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05 09:28:25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針對本年級組提出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專題研究而設計的。設計的過程中力圖體現出本專題的研究成果,把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各種方法融入了教學當中。同時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也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多種形式交替變換,注重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另外,我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也沒有忽視素質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聯系,另一方面注意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二、說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是以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練習為依托,通過對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鞏固練習,把本年級的研究結果——培養計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針對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設計了一些有趣味、有時代科氣息的練習,但實際并沒有改變知識內容和結構。下面我對本節課知識點做了簡單分析:

          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是本冊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先是從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開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接著是由淺入深的學習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不連續進位、連續進位的乘法,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安排既是對前面知識的鞏固和熟練,也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鋪墊,又是為以后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計算打好基礎。在這節課中學生在鞏固練習的同時,我把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培養計算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加強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個教學中,使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計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基于以上認識,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使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使學生初步理解提高計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體會成功的快樂。

          初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2、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熟練地計算。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著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方法上,采用談話激趣、回憶交流、討論歸納、強化練習等教學方法,循循誘導,讓學生在比賽、游戲、練習、合作中自主學習,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什么知識?想一想。學生可能會根據教材說學習新知。是啊,從課本的內容看這節我們要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乘法,但是老師想讓大家看看最近幾次的作業,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但是老師想問問:這幾天我們學的知識,你們都熟練了嗎?作業得怎么樣?(可以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引導學生說一些學生還不太懂,應該再練習!蔷挽柟虖土曇幌拢刮覀冇嬎隳芰υ儆兴岣,計算的準確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嗎?師板書課題。

          (這樣設計導入主要是讓學生覺得我們是有必要上這節課,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最大的發揮)

         。ǘ┗貞浗涣,討論歸納,明確算法,理清算理。

          1、回憶交流

          師:好,那回憶一下,我們這幾天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師:對,這段時間我們就是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那每天學習都一樣嗎?……

          請學生想一想都學了哪幾種情況的乘法,同桌之間先互相說一說,然后請學生在全班上說一說。

          2、討論歸納,明確算法,理清算理

          師:你會計算這幾種乘法題嗎?你能說一說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嗎?小組內互相說說,師巡視指導。

          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匯報。師據學生匯報板書計算方法。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不錯,雖然有些還說不完整,但已有一些進步了。

          師生一起來說算法,并理解算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南排河鎮后徐小學教師高紅娜,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理論依據,確立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幫助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四、說學情

          由于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五、說教法和學法:

          由于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盡量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通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課的引入部分我設計了拍球比賽,由3個女生與3個男生拍球的數量,拋出問題:根據統計數據,你認為哪組獲得了勝利?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計算總數的方法得到答案,獲勝隊歡呼起來。這時我參與到失敗的一隊,把我拍球的數量加到他們隊的數量上,再比較兩隊的輸贏。這時有同學提出質疑不公平,因為兩隊人數不同,比總數不合理,我抓住時機設疑:那怎樣才能公平合理呢?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引導總結出最佳方法是通過求平均每人拍球個數來比較。從而引出課題平均數。

         。ㄔO計意圖:從學生喜愛的課外活動入手,創設這樣的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活躍了氣氛,更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從而能達到引出平均數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建構感知

          追問什么是平均數?請同學們舉例說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見到或聽到的平均數。

         。ㄔO計意圖:通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

          出示課件1:在一個方形魚缸中,設置3塊擋板,把魚缸分成4塊相等的水域,且每一塊水域的水的高度各不相同,由此提問:把擋板拿開,里面的水會怎么樣呢?

          出示課件2:有3排小球,個數分別為6、7、2,

          由此提問:怎樣移動才能使每排小球個數同樣多?

         。ㄔO計意圖:通過方形魚缸中的水和移動小球兩個動畫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并滲透“移多補少”法。讓學生明白把多的分給少的,這樣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三、深化理解、鞏固新知

          1、出示課件(課本例1):學生們收集舊塑料瓶的圖畫和統計圖

          要求:①、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發現的一些信息(對應圖畫)

          ②、能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操作。(指名學生上臺指著統計圖說自己的操作方法)

          設置認知沖突,平均數可以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那是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呢?我來到學生中間,

          叫起一名同學和他比身高,問到如果求我們兩人的平均身高用這個方法行嗎?學生們在一片哄笑聲中說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嗎?迫使學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還能用計算的方法。

          ③、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此步可采取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互相幫助獲得答案,因為對于個別同學而言還是有一定困難,集體訂正時讓學生明確先算出總個數,再平均分,這種方法稱為先合后分,最后叮囑學生列綜合算式時必須加上括號并寫答語)

          在同學們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后,回來解決拍球游戲中還沒解決的問題。同學們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問題。隨之教師引導學生在一組數據中發現平均數在哪些數據范圍之內。

          (平均數一定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四、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ㄔO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設計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持續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出示課件:快速找出平均數。

         。ㄟ\用以上所學方法來解決,著重說最后一題,以此訓練學生處理問題的靈活性。)

          2、出示課件:四(1)班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180棵,第二組種了166棵,第三組種了149棵,平均每組種了()棵。

          A:181B:165c:145

         。ㄆ骄鶖狄欢ㄔ谧畲髷岛妥钚抵g)

          3、出示課件:一本書,小明第一天讀了12頁,第二天上午讀了8頁,下午讀了6頁,他平均每天讀多少頁?

