,以上是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yè)、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fù)起,是名為懺;谡,悔其后過。從今以后,所有惡業(yè)、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fù)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后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后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后過復(fù)又生,何名懺悔?’懺悔最重要的是將前念、今念、后念,即過去、現(xiàn)在、末來的念都要止。心要先入定,清凈了,將貪、嗔、癡、慢、妒的以前的念、現(xiàn)在的念、末來的念都止息住,以后不再做。這樣由懺悔入手,即可見性。來來去去不斷地息這個心,將前念、今念、后念,過去、現(xiàn)在、末來懺悔這個念,使不再起,不再作那個念。

          現(xiàn)在講四弘誓愿。‘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什么是‘自心眾生\’呢?大家要知道一念清凈即佛,一念煩惱即輪回;所以一念心起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妄念一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故先要將妄念的眾生度盡,我息止妄念,心不起,我自心的眾生自然息滅,自然可以度。因為由禪宗、密宗講,一個念一起即犯戒,顯教則殺生還要做出才是犯戒。好像殺生,殺只雞,有這個事實,這樣才是犯戒。禪宗和密宗則不是,若心一想即犯戒,一動念即犯戒。所以戒律有‘毗尼\’與‘尸羅\’二種:‘尸羅\’是條文,要先做出來才是犯戒;‘毗尼\’則不是,你一動念即是犯戒,所以這個無相密宗,動一個念都不得。心不動念, 久而久之,心清凈了,好像湛如止水。因為凡夫的腦海打妄念,妄念是永不停的。色受想行識的‘行\(zhòng)’就是打妄念,不斷地來來去去,妄念像長流污濁的溝渠水。修法要將妄念止息,就好比將溝渠水止住;止住之后還要使溝渠水澄清,變成清水,不動的清水。心不動,自心眾生不起了,即自心煩惱不起,這是‘前念不生\’。‘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xué),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以前屬于\‘寂寂’,寂寂的心是不動的。以下屬于‘惺惺\’,惺惺的心明了,有靜有定,而心不迷,不迷謂之‘惺\’。寂寂屬‘前念不生\’,惺惺屬‘后念不滅\’。所以寂寂里頭不許有無記,惺惺里頭不許有妄想。寂寂而無記,完全無想,就像是木頭。寂寂中不 可有無記,惺惺中不可有妄念。故心時常要保持佛心,一面寂寂,一面惺惺。寂寂是不動的,惺惺是動的。一個動,一個靜。成佛是靜的,度眾生是動的。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中離無記,惺中離妄想。

          再講皈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佛者覺悟,性也;法者正也,智慧也;僧者凈也,即妙用也,此是勝意皈依。什么是妙用呢?假借四大幻化的和合僧來用,來普度眾生。僧者,俗義當(dāng)和尚解;若依勝義解,修行人借四大和合之身來入世普度眾生,利用四大和合體入世來普度眾生,乃佛的八萬四千種妙用。‘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zhí)著,名離欲尊。自心販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家中尊。’這就是三皈依。所以皈依怎樣解呢?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一切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兩足尊即是福智俱足,;垭p修,此即兩足意,這就是皈依佛。皈依法是自心皈依正,皈依智慧,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就無人我、貢高、貪愛、執(zhí)著,名離一切欲,此是皈依法的意思。皈依僧是自心皈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明白了三皈依,才是真皈依,不明白了解則是盲皈依。

          一切的四身五智皆由心出的,分為法報化三身。法身猶如樹之根,報身猶如樹之干,化身猶如樹之枝葉,實際是三身一體的,猶如一棵樹。所以法報應(yīng)三身,法身是體性,報身是智慧,應(yīng)身是妙用,都是我的菩提心里頭流露出來的。

          再講‘機(jī)緣品\’最后一個偈,即無上大涅槃的偈,有幾句很重要的:‘常應(yīng)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fēng)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qiáng)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常應(yīng)諸根用’六根一起用而不起用想。眼所見,耳所聞,種種用處,不要著相。分別一切法,不要有憎愛取舍。‘劫火燒海底,風(fēng)鼓山相擊。’劫火指天崩地裂之時,我性不動,劫火將三千大千世界全部燒毀,我法性不動。但凡夫識動,然其法性亦不動,到了法性不動即涅槃境界。識動性不動。凡夫六識動,一有感覺就動,但法性不動。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化為微塵,自住動都不動,這是講‘識動性不動\’,這個境界就是涅槃了。將識撇掉,歸返覺性,即使三千大千世界燒掉,于我法身都無損。

