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高一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3-01-14 15:01:46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一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數學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高一數學說課稿1

          一、本節課內容的數學本質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探究二分法基本原理,給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驟,使學生學會借助計算器用二分法求給定精確度的方程的近似解。通過探究讓學生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滲透逐步逼近和無限逼近思想(極限思想),體會“近似是普遍的、精確則是特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理解有關內容,通過求方程的近似解感受函數、方程、不等式以及算法等內容的有機結合,使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系。

          所以本節課的本質是讓學生體會函數與方程的思想、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初步感受程序化地處理問題的算法思想。

          二、本節課內容的地位、作用

          “二分法”的理論依據是“函數零點的存在性(定理)”,本節課是上節學習內容《方程的根與函數的零點》的自然延伸;是數學必修3算法教學的一個前奏和準備;同時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近似思想、逼近思想和算法思想等。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初步理解了函數圖象與方程的根之間的關系,具備一定的用數形結合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為理解函數零點附近的函數值符號提供了知識準備。但學生僅是比較熟悉一元二次方程解與函數零點的關系,對于高次方程、超越方程與對應函數零點之間的聯系的認識比較模糊,計算器的使用不夠熟練,這些都給學生學習本節內容造成一定困難。

          四、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通過具體實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適用條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一種方法,會用二分法求某些具體方程的近似解,從中體會函數與方程之間的聯系,體會程序化解決問題的思想。

          借助計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讓學生充分體驗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程序化地處理問題的思想及其重要作用,并為下一步學習算法做知識準備.

          通過探究、展示、交流,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增強合作意識。

          通過具體問題體會逼近過程,感受精確與近似的相對統一。

          五、教學診斷分析

          “二分法”的思想方法簡便而又應用廣泛,所需的數學知識較少,算法流程比較簡潔,便于編寫計算機程序;利用計算器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明了;學生在生活中也有相關體驗,所以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掌握。 但“二分法”不能用于求方程偶次重根的近似解,精確度概念不易理解。

          六、教學方法和特點

          本節課采用的是問題驅動、啟發探究的教學方法。

          通過分組合作、互動探究、搭建平臺、分散難點的學習指導方法把問題逐步推進、拾級而上,并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自主探究二分法的原理。

          本節課特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以問題驅動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2、注重與現實生活中案例相結合,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又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以李詠主持的幸運52猜商品價格來創設情境,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也在猜測的過程中體會二分法思想。

          3、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他們“聽”有所思,“學”有所獲。

          本節課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師生交流中產生,在學生合作探究中解決,使學生經歷了完整的學習過程,培養合作交流意識。

          4、恰當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揭示數學本質。

          本節課中利用計算器進行了多次計算,逐步縮小實數解所在范圍,精確度的確定就顯得非常自然,突破了教學上的難點,提高了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整個課件都以PowerPoint為制作平臺,演示Excel

          程序求方程的近似解,界畫活潑,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有機整合。

          七、預期效果分析

          以方程的根與函數的零點知識作基礎,通過對求方程近似解的探究討論,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采用多媒體技術,大容量信息的呈現和生動形象的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掌握二分法的本質,完成教學目標。

          另外盡管使用了科學計算器,但求一個方程的近似解也是很費時的,學生容易出現計算錯誤和產生急躁情緒;況且問題探究式教學跟學生的學習程度有很大關系,各小組的探究時間存在差異,教師要適時指導。

        高一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2、教學重點和難點:

         。1)等差數列的概念。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二、教法分析。

          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復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例解;(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布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ㄒ唬⿵土曇耄

          1、全國統一鞋號中成年女鞋的各種尺碼(表示鞋底長,單位是cm)分別是21,22,23,24,25。

          2、某劇場前10排的座位數分別是:38,40,42,44,46,48,50,52,54,56。

          3、某長跑運動員7天里每天的訓練量(單位:m)是: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

          共同特點: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差都等于同一個常數。

         。ǘ 新課探究。

          1、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 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

         。1)“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

         。2)公差d一定是由后項減前項所得;

         。3)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2、推導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若等差數列{an }的首項是 ,公差是d, 則據其定義可得:— =d 即: = +d;– =d 即: = +d = +2d;– =d 即: = +d = +3d……進而歸納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n—1)d

          此時指出: 這種求通項公式的辦法叫不完全歸納法,這種導出公式的方法不夠嚴密,為了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在這里向學生介紹另外一種求數列通項公式的辦法——————迭加法:– =d;– =d;– =d……– =d。

          將這(n—1)個等式左右兩邊分別相加,就可以得到 – = (n—1) d即 = +(n—1) d

          當n=1時,上面等式兩邊均為 ,即等式也是成立的,這表明當n∈ 時上面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數列{an }的通項公式。

          接著舉例說明:若一個等差數列{ }的首項是1,公差是2,得出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是: =1+(n—1)×2 , 即 =2n—1 以此來鞏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運用

          (三)應用舉例。

          這一環節是使學生通過例題和練習,增強對通項公式含義的理解以及對通項公式的運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例1和例2向學生表明:要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的 、d、n、 這4個量之間的關系。當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時,可根據該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

         。1)求等差數列8,5,2,…的第20項;

         。2)—401是不是等差數列—5,—9,—13,…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第二問實際上是求正整數解的問題,而關鍵是求出數列的通項公式。

          例2:

          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 =10, =31,求首項 與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礎上將例2當作練習作為對通項公式的鞏固。

          例3:

          梯子的最高一級寬33cm,最低一級寬110cm,中間還有10級,各級的寬度成等差數列。計算中間各級的寬度。

         。ㄋ模┓答伨毩。

          1、小節后的練習中的第1題和第2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的:使學生熟悉通項公式,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

          2、若數列{ } 是等差數列,若 = k ,(k為常數)試證明:數列{ }是等差數列。

          此題是對學生進行數列問題提高訓練,學習如何用定義證明數列問題同時強化了等差數列的概念。

          (五)歸納小結 。(由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獲)

          1、等差數列的概念及數學表達式。

          強調關鍵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 +(n—1) d會知三求一

         。 布置作業。

          1、必做題:課本P114 習題3。2第2,6 題。

          2、選做題:已知等差數列{ }的首項 = —24,從第10項開始為正數,求公差d的取值范圍。(目的:通過分層作業,提高同學們的求知欲和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

          四、板書設計。

          在板書中突出本節重點,將強調的地方如定義中,“從第二項起”及“同一常數”等幾個字用紅色粉筆標注,同時給學生留有作題的地方,整個板書充分體現了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

        高一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后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a在知識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數學建!钡乃枷敕椒ú⒛苓\用。

          b在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①等差數列的概念。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

          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不完全歸納法,對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同項公式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同時,學生對“數學建!钡乃枷敕椒ㄝ^為陌生,因此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

          二、學情教法分析:

          對于三中的高一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引導、啟發、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針對高中生這一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征,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學法指導:

          在引導分析時,留出學生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中心各抒己見,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弄清。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復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舉例(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布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一)復習引入:

          1.從函數觀點看,數列可看作是定義域為__________對應的一列函數值,從而數列的通項公式也就是相應函數的______。(N﹡;解析式)

          通過練習1復習上節內容,為本節課用函數思想研究數列問題作準備。

          2.小明目前會100個單詞,他她打算從今天起不再背單詞了,結果不知不覺地每天忘掉2個單詞,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減為:100,98,96,94,92 ......

