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赤壁賦》教學設計

        時間:2024-07-24 15:04:13 赤壁賦 我要投稿

        《赤壁賦》教學設計精華(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赤壁賦》教學設計精華(15篇)

        《赤壁賦》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本文一些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特殊句式。

          2、鑒賞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語言運用的妙處。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和曠達樂觀的情懷。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2、能夠熟讀成誦,積累名句,較為具體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和闡發的哲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體會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能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把問題絕對化,身處逆境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

          2、體會文章的詩情畫意之美。

          【重點難點】

          本文的感情基調:主客對話所表現的憂傷與喜樂是作者內心矛盾和感情的真實反映,抒發哀怨之情時,流露了“人生無!钡南麡O情緒,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從中解脫出來,因而胸襟豁達,思想開闊,表現出一種灑脫、豪邁的氣度,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積極進取、達觀超然的感情基調。

          【設計依據】

          學習文言文,首先就是讓學生讀得充分。“讀”是文言文教學的根本,讀好了,學習文言文的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這其中教師的范讀尤其重要,要使學生在教師的示范和指導下反復誦讀,從而為學生積極地、富有個性地閱讀打下基礎。

          加上“賦”文體本身講究聲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借助于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形式,顯得謹嚴而又自由。只有心臨其境的誦讀才能再現文章語言的無盡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礎上把握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思路。

          其次,本文的閱讀,也應是師生自主愉快互動品讀的過程,要讓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感受古代燦爛文化的深沉與優美。

          【設計意圖】

          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學生從中學會品讀賞析美文。

          為了理解蘇軾辯證的哲學觀及曠達的人生態度,閱讀中引導學生觀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從而培養其深厚的人文素養。

          【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2、討論探究法

          3、分析歸納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兩課時

          【主要知識】

          1、文體知識

          賦:

          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長于鋪陳敘事,多用對偶、排比、夸張等藝術手法。

          在賦體文章中,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這種現象叫做“對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相互關系,仔細品味句子的韻味。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2、誦讀應注意什么?

          應注意節奏、停頓、重音,特別是通過某些地方的延長,展現出作者“遺世”、“羽化”之樂。

          【課前準備】

          課前復習此詞有助于學生走進蘇軾的心靈,為賞讀《赤壁賦》作好準備: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

          配樂:古箏曲《夜色》。

          1、老師示范朗讀,學生聽讀。(要求:注意聽腔調,聽節奏,聽感情。)

          2、學生自由朗讀,進入意境。

          二、整體感知

          1、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樂-悲-喜。

          明確:作者情感變化明顯,是引起主客問答的內在原因,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2、第一段寫景的文字有哪些?你喜歡哪一句,最喜歡哪一句?

          清風徐來月出于東山之上白露橫江

          水波不興徘徊于斗牛之間水光接天

          3、在背景音樂中感受美景,然后說一說腦海中的景色,用自己的話敘述出來。

          要求:

         、拧①p析美文,體味美文,學會“賞析”。

         、、化古人美的.語言為自己的語言(散文語言)學會“說”。

          ⑶、認識美的大自然,學會評價。

          4、品讀第二段的音樂描寫,探討其中音樂的特色。配樂:簫曲《病中吟》

          學生吟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泣……

          學生點評:音樂低迴婉轉,具有美的震憾力。本文的簫聲是悲涼的,“泣、訴、怨、慕”表現聽樂人的心理感受。

          拓展比較:是否可以從已學的課文中找到相應的體現音樂魅力的語言?

          學生甲:徐志摩《再別康橋》“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此詩的簫聲是“悄悄的”不想打擾康橋的寧靜美好。

          學生乙:《琵琶行》有句“曲中收拔當心劃,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學生丙:孔子說過: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討論:音樂停止了,音樂的魅力不絕,你們說為什么?

          學生。阂魳繁憩F了人性的情感,人產生了共鳴,沉浸在音樂當中。

          三、對比探究

          本文3、4兩段,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悟理,把握其思路是理解文意的關鍵。

         、、悲從何而來?

          討論: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飄飛,想到曹操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無限悵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思及自身,悲從中來。況宇宙無限人生須臾,怎奈這份空幻之感?欲超脫塵世,尋求寄托,卻“知不可乎驟得”,只能“托遺響于悲風”。

          提示:此處可通過誦讀,利用聲調高低、語速快慢體現出作者情感的變化。

         、、蘇子之悲與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表達的“悲”有何不同?

          討論:蘇子之悲實乃古代哲人和詩人共同的困惑。

          不同:一是蘇子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飄飛,想到曹操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無限悵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思及自身,悲從中來。王羲之立足當時,將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類,從感性的體驗上升為理性的思考,否定“一死生”“齊彭殤”。

          二是蘇子由眼前的水與月,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辯證地看待問題,知其不變,物我無盡,且于無限自然之中擷取清風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而能超然獨立,曠達樂觀。王羲之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的深沉慨嘆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四、課外閱讀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赤壁賦》教學設計2

          【教學背景】

          北宋大文豪蘇軾寫過兩篇《赤壁賦》,后人稱之為《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冻啾谫x》是蘇軾于“烏臺詩案”獲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所作。這個時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殘酷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后人習慣稱前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后一篇為《后赤壁賦》。這里所選的是前一篇。其實,蘇軾所游的并非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時的傳說,借題發揮,以抒發自己被貶謫后內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

          【教學課題】

          《赤壁賦》

          蘇軾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以文為賦”——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以意逆志”——了解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對精美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文章的情感線索。

          3.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及作者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重點突破】

          以情感為線索分析全文,以課件為輔助手段表現作者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簡單明了。

          【難點突破】

          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引用、討論探究等方式解決。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音頻、視頻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高中語文新課改教材必修二模塊第三單元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中的第二篇。山水游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它往往包含著抒情和說理的成分。這個單元的作品內涵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單元的教學設計,應引導學生在文本審美的基礎上欣賞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本文被放在這個單元中,應側重引導學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發的人生感慨。本文就在描繪自然風物的同時傾訴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但也表現了樂觀曠達的精神。但這些情感的表達并不是明顯的、直接的;而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教學方法】

          1.引導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創設情境法

          4.多媒體演示、音頻、視頻輔助法

          【教學過程】

          一.文趣導入:

          有這樣一位文人,他駕馭著文字,抵臨大宋文壇的巔峰。然而,文字卻讓他偃蹇飄零。大浪,淘盡歷史的煙塵,卻淘不盡他文中的一字一句;驚濤,拍去歲月的風霜,卻拍不去他縱橫古今的豪放。他成了自然中偉大的頑童。所以,當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夜游赤壁之時,面對著無窮的江月,他思想的野馬便縱橫馳騁,任情遨游,于是對宇宙對人生產生了深沉而悠遠的思索。他,就是蘇軾。今天我們來繼續賞析他的千古名篇《赤壁賦》,一起去感受他獨特的人生體悟。

          二.分析鑒賞:

          第一段:

          請同學們把書翻到32頁,請同學齊讀第一段。

          1.這一段寫了蘇子與客夜游赤壁的情景。那赤壁的景色如何?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描寫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確: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作者在這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赤壁美景圖。

          2..欣賞這些美景蘇子的心情自然是愉快的,哪些語句最能直接體現這種愉快的心情?

          明確: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3.此情此景,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明確: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月圓之夜,好友相聚,縱舟江上,一邊欣賞美景,一邊飲酒誦詩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所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第二段:

          高興至極,蘇子又做了什么?客又做了什么?我們看第二段。找一名女同學讀一下。

          本段開頭寫在這種情況下蘇子更加高興地飲酒,興之所至,又唱起了歌,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1.這里蘇子先選取了桂樹和蘭槳兩個象征品德和人格高潔的意象來與后面的美人相襯,那么這里就有個問題:這里的“美人”指什么?為什么?

          生答……

          明確:

          我國古典詩歌自屈原《離騷》以來就有以“美人”象征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傳統。在這里,“美人”喻指君主。此時蘇子被貶黃州已有兩年多的時間,對于有著儒家積極用世思想的蘇子來說,他多么希望君主能盡快召他這個賢臣回朝,自己好繼續為朝廷效力。所以他發出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唱嘆。

          2.蘇子唱歌,客又做了什么呢?

          有客吹洞簫,倚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感人至深,既烘托了蘇子此時淡淡的失意情緒,又致使他的感情驟然變化,同時引出下文的主客問答。

          3.由此看,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過渡段。

          那么蘇子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主客又是就什么問答的?我們看第三段。

          第三段:

          聽了客悲涼的簫聲,蘇子愀然,正襟危坐。然后問客曰:“何為其然也?”(簫聲為什么會這樣悲涼呢?)

          1.客是如何回答的`呢?也就是客因何而悲呢?

          請同學們齊讀第三段客回答的語段,同時思考這個問題。

          生答:……

          2.客剛開始就解答了蘇子的疑問了嗎?……那寫了什么呢?

          明確:沒有,先用兩個反問句引出了與眼前的赤壁之地、江月之景相關的歷史人物曹操和他的英雄業績。

          3.那么同學們想:作者贊頌曹操的功績目的何在?

          明確:目的在于引出后面“吾與子”和他的對比。

          4.而對比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通過哪些詞句能看出來?

          明確:“固”“而”“況”三個虛詞所引導的句子表明:這樣叱咤風云的一世之雄,也已隨大江東去而風流散盡,更何況漁樵于江渚之上的平凡的“吾與子”,生命短暫得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樣寄托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茫茫大海中的一顆毫不起眼的水滴,更是瞬間就會被歷史湮沒了。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天地永恒而人生短暫,長江闊遠而自身渺小。這是客悲傷所在。一悲:人生短暫渺小

          而慨嘆人生苦短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詩歌永恒的主題。

          5.誰能說說你所學過的或知道的有關這個內容的詩句?