         、、(1286)÷2②、(1286)÷3

          (這道題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份數加深印象)

          4、出示課件:◇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ㄟ@道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感覺平均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并會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

          整個教學設計,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做了很多的預設。因為學生是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生命個體,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有著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爭取在課堂教學中,在組織學生討論、評價,讓學生在生成知識的同時,生成學習經驗,生成情感體驗,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學習,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搭配中的學問》。這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一個內容。本節課通過多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搭配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學生今后學習數學,以及解決生活中類似搭配的實際問題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有關搭配的問題,并能夠進行較簡單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無法進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訓練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能夠進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

          教學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為問題情境,以貝貝一天的生活貫穿整節課的始終,將選擇衣服—吃早餐—幫貝貝組數—文字游戲等素材巧妙的串聯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更深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

          教學手段:

          多媒體的合理使用可以為我們的課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本節課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的展現了搭配的全過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更直觀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

          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談話交流、拉近距離

          新課一開始,我先向大家介紹了一個新朋友—貝貝,通過談話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第二部分:借助活動,體驗搭配

          這一環節,圍繞服裝搭配這一主題,我設計了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同桌二人為一小組,通過討論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教師只是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從始至終參與學習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

          在匯報時,學生可能會出現找不全或是重復的情況,這時,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那種答案對,而是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找出搭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到正確答案。為了讓學生能歸納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課件演示,先用T恤分別與三件下裝搭配,再用夾克分別與三件下裝搭配,讓學生看出來搭配時有先有后,適時引導,讓學生歸納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第三部分:運用知識,拓展搭配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進行搭配后,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圖片,學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難說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并沒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識層面,而是進行了拓展、提升,通過不斷增加飲料的數量,讓學生找出規律,即:多一種飲料就會多三種搭配方法,飲料的數量乘以點心的數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數量。

          第四部分:通過活動,激發興趣

          通過貝貝的抽獎活動,讓學生幫助她解決數字搭配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記錄這些數字的過程中可能有遺漏或重復的時候,或者是數字寫全了但沒有規律。這時,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幾種不同的結果,讓學生比較找出記錄的最清楚明了答案,最后得出數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順序記錄,才能既清楚明了又不重復遺漏。最后一個環節是文字搭配,我選擇了“讀、好、書”三個文字,讓學生進行有趣的搭配,因為在前面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學會了數字搭配的方法,所以,為了考驗學生的反應速度,在進行這個游戲時我要求學生口頭說出這三個字能組成的六個不同的詞語,然后通過有趣的填詞活動,將數學知識與語文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別的知識打下基礎。根據教材的編排、大綱要求和學生認知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為以下兩點:

          1學生能夠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之間的簡單化聚。

          2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決相應的問題。

          由于噸是較大的計量單位,學生往往只是眼見,卻未必有真實的感受,因此,教學重點是建立1噸的概念,難點是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成為本節課的突破口。

          二、說教法和學法

          xxx

          三、說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分4個環節進行: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該環節主要是復習與新知有密切聯系的舊知,自然導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計如下:

         。1)、課件出示水果貿易市場的畫面。

          “一個蘋果重450————,一箱蘋果重15————-(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估計一輛裝滿蘋果的大卡車中這一車蘋果的質量為3————。(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2)、從實物中認識噸。(幻燈片展示裝貨物的卡車、火車皮這兩幅畫)

          教師引導學生:圖上的噸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噸”的概念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體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4)、揭示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數量上初步感知噸的重量,并反饋有多少同學已經知道“噸”。并從生活實際中引入噸的概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隨時發現數學。

          2、實物體驗,聯系生活

          本環節逐步由抽象到具體,主要是讓學生加深認識,拓展思維,以直觀形象的物體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所表示的數量是非常重的,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1)、出示實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個5千克的鉛球

          教師請學生抬大米,掂鉛球。引導學生:1噸的重量要幾袋這樣的大米?20袋這樣的大米你們還抬得動嗎?鉛球同上過程

         。2)、同桌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并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教師引導:1噸的重量相當于幾個我們這樣的同學?

