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赤壁賦14篇
赤壁賦 篇1
以往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游寫景或于紀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fā)表議論為主。借題發(fā)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于字里行間!冻啾谫x》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游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于舟中,酒酣耳熱后和著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后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fā)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
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于"喜而笑"。
《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再現(xiàn)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泝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客的`傷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終于"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之所以說《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卷自如、活潑流暢,在《赤壁賦》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至于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享受。
赤壁賦 篇2
通過對課文內容深刻細致的分析,讓學生領悟作者的曠達情懷。
老師: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選擇了投身汨羅;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面對權貴的淫威,李白選擇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么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又是如何選擇,如何取舍的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共同走進蘇軾的千古名篇《赤壁賦》,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運面前,蘇軾有著怎樣的思想態(tài)度。
。ㄕn件:課題《赤壁賦》)
首先,讓我們明確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課件),一是誦讀品味課文的精美語言,一是體驗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們聽錄音,聽錄音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校正自己的讀音。一是整體感知全文的情感變化,并依據(jù)情感變化劃分全文的段落(課件)。特別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變化,可以從尋找表達喜怒哀樂等情感變化的詞語入手。
。ㄕn件:錄音播放)
老師:哪些同學找到了表示情感變化的詞語?
學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飲酒樂甚”,其中的“樂”字。
學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遺響于悲風”,其中的“悲”字。
學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蘇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變,也是情緒變化的標志。
學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興。
老師:同學們找的都很正確,把這幾個同學的答案綜合起來就是全文的情感變化的過程,同時,文章的段落劃分也就比較清晰明了了(課件)。全文的感情變化就是“樂——悲——樂”的過程。
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自然段,請同學們自讀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寫了哪些內容?或者說樂在何處?(課件,學生讀完)
學生1:有時間和地點人物事件,分別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芭e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學生2:有美麗的景色“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學生3:還有“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樣非常美妙的感覺。
老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概括的很全面了,簡單來說就是這樣三個方面,良辰、美景和感覺(課件)。結合課文,給同學們展示一幅“月下泛舟圖”,繼續(xù)深入理解這種“美樂”之感(課件),有了這層理解之后,我們又應如何把課文描述的“樂”讀出來呢?自己品讀一下。
。▽W生品讀)
老師: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蘇子和客人各自做了什么事情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第二自然段,自讀后回答這個問題。
學生:蘇子在“飲酒”“扣舷而歌之”,客人在“吹洞簫”。
老師:很正確。找個同學讀一下課文對洞簫聲音的描述。
學生(有感情):“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老師:簫聲表現(xiàn)出客人什么樣的情緒?
學生:傷感,悲傷,凄楚,哀怨。
老師:對,很正確。我們不禁要問了,為什么在這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中,客人會發(fā)出如此凄婉的簫聲呢?下面就讓我們帶著疑問,共同走進第三自然段,來了解其中究竟。
首先,我給同學范讀下第三段,讀的過程中同學們思考:客人都訴說了哪些“悲”?
。ɡ蠋煼蹲x)
老師:請同學回答下,你所看到的客人之悲有哪些?
學生1:為歷史人物的不在而悲。課文有“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學生2:在歷史人物和自己的對比中,感到自己還沒有建功立業(yè)而悲!皼r吾與子漁樵與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而曹操與周瑜都已經功業(yè)蓋世。
學生3:為自己的渺小而悲。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現(xiàn)出了這個意思。
學生4:還有為自己的生命短暫而悲。課文“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說明了生命短暫也是悲哀的.。
老師:同學回答的很好,把客人所描述的可悲之處都找到了。我們總結一下就這樣幾個方面的“悲”。(課件)
一是“英雄偉業(yè)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者”,一是“天地闊遠而自身渺小”,一是“長江無窮而人生短暫”。
由此可見,客人原來有如許之悲情、如許之悲事、如許之悲理,難怪其簫聲要“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了。理解了這層意思之后,我們又將如何把第三自然段的“悲”讀出來呢?請同學們品讀課文。
(學生自己品讀)
老師:同學們推薦一位班里朗讀最好的同學,讓他(她)朗讀第三段,讓我們共同聆聽這悲音。
。ū煌扑]同學有感情朗讀)
老師:讀得非常好,請這位同學再讀一遍第三段,但要求全體同學輕聲的跟著這位同學一塊讀。讀的過程中每個同學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用心體會這悲情悲景悲理悲人,讓我們共同通過讀營造出這“悲”的氛圍,“悲”的意境。
。ㄒ粋同學領讀,其余同學小聲跟讀)
老師:非常好。那么面對客人的如此悲情,蘇子是否也受到了感染了呢?下面就讓我們進入第四段的“水月”部分,重點看一看蘇子是怎樣從“水與月”中獲得了人生的感悟的。我們首先齊讀這一部分,到“而又何羨乎?”
。▽W生齊讀)
老師:(課件)同學們,這層文字中表述的從變與不變的觀點看“水、月”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1:水,逝者如斯,未嘗往也
學生2:月,盈虛者如彼,卒莫消長也
老師:此處,蘇子用水月作比喻,想要說明的是什么呢?
學生: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所以不必“羨長江之無窮”。
老師:分析的非常準確,這就體現(xiàn)了蘇軾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樂觀、曠達。(課件)
而蘇軾的樂觀超然,卻是在他經歷了“烏臺詩案”,在獄中幾近致死,之后又被貶黃州,以疲病之軀躬耕東坡,自食自足的坎坷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卻懷有如此達然超脫的心情,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對蘇軾這種人生狀態(tài)界定為成熟,具體是這樣的:“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希望同學們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不斷得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老師:對于第四段第二層次的“取舍”之議,請同學們課下思考討論,并寫出自己的感悟理解.