          曹操《短歌行》也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李白《將進酒》繼續說“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師補充:戰國時期《莊子·知北游》篇中就有“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的感觸;

          漢代為仕途奔走交游的文人所作的五言詩《古詩十九首》中也有“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感嘆;

          魏晉詩人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詠懷》詩里更有“朝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的感傷;

          初唐詩人王勃《滕王閣詩》中“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的詩句最是(與本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有著相似的感慨……

          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鸵膊焕狻

          6.除了人生短暫渺小讓客悲傷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我們看最后四句的內容。

          明確:既然塵世人生短暫,那就做神仙吧,做神仙可以與明月一起長存不老且不死,這樣就不必為人生短促無常而悲嘆了?墒,他卻清楚地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美好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總是矛盾的,所以才“托遺響于悲風”。這是客悲傷的又一原因所在。二悲理想現實矛盾。以上客從兩個方面解答了蘇子的疑問。這兩個方面可以概括為人生短促無常。

          而這樣的悲嘆也只是重復了前人的感慨,并沒有獨特之處,那么本文成為千古名篇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哪里呢?在第四段。

          第四段:

          1.那么第四段寫了怎樣獨特的內容?請聽這一段的朗讀錄音,思考問題的答案。

          找生答……

          明確:這一段主要是蘇子針對客的悲嘆來表明自己的宇宙觀、人生觀從而寬解客。而且,這兩個觀點又是分兩層相對獨立地闡述的。

          2.這兩個層次轉換的關鍵詞是哪個詞?

          明確:“且夫”,前半部分闡述的是?宇宙觀,后半部分闡述的是?人生觀。

          3.那么蘇子的宇宙觀是什么?請找出表達觀點的關鍵詞。

          明確:變與不變。

          4.蘇子又是怎樣闡述他的“變與不變”的宇宙觀的?(想想我們寫議論文時往往采用什么方法來論證呢?比如同學們想證明思考的重要性,可能會想到牛頓被蘋果砸到從而砸出了牛頓第一定律,這是什么方法?——舉例子。蘇子也一樣。那他舉了什么例子來證明這個觀點呢?)

          明確:以眼前的江月為例。

          他說,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吧?你看,眼前的江水和明月既是變化的也是不變的,(同時配課件)

          就“水”而言,從變的角度說,“水”逝者如斯,從不變的角度說,“水”未嘗往也;就“月”而言,從變的角度說,“月”盈虛如彼;從不變的角度說,“月”卒莫消長,意思是:水總是這樣不停的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總是那樣由缺到圓,又由圓到缺,但它始終也沒有增減。所以他得出下面的結論:從變的角度說,天地萬物沒有一刻不發生變化;從不變的角度說,萬物和我們一樣都是無窮無盡的;但他沒有說個體的人是怎樣表現變與不變的道理的,我們可以補充一下:從變的角度說,每個人都得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從不變的角度說,人類又是血脈延續,代代相承的,所以不必因人生短暫渺小而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偉大的毛主席說得好,“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5.這是蘇子針對客的人生短暫渺小的悲傷來闡述他的變與不變的的宇宙觀從而寬慰客的。為了加強同學們對“變于不變”的哲理的理解,我再舉幾個語句讓大家判斷一下是屬于變還是不變的哲理。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變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變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變與不變的。

          6.蘇子的宇宙觀我們理解了,他的人生觀又是什么呢?還是找表達觀點的關鍵詞。

          明確:莫取與取。

          7.莫取的是什么,可取的又是什么呢?

          生答……

          師補充:在這里,蘇子其實是用“清風明月”代指自然風景。李白說的好,“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

          8.蘇子說的“莫取”太籠統太含蓄,我們能不能聯系背景說得再具體點呢?

          師補充:功名利祿。因為這些正是擊敗心靈的東西。

          明確:他其實是寬慰客說,現在失去的或沒得到的,就是不屬于自己的,所以不必因此而悲傷,而大自然不會拋棄我們,隨時都會向我們敞開胸懷,我們為何不沉醉其中而盡得其樂呢?也就是說,當人生不如意甚至不得志的時候,我們不妨讓自己的思想休個假,讓精神散散步,拋開挫折,忘掉煩惱,融入大自然中,盡享清風明月之美,誰說這不是另一種快樂呢?何必對人生失意耿耿于懷呢?正如蘇軾在《定xxx》里寫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子用自己的人生觀來寬慰客也是寬慰自己,理想與現實雖然矛盾,但我們可以拋開得不到的煩惱,享受自然的賜予,隨緣自適。

          正所謂春去秋來不礙于眼,成功失敗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縈于懷,在自然中獲取人生的樂趣與力量,這正是蘇軾的樂觀與曠達。而在逆境中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在挫折中擁有曠達的情懷正是蘇子的魅力之所在。

          9.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蘇軾的做法和人生態度,討論一下:面對人生的失意、打擊、坎坷、磨難等諸多困境,有幾種解決方式呢?

          我認為概括來說只有兩種方式:面對和離開。

          蘇軾選擇了面對,但有很多人選擇了離開。

          10.同學們能說說你所知道的歷史或現實中關于“離開”的例子嗎?

          不能改變楚國命運和無法實現政治理想的屈原,懷石投江,這是絕望的離開:

          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毅然離開官場,回歸田園,這是瀟灑的離開;

          絕望于清室覆亡和一種文化缺失的王國維,自沉湖底,這是無奈的離開;

          無處可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理想生活的海子,臥軌自殺,這是失望的離開;

          太多太多離開的例子:老舍、顧城、三毛、杰克·倫敦、海明威等等。

          其人已去,我只能對同學們說: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這是最明達的做法。

          第五段:

          1.回過頭來,我們看蘇子的寬解是否使客的心情發生了變化?

          齊讀最后一段。

          客喜而笑?磥恚K子曠達的宇宙觀、人生觀影響了客,改變了客,客聽后高興地笑了起來,現在主客一切都釋然了,并且酒足飯飽之后酣睡在舟中,不知不覺天已經亮了。已經超然物外了。

          2.接下來想一個問題:這最后的“喜”與開頭的“樂”是否一樣?為什么?

          不一樣。前者是欣賞美景的暫時的陶醉,后者是大徹大悟之后的達觀之樂,而且后者遠比前者更穩定更持久也更深刻。

          3.由此看,全文是以什么為線索的?

          以感情為線索:樂——悲——喜

          4.而這種感情的變化又是通過哪些表達方式表現出來的呢?

          明確:寫景、抒情、議論,概括來說就是景、情、理。

          三.小結板書:

          縱觀全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賞美景之樂,再由客之簫聲引出主客問答,從而引發了客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最后又通過作者曠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的闡釋來寬解客,從而使客從悲情中解脫出來,主客都表現出了超然物外的樂觀與曠達。有描寫,有抒情也有議論,但不論寫景抒情還是議論說理,始終以眼前的赤壁為背景,以江月為依托,以感情為線索,創造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有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達到了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巴金評價本文,說“《赤壁賦》給人一種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凈的美感”,的確非常精當。

          四.手法探源:

          全文以主客問答的方式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超越。

          下面思考:這里的主客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

          一個人。本文采用了賦體文常用的主客問答的方式來表達作者的思想矛盾與斗爭。所以主客問答其實就是作者思想的一次剖白,一次對話,一次斗爭,主是道者的蘇軾,客是儒者的蘇軾,道者的蘇軾是悲觀的,遇到挫折就哀嘆人生短暫自身渺小。道者的蘇軾是達觀的,遭遇失意卻表現出樂觀曠達、隨緣自適的心態。主客問答其實就是蘇子自言其愁又自解其愁,因為蘇軾是最善于自我調節、自我解脫的人。

          而主客問答,作為一種文學創作手法,可以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找到影子。屈原自殺前與漁夫的對話其實就是屈原內心的一次痛苦的掙扎,最后決絕的思想戰勝了懦弱的思想。類似的手法,《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也可以看作是人性四個方面的體現:唐僧的耐苦執著,孫悟空的嫉惡如仇,豬八戒的懶惰貪念,沙僧的踏實圓融等。當然我說的也只是某個方面的代表,沒能涵蓋全部。

          五.拓展探究:

          主客合二為一了。蘇軾的一次赤壁之游結束了,他的思想得到了升華,積極樂觀的一面戰勝了消極悲觀的一面。

          而人生不如意者十之xxx,在以后的人生中,同學們有可能面對升學的失利,就業工作的壓力,職場的失意,甚至是失戀的痛苦,疾病的糾纏等等,我們是消極逃避還是積極面對?

          歷史上的蘇軾給了我們樂觀曠達的啟示,那么我們近距離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啟示呢?先不必急于回答,看一段視頻后也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在視頻播放前老師簡介視頻主人公英國田徑運動員德里克·雷德蒙的經歷:

          德里克·雷德蒙的運動生涯被傷病拖累,1988年雷德蒙在漢城奧運會400米比賽開始前兩分鐘被迫棄權。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納奧運會之前,雷德蒙接受了五次手術,直到開賽前四個月時間,他才重返訓練場。在巴塞羅納,雷德蒙表現得很好,在第一輪比賽中,他名列第一,并且進入半決賽。半決賽比賽中,雷德蒙的起跑很不錯,在還離終點還有150米的時候,他的右腳跟鍵傷勢復發,他無法站立倒在賽場上,接下來發生了什么呢?我們看視頻:

         。ㄆ聊伙@示這段視頻)

          之后屏幕顯示以下文字:

          我們永遠無法預知,

          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會發生什么,

          但我們可以選擇,

          是就此放棄,還是忍痛前行。

          奔向夢想的終點,

          即便沒有勝利的獎牌,

          尊嚴和驕傲,

          將與我們一路同行。

          通往成功的跑道上,

          只有快慢之別,

          并無勝負之分。

          戰勝對手,只是人生的贏家,

          戰勝自己,才是命運的強者。

          師補充:同學們不一定要做人生的贏家,但一定要做命運的強者,用你們的堅忍、堅韌、堅強和堅定!