          3. 小芳只會5個單詞,他決定從今天起每天背記10個單詞,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增為5,10,15,20,25 ......

          通過練習2和3引出兩個具體的等差數列,初步認識等差數列的特征,為后面的概念學習建立基礎,為學習新知識創設問題情站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由學生觀察兩個數列特點,引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對問題的總結又培養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能力。

          (二) 新課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① “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項減前項所得;③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必須是同一個常數(強調“同一個常數” )。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由學生將等差數列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歸納出數學表達式:an+1-an=d (n≥1)同時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組數列,由學生判斷是否為等差數列,是等差數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個數列公差<0,>0,第三個數列公差=0

          由此強調: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高一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內容(中職數學)。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集合以及集合有關的概念,元素與集合間的關系。初中數學課本中已現了一些數和點的集合,如: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學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數學中的含義,集合是一個基礎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職數學的開篇,是我們后續學習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語言表示函數的定義域、值域、方程與不等式的解集,曲線上點的集合等。通過本章節的學習,能讓學生領會到數學語言的簡潔和準確性,幫助學生學會用集合的語言描述客觀,發展學生運用數學語言交流的能力。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理解集合以及有關概念;

          b、初步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掌握元素與集合關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標:

          a、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得密切聯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的能力;

          b、學會借助實例分析,探究數學問題,發展學生的觀察歸納能力。

         。3)情感目標:

          a、通過聯系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b、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理性和嚴謹。

          3、重點和難點

          重點:集合的概念,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難點:準確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說學情)

          對于中職生來說,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他們還沒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有厭學情緒。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從學生較熟悉的實例出發,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創設情境認知策略上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引導學生主動思、交流、討論,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習指導(說學法)

          教學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數學的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學生動腦思考、多訓練、勤鉆研的研討,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的意識,教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進而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a、創設情境,揭示本課主題,同時對集合的整體性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b、介紹集合論的創始者康托爾

          2、究竟什么是集合?(實例探究)切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 以學生熟悉的事物(物體),以實際生活為背景進行探究, 為本課教學創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接待探究過程學生積極思考、交流、作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啟發,引導學生尋找實例中的共同特征,培養學生觀察,總結能力范圍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紹集合概念做好鋪墊。

          3、集合的概念,本課的重點。結合探究中的實例,讓學生說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識的呈現由抽象到具體進一步熟悉元素與集合的概念,讓學生分清實際問題中的集合和元素為后面學習兩者間的關系做好鋪墊。

          教師在這一環節做好學習指導,確定的對象組成的整體叫集合,如果對象不確定,就不能確定為集合(舉例)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 熟悉鞏固集合的概念通過例題,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集合的符號記法,為本節重點做好鋪墊。

          6、從實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關系,學生能用文字語言描述,如何用數學語言描述,給出元素與集合關系符號表示,在這個環節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逐步形成過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落實本課的重點,學習指導:⑴集合元素的確定。⑵理解兩符號的含義。

          7、 思考交流本課的重要環節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通過自由舉例,能深化概念。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8、 從所舉的例子中抽象出數集的概念,并給出常見數集的記法。

          9、 學生練習:通過練習,識記常見數集的記法,同時進一步鞏固元素與集合間的關系。

          10、知識的實際應用:

          問題不難,落實課本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觀看世界。

          11、課堂小節

          以學生小節為主教師幫助為輔,鞏固所學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要學會梳理所學內容,要學會總結反思,使學生的認識進一步升華,培養學生的鬼納總結能力。

          六、評價

          教學評價的及時能有效調動課堂氣氛,感染學生的情緒,對課堂教學發揮著積極作用,教學過程遵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對象,注重過程評價與多元評價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本堂課的每個教學環節。

          七、教學反思

          1、 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從特殊到一般,在具體感知基礎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于學生理解接受。

          2、 啟發探究教學,營造學生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高一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本次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節《集合》(第一課時)。集合這一課里,首先從初中代數與幾何涉及的集合實例入手,引出集合與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后,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識安排在高中數學的最開始,是因為在高中數學中,這些知識與其他內容有著密切聯系,它們是學習、掌握以及使用數學語言的基礎。從知識結構上來說是為了引入函數的定義。因此在高中數學的模塊中,集合就顯得格外的舉足輕重了。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結構和內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心理特征,依據新課標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屬于”關系的意義,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景設置提出問題,揭示課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習慣,并通過“自主、合作與探究”實現“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的人文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由集合的學習感受數學的簡潔美與和諧統一美。同時通過自主探究領略獲取新知識的喜悅。

         。3)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教學重點: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集合元素的三個特征,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

          二、說教法和學法

          接下來則是說教法、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互相聯系和統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樣的教法必帶來相應的學法,以遵循啟發性原則為出發點,就本節課而言,我采用“生活實例與數學實例”相結合,“師生互動與課堂布白”相輔助的方法。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體驗,憑借有趣、實用的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探究能力,更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技能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自主探究、觀察發現、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等。

          總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學法,每節課都應不斷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機制,不斷優化教師本身的教學行為,自始至終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說教學過程

          接著我來說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流程主要分為六個環節:創設情境(引入目標)、自主探究(感知目標)、討論辨析(理解目標)、變式訓練(鞏固目標)、課堂小結(自我評價)、作業布置(反饋矯正)。

          上述六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多層次、多角度地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環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目標

          課堂開始我將提出兩個問題:

          問題1:班級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問班級一共多少人?

          問題2:某次運動會上,班級有20人參加田賽,16人參加徑賽,問一共多少人參加比賽?

