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苦與最樂》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fā)起“公車上書”。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著有《飲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思考話題。對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平常百姓也有許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啟超以他的遠見卓識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站在儒家的進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對痛苦和快樂的理解。
三、理解詞義
1.失意:不得志。
2.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3.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
4.海闊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廣闊,也形容想象或說話毫無拘束,漫無邊際。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無入而不自得: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語出《禮記·中庸》。
7.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語出《論語·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一直走到死的時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遠了嗎?語出《論語·泰伯》。
9.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四、問題歸納
1.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3.這兩段文字論述的內容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人生當勇于負責,而不能逃避責任。
4.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話有何作用?
本題運用道理論證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話告訴大家,那些圣賢、豪杰是極有責任感的人,正因為他們喜歡把什么都攬在身上,所以會終身都背負重擔,但他們卻能以此為樂,從而使論證更有說服力和性。
5.引用“有人說”的話擺出了與自己觀點不同的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作者預設出可能存在的反對說法,并將其提出來討論,一來能增強自己文章的說服力,使論證更加嚴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廣度。
6.本文以“最苦與最樂”為題,而不以“苦與樂”為題,為什么?
本文是從“最苦”和“最樂”兩個側面來談“人要盡責任”的道理,“苦與樂”與本文的主要內容“談責任”關系不大,所以,不以“苦與樂”為題。
7.本文的語言風格凝重卻并不呆滯,而是輕捷自如,有一股靈動之氣,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語言的靈動表現(xiàn)為句式、表達方式和論證方法的靈活運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運用,讀起來就非常流暢自然。另外,文章還引用了古語、俗語、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表述都不一樣。如:“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一個“哩”字,輕靈之氣何其足也!
8.本文標題是“最苦與最樂”,為什么在論述什么是“最苦”時用了兩段(①②段),而在論述什么是“最樂”時反而用了一段(③段)?
作者給“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這個分論點提供的論據(jù)是“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原來作者所談的快樂是與痛苦分不開的,或者說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上的。正因為這樣,在談快樂的時候便必須聯(lián)系到痛苦,也正因為這樣,既然第一部分已經(jīng)用了不少筆墨談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來談快樂就無須再多用筆墨,而只要說清快樂與痛苦的關系就行了。
五、課文主題
本文論述了人在面對責任時是逃避還是承擔的問題,告訴我們背負應盡而未盡的責任是人生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苦與最樂》知識點】相關文章:
最苦與最樂作文07-17
最苦與最樂作文【通用】10-04
[必備]最苦與最樂作文08-01
最苦與最樂作文經(jīng)典【4篇】10-05
最苦與最樂作文(精選33篇)05-06
最苦與最樂作文【合集11篇】10-05
[通用]最苦與最樂作文13篇08-22
最苦與最樂作文【集合9篇】07-17
最苦與最樂作文優(yōu)秀10篇07-17
(優(yōu))最苦與最樂作文5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