          最后送給同學們人生"七個然":艱辛曲折必然,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歷盡滄桑悟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愿你活得悠然。

        《赤壁賦》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后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

          2、方法與技能:

          深入文本、聯系實際,理解蘇軾掙扎的方法及掙扎的結果。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蘇軾在掙扎中走向成熟、痛苦與樂觀并存的積極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后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

          2、難點:探討蘇軾如何掙扎及掙扎的結果。

          三、教學手段

          本節課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主講,學生通過朗讀文本感知、深入閱讀文本、回答教師提問、討論等方法學習。

          四、學情了解及前期準備

          本課屬于選修本文言文,學生有一定厭惡心理,提前預習的可能性較小。針對這種情況,已提前用一節課對文言知識點進行講解及對課文內容進行疏通,本節課為本課的第二節時。

          五、教學設計

          (一)導入:以問題“蘇軾為何鐘情于赤壁?”導入教學。

          (本部分由教師提問,學生逐層回答,旨在引導學生理解黃州、赤壁之于蘇軾的意義,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讀全文,思考問題:蘇軾真的超脫了嗎?

          (本部分由學生朗讀之后感知,文章中體現出來的感情。提問個別學生,讀后的感受,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問題。)

          (三)解讀內容

          1、蘇軾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學生列舉證據說明蘇軾是否忘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園之中;教師加以講解,列舉《東坡志林·雪堂問潘邠老》中的故事作進一步的說明)

          2、《后赤壁賦》中,蘇軾如何掙扎?

          (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嘗試回答,根據學情,學生可能無法答得全面,教師要加以引導,與學生一起討論。)

          3、學生分享緩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如果遇到困難,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時候,你會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請個別學生到黑板上寫下,并說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蘇軾擺脫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從而引出下一部分。)

          4、掙扎的結果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然后學生根據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寫下來。旨在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結論。學生評價之后,教師進一步進行講解,將本節課引向最終的結論:蘇軾的掙扎是不成功的。)

          (四)對前后賦結尾的討論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大家更喜歡前后賦哪個結尾呢?旨在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與見解,教師了解學生的想法。)

          (五)拓展延伸:蘇軾告訴我們——

          (本部分引用《蘇東坡突圍》中的語段,旨在讓學生靜悟,感受蘇軾的精神世界。)

          (六)布置作業:反復誦讀課文

          (作業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完內容之后再返回課文,靜靜朗讀,得出自己的感悟。)

          六、詳細教學過程

          (一)、導入:請大家翻開課本,昨天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內容,今天我們深入地對內容作進一步的分析。蘇軾在黃州寫下了“赤壁三文”,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那么,蘇軾為何那么喜歡赤壁呢?請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關寫景的句子來。

          1、先來看《念奴嬌·赤壁懷古》,哪些句子是描寫赤壁景色的?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再來看《赤壁賦》,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我們再來瀏覽一下《后赤壁賦》,你能找出哪些是寫赤壁景色的句子嗎?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雖然蘇軾游赤壁的時間不一樣,但三篇文章中提到了赤壁的景色,你們覺得赤壁的景色美嗎?

          赤壁的風景很優美!

          2、除此之外,蘇軾來這里游玩還有什么原因?三國時候的“赤壁之戰”這里是主戰場。

          其實,多數歷史學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戰的地方,他們認為,蘇軾懷古懷錯了地方。但是,我們不從歷史的角度看,而是從文學的角度看蘇軾的情懷,那么大文學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這種魅力在于,在黃州、在兩次的赤壁游覽中,在這三篇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精神上經歷了一次洗禮。

          (二)、朗讀全文(配樂)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定風波》,他在風吹雨打中非常瀟灑地認為:“竹杖芒鞋輕勝馬”,所以我們覺得蘇軾超脫了,但是經過昨天初步的學習,你們認為,他是真的忘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嗎?蘇軾真的超脫了嗎?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朗讀一下課文。

          (三)、解讀全文

          (一)提問個別學生:剛才又朗讀了一遍,你的心情怎么樣?心情受蘇軾的影響,不太快樂;剛開始很快樂,后來不快樂了。為什么?你覺得蘇軾還痛苦嗎?

          這是一種感覺,但我們能不能找出一些證據來?哪些語句說明他還想著官場上的那些帶給他痛苦的事兒?《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能不能找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鼻俺啾谫x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庇纬啾诘臅r候,蘇軾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們都能成就一番功業,而自己卻處于貶謫之中,這輩子恐怕再也沒辦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落寞油然而生。這其實是一種對入世的渴望。但是我們知道,這種渴望能否得到滿足?現實是殘酷的,無法面對現實,于是蘇軾又想從莊子的思想中去尋求安慰,進行自我療傷。所以,他的思想其實是矛盾的。

          關于自己的這種矛盾,蘇軾自己其實是知道的!稏|坡志林》中有一個小短文:《雪堂問潘邠老》。這個雪堂,我們已經在后赤壁賦中見過了,蘇軾在山腰上得到了一個廢棄的園子,就修筑了墻圍上了它,作為房屋。因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墻上繪制了雪景,然后稱之為雪堂。這個小文章講的是,有一天蘇軾在雪堂中散步,有個客人來了,問他說:你是個閑散的人,還是個受束縛的人呢?說你是閑散的隱士你卻欲望太多,你是個想做隱士而不得的人,你現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時不時的的扭動背部和兩肋。蘇軾聽后無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掙扎,如何掙扎?正像這位客人所說的,蘇軾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時地掙扎,而我們這篇《后赤壁賦》所表達的也正是蘇軾這個掙扎的過程。蘇軾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掙扎,如何試圖擺脫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請大家閱讀課文,回答這個問題。(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回答)

          掙扎1:蘇軾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卻內心的凄苦與郁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賢妻,這就是蘇軾選擇的世俗之樂。顧而樂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興高,復游于赤壁之下;蛟S,這就是樂而忘憂。

          掙扎2:這一次的赤壁之游,與三個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沒有登上赤壁?

          沒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這一次卻登上了赤壁,為什么要登上赤壁呢?就是渴望融入大自然,以此來忘卻現實中的苦悶。而文中有沒有寫到他登赤壁的過程呢?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結合課文下的注解,看看這幾句是什么意思?詩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巖石,撥開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頭上,登上形如虬龍似的古樹。攀上赤壁上鶻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觀覽呢?他是在以對自己身體的折磨來達到忘卻痛苦的目的。而且,他還做了一件我們常人在極度痛苦時也會做的一件事,就是“劃然長嘯”。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飄蕩。

          掙扎3:詩人行文至此,你們覺得赤壁之行結束了嗎?(提問個別學生)如果結束了的話,這第三段是不是畫蛇添足的多余段呢?

          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說詩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闌人靜之時,看見一孤鶴從他的船掠過,之后在夢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與道士進行了對話。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么,他夢見了什么,說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為什么要想鶴和道士呢?鶴和道士有何象征意義?

          (展示鶴的圖片),從圖中看,鶴形貌出眾,高貴優雅。蘇軾在《放鶴亭記》中說:“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如此說來,鶴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傳說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為鶴。

          那么道士呢?我們在電視或武俠小說中看到的道士有何特征?他們整天到晚都在做一件什么事?

          煉丹!煉丹實際上就是想成仙,還記得《赤壁賦》中有一句話講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確實,此時的蘇軾處境窘困,心情苦悶,在現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希望能夠像在《赤壁賦》中提到的超脫塵世,遁入仙境。

          討論:如果遇到困難,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時候,你會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請座位尾數是X的同學在黑板上寫上一條方法,一起分享,然后一起討論:這些方法有效嗎?

          (三)掙扎的結果

          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大家根據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然后把你的評價寫下來。注意要有理有據。

          1、世俗之樂有沒有讓蘇軾忘卻痛苦?在赤壁上,詩人看到什么景色,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

          詩人看見了“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發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感嘆。詩人從七月到十月隔了三個月,再游赤壁,這時赤壁的景色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江山的景象也變得難以識別。作者面對這種變化,不禁感嘆,這么短的時間內,江山已經更改,那么人生短暫,年華似水,更是充滿了變數。所以,眼前的景象與美酒佳肴不但沒能讓他忘卻痛苦,反而是產生了無盡的感嘆。

          2、那么,第2種掙扎,想融入大自然,是否成功了呢?這一段,請一位同學來朗讀。提問:這位同學有沒有讀出作者的感覺?這種感覺應該是怎樣的?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為什么詩人會忽然感到“悲”和“恐”呢?我們暫且不去想這個問題。大家說蘇軾是不是一個人去游赤壁的呢?不是,有二客。他們之間關系怎樣?

          從一起喝酒一起行歌作答一起游赤壁,也可以說稱得上是知己吧。但是登上赤壁這兩個人有沒有一起?沒有!吧w二客不能從焉”。為什么?

          可能是因為攀登的過程太艱險了,他們也無法理解蘇軾的行為。而往更深處去想,在烏臺詩案的整個過程中蘇軾的那些焦灼那些艱難那些擔驚受怕郁郁不平,這些東西哪怕是至親的人都無法真正懂得,更何況只是好朋友。從這一層來講,蘇軾的“悲”傳達出來的觀點是可能就是一個永恒的哲學命題:人,注定生來孤獨。

          而蘇軾的恐又是從何而來?他一門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給了他怎樣的回應呢?