         。3)、聯系生活舉例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并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把噸這個重量單位用于生活,強化噸的概念的構建。

          3,單位化聚,練習鞏固

          (1)、出示例題:5噸=( )千克5噸680千克=( )千克

          20xx千克=( )噸2450千克=( )噸( )千克

          (2)、開放題:一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啞鈴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頭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個( )的重量是1噸。

          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4,質疑問難,總結全課

          讓學生自己說說這節課主要有什么收獲?

          《毫米的認識》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昂撩椎恼J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念。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法學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并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么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并填寫記錄單。

          最后,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制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制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欲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么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后配合學生的匯報我準備采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關系,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并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借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獲。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后,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于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后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最后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采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沖突;然后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后,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從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知道秒的意義,探索分與秒的進率關系,體驗1分、1秒的長短,初步建立1秒、1分的時間觀念。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發揮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難點: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準備:

          課件、鐘面、口算卡片、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引導觀察、學具操作、組織討論探索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發展過程,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學法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在學法的指導上,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感知秒,體驗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這節課我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回想春節聯歡晚會倒計時情景,從學生熟悉的春晚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1、認識1秒

          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鐘面,想想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秒的知識呢?四人一小組交流自己的認識。

          這一小節,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反饋等學習活動,探索出:秒針是鐘面上最細最長的一根針、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一秒。(板書: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2、認識幾秒

          出示課件,提問:秒針從數字幾走到數字幾經過了多少秒?為什么?這樣反復多次地練習,讓學生說出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學生是一小格一小格地數,有的是一大格一大格地數,體現方法的多樣化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進行優化。

          3、探究分與秒的關系

          讓學生認真觀察鐘面,想一想:秒針在鐘面上走一圈是多少秒?秒針走了一圈后分針有什么變化?從分針與秒針的走動,你發現了什么?

          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全班匯報。得出結論:1分=60秒。(板書:1分=60秒)

          分與秒的關系是本課的重點,所以在這一小節我采用個體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匯報總結的方式來解決。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給予學生充分信任。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有利于培養他們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4、實驗活動,體驗時間

          ①體驗1秒

          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嘀嗒”聲感受一秒的時間,再讓學生用一個動作來表示一秒的時間?赡苡械1秒鐘會拍一下手,有的會翻一下手腕,有的會眨一下眼睛,就讓學生用自己想的動作跟著“嘀嗒”聲做一做,充分地體驗時間單位“秒”。

         、隗w驗1分鐘

          讓學生拿出口算卡片在1分鐘里進行口算練習,體驗1分鐘的長短。在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是這樣考慮的:口算是我們數學課堂一項基本的訓練,把它作為1分鐘的體驗內容,可以讓我們活動的數學成分更濃,讓學生對1分鐘有更充分的體驗和感受。

          5、知道1秒的價值,懂得珍惜時間

          播放課件,通過介紹我國體育健將劉翔110米欄奪冠的成績和一些現代化工具在1秒鐘里創造價值的一些數據,讓學生感受到1秒雖短,但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價值。借此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和愛國主義教育。

          6、時間名言欣賞

          通過欣賞時間名言,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對學生進行了一些情感的熏陶。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填寫合適的時間單位。

          每天大約睡( )小時大約需要20( )大約需要25( )

          2、練一練。

          (1)1時=( )分1分=( )秒

          (2)秒針走一圈是( )秒,走半圈是( )秒。

          (3)鐘面上有( )大格,有( )小格,又細又長的針叫( )針。

          通過層次性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并靈活運用,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我評價,享受收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呢?

          讓學生自己歸納所學內容,既能使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絡,培養概括能力。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簡潔明了。

          板書:

          秒的認識

          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1分=60秒

          在這整一節課,我盡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體驗,鼓勵他們去討論、去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數學的世界里快樂地翱翔!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三年級下冊第46頁~48頁的例1及做一做。我分五個階段完成說課。一是說教材,二是說教法,三是說學法,四是說教具準備,五是說教學過程。

          一、是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的時間單位。我們知道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了時、分、秒,本單元是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觀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且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和一年有多少天。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了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的基礎,理解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記住各月的天數;使學生會判斷大、小月;學生能與生活聯系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與交流,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數感,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

         。1)探究發現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2)發現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斷方法。

          二、是說教法

          為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依據現代認知科學理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采取的教法是:

         。1)努力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啟發、誘導、設置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從學生的“要我學”到“我要學”意識轉變,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

         。2)盡量利用直觀教具、演示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是說學法

          由于年、月、日的知識比較抽象,而三年級的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這節課我采用的學法是:教師適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從而形象直觀理解該知識。并運用學會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觀察、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動手操作、觀察等方法主動獲取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學習主動探究問題的方法。

          四、是說教具準備

          學生:不同年份的年歷卡。

          教師:課件、年歷等。

          五、是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我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復習舊知