          至于‘咐囑品\’講了三十幾個相對,是要顯中道實相的。此品有個偈:‘心地含諸種,普兩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這是講心地含一切種智。\‘普雨悉皆萌’是以菩提甘露來灌注,一切種智就顯現(xiàn)出來了。‘頓悟花情已\’,花開,菩提心開,菩提果就成了。 最后一個偈:‘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這是講四個門,第一個空門,第二個有門,第三個亦空亦有門,第四個非空非有門。‘兀兀不修善\’是講空門,自性不動。‘兀兀\’是不動意。不動,我出世成佛自性不動。‘不修善\’,即是說修善而不著相,心不動。雖然人在肉眼中所見是善,但我不當(dāng)他是善,即是修福不望報,不住于善相,心不動,這是空門。做一切善相,離開一切善相,不要住于有相,這是空門,走出世法。‘騰騰不造惡\’是入世法,屬有門。入世度眾生亦不作惡事。‘兀兀不修善\’是任運,‘騰騰不造惡\’是騰騰。任運騰騰,騰騰任運,這個出世入世、入世出世,是佛的神通,一種游戲神通的定,要來也自由,要去也自由,這是空門和有門。‘寂寂斷見聞\’這是亦空亦有門,是大菩薩境界。‘寂寂\’是一切法空,‘斷見聞\’是雖然見聞覺知樣樣有,但我不著相。我六根所感雖樣樣有,然我不著相,寂然不動。不動,見聞覺知都不動,這是亦空亦有門。‘蕩蕩心無著\’乃非空非有門,這是匯歸毗盧性海的境界。所以是四個門,一個空門,一個有門,一個亦空亦有門,一個非空非有門,這已將佛法的門徑完全講完。

          最后講講結(jié)論:六祖壇經(jīng)最初講的是中道法門,最后也講的是中道法門,中道法門即中觀法門,亦是不二法門。最初至最后,都要你的心離開是非,離開相對,無勝負(fù)成敗得失之心來念佛,這樣修心,就是這個法的要門。第二是一心三觀法門,無念、無相、無住。無念是對內(nèi)的,是內(nèi)覺。無相是外覺,無住是直覺。一個內(nèi)覺,一個外覺,一個直覺。現(xiàn)在先講外覺。念佛時對外境不動于心,六根不動,色聲香味觸法現(xiàn)前,不動于衷,對六塵起滅不理,此是外覺不動心。第二無念三昧,是內(nèi)覺不起妄。我一心念佛,妄念起時,不要被妄念奪了我的`心,知道妄念是個壞東西,知道妄念,不要跟妄念走,集中精神念佛。念佛時提起正念,將一切妄念消除,這是無念三昧。無住三昧是對一切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妄念不著,對二邊的不著,這是住世三昧。至于出世三昧連空有是非皆跳出、雙超。無住三昧分兩個境界,住世三昧和出世三昧。住世空有圓融,色空圓融,是非圓融,樣樣圓融。出世三昧則兩樣雙超,超出二邊,這是第二段。

          第三段是一行、一相、一念三昧。一行者是集中精神修一個法門,直達(dá)真如境界,這是直心。不住有念,不著無念,直達(dá)直念,這是一念三昧。一個三昧得了,一切三昧都成就。一即一切。一法通,則萬法通。一行三昧通,行行都通;一不通,一切皆不通。你若通禪宗,則密宗一切宗都通;你不通禪宗,一切宗都不通。凈土也一樣,你通凈土,一切宗都通;你不通,一切不通。所以禪宗可以說是佛最嫡傳的,是正宗的。因為佛住世時,只有禪宗同小乘,小乘還未曾有分開為俱舍、成實二宗。小乘分兩宗,是哪兩宗?第一是俱舍宗,俱舍講我是空,法是有,法有我空。小乘借個法來修,但無我,這是俱舍的境界。成實宗則是法也空,我也空,又比較高些。當(dāng)時佛住世只有大乘、小乘二宗。直至龍樹菩薩出世,多了法相宗、般若宗及密宗三宗。整個印度,只有五宗,沒有六宗。印度大乘只有四宗,大眾要知道:第一禪宗;第二般若宗,即法性宗;第三是法相宗,即唯識宗;第四是密宗,只有四宗。加上小乘,只有五宗。直至中國則開出十三宗,多了八宗。

          最后,就佛所講,完全是由修心養(yǎng)性,直至明心見性,這是大乘的講法。千篇一律這樣講,只有一個法門,沒有兩個法門,這是實教。實教是眾生就佛,權(quán)教則有無量數(shù)多?捎梢粋法門開至八萬四千法門,由八萬四干法門開至無量無夫子是儒教的,可用回儒教的方法來度你。依眾生根器,任何根器都可以度得。所以權(quán)教可以由一個法門,開到八萬四千法門,甚至無量無數(shù)之多,都是佛的依機(jī)設(shè)教。六祖壇經(jīng)講得清清楚楚,一切佛經(jīng)都講得清清楚楚。