          “山鳴谷應、風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涼、陰森回應了蘇軾,于是他“凜乎其不可留也”。最終,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這掙扎也宣告失敗。

          3、鶴化道士,他肯定是對人世間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還來問蘇軾:“赤壁之游樂乎”,這很明顯有一種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還“嗚呼噫嘻”,頗為得意高興。但是道士卻“俛而不答,顧笑”,最后竟是不見了。由此可見,這鶴這道士也知道蘇軾并沒有獲得超脫。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富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突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軾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蘇軾迷惘了。

          (四)、對前后賦結尾的討論

          大家還記得前赤壁賦的結尾嗎?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歡哪個結尾呢?可以說,《后赤壁賦》的結尾并不如前赤壁賦那么美好,前赤壁賦,蘇軾暫時得到了解脫,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見,大家也是希望蘇軾能夠得到解脫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們可能沒辦法體會到他背后掙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點是,在這痛苦的掙扎中,蘇軾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蘇東坡突圍》的選段——“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蘇軾告訴我們,成熟與年齡沒有關系,但卻關乎經歷。雖然在逆境中的掙扎,并沒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內心還是很痛苦的。在黃州四年,蘇軾盡管與佛道多有來往,但并沒有遁入空門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終卻是以一種現世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迎接生活給他的挑戰和磨礪。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間,回到人間堅韌而樂觀的活著。所以,痛苦與積極并存,告訴我們,一切的掙扎都是值得的。

          最后,還是送一首小詩給大家《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蘇軾的心聲吧。

          (教師與全班同學朗讀詩歌。)

          (六)、布置作業:反復誦讀本文

          這是一篇適合誦讀的文章,大家課后多讀,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樣的感悟。

        《赤壁賦》教學設計4

          一. 教學內容:

          《前赤壁賦》

          二. 學習目標:

          通過講解《前赤壁賦》,達到三個教學目標:

          1、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2、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

          3、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 知識歸納總結:

          蘇軾(1037~1101)

         。1)少年得志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相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2)烏臺詩案前后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三個月,就因為他的.牢騷詩“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北徊断陋z,史稱“烏臺詩案”。又聯系他在《上神宗皇帝》書里說王安石“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結果是“近來樸拙之人愈少,而巧進之士益多”。后來正是曾擁護過王安石的“巧進之士”把王安石出賣了,使其罷相。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释谐蝗铡皶斓窆鐫M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問:“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他輕狂:“老夫聊發少年狂”。

          而詩案之后,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于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常心,我運物自閑,以達豁然恬淡之境。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后,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皷|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3)晚年

          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于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四. 課文分析: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既望:農歷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黃岡赤壁,與湖北嘉魚赤壁同被作為周瑜破80萬曹軍之壁戰場故跡。

          屬(zhǔ):請,讓,說。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越過一望無際白茫茫的江面。江實在曠遠啊,船兒像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又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上天的神仙。

         。2)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溯(sù):逆流而上。裊裊(niǎo):細長,形容聲音婉轉悠長。嫠(lí)婦:寡婦。

          譯文: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里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袝刀春嵉,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像含怨,像懷戀,像抽泣,像低訴。吹完后,余音悠長,像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3)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愀(qiǎo)然:憂愁的樣子?姡╨iáo):盤繞。舳(zhú):船尾;艫(lú):船頭。釃(shī):斟。槊(shuò):長矛。須臾(yú):片刻。

          譯文: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屢次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4)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5)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藏(zàng)。肴(yáo):葷菜。適:享用 枕藉:疊枕擠睡。

          譯文: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像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時缺,但它始終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么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分析:

          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罚 ——→(悲)——→(樂)

          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為何而樂?

          樂:清風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朧迷離、羽化登仙

          蘇軾的悲又從何而來?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蘇軾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說明分層理由;分別用一對表示矛盾關系的詞語來概括層意。

          可分為兩個層次:

          一:變與不變

          二:取與不取

          變 不變

          逝者如斯 (水) 未嘗往也 (水)

          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

          時刻在變 (人) 無盡也 (我)

         。ㄋ、月、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1、比較客與蘇軾關于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2、客:無窮 須臾 變化 (片面) (悲)

          蘇軾:物與人都是既變又不變 (全面)(喜)

         。ㄓ萌娴挠^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辨。)

          分析“取與不取”

          取 不取

          清風明月 非吾之所有

         。ù笞匀皇且徊繐嵛咳诵撵`、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啟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

          小結: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辨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辨使他樂觀曠達。

          蘇軾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辯證處世、正直進取、曠達樂觀、真純淳樸、胸懷天下等

          總結文學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蘇黃”(蘇軾、黃庭堅)

          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辛”(蘇軾、辛棄疾)

        《赤壁賦》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以赤壁賦為范本與突破口,理解蘇軾的成熟與偉大,引導學生直面生活的坎坷與挫折。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這樣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900多年前的一天,蘇軾從監獄里走出來,被人押著,遠離親眷,帶著疲憊屈辱,帶著累累傷痕,來到了當時偏僻、荒涼的黃州,來到了赤壁,展開了與赤壁的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走進赤壁,走進蘇軾的心靈世界,與蘇軾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對話。

          下面我先朗誦一遍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注意文中字詞的讀音及斷句。

          2、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轉換及朗誦時應注意的問題。

          3、在課本空白處記下你聽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

          二、教師配樂朗誦課文

          三、內容賞析

          1、提問:聽完朗誦,你對《赤壁賦》有什么感覺?

          (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師:明代文學家茅坤曾這樣評價蘇軾及其赤壁賦(投影):

          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

          ──(明)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

          師:東坡,世號曰:“坡仙”;此二賦,指前后赤壁賦。何謂“遺世”?同學們看課文注釋(12)──脫離人世。

          著名現當代作家巴金曾說《赤壁賦》給人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凈的美感。赤壁之景到底怎樣,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齊讀課文第一段,找出描寫赤壁之景的句子。

          景: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月出東山

          徘徊斗牛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萬頃之茫然

          江水茫茫無邊

          此時的江面呢,萬頃之茫然──江水茫茫無邊。

          2、提問: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你能不能自己的語言描繪出這風月無邊的赤壁秋景圖。

          明確:

          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涼爽的秋風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細細的波紋,一輪明月從東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霧如輕紗般籠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無際涯。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白色的霧氣彌漫在月光里,很朦朧,像做夢一樣。水光接天,讓我想起“秋水共長天一色”。

          真是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風月無邊,秋景如畫。

          3、提問:“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清幽朦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幾個動詞最能直接傳達這種泛舟秋江的心情?

          (先析后誦)

          明確: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誦”、“歌”,表現出泛舟秋江賞美景的愉悅;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這里的'“縱”──聽憑、隨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無邊際的江水中真的是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作者得意極了,于是乎飄飄欲仙,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作者寫自己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真是“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廉”即不茍取、不貪,本是褒意,講對山水不能“廉”而應“貪”,盡情享用。意思是應當享用眼前清風明月的美景,顯示曠達超脫的情懷。)如此之美景作者人心曠神怡,此一樂也──山水之樂、詩酒之樂。

          下面我們一起讀第一段。注意輕重緩急,讀出羽化登仙、飄然世外的歡快之情面對美景,每個人都想讓它與世永存,羽化而登仙更是每個人的愿望,正如課文第3段所說:“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然這種愿望是無法實現的──知不可乎驟得,于是悲從中來。

          4、請同學們放聲朗誦第3段,看看主人公為何而悲?悲的內容是什么?

          來到赤壁,自然會聯想到赤壁的歷史人物,作者想到了曹操──曹操在赤壁有怎樣的功業──“方其破荊州,下江流,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在浩蕩的軍隊中凸顯出曹操文能賦詩,武能橫槊的形象)固一世之雄也!

          5、這一段應該讀到什么地方?如何讀?

          明確:

          作者在這里連用4個4字句,增強語氣,寫出了氣勢,語調應該上揚。接著筆鋒卻陡然一轉,情感跌入谷底。而今安在哉?什么句式?(賓語前置。)

          如何讀?

          固一世──之雄也。

          (蓄勢待發,氣勢如虹──字字千鈞,千古定評)

          而今安──在──哉?

          (激流跌宕──沉重惆悵)

          就是這么個一世之雄,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是何等的黯然。

          只此一句寫盡了英雄的古今對比,那么蘇軾呢?“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麇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漁樵,作動詞,打魚、砍柴;侶、友為意動詞,以魚蝦為侶,以麇鹿為友),我們知道,蘇軾在文學藝術上有著獨步古今的才華,但現在只能“侶魚蝦而友麋鹿”,況且蘇軾又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政治才干,卻報國無門,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怎能不怨。

          6、還有何悲?

          明確:

          寄蜉蝣于天地,涉滄海之一粟。──“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對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的第二個悲嘆的原因。──人生短促,而天地永存,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又是多么的渺小,跟長流不盡的江水和永存不滅的明月比較起來,人生實在是令人悲嘆啊!

          正因為古人長逝,宇宙無窮,作者不得不從幻想中尋求寄托和飛升的仙人同游太空,跟天上的明月永久存在。然而這是無法實現的──知不可乎驟得──清醒地看到現實和愿望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只有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

          7、提問:第三段客的話是否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

          明確:文中客和“我”的對話是蘇軾讓從前的蘇子和現在的蘇子通過文章進行一場超時空的鏈接?偷幕卮,正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后的苦悶與迷惘的寫照。

          在《念奴嬌》詞里不也說“人生如夢”嗎?面對人生短促而功業難就的悲哀,作者是否一味的沉緬其中呢?他是如何來排遣這種悲苦郁悶之情的呢?

          8、學生讀課文第四段,找出作者的觀點:

          水逝去而常流

          月盈虧而永生

          盈虛有數

          物我無盡

          清風明月

          與子共適

          “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既然人與萬物一樣,都是永恒的,那么“長江無窮”也就不值得羨慕了,當然也談不上悲哀了。那又該怎樣度過和消受這人生呢?