          師:(出示課件)現在老師給大家1分鐘邊看題邊想,把答案記在腦子里。(1分鐘過去了)師:老師要請五位同學分別來完成這五道練習題,誰來呢?(學生舉手)我先請一位學生回答第一題,然后發動學生評論,統一認識,得出結論:2時=(120)分。(出示隱藏答案)。然后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進行表揚。(我平時上課的表揚方式是全體學生邊拍手邊說:嘿嘿嘿,你真棒。)同上完成以下四道練習題最后提問:大家知道時分秒都是什么單位?(學生就會回答是時間單位)

          這樣設計的意圖在于檢查學生舊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后面要學新的時間單位做好鋪墊。

          第二個環節:設置懸念、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上課到現在你們一定很累了吧?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放松放松一下好不好?”(這時同學們的情趣會高漲起來。)但在講故事之前老師要向你們提出幾個要求,那就是聽故事要認真,聽完了要回答幾個問題哦。ǔ鍪菊n件開始講故事)故事講完了,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警察是怎么一下就發現了呢?發現什么呢?請同學們拿出老師課前發給大家1993年年歷卡片。假如你現在就是這位警察,請你在卡片上找出這位罪犯的生日。(學生在尋找時,我提示他們要在2月份找。)學生找了一會兒就會說找不到2月29日這一天。為什么呢?你們想知道嗎?(學生肯定會說想)因為1993年2月份根本就沒有29日這一天,所以我們的警察就知道他的護照是假的。由此可見,年、月、日這個時間單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比原來時、分、秒更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課題:年、月、日)

          這樣設計的意圖:一方面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來,有利于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

          師:請同學們先閉上眼睛(出示課件),現在可以睜開了。(當學生看到這張照片可能會很高興地議論:這不是咱們班的同學跳舞的照

          片嗎?)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是咱們班在哪一年的什么節日參加表演時拍下的照片呢?(出示隱藏時間xxxx年1月1日)

          師:大家還想看照片嗎?(學生肯定特別高興地說:想!出示課件當學生看到張相片也肯定會說:這不是最近咱們班女子拔河比賽的照片嗎?)對!那大家還記得這是什么時候拍的嗎?(同時出示隱藏時間)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10月1日是什么節日嗎?(學生會回答:國慶節)那么國慶節是從哪一年開始的呢?(學生可能會說不知道)這張照片拍的是我們的毛主席10月1日在天安門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那是在哪一年呢?(同時出示隱藏時間1949年)從此我國的第一個國慶節就在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誕生了。

          我們再來看下一張照片。(出示課件)

          大家看,照片上的人怎么樣呢?(學生可能會回答他們高興得大叫起來。┠撬麄優槭裁催@么激動、高興呢?(老師用鼠標指著“中國申奧成功”這幾個字提示學生。學生會回答中國申奧成功了)那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是在哪一年的7月13日呢?(同時出示隱藏時間xxx年。)那我們一起來讀一下xxx年7月13日中國申奧成功。

          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說一說,這又是一個什么有意義的日子呢?(學生一看照片自然會說出3月12日是植樹節。)對!同學們的眼睛真亮!那我們一起來讀一下:3月12日是植樹節。

          師:那這張圖片呢?(學生看到這張圖片就會脫口而出六一兒童節是6月1日。)對!同學們真棒!我們自己來表揚自己一下:嘿嘿嘿,我真棒!

          師:同學們像以上這些有意義的日子都需要用哪些時間單位去記載呢?(學生自然會回答年、月、日)那大家再大聲得讀一讀課題:年、月、日。(再一次出示板書年、月、日)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年、月、日這個知識來自生活實際中,以致學習本知識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環節: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師:請大家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們20xx年的年歷卡,一邊看一邊想如何回答這幾道思考題,(出示課件)并做出答案。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出示課件)按問題的順序出示隱藏答案。如一年有12個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是30天。師:同學們睜大眼睛看一看還有那個月沒有出來跟我們玩呢?(學生回答2月份)(出示隱藏答案2月)那20xx年的2月份是多少天呢?(學生回答28天)(出示隱藏答案28天)師:人們習慣把有31天的叫大月,(在31天后板書大月,出示隱藏答案)把30天的叫小月。(在30天后板書小月,出示隱藏答案)那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那它是什么月呢?(出示隱藏答案特殊月)

          師:同學們誰有什么好辦法能較快地記住各月有多少天?(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說出自己的辦法。)表揚能想出比較好的辦法的學生,F在輪到老師向你們介紹一種拳頭記數法看你們喜不喜歡。(出示課件)師示范演示:請大家舉起左手,攥成拳頭,背向自己。從食指的凸起處依次往小指那數:1、2、3……12。數8月時要從數1月的地方數。凡是凸起的是31天也是大月,凹下去的是30天也是小月,除2月外。