赤壁賦 篇3
《赤壁賦》是蘇軾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是蘇軾思想成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因”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為了排遣內心的苦悶,他除了禮佛參禪,就去赤壁磯頭欣賞自然,暢游長江。佛道思想的影響、天地靈氣的啟迪與對歷史人物的深思,使蘇子逐漸走出心靈的陰霾。而其重要的標志,就是這篇震爍古今的名篇──《赤壁賦》。
文章開篇描述一幅如詩如畫的月夜秋江美景:涼爽的秋風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漾漾的微波,一輪明月從東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霧如輕紗般籠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無際涯。應對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情個自禁地“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人間的一切煩惱、個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拋于腦后,他進人到一種飄飄欲仙的陶醉狀態(tài),“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而正當“飲酒樂甚”的時候,簫聲響起。這“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其實正是蘇軾心跡的折射。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沒有忘身!肮痂馓m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薄肮痂薄疤m槳”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夢想君主的象征。蘇軾“扣舷而歌”的喜悅背后隱藏著一抹哀愁──一個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借客之簫聲,他奏響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如潛蛟舞于幽壑,如嫠婦泣于孤舟,從而給原本優(yōu)美的景色涂上一層淡淡的悲哀,為下文的主客問答奠定了基調。
值得注意的是,賦文中的主客未必是兩人,問答本身興許就是蘇軾內心的自我剖白。此時此景,作者“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從眼前的赤壁,聯(lián)想到三國的曹操,其用意頗深。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荊州”“下江陵”,曾“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結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時“而今安在哉”兩相比較,自我可是一個“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業(yè)與自我可謂判若云泥。突然間,蘇軾意識到了自我的“渺小”,仿佛一個寄生在天地之間小蟲兒……字里行間,雖流露出人生短暫的思想,而實質卻是其心理變化的一個轉折──消極的思想深處正在醞釀“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內心騷動。只是,這“飛仙”與“明月”并非什么“求仙隱逸”,而是文人早年“忠君報國、經世濟時”的夢想!爸豢珊躞E得”,蘇軾此時才恍然明白,當年進諫神宗皇帝所說的“欲速則不達”正印證在了自我的身上。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接下來的這段精辟的闡述,可說是蘇軾走出其心靈陰霾的真實寫照。透過對水與月“逝者如斯”“盈虛如彼”的深刻觀照,作者捕捉到“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生命本真。于是“哀吾生之須臾”沒有了,“羨長江之無窮”消失了。他最終徹底頓悟“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多么開闊的胸襟!多么曠達的精神!跳出心靈煉獄的蘇軾開始盡情享受“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你瞧,這就是陰霾散盡的蘇軾,“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這就是跳出煉獄的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 篇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甲)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節(jié)選自蘇軾《赤壁賦》)
(乙)
元豐二年十二月,余自吳興守得罪,上不忍誅,以為黃州團練副使,使思過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黃。舍館粗定,衣食稍給,閉門卻掃,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于是喟然嘆曰:“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節(jié)選自蘇軾《安國寺記》)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B.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C.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D.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曹操字孟德。古人先命名后取字,女子15歲、男子18歲舉行加冠禮,禮后才取字。
B.夏口,古鎮(zhèn)名,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而“東望武昌”中的“武昌”就是今天的鄂州。
C.元豐是宋神宗的年號;实勰晏柤o年始于漢朝,一個皇帝可以有幾個不同的年號。
D.團練,也叫鄉(xiāng)團、民團、團勇。舊時官紳編練的,主要用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地方武裝。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其實是蘇軾思想的另一個方面。
B.蘇軾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因此他身處逆境仍能保持豁達樂觀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
C.蘇軾到黃州,初步安排個人的生活后,就開始閉門思過,以報答皇帝的不誅之恩。
D.蘇軾覺得自己與權貴不是同道中人,暫時無法改變現(xiàn)狀,正好可借助佛門澄澈心靈。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8分)
(1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4分)
(2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4分)
14.根據(jù)(乙)文第三段,簡要概括作者樂于置身自然的情懷。( 3分)
答案:
10.B(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11.A(年紀表述有誤。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一般在成年時取字。)
12.C(“以報答皇帝的不誅之恩”牽強附會。)
13.(1)(月亮)像那樣時圓時缺,卻終究沒有增減的變化。(盈虛:圓缺。卒:終究。消長:增減。大意一分。)
(2)隱藏起來思考,尋求用來自我革新的辦法。(退伏:退縮隱藏。思念:思考,考慮。所以:用來……的。大意一分。)
14.①熱愛自然;②物我兩忘;③超然物外;④自我灑脫。(每點1分,任答三點得3分。)
【參考譯文】
宋元豐二年十二月,我任職吳興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權貴,皇上偏愛又不忍心責備我,所以把我降職為黃州地方的團練副職,給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第二年,即元豐三年二月到達黃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衛(wèi)生,收收一路勞累的心思,就開始閉門思過,尋找改過自新的方法;貞浺酝娜温毥洑v,覺得都跟那些權貴不是一路人,道不同啊,不是今天才得罪他們的。想改造自己的這一方面,又怕失去那一方面,各方面都思考了一下,也沒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于是大聲嘆息說:“正道壓不住邪氣,個人秉性勝不了歪風,不鏟其根,而只除其枝葉,現(xiàn)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還會犯,何不皈依佛門一洗了之呢?”