          江上之清風有聲,山間之明月有色,江山無盡,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表現了作者超然獨立、不計得失、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作者從水、月中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苦悶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脫。江上之秋風與山間之明月,盡管可以去聽去看去享用,而且無人阻止,無窮無盡。這是“共適論”。

          正是用這種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脫;貧w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靜、氣氛清新的清風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梢哉f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隨遇而安的慰藉,又是一種苦難后深悟的曠達。思想矛盾解決了,心胸也隨之曠達超脫起來。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掃悲傷而變得開朗樂觀──主客暢飲,酣睡達旦。

          用“杯盤狼籍”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常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后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9、那么,前后兩“樂”相同嗎?為什么?

          明確:景(樂──山水之樂)。

          理(樂──達觀之樂)。

          (最后還有問題,蘇軾因何來到黃州──1079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而且不得離開黃州,不得簽署公事,而蘇軾在黃州期間卻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真正的成熟起來。)

          10、提問:怎樣理解作者在官場失意之時的“樂”情?

          明確:

          作者積極入仕,抱負遠大,但卻人生失意,在激烈競爭中屢遭貶謫,又因“烏臺詩案”下獄,險遭殺身之禍。后謫居黃州,倍感苦悶,但對生活卻從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賞山水之機,力求排遣郁悶心情。在本文中,作者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自己的游賞之樂,后又借主客問答方式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的苦悶之悲,再通過哲理的審視一切后辯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表明豁達樂觀的態度。

          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水調歌頭》里,蘇子已經告訴我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艘獙W會面對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傷,多一份豁達。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是蘇軾對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對自己做出的回答,從容而大氣。人世間的一切榮辱、得失、憂樂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可以尋得精神上的超脫。

          四、課堂小結

          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謫黃州,是他人生征途上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擊。處于逆境之中的蘇軾之所以能夠及時調適心境,完成艱苦而難能的超越,以一種曠達的樂觀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處境,以積極的人世的態度繼續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知疲憊地跋涉前進,始終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正是天地之浩然正氣,山水之勃勃生氣,培育了他開闊的胸襟、高尚的情操,給了他自強不息的強大精神力量,使他在此后人生路上,雖多次升沉、迭遭坎坷而仍能不改其志,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五、作業

          1、多數人認為,作者感情脈絡由喜轉悲,是從簫聲出現開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你認為文中由樂轉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簫聲,還是蘇軾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蘊含著悲意。

          2、有人說蘇軾《赤壁賦》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戰之地,蘇軾寫錯了地方,而清代詩人朱日浚卻這樣說:“赤壁何須問出處,東坡本是借山川。”對這問題你是怎樣看的?

          3、以《我所知道的蘇軾》為題,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蘇軾的深刻的理解。

          “賦”的字義是鋪述,這種文體的特征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就是要運用鋪陳夸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抒寫情志。

        《赤壁賦》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詞,如通假字“屬”,狀語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給文章劃分段落,明確每個部分的大意。

          2.學生通過誦讀法、以讀促悟法品味藝術手法和語言特點,自主理解與交流合作相結合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體會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寫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學理念,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學習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有關知識,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體會作者將情、景、理三者結合運用的妙處,感受作者文筆背后的人生態度和哲學理念。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指導閱讀、點撥法、圈點勾畫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自行預習

          1.利用學習小組交流合作,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作者蘇軾的生平,著重看被貶謫黃州這段經歷,了解赤壁的歷史常識,以及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外,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難點,配合文章注釋歸納新知識點。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人生的組成的苦樂參半的,面對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開朗,其實所謂的挫折痛苦,只是一個人角度的不同。今天我們要學習課文《赤壁賦》的作者蘇軾在面對“烏臺詩案”的低谷,貶謫黃州的不幸時,夜游赤壁,與友人暢談人生,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在這篇課文當中作者是怎樣面對人生不幸的呢?

          (三)初讀課文,以讀促悟

          1.聽錄音朗誦,并齊讀課文,練習朗誦。

          (1)主要注意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并梳理生字詞。如:興:興起的意思;屬:通“囑”,意思是勸,請;

          (2)了解句式,如狀語后置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本文主要描寫了月夜美好,泛舟江上的所見所感,通過客人吹起蕭聲的蒼涼之感,引起了主客之間對于人生感受的對話,全文既有詩情畫意,又有人生哲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交流: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講了什么內容?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畫面,展示了詩情畫意的美好境界。

          第二段:作者飲酒放歌,心情歡樂;客人吹簫,倍感悲涼,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段: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緒悲觀。

          第四段:作者暢談人生感悟,豁然開朗。

          第五段: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談,興盡入睡。

          (四)研讀問題,深入討論

          1.以變化和不變化作為探討,主要寫了哪幾個方面?找出表明變化和不變化的詞語。

          明確:水的變化是逝者如斯,不變是未嘗往也;月的變化是盈虛如彼,不變是卒莫消長;人的變化是生老病死,不變的是代代相乘;由物及人,情景交融,

          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隨著變化?

          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畫面,主客二人以喜悅為主,接著客人吹簫,喜悅的感情慢慢被沖淡,感嘆到人生短暫,懷古傷今,情緒悲觀,接著作者暢談對人生的感悟,樂觀曠達,讓客人豁然開朗,最后轉悲為喜,興盡而睡。

          3.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說一說自己體會到的作者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手法。

          (1)形象優美,善用修辭。

          文章之美在于語言運用之美,文章語言雋永,形象優美。

          老師提問:本文語言美在哪里?引導學生使用圈點勾畫法,找出一些語句,如在描寫客人吹簫的時候中對蕭聲的描述“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崩^續提問他使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讓你覺得文段優美,使人動容。

          學生回答出連用六個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簫聲悲涼,抽象的笛聲變得若隱若現,如在眼前,在江上與寒夜中顯得更加凄涼動容。

          (2)“情、景、理”融合的`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的合理運用讓文章讀起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詩有情但卻理,詞有景卻多情,在賦當中,由于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使文章顯得不會太過強說愁;而景色的描繪,又讓整篇課文氛圍優美,整體和諧,在文中最后,又加入了說理的成分,可以發現說理的成分并不是強加上的,而是有邏輯,有層次的將說理部分層層托出。

          不管是抒情,還是述理,全文都離不開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3)結合本篇文章,談談你對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

          教師在黑板上書寫“人生、失敗、感受”幾字,讓同學們用黑板上幾個關鍵詞進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提問學生,你認為的失敗是什么?失敗以后你會怎么做?在今天學完了《赤壁賦》之后,你認為蘇軾是一個失敗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并隨機請同學起來作答,讓他們對蘇軾進行一個深入的理解,并說出自己和蘇軾在面對失敗后有何不同。

          (五)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回顧本文的藝術手法,學會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整理歸納課文中歸納的實詞,把握文章整體的脈絡,任選一畫面進行拓展描繪。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著重引導學生以讀促悟、和朗誦法,知識點涵蓋多,內容豐富,應當注意后期的教學反饋,督促學生理解掌握。上課時應多引導學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等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做到知人論世。

        《赤壁賦》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主,在讀中悟情。

          2、讓學生用現代的觀念審視作品,幫其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

          3、增加學生的文言積累,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體會其中蘊涵的精神,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

          2、以誦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字、詞、句。

          3、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教學手段

          1、學生網絡收集相關資料。

          2、多媒體課件展示授課過程。

          3、配樂朗讀。

          四、教學方法

          1、情境設置法2、美讀法3、啟發法4、點撥法5、對比閱讀法

          五、教學過程

         。ㄒ唬、導入設計

          故事導入:宋神宗元豐三年二月,一日,天剛蒙蒙亮,一群帶著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異鄉人在一位氣宇不凡但有稍顯憂郁的中年男子的帶領下,悄悄走小城黃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進了城東南一所叫定惠院的小院子。這位男子便是在“烏臺詩案”中差點丟掉性命的蘇軾。經過一個多月的風餐露宿,蘇軾一行人終于到達了他的貶謫地——黃州,開始了他近四年的黃州生涯。其間,他便創作了膾炙人口的《赤壁賦》。詩人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歷史,便是如此令人費解。今天我們便要走近這段歷史,了解他的心境。

          設計該環節是想通過情境再現,調動學生情緒,提前進入課文的背景氛圍。

          (二)、作家作品

          檢查課前預習的效果:有關蘇軾的搜集整理,讓學生談談對蘇軾的印象。

          教師歸納:

          1、詞壇上“蘇辛”豪放派、“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長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

          2、有關“烏臺詩案”的介紹。

          3、本文寫作原因介紹。

          設計此環節,檢查預習情況,鼓勵學生課前“多動手”,課堂“多動口”。

         。ㄈ⒊踝x全文

          1、學生結合課文注釋,自讀全文。

          2、分小組讀、全班齊讀,在讀中悟情。

          3、聽朗讀錄音,把握朗讀的語氣變化。

          教師點撥:從課文中找蘊含情感變化的關鍵詞,歸納朗讀的語氣變化:第一段讀出赤壁美景的歡快語氣,第二段是樂極生悲的凄涼語氣,第三段讀出人生無常的悲愴感,第四段表述人生觀的雄辯語氣,第五段由悲轉喜。

          無論怎樣鑒賞一篇文章,其前提都離不開一個“讀”字,“讀”是學好文言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在讀的方式上也要做些靈活的調整,可以聽錄音朗讀,可配樂朗讀,可全班齊讀,也可以單個同學朗讀等。

          設計此環節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這一課的最大特點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錯變化,所以我們在朗讀時要抓住語氣的變化,讀出作者的情,更要讀出情中包含的理。

         。ㄋ模、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學生疏通字詞句,歸納整理。(教師投影以下知識點)(此處為略寫)

          (1)通假字“屬”、“憑”;

          (2)一詞多義:固、適、逝、苛、雖;

          (3)詞類適用:東、西、侶、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設計該環節是要突出語文工具性的性質,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母語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詞句的具體涵義,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之上,結合課文注釋,已經能夠獨立找出,教師稍做點撥即可。

          2、結合前面分析的語氣變化,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月夜泛舟的陶醉;

          (2)悲涼簫聲的傷感;

          (3)人生失意的悲情;

          (4)隨緣而安的態度;

          (5)忘情塵世的灑脫。

          教師點撥:扣住每段的寫景主體或敘事、議論內容來歸納整合。

          設計此環節意在訓練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ㄎ澹、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推薦代表發言)

          1、本文的感情基調是消極的嗎?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道:(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品文就其實就是品人,余秋雨是這樣評價蘇軾,那你如何看待文中的感情基調,它是消極的嗎?