          學生自己練習拳頭記數法,同桌互練互評,指定學生演示,大家評。然后根據投影的拳頭全體一齊記憶。最后再介紹兩首兒歌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認為好的辦法記一記。(出示課件)

          第四環節::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1)為了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很好的吸收,我設計了“我報月份,你聽好,大月點頭,小月擊掌”的游戲。判斷大、小月游戲的加入,使整個課堂的氣氛達到高潮,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

          (2)師:看誰是個聰明的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這兩道練習題。(出示課件)學生完成練習后,師生共同訂正答案。

          (3)拓展延伸,回歸生活。

          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在課堂的最后幾分鐘我設計了一道開放性練習題:小明在外婆家連續住了62天,正好是兩個月,你知道是哪兩個月嗎?如果是61天?60天呢?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創建繼續發展的空間。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營造了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可能純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與他們生活比較接近的時間單位時、分、秒。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了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的基礎。因而教材注意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

          二、本課教學目標

          1、在觀察年歷卡的活動中,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個月,分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記住一年中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歷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觀察、操作、游戲、計算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學習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設計理念

          雖然年月日時間單位是個抽象的概念,但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孩子們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在設計課時考慮到這一點,先了解學生已知的內容,自主探究,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基本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創新的精神,通過學生的搜集、匯報、展示、交流,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驗證、推理、提升,在師生互動的動態生成中共同推進學習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設情境導入新課

          1、你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嗎?

          2、你還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

          3、這里有哪幾個時間單位呢?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時分秒更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書課題:年月日

          二、新課探究

          1、你們知道哪些關于年月日的知識?

          2、分析年月日的產生。

          3、引導探索:(1)出示年歷卡,說說通過年歷卡,你已經知道哪些知識?(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年歷卡,分組觀察,討論找出年歷卡中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我們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發現的秘密多?

         。2)小組討論(3)生交流。師:誰來說說你們的發現?

          (4)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書:

          大月(31天)1、3、5、7、8、10、12

          一年有12個月

          小月(30天)4、6、9、11

          特殊月二月平年28天

          閏年29天

          對比xxxx年的日歷看看有什么發現?(二月天數不同,我們把二月是28天的年份叫平年,把二月是29天的月份叫閏年。)關于平年和閏年的有關知識我們下一節課研究。

          數一數: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幾個特殊月?

          4、教學記憶大小月的方法

          師:(1)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記住每個月的天數呢?

          a、歌訣法b、拳頭記憶法。(出示拳頭,師:這是什么?你們有嗎?它能幫我們記住每月的天數,怎樣幫呢?自學課本P48)

         。2)你還有其它的方法嗎?你喜歡哪一種就用哪一種。

         。3)師生共同玩游戲: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二月為什么沒人起立,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5、結合實際進一步認識年月日

         。1)剛才同學們通過研究年歷卡,學到這么多的知識,你們真了不起,F在請你們在20xx年的年歷卡上找到國慶節這一天,你是怎樣找到這一天的?在找出兒童節、教師節、勞動節。你們知道媽媽的生日嗎?找出自己的生日

         。2)請你想一想今年有哪些讓你高興、難忘、或值得慶祝的日子?在今年的年歷卡上圈出來。(學生交流,并說出為什么?)

         。3)同學們已經學會了看年歷卡,而且通過年歷卡知道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F在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想一想,從什么時候到什么時候經過的時間是一年?一月?一日?舉例說明。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平均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謝老師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平均數是怎么產生的,使學生認識到它并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一個虛擬的數,使學生理解平均數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本節課有許多亮點。

          一、創設情景、引起興趣

          本節課謝老師通過聯系學生自己身邊的事,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參賽比較,“這樣比公不公平”引發學生思維的沖突,讓學生感到數學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引出求平均數的問題,認知的“不平衡”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教學有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二、注重思想方法的培養

          謝老師在教學中能通過直面的課件演示讓學生體驗這種方法,并啟發學生發現移動前和移動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在此,初步小結:什么是平均數?通過例題的深入研究,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的取值范圍。幫著學生理解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它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整體情況,從而使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逐步清晰。

          三、學會運用平均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謝老師注意從生活實例入手,通過練習設計,讓學生借助于具體問題、具體數據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性質,豐富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動中,聽了程老師執教的《面積和面積單位》這節課,程老師幽默風趣的課堂組織能力,學生快樂輕松地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淺。

          1、在活動中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開始,教師就讓學生在動手摸一摸的比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摸一摸數學書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個大?第二次摸一摸課桌的面書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個大?這樣很好的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進行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為理解面積定義做了鋪墊。感知面積的內涵之后,讓學生通過“觀察、重疊”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學具說面積大小,體驗到沒有統一的面積單位不便于交流,從而自然地導出面積單位。