          這里我會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討論問題,事實上小組合作的形式是本節課主要形式。

          待學生討論完畢以后我將作歸納總結:問題2已無法用學過的知識加以解釋,這是與集合有關的問題,因此需用集合的語言加以描述(同時我將板書標題:集合)。

          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為了從實際問題引入,讓學生了解數學來源于實際。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欲望。

          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二環節:自主探究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下列問題: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給學生提供活動空間,讓主體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讓學生自主探究之后將進入第三環節:討論辨析

          小組合作探究(1)

          讓學生觀察下列實例

          (1)1~20以內的所有質數;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線 的距離等于定長 的所有的點;

         。4)方程 的所有實數根;

          通過以上實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義: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也簡稱集。而

          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號{ }或大寫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

          寫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問題3:任意一組對象是否都能組成一個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問題4:某單位所有的“帥哥”能否構成一個集合?由此說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須是確定的

          問題5:在一個給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說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復出現的

          問題6:咱班的全體同學組成一個集合,調整座位后這個集合有沒有變化?由此說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沒有順序的

          我如此設計的意圖是因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感受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根本動力。

          小組合作探究(3)——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問題7:設集合A表示“1~20以內的所有質數”,那么3,4,5,6這四個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問題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

          a屬于集合A,記作a∈A

          問題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

          a不屬于集合A,記作a?A

          小組合作探究(4)——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問題10:自然數集,正整數集,整數集,有理數集,實數集等一些常用數集,分別用什么符號表示?

          自然數集(非負整數集):記作 N

          正整數集:記作 N或 N? 整數集:記作 Z

          有理數集:記作 Q 實數集:記作 R

          設計意圖:由于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啟發,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四環節:理論遷移 變式訓練

          1.下列指定的對象,能構成一個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數

         、 不超過30的非負實數

         、 直角坐標平面內橫坐標與縱坐標相等的點

         、 π的近似值

         、 所有無理數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自我評價

          1.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這節課主要解釋了什么數學思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思想方法進行小結,形成知識系統.教師用激勵性的語言加一點評,讓學生的思想敞亮的發揮出來。

          第六環節:作業布置,反饋矯正

          1.必做題 課本習題1.1—1、2、3。

          2.選做題 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實數a 的值。 設計意圖: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讓所有學生都有成功的情感體驗。

          四、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為了讓學生直觀易懂的看筆記,板書應設計得有條理性、概括性、指導性,所以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集 合

          1.集合的概念 4.范例研究

          2.集合元素的特征

         。▽W生板演)

          3.常見集合的表示?

          以上,我是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并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

        高一數學說課稿6

          我說課的題目是《集合》。

          《集合》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教材的地位和內容)

          集合與函數的內容歷來是高中數學課程的傳統內容,也是后繼學習的基礎。作為現代數學基礎的集合論,它是一個具有獨特地位的數學分支。高中數學課程是將集合作為一種語言來學習,它是刻畫函數概念的基礎知識和必備工具。

          二、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本節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制定的學習目標是)

         。1)、學習目標

          了解集合的含義與表示,理解集合間的關系和運算,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2)過程與方法

          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索出結論,并能有

          條理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概念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

          重點 :(本節的重點應該是)使學生了解集合的含義與表示,理解集合間的關系和運算,會用集合語言表達數學對象或數學內容)

          難點 :(在本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可能遇到的難點是)

         。1)(要)區別較多的新概念及相應的新符號;

         。2)(如何)選擇恰當的方法來準確表示具體的集合;

          四.教法分析

          1、以學生為中心,重點采用了問題探究和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2、從實例、到類比、到推廣的問題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

          習能力啟發,引導學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

          3、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節省時間,增大信息量,增強直觀形象性.

          五.說教學過程(下面我以集合的含義與表示為例談一談我的教學設計) (那么整個教學流程分這么幾塊)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的教學流程:

          1問題引入

          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喊:高一**班同學集合!聽到口令,咱班全體同學便會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體育老師身邊,而那些不是咱班的學生便會自動走開。這樣一來,體育來說的一聲“集合”就把“某些特指的對象集在一起”了。

          數學中的“集合”和體育老師的“集合”是一個概念嗎?

          2構建新知(那么構建新知的時候,主要圍繞著以下幾點展開)

         。1) 集合的含義

          數學中的“集合”和體育老師的集合并不是同一概念。體育老師所說的“集合”是動詞,而數學中的集合是名詞。同學們在體育老師的集合號令下形成的整體就是數學中集合的涵義。

          師:一般的,某些特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集合,也簡稱集,例如”我校籃球隊的隊員“圖書館里所有的書”。同學們能不能再接著舉出些集合的例子呢? (自由發言,教師復述其中正確的舉例并板書出來)

         。1)我們班所有女生

         。2)所有偶數

         。3)四大洋

          ······

         。2) 集合與元素的關系

          師: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屬于∈”及“不屬于?

          如A={2,4,8,16},則4∈A,8∈A,32( )A.(請學生填充)。

          注:1、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開口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3) 集合的表示法

          常用的有列舉法和描述法。

          列舉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的方法。

          描述法是用確定的條件表示某些對象是否屬于這個集合的方法。

          常見數集的專用符號

          N: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

          Q:有理數集

          R:全體實數的集合

          ``````

          3典例精析

          例1, 判斷下列對象是否能組成一個集合,并說明理由

          1身材高大的人

          2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3所有的數學難題

          4滿足的實數所組成的集合

         。ㄔ谶@里我要重點講的是第四個問題,有的同學會認為x^2<0的實數解不存在,所以這樣的集合沒有。事實上這樣的回答是錯誤的,因為不存在元素的集合應該叫做空集。

          例2(對于例題2也同學們容易錯的題,這里主要是圍繞集合中的元素應該具有互異性展開,因為它具有互譯性,所以這個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集合{a,b,c}中的三個元素可構成某一三角形的三邊長,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 銳角三角形C鈍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3 課本P3例1 例4 課本P4例2

          例2, 例4主要是圍繞著集合的描述方法展開。對于這四道題的設計,我們主要

          是圍繞著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展開。通過對于例題的解析,加深對各個知識點的理解。

          4歸納小結,布置作業

          歸納小結: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的元素必須是互異的”應理解為:對于給定的集合,它的任何兩個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見數集的專用符號.