          教師點撥:全文通過主客對答所表現的憂傷與喜樂,都是作者內心矛盾和復雜感情的真實反映。作者抒發哀怨之情時,流露了“人生無常“的消極情緒,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動地從消極、哀怨中解脫出來,從莊子的機械相對論中尋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達,思想開闊,表現出一種灑脫、豪邁的氣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積極進取、達觀超然的感情基調。

          設計此問題是為了調動學生的情緒,增加情感體驗,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2、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蘇軾提出的尋找快樂的良方對現代人是否可行?

          設計此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從而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處世觀。

          六、拓展練習

          鑒賞同是被貶黃州后的作品《定風波》一詞,分析詞的主題、情感。

          定風波

          蘇軾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設計此練習目的是作一個對比閱讀,結合課文的思想感情,來解讀《定風波》的主題情感。

        《赤壁賦》教學設計8

          【教學目的】

          1、了解賦這種文體的特征,鑒賞音韻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3、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鑒技巧之美。

          【教學方法】

          1、誦讀和鑒賞。

          2、運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在日本的千葉,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立著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這樣兩個字:蟲二。許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說這兩個字應分別加上兩個邊框,讀為風月無邊,是盛贊此地之美的。

          而我們今天要鑒賞的《赤壁賦》,就是借詠無邊風月而抒懷的。文章的作者是蘇軾。

          二、展示賞析重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鑒技巧之美。

          三、教師范讀課文

          1、目標:訂正字、詞的讀音。

          2、關注作者感情的變化。

          四、師生共同解讀賞析

          (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琢磨段與段之間的關系,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清本文的線索。

          2、解讀賞析:

          (重點: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

          景: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

          逐層設疑: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么內容?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是什么樣的景?

          (景:月出東山 徘徊斗牛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么樣的心情?

          教師點撥:

          寫得真美!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這美景激發了作者的心曠神怡之情。此一樂也:山水之樂,詩酒之樂。再來欣賞一遍。

          (全體女生讀。)

          3、知人論世:

          (以第二段〈過渡段〉為契機介紹蘇軾的人生經歷,重點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鋪墊。)

          第三段:

          情:

         、 歌聲和簫聲引發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內容是什么呢?

         、 學生齊讀、體會。

         、 學生自己看書思考、分類。

         、 相互借鑒、爭辯、質疑。

          ⑸ 教師點撥、師生共同總結:

          無枝可依

          情 英雄安在 悲

          人生無常

          第四段:

          理:

          (在誦讀中理解、品味語言)

         、 他怎樣來排遣這種悲苦郁悶之情呢?

          盈虛有數 物我無盡

          理

          清風明月 與子共適

          ⑵ 這樣深奧的道理,遠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們讀來并不感到晦澀難懂,為什么?

          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補充《定風波》(幫助理解):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頌t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你認為當時真的有這樣一場主客答問嗎?

          學生暢談感受、認知。

          教師明確:

          主客答問是賦的傳統手法;蘇軾借此抒懷,有無并不重要。

          教師強調:

          正是用這種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脫;貧w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靜、氣氛清新的清風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說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隨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苦難后深悟的曠達。思想矛盾解決了,心胸也隨之曠達超脫起來。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掃悲傷而變得開朗樂觀──主客暢飲,酣睡達旦。

          ⑷ 總評蘇軾:展現其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五、賞析構思選材技巧

          重點: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明確:

          常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后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那么,前后兩樂相同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如下圖:

          景(樂──山水之樂)

          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移情于理

          風月不老 先生未亡

          教師強調: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其間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不離眼前景;議論、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今天我們重讀此篇佳作,無論是作者的文學才華,還是他的人格品質,都讓我們感到: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學習

          比較閱讀:蘇軾《后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記承天寺夜游》

          參考篇目:林語堂《蘇東坡傳》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 軾

          景(樂──山水之樂)

          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移情于理

          風月不老 先生未亡

        《赤壁賦》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蘇軾,了解蘇軾的人生感悟,倡導積極的人生態度;

          2、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藝術特色;

          3、探討本文中的人生哲理,從中得到啟發。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本文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美、形象的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詩情、畫意 、理趣的完美融合

          教學方法:

          串講+探究、鑒賞

          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

          1、 學生準備(1)利用學習小組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作者蘇軾的生平,著重了解被貶赤壁這段經歷及與之有關的材料,了解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簡單知識等。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籍解決字詞問題,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2、教師準備(1)若用多媒體教學,收集資料,制作好多媒體教學課件。

          (2)準備好相關的鞏固練習課前課中課后的資料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是由不連續的幸與不幸組接而成的。當不幸降臨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是自怨自艾,消極的躲避還是樂觀豁達的積極面對呢?其實所謂幸與不幸,是與非,只是看問題角度不一樣而已。當我們學會珍惜不幸的價值時,它就是我們人生的財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赤壁賦》,是一篇面對人生不幸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處于人生底谷的蘇軾是如何去面對的。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21歲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難造就了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學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創了豪放派詞風,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我們今天要學的《赤壁賦》,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寫作背景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這里,為排遣內心郁悶,他經常來赤壁磯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名篇!冻啾谫x》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四、關于賦這種文體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體出現于戰國后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是賦的淵源。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關于賦的特點:賦在藝術表現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在語言上使用新奇美麗的辭藻。另外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借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

          五、解讀課文

         。ㄒ唬┞犱浺衾收b或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詞的讀音與朗讀的節奏。

          (二)理清思路,學生討論回答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洞蕭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間的問答,文章重點轉到關于人生態度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畫意,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感情的變化是;樂——悲——樂

          1、 具體品讀課文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根據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圖景。

          ①掃除這段文中的疑難字句;

          既望:十六日,既,已經,望,農歷每月的十五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應為:于赤壁之下游.于,介詞,在.下,方位名詞

          興:起,同風雨興焉

          屬:zhǔ,通囑,意思是勸,請

         、趲熒懻

          師:作者在這段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圖畫,現在我們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該叫什么?

          生討論;泛舟赤壁圖、月夜江水圖、秋江風月圖等

          總結選用(秋江風月圖—板書),那這副圖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生:清風、水波、月 師板書

          問: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生討論,師總結: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的。

          (一寫夜游之樂 。作者以傳神的筆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本段寫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2)全班齊讀第二段。

          講解疑難字詞句,分析。

          這段作者描寫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的簫聲。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師生討論)

          師:我們先來理作者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陳風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為什么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里生發出來!傲鞴狻敝附嫔祥W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 ,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而發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 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 也要流淚。

          師: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 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六、課后作業布置;

          1、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

          2、預習課文后三段,思考教師留下的思考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理解作者豪放達觀的心態。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講內容,串起課文。

          二、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對美景,客卻借簫聲奏出了不和諧的音響,并使“蘇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生討論)

          明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暫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與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生命短暫,有志無為者,惟有羨長江之無窮,哀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注意思想。

          通過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諭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在由他們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周二人。更見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師總結過渡:作者因景而樂,因情傷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轉喜?

          生討論,師點撥:作者從眼前的自然景物出發,得出了自己觀于天地人生的認識。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和不變的一面。

          水 月 人

          變 逝者如斯 盈虛如彼 生老病死

          不變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 代代相承

          師總結:悲和喜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情感,關鍵在于對問題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須臾而羨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樂上來了。

          2、 延伸思考討論

         。1)、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生討論: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

          (2)、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實出發來思考,對這一段還可還有許多問題: (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俊捌埛俏嶂,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3、教學小結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簫吹奏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一場問答,轉移到關于認識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任務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中,滿腔悲憤寄寓曠達的風貌之下。

        《赤壁賦》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體會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

          2、領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本怎樣表現蘇軾的情感變化。

          2、領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學設想】

          1、把握這篇賦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2、以其線索──蘇軾的情感變化為重點組織教學。

          3、把朗讀、背誦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系背景,遷移導入

          步驟:譚嗣同絕命詩→蘇軾絕命詩→蘇軾《赤壁賦》。

          導語:古時文人獄中常作絕命詩,大家一定很熟悉譚嗣同臨刑前的《獄中絕筆》: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蘇軾也曾作絕命詩《獄中寄弟弟子由》兩首:

          《獄中寄弟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千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獄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

          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這兩首詩使蘇軾逢兇化吉,死里逃生。當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投獄中,絕望之余作此詩,傳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為感動,對他從輕發落,貶到黃州。這就有了蘇子泛舟赤壁,憶古撫今,千古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及前后《赤壁賦》也得以誕生。

          二、聽讀全文,間接感知

          1、播放《赤壁賦》的錄音帶,感受蘇軾的文風。

          2、聽讀過程中注意糾正字音,劃清句讀,標注節奏,體會抑揚頓挫。

          三、自讀全文,直接體驗

          1、自由散讀:借助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積累文言詞匯。

          注意讀準字音,讀對句讀,讀清節奏。

          2、勾畫圈點:勾畫重要之處、欣賞之處及不懂之處。

          板書:

          情感線索:樂→悲→喜 三部分

          四、細讀課文,局部強化

          1、樂(第一自然段):

          ⑴ 設疑:蘇子因何而樂?