探得吳興城南邊有個安國寺,樹木茂盛,竹子修美,景色不錯。過一兩天就去燒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審察,心靈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尋求罪過產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靈清凈,雜念全無,感覺良好。早去晚歸了五年的時間。
赤壁賦 篇5
歷來稱《前赤壁賦》有《莊》《騷》文法,所謂瀟灑神奇,出塵絕俗,此論固然不錯?墒,文章留名千古,歲月遺芳,不僅僅是蘇軾的文筆,還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肚俺啾谫x》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思想和哲理呢
有人認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感嘆人生短暫,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還會說,蘇軾可是是在此文中主張“及時行樂”而已。我們認為此論有誤。蘇軾詩文浩繁,可是,象《前赤壁賦》這樣充滿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應當說亦不算多!肚俺啾谫x》以“風”“月”為主景,則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風”“月”之中。我們明白,宋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舟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游玩。蘇軾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悶與迷惘,這對一個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是很自然的。可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給他帶來了舒暢心境,酒酣耳熟后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使他從水的流逝、月的盈虛中領悟到物的變與不變。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虛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虛,是變;可是前浪雖去,后浪再來,流水仍在,月也始終沒有盈虧,這又是不變,也沒有變。而隨著水與月的長存無窮,每個以往伴著長江與明月的生命也一樣都會長存,都屬無窮。這就是所謂的“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讀文至此,我們難道不覺得文章的意蘊是進取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達觀的.么
雖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等語,但這對一個壯志未酬、歲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來說,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從這一點再去看“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就能夠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時行樂”啊,雖絕無驚世豪情,卻乃尋常生活。諧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熔社會、人生、自然于一爐,俯察人與宇宙,充滿人事滄桑與吾生有涯的感嘆,凡此種種,皆為《前赤壁賦》使人們歷久彌新愛讀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絕之魅力。
赤壁賦 篇6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倥e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屬:通“囑”,勸人喝酒
、诤坪坪跞珩T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馮:通“憑”,乘
、凵酱ㄏ嗫姡艉跎n蒼 繆:通“繚”,盤繞
④肴核既盡,杯盤狼籍 籍:通“藉”。狼籍:凌亂
2、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異義
、倥腔灿诙放Vg(徘徊:①古義:明月停留。②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①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義:美貌的女子。)
、蹧r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子:①古義: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②今義:兒子)
3、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望:①七月既望(農歷每月十五,名詞) ②西望夏口(向遠處看,眺望,動詞)
2、長:①抱明月而長終(永遠,副詞) ②而卒莫消長也(增長,動詞)
3、然:①其聲嗚嗚然(擬聲詞詞尾,表狀態(tài)) ②何為其然也(這樣,代詞)
4、于: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詞) ②月出于東山之上(從,介詞)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詞) ④于是飲酒樂甚(表示后一件事緊接前一事,連詞)
5、白:①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②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名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聲調或節(jié)拍)
4、指出下列句中加線詞語的詞類活用類型并解釋。
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西、東:均為名詞作狀語
③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下:攻占,方位名詞作動詞用。東:向東進軍,名詞作動詞用
、軅H魚蝦而友麋鹿 侶:以……為侶,名詞意動用法。友:以……為友,名詞意動用法
、轁O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名詞作動詞,打魚砍柴
、薷桉厚恢 歌:名詞作動詞,歌詠
⑦擊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形容詞用作名詞,月光下的清波
⑧渺滄海之一粟 渺: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渺
、嵊鸹窍 羽:名作狀,像長了翅膀似,古人稱成仙為羽化
、馕栌嫩种疂擈裕轮壑(lí)婦 舞:使動,使……起舞;泣:使動,使……哭泣
、险笪W 正:使動,整理,端正
5、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
、侔茁稒M江,水光接天 橫:這里為“籠罩” ②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遺:遺棄
、奂尿蒡鲇谔斓 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蟲 ④擊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⑤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⑥蘇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⑦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繆:繚,盤繞。郁乎:茂盛的樣子
、圄镀A千里,旌旗蔽空 舳艫:zhú lú,這里指戰(zhàn)船
、後嚲婆R江,橫槊賦詩 釃:shī斟酒。槊:shu長矛。
、馀e匏樽以相屬 匏:páo葫蘆
、贤羞z響于悲風 遺響:余音,指簫聲。悲風:秋風
⑿是造物者之無盡藏,而吾與子之所其適 藏:zàng,寶藏。 適:這里有享受之意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②、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賓短語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后置) ④、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荨⒚烀熨庥钁眩ㄖ髦^倒裝) ⑥、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⑦、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斷句)
、、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⑩、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賓短語后置)⑿、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⒀、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7、翻譯下面的的句子。
、佟⑷尚缰,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譯: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覽。
、凇⑸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來,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我們任憑小船隨意飄蕩,越過那茫茫萬頃的江面。
、、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譯:客人中有位吹洞簫的,按著歌曲的聲調和節(jié)拍吹簫伴奏。
⑤、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譯:使?jié)摬卦谏顪Y里的蛟龍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
、蕖⒐桃皇乐垡,而今安在哉?