          設計意圖:讓學生養成在學習之后,能養成做總結的習慣,有利于新知識的構建。 布置作業:

          一、課本P7,習題1.1 1

          二、1、預習內容,課本P5—P6

        高一數學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二立體幾何(人教版)第九章第二章節第八小節《棱錐》的第一課時:《棱錐的概念和性質》。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棱柱的后續內容,又是學習球的必要基礎。第一課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棱錐的一些必要的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猜想、類比、比較、轉化的能力。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識”,因此,應該利用這節課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2. 教學目標確定:

          (1)能力訓練要求

         、偈箤W生了解棱錐及其底面、側面、側棱、頂點、高的概念。

         、谑箤W生掌握截面的性質定理,正棱錐的性質及各元素間的關系式。

          (2)德育滲透目標

          ①培養學生善于通過觀察分析實物形狀到歸納其性質的能力。

          ②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叟囵B學生“理論源于實踐,用于實踐”的觀點。

          3. 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重 點:1.棱錐的截面性質定理 2.正棱錐的性質。

          難 點:培養學生善于比較,從比較中發現事物與事物的區別。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法:

          “以學生參與為標志,以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

          在教學中根據高中生心理特點和教學進度需要,設置一些啟發性題目,采用啟發式誘導法,講練結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教學手段:

          根據《教學大綱》中“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的教學要求,針對本節課概念性強,思維量大,整節課以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討論為主,采用“多媒體引導點撥”的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演示為載體,以“引導思考”為核心,設計課件展示,并引導學生沿著積極的思維方向,逐步達到即定的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可探索”的環境里,積極參與,生動活潑地獲取知識,掌握規律、主動發現、積極探索。

          三、說學法:

          這節課的核心是棱錐的截面性質定理,.正棱錐的性質。教學的指導思想是:遵循由已知(棱柱)探究未知(棱錐)、由一般(棱錐)到特殊(正棱錐)的認識規律,啟發學生反復思考,不斷內化成為自己的認知結構。

          四、 學程序:

          [復習引入新課]

          1.棱柱的性質:(1)側棱都相等,側面是平行四邊形

          (2)兩個底面與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邊形

          (3)過不相鄰的兩條側棱的截面是平行四邊形

          2.幾個重要的四棱柱:平行六面體、直平行六面體、長方體、正方體

          思考:如果將棱柱的上底面給縮小成一個點,那么我們得到的將會是什么樣的體呢?

          [講授新課]

          1、棱錐的基本概念

          (1).棱錐及其底面、側面、側棱、頂點、高、對角面的概念

          (2).棱錐的表示方法、分類

          2、棱錐的性質

          (1). 截面性質定理:如果棱錐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截面和底面相似,并且它們面積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錐的高與已知棱錐的高的平方比

          已知:如圖(略),在棱錐S-AC中,SH是高,截面A’B’C’D’E’平行于底面,并與SH交于H’。

          證明:(略)

          引申:如果棱錐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則截得的小棱錐與已知棱錐

          的側面積比也等于它們對應高的平方比、等于它們的底面積之比。

          (2).正棱錐的定義及基本性質:

          正棱錐的定義:①底面是正多邊形

         、陧旤c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俑鱾壤庀嗟,各側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相等,它們叫做正棱錐的斜高;

         、诶忮F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內的射影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棱錐的高、側棱和側棱在底面內的射影也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錐的側棱與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谡忮F的側面與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3)正棱錐的各元素間的關系

          下面我們結合圖形,進一步探討正棱錐中各元素間的關系,為研究方便將課本 圖9-74(略)正棱錐中的棱錐S-OBM從整個圖中拿出來研究。

          引申:

         、儆^察圖中三棱錐S-OBM的側面三角形狀有何特點?

          (可證得∠SOM =∠SOB =∠SMB =∠OMB =900,所以側面全是直角三角形。)

         、谌舴謩e假設正棱錐的高SO= h,斜高SM= h’,底面邊長的一半BM= a/2,底面正多邊形外接圓半徑OB=R,內切圓半徑OM= r,側棱SB=L,側面與底面的二面角∠SMO= α ,側棱與底面組成的角 ∠SBO= β, ∠BOM=1800/n (n為底面正多邊形的邊數)請試通過三角形得出以上各元素間的關系式。

          (課后思考題)

          [例題分析]

          例1.若一個正棱錐每一個側面的頂角都是600,則這個棱錐一定不是( )

          A.三棱錐 B.四棱錐 C.五棱錐 D.六棱錐

          (答案:D)

          例2.如圖已知正三棱錐S-ABC的高SO=h,斜高SM=L,求經過SO的中點且平行于底面的截面△A’B’C’的面積。

          解析及圖略

          例3.已知正四棱錐的棱長和底面邊長均為a,求:

          (1)側面與底面所成角α的余弦(2)相鄰兩個側面所成角β的余弦

          解析及圖略

          【課堂練習】

          1、 知一個正六棱錐的高為h,側棱為L,求它的底面邊長和斜高。

          解析及圖略

          2、 錐被平行與底面的平面所截,若截面面積與底面面積之比為1∶2,求此棱錐的高被分成的兩段(從頂點到截面和從截面到底面)之比。

          解析及圖略

          【課堂小結】

          一:棱錐的基本概念及表示、分類

          二:棱錐的性質

          1. 截面性質定理:如果棱錐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截面和底面相似,并且它們面積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錐的高與已知棱錐的高的平方比

          引申:如果棱錐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則截得的小棱錐與已知棱錐的側面積比也等于它們對應高的平方比、等于它們的底面積之比。

          2.正棱錐的定義及基本性質

          正棱錐的定義:①底面是正多邊形

         、陧旤c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1)各側棱相等,各側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

          相等,它們叫做正棱錐的斜高;

          (2)棱錐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內的射影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棱錐的高、側棱和側棱在底面內的射影也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錐的側棱與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錐的側面與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壅忮F中各元素間的關系

          【課后作業】

          1:課本P52 習題9.8 : 2、 4

          2:課時訓練:訓練一

        高一數學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函數的單調性》,我將從四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函數的單調性是函數的重要性質。從知識的網絡結構上看,函數的單調性既是函數概念的延續和拓展,又是后續研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的單調性等內容的基礎,在研究各種具體函數的性質和應用、解決各種問題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函數單調性概念的建立過程中蘊涵諸多數學思想方法,對于進一步探索、研究函數的其他性質有很強的啟發與示范作用。

          根據函數單調性在整個教材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本節課教學應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別函數單調性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歸納、抽象、概括,自主建構單調增函數、單調減函數等概念;能運用函數單調性概念解決簡單的問題;使學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函數單調性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根據上述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運用。雖然高一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函數單調性概念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因此,本節課的學習難點是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形成。

          二、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緊扣概念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正確地形成概念。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并順利地完成書面表達。

