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畢飛宇玉米有感
總的說來,我是個偏愛讀鄉(xiāng)土文字的人,我喜歡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去探究一個村子的熱鬧和寧靜、快樂和糾結,我喜歡那里面的故事,更喜歡那些關于土地和農人內里的探究和延伸。畢飛宇老師的中篇小說《玉米》就是這樣的一部滿足我所有期望的鄉(xiāng)土小說!
《玉米》是畢飛宇老師200 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我初識《玉米》是若干年前,記得當時自己被其細膩文筆和精彩的故事所折服,愛不釋手的一氣讀完,而且見了誰都要向人家推薦:有空讀讀《玉米》吧,很好的!多年過去了,書的大概故事我還能講的出,但很多細節(jié)已經記不得了,《玉米》留在自己心里的關鍵詞只剩下了:好,很好,特別好!
最近為了創(chuàng)作鄉(xiāng)土小說《牧馬城》,我又把《玉米》拿出來讀,寄希望自己可以從其中尋找一些創(chuàng)作上的靈感,于是《玉米》里那些不被提起就以為已被淡忘的、當年感動過我的文字又一次觸動了我。
《玉米》的文筆是值得我們去推敲和學習的,那是細膩而充滿了張力的文字。作者用他獨到的功力,賦予了那些簡單的文字神奇的力量,他們能把你迅速的帶到王家莊:王連方的女人施桂芳就站在不遠處,那么慵懶的磕著瓜子;王連方的女兒玉米就在你不遠處冷靜而凌厲的盯著那些與她父親偷過情的女人看,眼睛都不眨一下。《玉米》那充滿張力的語言同樣不失天馬行空的氣魄,冷靜而樸實的文字同樣把玉米外表的沉靜與內在的倔犟表現的淋漓盡致。
《玉米》寫得實在而貼近生活,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恰到好處,讓我們這些以前只看表面現象的人看到了別人的內心,并深以為然,雖說小說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但是在讀了《玉米》之后,我愿意相信世界上真的存在一個玉米,一個如假包換的玉米。
我自小長于鄉(xiāng)村,是普通農戶家的孩子,對村干部和干部家的子女多少是有些羨慕的,羨慕他們吃的好一些,穿的好一些,羨慕他們那些比普通農家孩子好一些的略有點城市孩自的氣質。我是一個簡單的人,心里怎么想嘴上肯定就怎么說,自小到大我都是如此。我母親總是為此擔憂,怕我因為過于實在而吃虧,她老是拿村干部家的孩子給我做榜樣,她說:你看人家阿娟多精靈,瞪著個小眼只看,不多言,像個小大人似的,你好好跟她學著點。小的時候我總認為阿娟是因為沒什么可說的而不說,長大些的我,特別是在讀了《玉米》之后,我才慢慢領悟娘的話,知道阿娟是什么都懂而她是真的忍的住,不去多說。這應該是一種見過一定世面的村干部家的家屬 才有的氣質吧,或者說這種少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種神秘感,更容易維持村干部家庭的威望和體面。
玉米不說話,但并不表示她就是弱的,就是沒有攻擊力的。相反她用比語言強大百倍的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攻擊力,當然她不是去打人、攻擊人,她用的是看不見的刺刀。玉米抱著小八子就那么淡定的站在那些與她的父親偷過情的女人家的門口,與旁人有說有笑,對那些她仇恨的女人送來的殷勤一概視而不見,弄的對方訕訕的,臉面自然也就丟了個干凈凈。干部家庭出身的玉米同樣也是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的,在管理7個弟妹的過程中她懂得怎么捏七寸,怎么舍小取大,這是一門管理的藝術,而玉米無疑是無師自通的,回頭再看看我自己,就覺得我真的是簡單的近乎透明了,為此很是唏噓。
每個人,不論是被我們鄙夷的、還是被我羨慕的`,在他們的人生路上都有屬于他自己的苦惱,玉米也不例外,畢飛宇老師用"不幸的女人都有一個標志,她們的婚姻都是突如其來的"這句話給玉米的人生來了一個轉折。
玉米和飛行員的戀愛因為他父親王連方的倒臺而走向終結;蛟S是因為賭氣,或許是為顧全大局想重拾王家在村里的體面,又或許是為了給母親和弟弟妹妹帶去庇護,玉米選擇嫁個一個喪了妻的比自己大幾十歲的縣城干部。這是玉米的偉大,也是玉米的悲哀,人在選擇一些東西的時候,必定要失去更多的東西,比如愛情、比如自由。但玉米就這么選了,她對她的弟弟妹妹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像母親一般的感情,她愿意犧牲自己,而去成全他們,這其中也包括那個她并不喜歡的玉秀。但她的弟弟妹妹未必就那么懂事,有的能體會到她的良苦用心,而有的并不領情。玉米的苦楚就更加了一層,但她并不就此停止她的付出,她更加頑強的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她是長姐,卻如母。
《玉米》里也有許多充滿人生的哲理的句子讓我深有共鳴:"雖說還是客氣,但是客氣和客氣不一樣,施桂芳現在的客氣是支部書記式的平易近人"、"長幼不只是生命的次序,有時候還是生命的深度和寬度"、"心里的事發(fā)展到臉上那就不好了"、"一個人如果開始了節(jié)外生枝,大方向首先就不對頭,說明她已經不行了,泄氣了,喊喊冤罷了".
【讀畢飛宇玉米有感】相關文章:
小學軍訓有感04-10
讀再被狐貍騙一次有感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