譯:本來是一位蓋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
譯:何況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魚打柴,與魚蝦結伴,和麋鹿做朋友,駕著一只葦葉般的小船,舉起匏樽互相勸飲。
⑧、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以共適。
譯: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們。
赤壁賦 篇7
萬里長江,半空煙浪,驚濤響。東去茫茫,遠水天一樣。
【混江龍】
壬戌秋七月既望,泛舟屬客樂何方?過黃泥之坂,游赤壁之傍。
銀漢無聲秋氣爽,水波不動晚風涼。誦明月之句,歌窈窕之章。少焉間月出東山
上,紫微貫斗,白露橫江。
【油葫蘆】
四顧山光接水光,天一方,山川相繆郁蒼蒼,浪淘盡風流千古人
凋喪。天連接崔嵬,一帶山雄壯。西望見夏口,東望見武昌。我則見沿江殺氣三
千丈,此非是曹孟德困周郎?
【天下樂】
隱隱云間見漢陽,荊襄,幾戰(zhàn)場,下江陵順流金鼓響。旌旗一片
遮,舳艫千里長,則落的漁樵每做話講。
【那吒令】
見橫槊賦詩是皇家棟梁,見臨江釃酒是將軍虎狼,見修文偃武是
朝廷紀綱。如今安在哉,做一世英雄將,空留下水國魚邦。
【鵲踏枝】
我則見水茫茫,樹蒼蒼,大火西流,烏鵲南翔。浩浩乎不知所往,
飄飄乎似覺飛揚。
【寄生草】
渺蒼海之一粟,哀吾生之幾場。舉匏樽痛飲偏惆悵,挾飛仙羽化
偏舒暢,溯流光長嘆偏悒怏。當年不為小喬羞,只今惟有長江浪。
【尾聲】
謾把洞簫吹,再把詞章唱。蘇子正襟坐掀髯鼓掌,洗盞重新更舉觴。
眼縱橫醉倚篷窗,怕疏狂錯亂了宮商。肴核盤空夜未央,酒入在醉鄉(xiāng)。枕藉乎舟
上,不覺的朗然紅日出東方。
赤壁賦 篇8
宋詩富有理趣,以蘇詩為杰出的代表。其實蘇軾的創(chuàng)作不只是詩歌富于理趣,他的散文也同樣是富于理趣的,著名的《前赤壁賦》就是一篇詩情與哲理融合的優(yōu)秀散文。
這篇文章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元豐二年(1079)時,諫官李定、舒亶等人彈劾蘇軾寫詩文反對新法,蘇軾因而被捕人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就是御史臺,封建時代的監(jiān)察機關)。被赦出獄以后,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受到監(jiān)管而不得簽書公事。政治上遭受這種嚴重打擊,蘇試的內心自然是十分苦悶的;但他并不消極,而是放情山水,隨緣自適,接受佛老思想的影響,在大自然中尋求解脫。他在《初到黃州》一詩中說: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yè)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雖然不無牢騷與自嘲之意,卻也表現(xiàn)了他別求寄托,曠達超脫的一面。正是在這種十分苦悶而又努力尋求排解的思想情緒的支配下,蘇軾于元豐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赤壁,寫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篇《前赤壁賦》,生動地描寫了他夜游赤壁所見的優(yōu)美景色,真實而又藝術地反映了他貶官黃州時期的心境和對人生的獨特思索。
這是宋代散文賦的代表作。賦是中國古代產生很早的一種文體,兼有詩歌和散文的特點。在漢代是講究辭采和鋪陳的大賦,魏晉時期發(fā)展為講究駢麗對偶、篇幅短小的徘賦,再經過唐代有嚴格音律限制的律賦,到了宋代,經過歐陽修、蘇軾等人的創(chuàng)造,便產生了更便于抒寫情懷、描寫物象的散文賦,就是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詩的特質與情韻,在形式上也保留了用韻、句式整齊或主客問答等特點,同時又打破賦在句式、聲律、對偶等方面的嚴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筆調和手法,克服了板滯僵化的弊病,顯得自由靈活,生動清新。
《前赤壁賦》是一首詩,一首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詩,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詩。
全文共分為五段。第一段,寫蘇子與客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江水和月色十分優(yōu)美,令他們陶醉,竟產生了一種飄飄然變成神仙的感覺。先點出時間:七月既望(舊歷十六日),地點:游于赤壁之下。然后寫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簡淡清疏,寫出一種靜謐舒暢的藝術意境。下面寫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徘徊二字,傳達出緩緩升起的月亮的動的形態(tài)。寫江: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又是八個字,不見著力,就輕松自如地寫出了一種寥廓邈遠的景象:一片白茫茫的霧氣橫在長江的水面上,月光和江水融成一片,曠遠無際,遙接天邊。單是前后這十六個字寫出的優(yōu)美境界,就足以令人陶醉了。其間又穿插了主人公飲酒誦詩的描寫,表現(xiàn)出他們自由不拘、閑適超曠的性格與情懷。其實,優(yōu)美的'景色出于詩人的感受,這景色本身就包含了詩人愉悅的心情和閑適的興致。因此,這段的最后寫他們駕著一葉扁舟,自由自在地在茫然無際的江水中隨意飄蕩,竟然產生一種升空浮游,有如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感覺,我們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寫景主要抓住清風、明月、江水這三個方面,不僅準確地概括出這次夜游赤壁具體環(huán)境的特點,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要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藝術構思和結構上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這三者成為構成全篇藝術意境的主要物象;另一方面,后文的主客問答,議論人生,這三者又成為取譬的依據(jù),使物我融合,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上看,作者信手拈來,似不經意,實際上是經過選擇提煉和精心構思的。
第一段是重點寫景,同時景中寓情;第二段則由重點寫景轉為重點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經歷了由樂而悲的變化,是通過主客間飲酒唱歌表現(xiàn)出來的。詩人陶醉于大自然的優(yōu)美景色之中,心情無比歡愉舒暢,于是情不自禁地一邊飲酒,一邊歌唱起來。歌詞的前半部分是寫他感受到的眼前的優(yōu)美景象;駕著小船,劃破明澈澄凈的江水,逆流而上,水面上蕩漾著閃亮的月光;后半部分則寫他邈遠的情思;他所思慕懷想的人遠在天邊,不得相見。這里的美人不是指漂亮的女子,而是指自己所傾慕的人物或所追求的理想。這歌詞,已在歡愉中透露出一縷隱藏在內心的惆悵的思緒。而客人倚歌而和的嗚嗚咽咽的簫聲,則吹出了十分幽怨凄哀的情調。由樂生悲,文章的整個氣氛有了很大的變化。這里,作者對簫聲摹寫極為出色,比喻聯(lián)想,接連用了五個如字,極盡形容渲染之能事。這聲音,好像含著深沉的怨恨,又好像寄托著執(zhí)著的思慕追求,像是在低聲啜泣,又像是在細語輕訴;簫聲停了,可是余音不絕,好似輕柔不斷的絲縷。經過這一番比喻,本來抽象而難于描繪的聲音,便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使讀者有如聞其聲的感覺。而作者卻意猶未盡,又進一步加以渲染形容,說這幽凄哀婉的簫聲,竟然將沉潛在幽壑深水中的蛟龍也激動得騰舞起來,而身處孤舟之中的寡婦,聽了更是禁不住動情哭泣。這樣,讀者不僅好像親耳聽見了這簫聲,而且不能不為它所傳達的那種悲哀的情緒所感染。感情和氣氛由樂而到悲的轉變,主要是為引起下文主客問答關于人生的議論。因此,這一段在結構上起到一種過渡的作用。