          在學法上我重視了:

          1、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啟迪思維,并通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質的飛躍。

          2、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函數單調性的概念產生和形成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教學設計上采用了下列四個環節。

         。ㄒ唬﹦撛O情境,提出問題

         。▎栴}情境)(播放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的音樂)。如圖為某地區20xx年元旦這一天24小時內的氣溫變化圖,觀察這張氣溫變化圖:

        高一數學說課稿9

          本節課是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七章《曲線和圓的方程》第五節《曲線和方程》,這是一節教學研討課,是在大力提倡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益、開發學生智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前提下開設的,目的是努力尋求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讓信息技術和數學課本知識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不僅僅是做題目,而且是研究題目,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教材分析

          《平面動點的軌跡》這部分內容從理論上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系,為“作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辟了途徑,同時也體現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軌跡問題具有深厚的生活背景,求平面動點的軌跡方程涉及集合、方程、三角平面幾何等基礎知識,其中滲透著運動與變化、數形結合的等思想,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歷年高考數學考查的重點之一。

          二、對數學目標的闡述

          “以知識為載體,注重學生的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質及合作學習精神的培養”是本教學設計中貫穿始終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為此本課的知識目標設定為三條:

         。1)了解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明確它所研究的基本問題

          (2)了解用坐標法研究幾何問題的有關知識和觀點

         。3)初步掌握根據已知條件求曲線方程的方法,同時進一步加深理解“曲線的方程、方程的曲線”的概念。

          三、對學生能力目標的培養

          本節課的設計著眼點是讓學生集體參與、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鼓勵多向思維、積極活動、勇于探索。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是同步的,從本課的設計不難看出對學生能力目標是:通過自我思考、同桌交流、師生互議、實際探究等課堂活動,獲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強化數形結合、化歸與轉化等數學思想,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對學生個性品質和情感教育的培養

          設計者試圖利用動畫演示軌跡的形成過程,使課堂氣氛活躍,讓學生感受動點軌跡的動態美,使課堂教學內容形象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教學的信心。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樹立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激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則是本節課要達成的個性品質和情感目標。

          五、關于教學方法與教學法手段的選用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改變成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基于此,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的是引導發現法和計算機軟件——《幾何畫板》實驗輔助教學。

          六、、關于教學程序的設計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平面解析幾何的核心是“坐標法”,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圖的性質。主要包括兩個部分:求曲線的方程;通過研究方程研究曲線的性質。在傳統的教學中,動點并不動。《幾何畫板》的特點是“動”?梢栽趧討B中觀察數學現象,探究幾何圖形的性質。在《幾何畫板》支持下,“動點”真的動起來了。在動態中觀察,觀察變動中不變的規律觸及到問題的本質,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學生動手操作,發現數學規律。

          例 1、已知點P是圓上的一個動點,點A是X軸上的定點,坐標是(12、0)當點P在圓上運動時,線段PA的中點M的軌跡是什么?

          第一步:讓學生借助畫板動手探究軌跡

          第二步:要求學生求出軌跡方程、驗證軌跡

          解法一:設M(x,y)則,由點p是圓上的點得,,化簡得:

          2、問題提出,引入新課

          例2、已知B是定圓A內一定點,C是圓上的動點,L是線段BC的垂直平分線。交點為P,M為L與直徑CD的交點,當點C在圓上運動時,探索直線L上哪個點的運行時橢圓?

          設計意圖:借助數學實驗,把原本屬于教師行為的設疑激趣還原于學生,讓學生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疑問,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促使他們主動發現、主動學習。

          第一步:分解動作,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

          問題1:當點C在圓上運動時,直線 圍成一個橢圓,上哪個點在這個橢圓上?(為什么)注意觀察點P與點M

          問題2:CD是圓A的直徑,直線L與CD交于M,求M的軌跡方程。

          問題3、改變點B的位置,當點B在圓外時,你的結論該做怎樣的修改呢?

          學生活動:第一步:利用網絡平臺展示學生得到的軌跡(教師有意識的整合在一起)

          第二步:課堂完成學生歸納出來的問題1,問題2和3課后完成。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四個統一:既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實踐的統一、書本學習與現代信息技術學習的統一、書本知識與資源拓展的統一、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的統一。本節課學生精神飽滿、興趣濃厚、合作積極,與教師保持良好的互動,還不時產生一些爭執,給我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折射出我不足的方面,促進了我的進步與提高,師生間的教與學就像一面鏡子,互相折射,共同進步。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動點軌跡的求法,而且通過作圖掌握了《幾何畫板》這個軟件,通過方程的推導,更加熟悉了動點軌跡的求法,而且通過作圖掌握了幾何的基本思想“以數論形,數形結合”,提高了運用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思路的探索和軌跡方程的推導,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優化,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享受了數學的美。

        高一數學說課稿10

          各位領導和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必修1第1章第3節第一課時《交集、并集》,下面我想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構想:

          一、教材分析:

          與傳統的教材處理不同,本章在學生通過觀察具體集合得到集合的補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數學內部,將“補”理解為集合間的一種“運算”。在此基礎上,通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間的另外兩種運算—交和并。設計的思路從具體到理論,再回到具體,螺旋上升。集合作為一種數學語言,在后續的學習中是一種重要的工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恰當使用自然語言、圖形語言和集合語言來描述相應的數學內容。有了集合的語言,可以更清晰的表達我們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個數學的基礎,在以后的學習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交集與并集的概念;掌握有關集合的術語和符號,并會用它們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能用Venn圖表示集合之間的關系;掌握兩個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通過對交集、并集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學生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通過對集合符號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符號表達能力,培養嚴謹的學習作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交集與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出交集與并集的概念作為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學法:

          針對我們師范學校學生的特點,我本著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則,采用“五環節教學法”。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下面我重點說一說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

          通過實例:學校舉辦了排球賽,08小教(2)56名同學中有12名同學參賽,后來又舉辦了田徑賽,這個班有20名同學參賽。已知兩項都參賽的有6名同學。兩項比賽中,這個班共有多少名同學沒有參加過比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思考后回答,然后老師加以引導,讓學生的回答達到這樣三個層次:

          層次一:發現要求沒有參加比賽的人數,首先應該算出參加比賽的人數,并且知道參加比賽的人數是12+20-6,而不是12+20,因為有6人既參加排球賽又參加田徑賽。

          層次二:老師引導學生利用集合的觀點再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設利用Venn圖來表示集合A,B,C.發現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層次三:引導學生發現集合C的元素的構成與集合A,B的元素的關系。學生可以發現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參加排球比賽又參加田徑比賽的同學構成的,更進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屬于集合A的元素又屬于集合B的元素構成的。