          2、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程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理解“面積單位”這一概念。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通過學生自己想辦法比較兩張紙面積的大小,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測量物體面積要用統一的標準,這統一標準就是要學習的面積單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有利于學生面積單位這一知識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單位面積物體,為學生建立表象。在認識了1平方厘米時,教師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蓋,鍵盤上的鍵等,同樣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尋找,特別是1平方米的報紙的出現,讓學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積好大,并通過能站幾個人來實際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并為學生建立了單位面積的大小,教學效果好。

          本節課程老師設計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統計和平均數”是國標本第六冊的內容。求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生產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平均數是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而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新教材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設計本課時希望通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并啟發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專用,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重難點和教學策略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策: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數相同,進行套圈比賽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出比哪個隊贏,只要比總個數就可以了。

         、诔鍪镜诙伪荣,人數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個。讓學生交流看哪個隊贏,比什么?從圖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準一些,所以男生贏了。明確人數不同時,應該比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時討論為什么比總個數就不公平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賽圖,先交流看哪隊贏,比什么,明確人數不同比每人套中的個數;接著對比第二次比賽的統計圖,發現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來,而現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讓學生探索有什么辦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探索并總結出移多補少的方法,并初步認識平均數。

         、芡瓿蓛傻篮唵蔚挠靡贫嘌a少求平均數的練習,鞏固求解方法

         、萁酉聛硪矔袔妆P蘋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嗎?有信心嗎?

          追問:那么現在該怎么辦?

          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⑥在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后,讓學生口答5組數據的平均數,并探究平均數的范圍。

         、咦詈蟀才帕藥椎谰毩曨}。

          分散難點,逐層深入

          ——對書本原教材改動的設想

          我們每個班中,學生的差異很大,智力、基礎、習慣的不同都是都擺在我們眼前,而有效教學肯定需要面對全體學生,我覺得我們要讓學生面對一個問題一個臺階,優等生輕松一躍過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過去了,后進生咬咬牙也能爬過去,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都能享受到通過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喜悅。

          所以結合本班學困生比較多的實際情況,我并沒有一下子就出示書本所提供的例題,就是兩組同學人數也不同,每一個同學套中的個數也不同,有多有少。我個人覺得對于我們很大一部分同學來說,直接在這個例題中比哪個隊贏,可能會無從下手,比人數不對、比總個數不對、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對?梢哉f找準應該比較哪個量,既是認識平均數的切入點,也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

          所以我把這一例題中找合適的比較量分散在三個比賽情境中,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分清在什么情況下該比較哪個量,然后再去認識平均數。

          第一次,人數相同,只要比總個數。、

          第二次,人數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每人都套中3個,很明顯每個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贏了。明確當人數不同時,要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人數相同時只要比總個數,(當人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也行)

          第三次,出示書本例題,人數不同,應該要找每人套中的個數,(當然這里所說的每人套中的個數在沒認識平均數前還不夠規范)但目的就是讓學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個每人套中個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當然,本來是希望通過第一第二次比賽的探索,讓學生在第三次比賽中順利找準比較量,但在實際過程中,那個學生還是去找了總個數去比輸贏,這說明教學設計或者教學實施還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來探討。

          平均數課后反思

          張淵

          4月7日,我執教了三年級下冊的平均數一課。平均數是統計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數據的能力,為學生打下了認識平均數的基礎,但平均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逐層認識平均數是我教學的主體思路。本堂課教學過程可謂有得有失,但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獲。

          收獲一:提問需要有效性和針對性。

          1、教學片段:出示男生的套圈成績統計圖。

          師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答:圖中有四個人。

          生答:他們分別是李小剛、張明、王宇、陳小杰。

          不難看出,學生的回答遠離了我原先的預設。反思自己的提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是一個比較籠統、擴散的問題,學生回答的人數、姓名也是信息之一。所以提問的針對性、指向性不強難免會讓一部分學生找出一些無關的數學信息。

          改進措施,更換提問說法:“根據圖上的數據,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2、教學片斷:

          學生口答完每組數據的平均數后,題目如下:

          234(3)

          468(6)

          267(5)

          507504501(504)

          41620xx(20)

          師問:比較5組數據的平均數,你發現有何共同之處?