從第三段開始,進入文章的主體部分,借主客問答的形式,寫對人生的思索和感嘆?腿藦难矍暗木跋,即明月、江水、山川,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進而聯(lián)想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說在黃州赤壁,向西望是夏口(今武昌),向東望是武昌(今黃岡對岸的鄂州),山川環(huán)繞,林木蒼翠,這不就是三國時期周瑜大破曹操的地方嗎?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究竟在什么地方,史學界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是在今天湖北省蒲圻縣長江南岸,但也有人認為就是蘇軾所寫的黃州赤壁。不過作者意在借此抒寫感慨,不是考訂史跡,我們自然也不必拘泥。事實上,作者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曾經寫過: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
赤壁。人道是
就是據(jù)傳說的意思,語氣也是并不確定的?腿烁┭龉沤,由歷史人物想到自己,不禁發(fā)出深長的感嘆。他說,像歷史上演出過赤壁之戰(zhàn)那樣威武雄壯戲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都曾經不可一世,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都早已風流云散,連一絲陳跡都沒有留下,何況像我們這樣失意貶官、浪跡江湖、不為人所重的普通人呢?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又是多么的渺小,跟長流不盡的江水和永存不滅的明月比較起來,人生實在是令人悲嘆!這一段是客人解釋上段所描繪的簫聲所傳達的悲情苦緒的,但它的目的卻在引發(fā)下面一段對人生哲理的議論。文思如血脈貫通,流暢明晰而又十分緊湊。
第四段是蘇子對客的回答,正面表現(xiàn)作者的人生哲學。一方面,緊緊扣住客人羨長江之無窮和抱明月而長終的話;另一方面,又照應到文章開頭的寫景,所以就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來生發(fā)議論,既貼切自然,又十分生動巧妙。他說眼前這不斷流逝的江水,滔滔不絕,奔流不息,但永遠還是一江的水,它實際上是并沒有消失的;那天上的月亮,有時圓,有時缺,但回環(huán)往復,既沒有增長,也沒有減少。因此作者認為,如果從變的一面來觀察認識事物,那么即使一般人認為萬古不變的天地,在短暫的一瞬間也是在變化著的;而如果從不變的一面來看呢,那么天地萬物和我們自己也都是沒有窮盡,不會消失的。既然宇宙萬物和人生都既是變化的,又是不變的,沒有什么根本的區(qū)別,就用不著去羨慕長江的無窮而哀嘆人生的短促了。那又應該怎樣來度過和消受這人生呢?他又進一步提出,應該到大自然中去,盡情地享受那清風明月之美,因為這是上天的創(chuàng)造和賜予,不是某個人的私產,是每個人都能由耳目所接自由自在地享受的。這里在講道理,而同時又是寫他們夜游赤壁,陶醉于清風、明月、江水的優(yōu)美景色之中,是人生的一種極大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寄托。
第五段,寫轉悲為喜,主客二人開懷暢飲,忘掉了一切憂愁苦悶,興盡而酣睡,在一種歡暢愉悅的氣氛中結束全文。
主客問答只是賦體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實際上反映的都是蘇軾本人的思想。在這里,我們看到封建時代一個有理想抱負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打擊以后內心的深沉苦悶,以及他努力從這種精神苦悶中解脫出來的思想矛盾及其發(fā)展變化過程。作者通過大自然優(yōu)美景色的描寫,通過詩的意境的創(chuàng)造,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他自己復雜的精神世界,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深沉思索。從表面上看,他超然物外,襟懷曠達,是開朗樂觀的,但仔細體會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內心還是充滿矛盾和苦悶的。他那種在大自然中盡情享受、寄托人生的想法,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排解,這本身就是內心苦悶的一種表現(xiàn),跟我們今天對生活和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的樂觀主義并不完全相同。他那種變和不變的觀點,看問題不絕對化,不無可取之處,但也不同于我們所說的辯證法,而是老莊主觀唯心主義的相對主義哲學觀點的表現(xiàn),它抹煞了物我之間的質的差別。但盡管如此,他在政治上遭受殘酷打擊以后,身處逆境而不消極頹廢,表現(xiàn)出一種豁達開朗、超然物外的精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文章中對江山風物的熱情贊美,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傾慕向往,對理想的追求,都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這些都是值得肯定,而在閱讀時使我們受到感染的。
在藝術上,這篇賦寫景、抒情、議論三者緊密結合,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既充滿詩情畫意、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獨特的藝術境界。江山明月這種客觀的物境,與作者充滿矛盾而力求排解的主觀的心境相融合,而又完全切合于夜游赤壁的特定情景。歷來的記游文字,多著重于描寫山川自然之美,以寫景抒情為主,宋人則多在寫景中融入議論,表現(xiàn)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認識,以王安石、蘇軾為最突出。而這篇賦,既出色地描繪了江山明月的優(yōu)美景色,又深刻地揭示了詩人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又表達了他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是宋代游記散文中最富于理趣的。
赤壁賦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蓖ㄟ^學習本文可以解讀蘇軾的儒道兼濟思想,進而了解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蘇軾。