          通過對三個層次的探究和分析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高一數學說課稿1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A版數學必修一》第二章2.2.2《對數函數及其性質》。

          我說課的程序主要有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五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指數函數和對數概念后,通過具體實例了解對數函數模型的實際背景,學習對數函數概念進而研究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學生已掌握的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為類比學習對數函數提供了前提,同時對數函數作為常用數學模型在人口、考古等生活生產中有廣泛的應用,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參加生產和實際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而本節蘊含的歸納、類比、數形結合的思想為培養學生探究、發現的能力奠定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具體實例初步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體會對數函數是一類重要的函數模型,能借助計算器或計算機畫出具體對數函數的圖象,探究并了解對數函數的單調性與特殊點。依據以上標準和學生學習發展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類比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類比指數函數的學習,從特殊到一般,通過對不同底數的對數函數圖象的分析、歸納出對數函數的性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制定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

          難點:對數函數的圖象、性質,底數a對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剛進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有較強的好奇心,且在之前指數函數的學習中已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數的方法,但對抽象事物的理解有所欠缺,對對數概念的理解還不夠透徹。

          三、教學與學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要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指數函數的圖象、性質類比學習對數函數的圖象、性質,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圖象思考,數形結合,加強直觀教學,同時在例題的講解中,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為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結合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以引導探究為主,啟發學生思考、分析、歸納,在提出猜想后通過投影儀演示底數變化對對數函數圖象的影響。

          老師的教是為學生更好地學,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我確定學法為自主探究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分析做出歸納。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為以下環節:

          實例引入、直觀感知——總結類比、形成概念——類比探究、分析歸納——知識應用、提升能力——師生交流、歸納小結——作業布置

          (一)實例引入、直觀感知

          1、在某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個數y是分裂次數x的函數 ,因此,知道x的值(輸入值是分裂次數)就能求出y的值(輸出值為細胞的個數),這樣就建立了一個細胞個數和分裂次數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問題一:這是一個怎樣的函數模型類型呢? 設計意圖:復習指數函數

          問題二:如果知道了細胞個數y,如何求分裂的次數x呢?這將會是我們研究的哪類問題? 設計意圖:為了引出對數函數

          問題三:在關系式 每輸入一個細胞的個數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個分裂次數x的值呢?

          設計意圖:既為了更好地理解函數,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

          2、 在2.2.1的例6中,考古學家利用 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遺址的年代,對于每一個C14含量P,通過關系式,都有唯一確定的年代與之對應.同理,對于每一個對數式 中的 ,任取一個正的實數值,均有唯一的值與之對應,所以 的函數。

          問題三:你能在以前的學習中找到類似以上兩個函數的例子嗎?(促進學生思考這種函數的特點)

          問題四:你能類比指數函數得到此類函數的一般式嗎?

          設計意圖:體現了類比和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ǘ┛偨Y類比、形成概念

          問題五:你能根據指數函數的定義給出對數函數的定義嗎?

          (師生共同歸納出對數函數的定義)

          問題六: 與 中的x,y的相同之處是什么?不同之處是什么?

          設計意圖: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對數函數與指數函數的聯系,從而得到對數函數的定義域

          (三)類比探究、分析歸納

          問題:有了研究指數函數的經歷,你會如何研究對數函數的性質?

          設計意圖:提示學生進行類比學習

          合作探究1;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出下列函數的圖象,并觀察圖象,探求他們之間的關系。

          ,

          合作探究2:結合指數函數的學習經驗,你有什么猜想?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 與 驗證。

          設計意圖:體現“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教師通過幾何畫板動態演示對數函數圖象隨底數變化的規律,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解對數函數的圖象特點。

          合作探究3:對照指數函數的性質,總結歸納對數函數的性質.

          (學生討論并交流各自的發現成果,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適時歸納總結,并板書對數函數的性質)

         。ㄋ模┲R應用、提升能力

          例1:求下列函數的定義域

          (1) ( ) (2) ( )

         。ㄔ擃}主要考查對數函數 的定義域 ,可在此總結函數定義域的限制)

          例2:利用對數函數的性質,比較下列各組數中兩個數的大小:

         。1) , (2) ,

         。3) , (4) , ,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回顧利用指數函數的有關性質比較大小的步驟和方法,完成前3小題,第四題可通過教師的適當點撥完成解答,最后進行歸納總結比較數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思考鞏固:已知 ,比較m,n的大小

          設計意圖:該題不僅運用了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還培養了學生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但有一定難度

         。ㄎ澹⿴熒涣鳌w納小結

          由學生小結,相互補充完善,教師再次強調對數函數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既首尾呼應又為后續學習對數函數的應用鋪墊。

         。┎贾米鳂I

          教材P73 練習1,2

          設計意圖:練習難度不大,是對本節知識的鞏固。

        高一數學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 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后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a在知識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數學建!钡乃枷敕椒ú⒛苓\用。

          b在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俚炔顢盗械母拍睢

         、诘炔顢盗械耐椆降耐茖н^程及應用。

          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不完全歸納法,對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同項公式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同時,學生對“數學建!钡乃枷敕椒ㄝ^為陌生,因此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對于三中的高一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引導、啟發、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二、教法分析

          針對高中生這一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征,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學法指導

          在引導分析時,留出學生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中心各抒己見,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弄清。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復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例解(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布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一)復習引入:

          1.從函數觀點看,數列可看作是定義域為__________對應的一列函數值,從而數列的通項公式也就是相應函數的______ 。(N﹡;解析式)

          通過練習1復習上節內容,為本節課用函數思想研究數列問題作準備。

          2. 小明目前會100個單詞,他她打算從今天起不再背單詞了,結果不知不覺地每天忘掉2個單詞,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減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會5個單詞,他決定從今天起每天背記10個單詞,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增為 5,10,15,20,25 ②

          通過練習2和3 引出兩個具體的等差數列,初步認識等差數列的特征,為后面的概念學習建立基礎,為學習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由學生觀察兩個數列特點,引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對問題的總結又培養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能力。

          (二) 新課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 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

          ① “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

         、诠頳一定是由后項減前項所得;

         、勖恳豁椗c它的前一項的差必須是同一個常數(強調“同一個常數” );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由學生將等差數列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歸納出數學表達式:

          an+1-an=d (n≥1)

          同時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組數列,由學生判斷是否為等差數列,是等差數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個數列公差<0,>0,第三個數列公差=0