         。ū绢}是讓學生找出平均數的取值范圍)

          生答:每組數學都是從大到小。

          教師的提問同樣非常發散,有的學生在找每組數據排列從大到小的順序,有的學生在找前后數據之間的差,等等。教師的提問讓學生無處下手,所以出現前后比較的、比較排列大小順序的、比較前后差異的。

          比較程健老師指教的《找規律》片段:

          出示ppt,思考:

         、倨揭拼螖岛瓦B號張數的關系。

         、谝还矌追N拿法和平移次數的關系。

          同樣是讓學生探究數據之間的關系,程老師的提問開門見山,學生對于探究什么就非常明確,課堂效率高。

          收獲二:加強對關鍵問題的討論

          片段:在計算出男女生各組的平均套圈個數后,

          師問:男女生哪個組贏了?

          生:女生組贏了。因為女生總共套中了16個,男生一共套中了15個。比的總個數。

          雖然在教學本題過程中,已經先問過,比較男女贏應該比哪個,并對應該比較每人套中的個數予肯定,但部分學生原來是想比較總個數,而我對為什么比較總個數是錯誤的卻未加以討論,以致部分同學對該比較哪個量思路還不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學中,對關鍵問題,怎么想是正確的,為什么?怎么想是錯誤的,為什么?都讓學生討論一下,讓每一個學生都徹底理解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收獲三:合理運用媒體,呈現直觀圖像

          片段:男生3人,分別套中了7、5、3個。

          師問:通過什么方法,可以一下子看出每人套中個數的平均水平?

          討論交流后利用課件演示,條形統計圖上7格的移出2格給套中3格的,移完以后,男生每人套中個數相同。利用多媒體的演示,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視覺感官支撐,抽象的平均數在具體的圖像的呈現下變得清晰可見,學生在視覺沖擊下對平均數的認識深刻有效。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58頁的《乘法口算》。

          2、教材分析

          《乘法口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8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谒闶枪P算的基礎,以往的口算教學過多的強調口算技能、正確率的訓練,簡單、重復、機械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于對數學失去興趣。本節課教材把口算教學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創設了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的生活情景,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學習興趣,同時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講,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識,在一定情境創設的探究過程中來研究本節課的內容,學習新知識會感到輕松愉快、興趣盎然。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擬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口算乘法,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口算。

          2、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算法進行口算,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通過各種數學活動使學生能運用乘法口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法口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明確口算算理。

          二、說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口算方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并熟悉的實際生活的情境素材,使學生體會到乘法口算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產生興趣。以學生所熟悉的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為教學情境,創設熟悉的具體的問題情境,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僅解決所提出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學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從而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課標》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節在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熟悉生活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探索乘法口算的具體問題情境,學生在輕松、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生活情境:

          郵遞員送信,既達到了復習舊知的目的,又能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同時又及時對學生的練習結果進行評價,讓學生有了認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新知的環節中,又利用剛才創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事例中發現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

          在學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過程中,第一個問題“郵遞員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算式是300×10=3000,60×10=600,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特征,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在輕松、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算理算法的探索過程中,經歷口算乘法的過程,倡導算法的多樣化。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第二個問題“工作一個月,又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300×30=9000,60×30=1800時,由剛才的“扶”到現在的“放”,比一比,看誰算得快,并且說說自己的想法,自己是怎么樣,怎樣才能說明結果是正確地。使學生能夠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經歷從“多樣化”到“優化”的過程,提升學生思維的抽象度和靈活度,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進而引導學生發現、總結規律:兩個因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時只要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兩個因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在應用方法的鞏固練習中,分四個層次:第一個練習是改錯題,有多添加0的,有少添加0的,還有乘法誤用加法計算的,其中“50×60=300”是學生易犯的一個典型錯誤,通過讓學生找錯、改錯,可以減少學生在今后計算中犯同樣的錯誤。第二個練習是你出我算,要求同桌每人編2道這樣的口算式題;都不要把答案寫出來。將你的口算式題給你的同桌,考考他,是不是掌握了口算方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同桌的合作能力。第三個練習是摘香蕉游戲。讓學生看課件來進行口算。第四個練習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一個是拓展練習,我根據本課內容設計了由積推想因數的拓展練習,讓學生根據本課學習的口算乘法類型來推想有幾種不同的填法,()×()=2400,()×()=4000,這里既要求學生用口訣來推想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有幾種不同的填法,又要求學生根據積末尾的0的個數來分配兩個因數末尾的0的個數。特別是積4000的算式,既可以是想成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相乘得4的,也可以是相乘得40的,這樣的練習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將本課所學知識運用其中,同時也關注了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發展,因為練習設計沒有限定要寫出幾種填法,讓每個學生都量力而行,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最后的課堂總結以給聰聰回信的方式對學習內容進行了回顧。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探究口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理解口算算理。

          3、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數學興趣。

          重點:理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正確掌握口算方法。

          難點:探索多位數乘一位數口算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預伏鋪墊

          1、口算練習,要求直接說出得數,并說一說你用的是哪句口訣。

          6×4= 9×3= 5×3= 9×7=

          2、口答練習

          1)6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50是幾個十?