2、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jù)
(1)了解駢散結合“以文為賦”的語言特點
。2)鑒賞本文景情理的有機交融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jù):
教學重點:
(1)誦讀感悟,吟詠品味
。2)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觸發(fā)的情思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
依據(jù):目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jié)奏等都刻骨銘心在自己的腦海中”。強調用語文課程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
教學難點: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依據(jù):關于哲理性的東西對高一學生而言還有些難度,不易把握,因此,需老師徐徐善誘,點撥引導。
4、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及有機整合
摒棄傳統(tǒng)的“以本為本”、死磨應纏、機械訓練的做法,給文本合理定位,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的統(tǒng)一。語文新課程認為學生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老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最主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要能利用教科書,進行再創(chuàng)造,把教科書變成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師應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點撥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除此以外,結合課外資源,師生共同搜集資料,對蘇軾的生平、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蘇軾的一些詩文,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主要停留在閱讀背誦和低層次的鑒賞階段,理解流于膚淺,缺乏深度。但從總體上,學生對蘇軾的作品還是具有濃厚的'興趣。高中生思維活躍,理解能力和獨特感悟能力大大加強,因此,完全可以用語文課程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使學生能感悟蘇軾在困境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并受到啟迪。
2.心理調節(jié)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題,學生往往視為畏途。老師應該少作一些脫離語文語境的、所謂梳理規(guī)律的、機械操練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點到即可。另外,光靠學生“自悟”也比較費時間,應重在引導、點撥學生去領悟、欣賞、評價。
3.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三、說教法:
1、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課堂上以老師點撥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老師推薦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一文,作為補充材料,幫助學生認識蘇軾。)
2、教學課時: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簡要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老師聲情并茂示范性地背誦全文,然后學生齊讀或齊背。再次培養(yǎng)文言語感,把握““以文為賦”的特點。
二.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導語: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國哲學的源頭,《赤壁賦》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融入了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本文可以解讀蘇軾的儒道兼濟思想,進而了解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蘇軾。
問題設計:
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文中那些語句是蘇軾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
結合學生的認識,然后明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崇尚出世。
結合我們對蘇軾的了解,縱觀蘇軾一生,雖被一貶再貶,不斷遷徙流離,可始終沒有放棄從政為民、服務朝廷、有用于世的執(zhí)著。其積極用世的思想顯而易見。然后引導學生從文中篩選相關的語句,盡管作者被貶于蠻荒之地,但蘇軾依然心系國家,眷顧朝廷,如第二段中“桂棹兮蘭槳,望美人兮天一方”。第三段寫曹操,言辭中洋溢著對曹孟德的羨慕和敬仰,但嘆人生須臾,功業(yè)無成,正是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反證。是作者不甘心、不服輸。(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
小結:正是這種積極入世的思想,最終使蘇軾成就了不朽功業(yè),美名流傳。
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文中那些語句是蘇軾道家思想的體現(xiàn)?
結合學生的認識,討論然后明確:
與儒家的核心思想相對,道家思想的核心世崇尚出世,打開心靈枷鎖,順應自然,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矛盾。
分析:《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雖然蘇軾忘情于赤壁的“水月”美景,但內心畢竟還是痛苦無比的。所以賦中有“其聲嗚嗚然……”等語句,而文治武功蓋世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濾凈蘇軾心靈上的功利觀念,不為外物所累。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從而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呈現(xiàn)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
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在蘇軾身上是如何和諧統(tǒng)一的?