          (景色之美,泛舟游玩)

          從哪可以看出?

          (精美語句)

         、 細讀:反復誦讀美言佳句,揣摩蘇子的感情,體會景與情的`初步聯系。

         、 互問:提問不懂之處,師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自然段):

         、 讀:點名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中品味讀中悟。

         、 討論:蘇子緣何轉悲?有幾層原因?

          (客人吹蕭,蕭生悲愁;主客問答,人生苦短)

         、 探究:學生會很快找出兩層原因,但往往會忽略蘇子由樂轉悲的第一層心境。聯系兩次誦歌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蘇子被貶,內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見景而樂卻不是真樂,而是借此來排遣心中苦悶。所以吟詩也是原因。

          多媒體顯示:

          《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譯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緩步細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譯文:“桂木的啊,蘭木的槳,抽打著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來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⑴ 自由散讀:學生可能意猶未盡,便再讓他們自讀。

         、 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蘇子,會一直悲嗎?為什么?

          五、小結全文

          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后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風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欣賞吧!

        《赤壁賦》教學設計11

          師:現在進行朗讀測評。請生1朗讀《赤壁賦》前兩節。

          (因為要打分,學生1比較有感情的朗讀。)

          師:亮出你們的分數。

         。ㄈw學生高舉右手,滿分為五分,伸出三根手指的人較多,評四分的較少。生1給自己評一分。)

          師:放下。生1,你怎么只給自己一分?

          生1:我本來我是可以讀得更好,但開始沒進入狀態,還讀錯一個“頃”。讀到蕭聲時才有感覺。

          師:你對自己的要求很高,這是好事情。最終評分:三點五分。(教師將分數寫在記分冊上。)可以想象,當無盡的憂傷隨著蕭聲傳入蘇軾的耳膜又擴散到遼闊的江面上,那是怎樣一種宏壯擴大又無限悠遠的憂傷啊。讓我們來學習課文后三節,理解客人為何而悲,主人何以解悲。先請大家聽我的朗讀,同時思考,這段的層次是怎樣來劃分的?

         。◣熥x)

          生2:分兩層,第一層到“而今安在哉”。

          師:有不同看法嗎?

          生3:這段是一問一答,第一層應該在“何為其然也”。

         。ǘ鄶祵W生點頭示意有道理)

          師:還有其他想法嗎?(見沒有)我要說兩個同學說的都有道理,生3是在大層次上切分的,生2是從小層次來切分的?是不是聽得有點迷惑了?換句話說,生4劃分的層次沒有錯,但是第二層是不是還有些長?還需要作進一步切分。這就需要我們再分小層。只有學會從不同層面由大到小來理清文段的結構層次,才有真正有助于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

          師:客人的回答內容分這兩層,大家同意么?

          生:同意。

          師:“同意”也得說說理由。你說——

          生4:前面說的主要是古代的事,舉了曹操的例子。后面回到眼前,寫“吾與子”了。

          生5:“況”是個連詞,表示另有一層。以前你說《陳情表》的時候,就說了“況”“且”“但”三個連詞,表示三層的。

          師:很好,不愧是我的學生。(學生笑)分析文章結構,不僅可以從內容、敘述對象上來考慮,還可以著眼于能體現層次關系的關聯詞等“語文形式”。再這里,我還想就這種形式說說我的看法。請大家看客人回答的內容。第一層是三個文句,在形式上基本一致,可以合并為一層了。剩下的部分,我們來找找韻腳,看看有沒有變化。你說說——

          生6:韻腳有“鹿”“屬”“粟”“窮”“終”“風”。不一樣。

          師:那就是換韻了。想想作者為什么要換韻?是不是和層次也有關系?

         。▽W生思考)

          生7:我猜想前三個韻寫的是個人在自然面前的現實,后面寫的是由此生發的感想。

          師:說的好。我個人就是想把客人的話分三層,并且是三次對比。

          (板書:古——今;個人——自然;理想——現實。)

          師:至于你們是不是覺得把“理想與現實”的第三層合并到第二層,并且認為都是關于“今”的內容,那是你們自己的思考,我們不再強求統一。我下面要就這一節問三個問題,大家寫下來討論:一、為什么要引述曹操的事例?二、“知不可乎驟得”,到底客人想得到什么?

         。▽W生交流)

          生8:寫曹操是英雄是為了和“吾與子”對比,英雄都消失了,我們又算什么,所以寫出了悲傷。

          生9:曹操是客人心中的榜樣,寫榜樣的失敗,更能表達客人的悲傷。

          生10:因為是十六晚上游玩了,他們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詩,而曹操也寫過《短歌行》,“月明星稀”與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師:引這么兩句,還有別的用意嗎,結合曹操當時的心境來看。

          生11:這兩句是說,人才都流失到劉備、孫權那里去了,曹操內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蘇軾寫這兩句,大概是說自己也是人才,沒人賞識吧。跟第二段中引用的詩句作用差不多。

          師:好。幾位說的都很好。在寫曹操的內容上,不僅寫了他渴慕賢才,還寫他的失敗,“山川相繆”借地形纏繞寫困窘之狀,照理說,應該把這位偉人的英雄本色寫出來,像第三個文句一樣,在浩蕩的軍隊中凸顯文能賦詩,武能橫槊的形象,為什么用第二個文句來寫他的失意呢?(無人答)我想,在“客”的心目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還是霸氣的英雄,何嘗不“浪淘盡”呢?巨大的.失敗也罷,輝煌的勝利也罷,他們都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岸癜苍谠铡辈攀亲屓松駛母朽啊

          師:順便說一下,我對“釃酒臨江”的“釃”的解釋不滿意。顯然蘇軾是想用16個字寫一代天驕曹操,極有氣勢,但是“釃”解釋成“斟”,那氣韻就削弱了許多。我每天在家斟一瓶啤酒,總體會不到做一回英雄的感覺。大家來“釃”一下——

          (生模擬作斟酒狀)

          師:這個詞的本意是濾,過濾酒中的雜質,顯然此刻的曹操不會在這里做仆從做的事情。我個人想,還是把它解釋為“灑”,(模擬“灑”狀)來祈求上天保佑自己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師:第二個問題——客想得到什么?

          生12:長生不老,還有和朋友在一起喝酒,與魚蝦、麋鹿友好相處。

          生13:還有想和仙人一起遨游,抱著明月一同……

          師:“長終”,什么意思。

          生13:長久的結束,就是死吧。

          (其他人笑)

          師:不要取笑,我贊成他的看法!伴L”為“永久”,“長終”當然是指死亡?,客活著就希望與仙人一起遨游天地,自由自在;死也要心中長存明月,簡直是詩意的死亡了。當越來越多的現代人聲稱要“人要詩意地棲居”,蘇軾已經想到了詩意的死亡。我想這并不消極,反而浪漫美好。以詩意的死亡反觀生存,我們就知道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又一個新的開始。好,還有什么想到的,繼續說——

          生14:概括一下,客就是想要生命長一些,最好和仙人一樣,這樣就可以更長久與自然相處了。

          師:說的好,正因為生命短暫,那種永遠與永恒的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愉沒法實現,這組人與物在時間長度上矛盾,導致客生發了新的理想,而理想與現實又是矛盾了。所以他只能“托遺響于”什么?

          生:悲風。

          師:自己把這這段讀一讀,體會體會。

          師:看第四節,蘇軾是怎么勸解“客“的?蘇軾的話可以分幾層?

          生15:兩層。在“且夫”前,“且夫”是標志。

          生16:我想第一個文句是一層。不管蘇軾怎么解釋,“水與月”,下面兩層都寫到,起引起下文作用。

          生17:你錯了。水與月是第一層,第二層是風與月。

          師:好,別吵。從意義上,我看第一層是以變與不變來看人與物的盡與無盡,含蓄地指出客審視角度的偏差:人在變而有盡,物不變而無盡。作者認為,說要變都在變,要說不變,都無盡。所以不存在羨慕什么的問題,這是“何羨論”。第二層從人與物的領屬關系說,有些物屬于某人或某些權力專有的,比如門口的樹是屬于校長的,你們是屬于班主任的,(學生笑)有的是存在不屬于個人的,比如江上之秋風與山間之明月,盡管可以去聽去看去享用,而且無人阻止,無窮無盡。這是“共適論”?梢钥闯,這段是蘇軾對人與物的看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生觀和——

          生:世界觀。

          師:我想稱為宇宙觀。好,這節大家再讀讀,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生18:“蓋將”的“將”是什么意思?