          由此強調: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高一數學說課稿13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必修一1.1節《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本次說課包括五部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和說板書。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集合是現代數學的基本語言,可以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內容。 本節是讓學生學會用集合的語言來描述對象,章末我們會用集合和對應的語言來描述函數的概念,可見它是今后數學學習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素材。

          2、教材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僦R與技能:(1)了解集合的含義與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2) 熟記常用數集符號

          (3) 能用列舉、描述法表示具體集合

         、谶^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從集合實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過程,感知集合的含義. 讓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總結的過程,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集合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集合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集合的兩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說教法

          1.學情分析

          《集合的含義及表示》這一課時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接觸到高中數學的第一堂課,它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對高中階段數學學習的認識;如果我們教學上過于草率,學生很容易對數學失去學習興趣。再者,這是高中數學課程的第一章的第一課時,是整個高中數學的奠基部分,所以我們不僅要正確地傳授知識,更要把握好教學的難度。如果傳授得過于簡單,那么學生容易麻痹大意,對今后的學習埋下隱患;如果講得太深,那么學生會有畏難心理,也會對今后的學習造成影響。

          2. 方法選擇

          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引導,通過預習學案的形式把知識問題化,通過實例引導學生觀察歸納,上課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他們經歷觀察、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的理性思維的基本過程,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說學法

          讓學生通過課前結合學案,閱讀教材,自主預習,課上交流、討論、概括,課后復習鞏固三個環節,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值得提出的是:集合作為一種數學語言,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使用,所以應該多做轉換練習,

          說教學程序

         。ㄒ唬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軍訓前學校通知:*月*日*點,高一年段在體育館集合進行軍訓動員;試問這個通知的對象是全體的高一學生還是個別學生?

          在這里,集合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我們感興趣的是問題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對象的總體,而不是個別的對象,為此,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課題),即是一些研究對象的總體。

          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了學生求知欲,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

         。ǘ┭刑叫轮,建構概念

          讓學生閱讀課本P2內容,讓小組思考討論,代表發言,師生共同補充答案它們的共同特征:它們都是指定的一組對象。這時我借此引入集合的概念,把一些元素組成的總體叫做集合,簡稱集,通常用大寫字母A,B,C,?表示。 把研究的對象稱為元素,通常用小寫拉丁字母a,b,c,?表示;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把集合的涵義進行拓展,期間結合一些師生互動:我們班上的女生能不能構成一個集合,班上身高在1.75米以上的男生能不能構成一個集合,班上高的男生能不能構成一個集合??,通過身邊這些大量例子,讓學生了解集合的概念,并切實感受到學習集合語言的重要性。

          對于集合元素的特征: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我則在學生了解集合概念基礎上,通過設置三個問題(1)班里個子高的同學能否構成一個集合?(2)在一個給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3)班里的全體同學組成一個集合,調整座位后這個集合有沒有變化?調整后的集合和原來的集合是什么關系?讓學生思考:任意一組對象是否都能組成一個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這樣設計將知識問題化,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歸納出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為——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用兩集合相等的概念。

          思考3:(1)設集合A表示“1~20以內的所有質數”,那么3,4,5,6這四個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2)對于一個給定的集合A,那么某元素a與集合A有哪幾種可能關系?

          (3)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

          (4)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用符號∈或?填空:

          [設計說明]這幾個問題比較簡單,直接提問同學回答,并師生一起完善答案。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目的是引導學生歸納出元素與集合的關系及表示方法。

          反饋練習:

          (1)設A為所有亞洲國家組成的集合,則

          中國____A, 美國____A,

          印度____A, 英國____A;

          對于集合中常用的符號,我做了這樣處理:簡要介紹后,讓學生用兩三分鐘的時間結合符號特點記憶。目的在于給學生一個信號:課堂上能消化的東西要及時記住。

          2.集合的表示法:列舉法和描述法

          讓學生自習閱讀課本P3——P4的內容5-7分鐘,接著讓同學試著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1)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數組成的集合;

         。2) 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

         。3) 由1——20以內的所有素數組成的集合;

          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并用花括號“{}”括起來表示的方法叫做列舉法。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稱為描述法。具體方法是:在花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范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后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通過三個問題不僅檢驗了學生的自學效果,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列舉法和描述法兩種方法各自的優缺點,更重要的是對集合的列舉法和描述法的規范表達做進一步強調, 最后,我帶領學生分析了課本P4的例題,對集合的列舉法和描述法的規范表達做進一

          步的強調,讓學生完成書上的習題,并請幾個學生上臺來演練,通過練習達到及時的反饋。

         。ㄋ模w納整理,整體認識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內容?

          2.你認為學習集合有什么意義?

          3. 比較列舉法與描述法的優缺點。

          (五)布置作業

          作業:習題1.1A組: 2、3、4.

          作業的布置是要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集合概念的理解以及集合的表示法,讓學生對數學符號的適用在課外進行延伸和鞏固。

          說板書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是課本例題演練,右側是實例應用。在左側的知識要點主要列出了集合、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特性: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和集合的表示法:列舉法和描述法。

          以上是我對《集合的含義與表示》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對這節課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一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題,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為指導思想,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一數學說課稿14

          授課時間: 08 年 9 月 12 日

          授課年級、科目、課題: 高一數學 集合的概念

          使用教材: 必修1(人教版)

          說課教師: 劉華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集合的概念”,本節內容選自高中數學必修1(人教版),下面我將主要從六個方面介紹我的教學方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學習高中數學的重要工具之一,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本小節首先從初中代數與幾何涉及的集合實例人手,引出集合與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后,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等,還給出了畫圖表示集合的例子.從教材我歸納出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ㄒ唬┙虒W重點: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

          (二)教學難點:運用集合的三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二、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數集的概念及其記法;

         。2)使學生初步了解“屬于”關系的意義;

         。3)使學生初步了解有限集、無限集、空集的意義

         。ǘ┠芰δ繕耍

         。1)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

         。2)啟發學生能夠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善于獨立思考,學會分析問題和創造地解決問題;

         。3)通過教師指導,發現知識結論,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ㄈ┑掠繕耍杭ぐl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陶冶學生的情

          操,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實事求是的科學學習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三、學情分析:

          針對現在的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差、計算能力差的特點,第一節課的內容不要求學生太多的計算,通過大量的舉例讓學生充分掌握集合的基礎知識。

          四、教法分析: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主要采用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學習,將學生置于主體位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探索類比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發現的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幾點:

         。1)通過實例,讓學生去發現規律。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力求使學生學會用類比的思想去看待問題。

         。2)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

         。3)力求反饋的全面性、及時性,通過精心設計的提問,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針對學生回答的問題,老師進行適當的點評。

         。4)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急于把結果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類比得出結果,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五、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

         。1)簡介數集的發展,復習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質數與和數;

         。2)教材中的章頭引言;

         。3)教材中例子(P4)。

         。ǘ┲v解新課

         。1)集合的有關概念

          (2) 常用集合及表示方法

         。3)元素對于集合的隸屬關系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ㄈ┱n堂練習

          1下列各組對象能確定一個集合嗎?