蘇軾吸取了每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使自己既入世又出世,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脫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在無數(shù)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辱中鍛煉了曠達樂觀的胸懷。
三.課堂小結:
文章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我們應該汲取蘇軾的人生智慧,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既積極進取,又淡薄名利。
四.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 篇10
《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述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再現(xiàn)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溯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偷膫衅鹩诓懿俚"月明星稀",最終"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并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終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到達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全文借景取理,依理述志。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述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xiàn)作者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完美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歡樂心境;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最終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xiàn)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寫景、抒情、說理到達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之所以說《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能夠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卷自如、活潑流暢,在《赤壁賦》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至于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能夠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冻啾谫x》一文還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享受。
赤壁賦 篇11
[定位]
體會蘇軾豁達樂觀的情懷,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鑒賞寫景、抒情、議論相交融的藝術特點。
本單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學性很強的散文,抒情色彩濃烈。這需要學生從語言入手,品味語言,理解文意,欣賞玩味作品的語言特色。
[切入]
1.怎樣了解蘇軾,讀懂蘇軾?
課前布置問題“你所了解的蘇軾”。本文意蘊深遠,哲理與詩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處境,就很難感受到他那種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難理解他矛盾痛苦、聽任自然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的思想情感。
2.我們剛學過《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和本文有何一致之處?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本文是作者的同時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當時復雜的內心世界。《赤壁賦》所反映的有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同《念奴嬌》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時機欣賞江山風月,這亦同《念奴嬌》的“一樽還酹江月”。在寫法上,兩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將二者進行比較閱讀,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語言特色,深層次地把握作者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3.讀了《赤壁賦》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緒有沒有變化?作者的心緒變化在文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是引起主客問答的內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線索,直貫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導學生整體感知在學生初步感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探究]
1.了解蘇軾
A.學生陳述搜集的材料。蘇軾仕途失意,命運多舛,生活上顛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釋。文學上開一代詞風之先,在詩詞文賦上有輝煌成就。同時具有旁通書法繪畫、知音律、喜平話、懂園林藝術、精金石的曠世才華。
B.背景材料。蘇軾被貶黃州。
2.誦讀課文,疏通字詞,在此基礎上解讀課文。
可圍繞作者情緒的變化展開剖析。
A.作者開始游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景象澄沏,如夢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
情:“樂”。舒暢飄逸,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C.第三段感情如何?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寫主客問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屯ㄟ^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yōu)橄矏偂R悦髟、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E.結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跋捕Α薄跋嗯c枕藉”。
3.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A.結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爸鳌薄翱汀睂崬橐惑w,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心情。
B.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采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4.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仡
[探究]
結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志情、景、理三者轉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拓展]
閱讀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古》,思考、討論作者的時空觀照。
人生到處知何處?
應是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注]①此詩是作者和其弟蘇轍的《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②作者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
[實踐要點]
對作品的進一步認識:《赤壁賦》很難說是一篇完全記實的游記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覽赤壁后所獲得的強烈審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濃縮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現(xiàn)實的深刻體悟,是對生命和宇宙真諦的大徹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觀最生動的寫照。
赤壁賦 篇12
。鞔_:“三悲”:物是人非[一代梟雄曹操,“而今安在哉”,還是當初的赤壁,而人卻不再,一切已歸于空虛,令作者生發(fā)出無限悵惘之情];生命短暫[思及自己,吾與子更是如蜉蝣,如滄海一粟,悲從中來];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宇宙無限人生須臾,欲超脫塵世、尋求寄托卻不得])
蘇子之悲其實是古代哲人和詩人共同的困惑。他們在徹悟了天地宇宙的無窮后產生了一種渺小感和迷茫感。
面對這種困惑,有人欲挽住時間的流水,有人想延長生命的長度,有人及時行樂,有人珍惜寸陰。而蘇軾又是如何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憂愁,轉悲為喜的呢?
我們可以看到,從客的“三悲”到“客喜而笑”中有一個“轉喜”的過程。下面請同學們默讀第四段,并思考作為主的.蘇軾是如何實現(xiàn)這一轉變的。
那請同學來說說這段可以分為幾個層次,那其中分層的關鍵詞是?