          現(xiàn)在講講原始佛教是怎么樣的,是注重精神而不注重形式的。后來中國傳到唐代,一代不如一代,變成注重形式而不注重精神,和古來佛教剛剛相反。古來佛教重精神,不重形式;現(xiàn)在的重形式,不重精神,所以只有得其末,不能得其本,F(xiàn)在若將重形式的毛病撇除,則可以得返其本。若人人只就形式來作,得其末,是永不成功的。所以大家學(xué)佛必定要找回最古的佛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頓宗。漸宗走由修心養(yǎng)性,直至明心見性,這是漸宗。頓、漸兩派都是以最古為最好,如果就后世的方法就會變到形式去了。所以往往有幾種毛病,如蒙古、西藏一派喇嘛所犯的毛病是注重儀軌,種種壇式,注重外相,注重外而不注重內(nèi),所以做十世的喇嘛都是念經(jīng)而已,要成佛是不可能的。大概蒙康藏都是一樣,都一味注重壇式,擺得壇式這么漂亮,擺得千燈供啊,什么供啊,外表做得冠冕堂皇,但是從前做外功的人對修心養(yǎng)性都漠然不知,這個是事相境界的毛病,因此如果只從名相上理解,一味咬文嚼字決不會成功。因為佛法是注重實行,不重言說;若依文字而能成功,無有是理。所以龐公有個偈:‘名相本來無,迷人意欲須。須時權(quán)為說,迷過患須除。般若無是非,無實亦無虛。八萬四千法,總歸同一如。’一切的名相皆從文字講解。本來上根上器的人是不需要的,心中領(lǐng)悟就得,一了就百了,不需文字講解的。但根器低的人需要講解,我也姑且同其 講解;一旦他覺悟了,這個毛病也就可以不要了,所以依古法就是由心悟。六祖的特點在本達(dá)摩祖師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因此六祖示現(xiàn)不識字,可以不識字而能明心見性。因為當(dāng)時達(dá)摩祖師來中國對講解家排斥,一般講解佛經(jīng)的人把達(dá)摩祖師當(dāng)作仇人一樣,所以達(dá)摩祖師來中國并沒有度到幾個人,度到三幾個人,一個得皮,一個得肉,一個得骨,一個得髓。當(dāng)時達(dá)摩祖師臨走的時候問幾個徒弟:‘你的境界如何?’一個和尚講:‘我所見的是這樣。\’達(dá)摩祖師說:‘你得我皮。\’再一個師姑來說:‘我見五蘊本空。\’師說:‘你得我肉。\’第三個和尚來,他的見解高些,師說:‘你得我骨。\’最后慧可來了,他先不 講,不出一點聲音,向達(dá)摩祖師拜三拜,達(dá)摩祖師說:‘你得我髓,得我精華。’實在達(dá)摩祖師來中國只度了四個人。所以佛法東來,由西方來到東土,初初度人度不多,只有到了六祖然后才發(fā)達(dá)。六祖在人間示現(xiàn)不識文字,不識文字都能成佛,這是最大的特點,因此梁任公說:‘中國最偉大的人就是六祖慧能,是五千年來中國最偉大的人。’以梁任公的眼光講是絕對無錯誤的。

          最后講講全世界佛教的情形。在蒙古西藏一帶,都是向外表形式做工夫。在西康里頭有一老派(舊派)是向內(nèi)做工夫,不過現(xiàn)在不多了。中國是在名相、形式做工夫。南洋一帶是在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做工夫。所以各各境界不同,大眾應(yīng)該循返古來的佛法。古來的佛法分兩種:一種漸法是由修心養(yǎng)性直到明心見性;一種頓法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法只可由心悟,要修心。除了修心之外,都是一種方便。如稱名念佛是對初機(jī)而設(shè)的,并不是對上根而設(shè)的,是初步、起點,不是究竟,稱名念佛的人應(yīng)該發(fā)心修實相念佛,由起點到終點,不要誤認(rèn)起點為究竟,其實起點與終點相差遠(yuǎn)之又遠(yuǎn)。今日圓滿。

        【吳潤江關(guān)于六祖壇經(jīng)講義】相關(guān)文章:

        《六祖壇經(jīng)》淺析01-03

        《六祖壇經(jīng)》大義12-19

        六祖與《壇經(jīng)》思想12-26

        學(xué)習(xí)《六祖壇經(jīng)》有感12-10

        12-05

        11-20

        《六祖壇經(jīng)》文獻(xiàn)考察11-19

        11-16

        六祖《壇經(jīng)》“凈土說”辨析12-0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