         。1)所有很大的實數的集合 (不確定)

         。2)好心的人的集合 (不確定)

         。3){1,2,2,3,4,5} (有重復)

         。4)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 (是 的)

         。5)高一(12)班全體同學的集合(是 的)

          (6)參加2008年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成員的集合(是 的)

          2、教材P5練習1、2

          六:總結

          1.本節主要學習了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符號;一些常用數集及其記法;集合的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系;以及集合元素具有的特征.

          2.我們在進一步復習鞏固集合有關概念的基礎上,又學習了集合的表示方法和有限集、無限集、空集的概念,同學們要熟練掌握.

        高一數學說課稿15

          說課的內容是《對數函數》,現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明。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編寫意圖

          《對數函數》出現在職業高中數學第一冊第四章第八節。函數是高中數學的核心,對數函數是函數的重要分支,對數函數的知識在數學和其 他許多學科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已經學習了對數、反函數以及指數函數等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對數函數”這節教材,指出對數函數和指數函數互為反函數,反映了兩個變量的相互關系,蘊含了函數與方程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是以后數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內容。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依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綜合歸納、數形結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4) 情感目標: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中,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重點: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

          難點:利用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得到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關鍵:抓住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這一要領。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

          (2)采用“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3)體現“對比聯系”、“數形結合”及“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4)多媒體演示法。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盡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

          (1)對照比較學習法:學習對數函數,處處與指數函數相對照。

          (2)探究式學習法:學生通過分析、探索、得出對數函數的定義。

          (3)自主性學習法:通過實驗畫出函數圖象、觀察圖象自得其性質。

          (4)反饋練習法: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這樣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1、復習導入

         。1)復習提問:什么是對數?如何求反函數?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如何?學生回答,并利用課件展示一下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設計意圖:設計的提問既與本節內容有密切關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課,為學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礙,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導言:指數函數有沒有反函數?如果有,如何求指數函數的反函數?它的反函數是什么?

          設計意圖:這樣的導言可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渴望知道問題的答案。

          2、認定目標(出示教學目標)

          3、導學達標

          按"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安排師生互動活動.

         。1)對數函數的概念

          引導學生從對數式與指數式的關系及反函數的概念進行分析并推導出,指數函數有反函數,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數是 y=logax,見課件。 把函數y=logax叫做對數函數,其中a>0且a≠1。從而引出對數函數的概念,展示課件。

          設計意圖:對數函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逐步分析,這樣引出對數函數的概念過渡自然,學生易于接受。

          因為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及圖象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參與意識,通過比較充分體現指數函數及對數函數的內在聯系。

         。2)對數函數的圖象

          提問:同指數函數一樣,在學習了函數的定義之后,我們要畫函數的圖象,應如何畫對數函數的圖象呢?讓學生思考并回答,用描點法畫圖。教師肯定,我們每學習一種新的函數都可以根據函數的解析式,列表、描點畫圖。再考慮一下,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畫出對數函數的圖象呢?

          讓學生回答,畫出指數函數關于直線y=x對稱的圖象,就是對數函數的圖象。

          教師總結:我們畫對數函數的圖象,既可用描點法,也可用圖象變換法,下邊我們利用兩種方法畫對數函數的圖象。

          方法一(描點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 x)值的對應表,因為對數函數的定義域為x>0,因此可取x= , , ,1,2,4,8,請計算對應的y值,然后在坐標系內描點、畫出它們的圖象.

          方法二(圖象變換法)因為對數函數和指數函數互為反函數, 圖象關于直線y=x對稱,所以只要畫出y=ax的圖象關于直線y=x對稱的曲線,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圖象。學生動手做實驗,先描出y=2x的圖象,畫出它關于直線y=x對稱的曲線,它就是y=log2x的圖象;類似的從y=( )x 的圖象畫出y=log x的圖象,再出示課件,教師加以解釋。

          設計意圖:用這種對稱變換的方法畫函數的圖象,可以加深和鞏固學生對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之間的認識,便于將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與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對照,但使用描點法畫函數圖象更為方便,兩種方法可同時進行,分析畫法之后,可讓學生自由選擇畫法。

          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3)對數函數的性質

          在理解對數函數定義的基礎上,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關鍵在于抓住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這一要領,講對數函數的性質,可先在同一坐標系內畫出上述兩個對數函數的圖象,根據圖象讓學生列表分析它們的圖象特征和性質,然后出示課件,教師補充。

          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與0<a<1兩種情況列出對數函數圖象和性質表,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課件并進行詳細講解,把對數函數圖象和性質列成一個表以便讓學生對比著記憶。

          設計意圖:這種講法既嚴謹又直觀易懂,還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幫助,學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難點。

          由于對數函數和指數函數互為反函數,它們的定義域與值域正好互換,為了揭示這兩種函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列出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對照表(見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對照的方法,學生更好地掌握兩個函數的定義、圖象和性質,認識兩個函數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對函數思想方法的認識和應用意識。

          4、鞏固達標(見課件)

          這一訓練是為了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并從講解過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識點,予以總結。充分體現“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的思想。

          5、反饋練習(見課件)

          習題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反饋過程,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

          6、歸納總結(見課件)

          引導學生對主要知識進行回顧,使學生對本節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因此,從三方面進行總結:對數函數的概念、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比較對數值大小的方法。

          7、課外作業 :(1)完成P178 A組1、2、3題

         。2)當底數a>1與0<a<1時,底數不同,對數函數圖象有什么持點?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見課件),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圖象和性質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記憶,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高一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數學的說課稿07-11

        高一數學優秀說課稿06-13

        高一數學優秀說課稿12-30

        高一數學說課稿12-28

        高一數學:交集并集說課稿01-08

        高一數學交集并集說課稿08-30

        高一數學《集合》說課稿示例09-30

        高一數學《集合》說課稿示例06-14

        人教版高一數學優秀說課稿02-17

        高一數學說課稿范文06-1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