恩,找的很準確。我們以“且夫”為轉折點,把第四段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中,蘇軾由眼前的水和月,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椭恢渥兌恢洳蛔,空生“哀”與“羨”;蘇軾能辯證的看待問題,知其不變,物與我皆無盡!拔锱c我皆無盡也”,這里是就物與人的整體而言。作為個體的人會變,而作為整體的人類卻是永恒的,不變的。那么,作為人類長河中的我即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tǒng)一,人類不會消失,那么我也是“永恒”的了。就如同文中所提到的江水、明月一般。
第二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進一步從“取與不取”的角度,重點講了 “取”。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該取則取,不該取的不取。結合我們了解的背景和文本,可以知道,作者在這所說的“莫取”之物即為功名利祿,不再執(zhí)念于此,得不到也不強求。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共享清風明月)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喜”上來了。作者于無限自然之中拮清風明月,“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從而能超然獨立,曠達樂觀。
我們可以看到,蘇軾之所以為蘇軾,不光是他能“入乎其內”的深刻感受人類無法逃避的憂患意識,把它表現(xiàn)出來,更在于他具有“出乎其外”的過人的超然的一面。
赤壁賦 篇13
教學目標:
1、指導預習,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句意的習慣。
2、通過課前預習、課中朗讀、課后練習,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含義,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導誦讀,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理解詞語、句意,熟悉課文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知人論世,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歷程及其原因,培養(yǎng)學生曠達樂觀、勇于面對坎坷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第4點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1、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疏通課文內容。找出對照注釋還不能理解的詞句,或問同桌,或課堂上提出共同探討。
2、早讀課反復朗讀課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介紹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赤壁賦》,其作者蘇軾,我們在小學、初中就已經接觸過,今天我要與大家講一個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蘇軾四十三歲的時候,因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隨時聽候發(fā)落。弟弟蘇轍、兒子蘇邁多方營救。某一天,蘇邁再次出去借錢,委托一個朋友給牢里蘇軾送飯。本來他們父子有一個約定:事情惡化宣判死刑之時就送魚進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蘇軾最喜歡吃的魚進去。蘇軾一看到是魚,大吃一驚,知死期將至,便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請獄卒轉交給弟弟蘇轍。裝詩的信封通過監(jiān)獄的最高長官傳到了當朝皇帝手上;实鄄痖_一看,是兩首絕命詩,(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詩里寫的是對皇帝的忠誠與愿與弟弟世世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動;加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一個只有當朝皇帝知道的祖訓:不得誅戮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于是就釋放了蘇軾。蘇軾死里逃生,被貶到了黃州。該案史稱“烏臺詩案”。
經歷了“烏臺詩案”死里逃生的蘇軾,生活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靠微薄的俸祿養(yǎng)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開辟了一片荒地耕種自給,這片地他取名為“東坡”,同時也自號“東坡居士”。居士原是對居家學道的佛教徒的稱呼,這里是指追求清高,對世事淡泊的人?梢娞K軾的思想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被貶到黃州的第四年秋、冬,蘇軾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兩篇賦,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今天學的是第一篇,也稱“前赤壁賦”。
。ò鍟撼啾谫x 蘇軾 無臺詩案 死里逃生 東坡居士 思想變化)
二、疏通字詞。
1、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強調一些讀音,幾個重點實詞及特殊句式,學生提出對照注釋不能理解的詞句,師生共同探討。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橫槊shu 余音裊裊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婦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繆liáo 舳zhú艫lú 旌旗jīng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無盡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
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哭泣,動詞的使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打魚砍柴,名詞做動詞。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名詞意動用法。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 凌茫然之萬頃。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句,有吹洞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朗讀并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明確:樂——哀/悲——喜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2、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找出寫景的美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ㄖ笇Ю首x,體會優(yōu)美的意境)
2、齊讀第一段,找出寫事的美句。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指導朗讀,體會事情的高雅)
3、齊讀第一段,找出表達游玩時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ㄖ笇Ю首x,體會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課文第二段。
1、齊讀第二段,明確本段分為兩層,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重點分析第一層中“美人”意象!懊廊恕敝杆鶅A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
3、指導朗讀第二層,感受簫聲的悲涼。
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與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齊讀課文
一、分析課文第三段
1、朗讀指導:三個反問句語氣層層遞進,稍做強調,讀出感情的層次。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稍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越來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強烈的反問,感慨人生無常,語速緩慢低沉,讀出頓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連串六字句,就是客人情感的一個迸發(fā),要讀得連貫,一氣呵成,表現(xiàn)出那種強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遺響于悲風”要突出第三段悲涼的感情基調。
2、明確“何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fā)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其三,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游,抱名悅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實就是儒者蘇軾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無常。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1、明確:本段分為三層,第一層承上,議論“水”與“月”;第二層議論“變”與“不變”的哲理;第三層指出“明月清風”為大自然之“無盡藏”。
2、此段其實就是作為道者的蘇軾超然物外的情懷給客人極大的寬解
3、指導朗讀:讀出本段的層次,讀出曠達灑脫的情感。
三、分析課文第五段
明確:客人之喜與文章開頭之樂的不同。課文開頭就是主客欣賞美景之樂,結尾就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脫忘懷得失而喜。
四、齊讀課文,再次整體感知課文,結合蘇軾經歷,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現(xiàn)實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賞之樂
歷史中的水月 感慨歷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業(yè) 慨嘆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脫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靜無為超然物外逍遙之游
五、總結
讀《赤壁賦》
康靖賢
景佳事雅樂而歌,
客倚洞簫悲恨多。
明月清風無盡藏,
一儒一道兩東坡
赤壁賦 篇14
暑假,一直教我們《論語》的宋老師又帶著我們學習了《赤壁賦》。我喜歡這篇文章,它講述的是蘇軾與朋友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讀起來特別舒服。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以前我們還學過他的《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曉景》和《贈劉景文》等詩!渡舷挛迩辍分兄v到蘇軾多才多藝,一生留下來四千多首詩,他還是個大名鼎鼎的書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畫家。
在一個明月當空的'夜里,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約了幾個朋友乘著小船,來到長江邊上的赤壁。他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赤壁賦》。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幾句話,概括出了周圍的一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長短結合,朗朗上口。
文章結尾時,講到了世間萬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屬于自己所有的,即使一絲一毫也不能占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和耳朵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美景,這些都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取用它們是沒有禁止的,而且永遠享用不完。這些話給我的啟示是,“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體會到“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無盡藏”之美好,才會更加珍惜生命,去學習無窮盡的知識 這樣才無悔自己的一生!
【赤壁賦】相關文章:
赤壁賦07-30
《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譯文及賞析02-08
《赤壁賦》反思11-12
赤壁賦賞析09-13
赤壁賦說課稿07-23
赤壁賦教案11-02
《赤壁賦》教案11-17
《赤壁賦》簡介04-01
蘇軾《赤壁賦》01-25
赤壁賦經典句子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