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本名鳩淺,古時華夏文字不同,音譯成了勾踐,又名菼執(zhí),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荀子·王霸》認(rèn)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由于其父允常不肯幫助吳國攻打楚國,又支持闔閭弟夫概自立,兩家結(jié)下了怨仇。闔閭趁越國有喪事之機,興兵討越。在槜李之戰(zhàn)中,越軍射死了吳王,加深了雙方的仇恨。夫差繼位后,發(fā)誓要報越國殺父之仇。公元前494年,吳越夫椒之戰(zhàn)中,勾踐一敗涂地,被困在會稽山。
打了敗仗的勾踐聽取了臣下文種、范蠡的意見,答應(yīng)卑辭向吳國求和,等待時機以再圖大業(yè)。文種通過吳臣伯嚭說服吳王接受了越國的求和,勾踐夫婦入?yún)菫榕陉H閭墓旁的石室里喂養(yǎng)馬匹。他們小心地侍候著吳王,百依百順,忍饑挨凍,毫無怨言。整整三年,吳王終于相信他們已臣服了,決定放他們回國;氐皆絿,勾踐遷都會稽,重修政制,用最快的速度復(fù)興國家。
臥薪嘗膽,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原意指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后多用以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憤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