          師:書本上說“蓋”標假設,我認為“蓋”是表示解釋的連詞“因為”,而“將”才是“如果”。

          師:好,第五節大家應該能看懂并且會品味,我不再多說了。最后我提一個問題,大家可以在課后辯論,文中的“客”是具體的一個人,還是就是蘇軾的另一個自我?下課。

        《赤壁賦》教學設計12

          目標要求: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并背誦課文。

          自主預習:

          1、重新認識作者:

          蘇軾:

          “三蘇”蘇詢蘇軾蘇轍

          “蘇黃”蘇軾黃庭堅

          “蘇辛”蘇軾辛棄疾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蘇黃米蔡”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此外,蘇軾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作者的復雜思想:

          儒:積極入世,憂國憂民,平生傾慕賈誼

          佛:精通佛理,不計得失,常與僧人來往

          道:好學老莊,齊萬物,一死生,追求內心調和

          “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個結論也許最能表現他的特質!薄终Z堂《蘇東坡傳序》

          2、關于賦名稱最早見與戰國后期荀況的《賦篇》,到漢代形成特定的體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百x”著力于鋪陳事物,較多地摻用散文化的.句式。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3、解讀文本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4、寫作背景

          蘇軾被貶黃州。熙寧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1079)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首詩。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銜怨懷怒,恣行丑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時,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的殘酷打擊感到悲憤、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合作探究:

          1、畫線的字詞我能讀對幾個

         。1)壬戌()(10)釃酒()

         。2)桂棹()(11)橫槊()

         。3)余音裊裊()(12)漁樵()

          (4)幽壑()(13)扁舟()

         。5)嫠婦()(14)匏樽()

         。6)愀然()(15)蜉蝣()

         。7)山川相繆()(16)無盡藏()

         。8)舳艫千里()(17)狼籍()

         。9)旌旗()(18)枕藉()

          2、品讀課文1、2節回答問題

          (1)作者開始游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明確:

          景——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景象澄澈,如夢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

          情——“樂”。舒暢飄逸,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1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明確:第2段,由樂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蕭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蕭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課外拓展: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赤壁賦》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匯。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頻);朗誦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句話出自哪里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這首歌的出處,看看這句話背后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板書標題)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講解文言詞語。

          明確:

          古今異義:

          浩浩呼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的意思。

          詞類活用:

         。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詞作狀語,向南。

         。3)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一詞多義:

          望:①七月既望:農歷的十六日,名詞

         、谕廊速馓煲环剑嚎,動詞

          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诟柙唬焊柙~

         、垡懈瓒椭焊杪

          2、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課文內容,理解文章大意。

          3、再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

         。ㄈ┥钊胙凶x

          1、同桌交流,說說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內容?

          明確:交代了作者與友人出游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環境。

          2、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么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3、小組討論交流,說一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

          明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

          第三段寫了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于“人生無!钡母锌磉_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一說作者的暢游赤壁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作者最開始游玩赤壁有著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郁之情;最后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

          (四)鞏固提高

          結合課文談談你有怎樣的啟示?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本課所講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束課堂。

          作業: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現代小散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教學主要圍繞課文內容進行鑒賞,針對文言文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文言詞語的問題,接著通過朗讀,小組討論等方式,帶領學生梳理文章內容,進而了解課文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最終要能夠在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切實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一定的啟發。

        《赤壁賦》教學設計14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三、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說教法】

          1、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⑴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⑵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三、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

          學生提出疑問。

          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

          (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板書設計〗

          游景樂(以景動人)

          “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問理喜(以理警人)

          六、第五環節: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教學步驟〗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五、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六、布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教學設計15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流暢地翻譯全文。

          過程與方法:誦讀法;總結歸納法;比較法,通過前后兩賦比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寫景狀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并與《赤壁賦》比較,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復雜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歸納積累文言知識;與《赤壁賦》比較講解,通過抓關鍵字句加深對作者人生態度的認識。

          【教學難點】

          蘇軾儒、佛、道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時年45歲的蘇東坡所寫的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

          《讀赤壁賦》云:“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游!蓖跏镭憽肚俺啾诙住贰百x是雙珠可夜明。”看來只有兩篇赤壁賦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蘇軾當年的所思所想。這節課我們就來感受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未盡之意。

          二、推進新課:

          1.介紹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蹲灶}金山像》(去世前兩個月所寫,自嘲政治事業的無成。但從中可以了解,蘇軾文學上的蓋世功業卻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蘇軾:與黃庭堅(詩)合稱“蘇黃”,與辛棄疾(詞)合稱“蘇辛”,與歐陽修(散文)合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2.寫作背景: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心郁悶,他泛舟赤壁,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后,重游赤壁,寫下了《后赤壁賦》。

          三、整體感知:

          1.識讀:請學生朗誦課文,辨字形、字音。

          2.評讀:分角朗讀第一段,分組朗誦第二段,全班讀第三段,勾疑難,疏通文意,“評點”重點文言字詞。

          譯文: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涌。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3.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先寫黃泥坂夜游,為游赤壁作鋪墊。

          第二段:復游赤壁的所見所感

          第三段:敘述夜逢孤鶴和夢會道士兩件事。

          4.想象一下,假如讓你以課文的內容來畫一幅《赤壁夜游圖》你會準備哪些景物?如何運用色彩?

          四、作業:

          讀熟課文,試著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檢查朗讀情況,全班朗讀課文。

          2.復習上節課段落

          大意:

          第一自然段:先寫黃泥坂夜游,為游赤壁作鋪墊。

          第二段:復游赤壁的所見所感

          第三段:敘述夜逢孤鶴和夢會道士兩件事。

          二、分析課文

         。ㄒ唬┓治龅谝欢危

          1.分析鑒賞:“一切景語皆情語”,閱讀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寫景的句子,結合前后語境,體味這些句子中蘊涵了蘇軾怎樣的情感。

          明確:

          1)蘇軾的世界:霜露、木葉、人影、明月(原本為一派蕭瑟之景)月白風清(蘇軾卻見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無美酒佳肴,未免辜負了這月白風清的良夜。)

          2)從中可以看出蘇軾“超然”的情懷和他曠達的.心胸。

          2.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睂懗隽嗽鯓拥姆諊,有什么作用?

          明確:黃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靜謐寧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寫出初冬月夜靜謐溫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ǘ┓治龅诙危

          1.本段寫了哪些場景?

          明確: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2.面對眼前的赤壁之景,蘇軾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從中暗含蘇軾怎樣的情感?

          明確:

          1)“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2)對赤壁之景舊顏不再的感嘆實際暗含對世事變化無常,年華逝水的無奈蓋嘆;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

          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歷史背景:宋與西夏交戰慘敗,全軍覆沒,死者約60萬,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滿目凄涼。

          4.蘇軾獨自歷險,無人能從。當他登上峰頂后,突然“劃然長嘯”。你如何理解蘇軾的“劃然長嘯”?

          明確:

          1)、表達登上峰頂后的那種壯懷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靈,天地的主宰。

          2)、抒泄貶謫黃州以來心中所積壓的種種郁悶之意。激昂的樂

          5.長嘯后蘇軾為何又“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這種情感在《前赤壁賦》里有體現嗎?

          明確:與自然和而為一后,詩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而深感個體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賦》所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高昂的情緒陡然低落,轉為高處不勝寒的憂懼、傷感。

          6.面對大自然的偉力,蘇軾在激昂悲傷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動?體現他怎樣的情感態度?

          明確: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修焉。”

          2)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的淡泊。

          三、小結:

          夜游赤壁情感經歷的變化:

          江山不可復識——無奈、驚嘆

          劃然長嘯——激昂的樂

          凜乎不可久留——悲傷、恐懼

          聽其所止而休——隨遇而安的淡泊

          四、作業:

          背誦課文第一第二段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

          第三段:作者是如何逢鶴的?你認為作者有否真正逢鶴?

          提示:孤鶴東來,顯然是為文末夢見道士伏筆的,你怎樣理解這個夢境?試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兩個角度來談談。

          明確:(1)第三自然段寫了江中見鶴,后夢見鶴化道士。

         。ǎ玻┰谖覈鴤鹘y意象里,鶴帶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為作者所偏愛,蘇子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相處來宣發內心棄世的幽情與超脫塵世的情懷。

         。ǎ常┧枷雰热莘矫,作者的處境窘困,心情苦悶,現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而且與蘇軾《前赤壁賦》中作者“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一致。藝術手法方面,是大膽新穎的奇思遐想,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

          三、深入探究:

          1.與前《赤壁賦》的寫景句子作比較,意境、情感發生什么變化?

          明確:

          1)意境:《前赤壁賦》整個意境恬淡飄渺;而《后赤壁賦》卻奇崛瑰偉,不再“主客同船共游、同飲共樂、同調歌吹”,再游赤壁,無人能從,只有孤獨一人。

          歷程:拋棄客人,獨自踏上尋幽歷險之路→登越險境之興奮→無人能從,只有孤獨一人→頓感“高處不勝寒”渺小與悲哀→解纜登舟,隨波飄蕩,任其所止。

          2)情感:與前《赤壁賦》中“樂——悲——樂”的情感變化有所不同,《后赤壁賦》中的情感由平靜的樂,到激昂的樂,再轉為悲,但最終并沒有復歸于樂,而是歸于一種順其自然的無奈與淡泊。

          2.自讀比較前后赤壁賦的異同

          提示:

          1)從游的方式上去比較.

         。玻⿵木吧鑼懮先ケ容^

         。) 寫作重點上去比較.

          4)從作者心情變化去比較

          明確:

          1)前賦后賦

          點限于舟中主要寫岸上

          景字字秋色句句冬景

          重談玄說理亦實亦幻

          情調曠達樂觀略為虛無縹緲

          2)形式、思想:

          ①就形式而論之,前賦主客問答,中規中矩之賦也;后賦,散文化,更具“以文為賦”之特質。

          ②就思想而論之,前賦雖然有樂有悲,但存在樂觀曠達,變與不變之辨證,清風與明月之所共適;后賦寫景敘事中給人一種罹難的驚恐,孤鶴鳴而掠舟,鶴化而為道士,是夢?“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的”的痛苦?是想超塵絕世,還是眷戀人世間?

          四、小結: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換:由景而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又因景物而生悲愁——之后又歸于隨遇而安淡泊——借夢境表達超脫塵世的態度及“人生如夢”的空幻感。

          五、作業:背誦課文。

        【《赤壁賦》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赤壁賦教學設計12-28

        《赤壁賦》教學設計07-22

        《赤壁賦》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4-20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優秀05-08

        《赤壁賦》教學設計15篇07-07

        《赤壁賦》教學設計(精選21篇)09-29

        《赤壁賦》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04-16

        《赤壁賦》教學設計15篇01-06

        《赤壁賦》教學設計(精選17篇)04-27

        《赤壁賦》教學設計(通用21篇)11-2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