          2)8個百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1200是幾個百?

          二、創設情境,復習表現乘法

          1、課件出示教材第56頁主題圖。

          師:3個小朋友來到了游樂園,你瞧,這么多的游玩項目!有過山車,碰碰車……不過這幅圖中還蘊藏著許多數學信息,你發現了嗎?

          (引導學生找出價格信息:旋轉木馬5元,激流勇進10元,過山車12元,登月火箭15元,碰碰車20元。人數信息:3人)

          2、課件出示問題:玩旋轉木馬每人5元,3人要多少元?

          3、指名列式計算。(口答)

          師:在計算5×3時只要用我們二年級學的乘法口訣就能順利解決,你也能像老師這樣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嗎?

          根據學生反饋,貼圖呈現問題:

          問題一:玩激流勇進每人10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二:玩過山車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三:玩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四:玩碰碰車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錢?

          三、探究口算方法

          1、探究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1)解讀題意,列出算式。

          師:我們先一起來研究第四個問題:坐碰碰車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錢?誰來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師:為什么要用乘法計算?

          (引導學生說出:求3人坐碰碰車一共要多少錢,就是求3個20是幾)

          3)探究20×3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師:這個乘法可不能直接用我們學過的乘法口訣來解決了,你會計算嗎?看誰的方法介紹得清楚,讓人家一看就懂!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

          反饋:

          方法一:20+20+20=60

          方法二:2×3=6 20×3=60

          投影出示學生作品,請學生自己介紹想法。

          教師小結方法一:這位同學將20×3利用乘法的含義轉化成20+20+20來計算,將不會的知識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真是一個好辦法!

          教師引導交流方法二:和這位同學計算方法一樣的學生舉舉手,你們是怎么想的?這里2×3中,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

          方法三:(若學生沒有呈現這種方法則教師呈現)

          結合小棒圖與算式,師生交流理解:2表示2捆小棒即2個十,3表示有3個20,6表示有6捆小棒,即6個十。

          ④指生說計算含義。

          (引導學生:20×3,20表示有2個十,2個十乘3就是6個十,6個十就是60)

          教師小結:通過將 20×3看作是2個十乘3得到6個十,從而找到正確的得數,這個方法真不錯,接下來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試一試。

          3)溝通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解決問題一:玩激流勇進生人10元,3人要多少錢?

          師:誰能用我們剛學過的方法來說說怎么計算10×3?你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說出10×3就是3個十,3個十就是30)

          課件依次出示:

          20×7= 200×7= 20xx×7=

          師:直接說出得數,并說怎么想的?

          歸納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師:老師發現有幾個學生算得特別快,看來他已經找到計算這類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訣竅了,誰愿意把好方法跟大家分享呢?

          (交流討論得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可以將一位數與整十、整百、整千數中的第一個數相乘,再看看乘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相應個數的0)

          2、探究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1)解讀題意,列出算式。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第二個問題:玩過山車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錢?誰來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3)探究12×3的計算方法。

          師:你是怎么來計算12×3的?把你的想法用算式或圖形來告訴我們,看誰的方法介紹得清楚,讓人家一看就懂!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

          反饋:

          方法一:12+12+12=36

          方法二:10×3=30 2×3=6 30+6=36

          方法三:12×3=36

          投影出示學生作品,請學生自己介紹想法。

          教師小結三種方法

          ④結合小棒圖理解算理

         、葜该f計算含義。

          師:在計算12×3時,我們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10×3=30,再算2×3=6,合起來就是36)

          4)嘗試計算,歸納算法。

          課件依次出示算式,學生搶答,歸納算法。

          12×4= 21×4= 23×2=

          (交流討論: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時,一位數分別與兩位數中的個位和十位相乘,把乘得積寫在相應的數位上。)

          四、鞏固內化

          完成練習十二的第1和第4題。

          五、闖關游戲

          第一關

          1、判斷

          1)計算300×4時,可以想300表示3個百,3個百乘4得12個百,12個百是1200 。( )

          2)5×800的積,末尾有兩個零。 ( )

          3)60是2與30的乘積。 ( )

          2、張宏每個月節省20元零花錢,請填寫下表。

          2個月

          3個月

          4個月

          5個月

          6個月

          錢數/元

          第二關

          3、一輛兒童三輪車的價錢是90元,幼兒園買了4輛,一共用了多少錢?

          4、每箱蘋果30千克,運來8箱,一共運來多少千克蘋果?

          第三關

          5、每瓶飲料是2元,買24瓶需要多少元?

          6、整十數乘一位數且積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寫出多少個?

          六、全課總結。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91—92頁 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多種活動,如平均分餅子、折紙等,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認識幾分之一,能正確地讀寫分數,掌握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和判斷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探究意識,感受幾分之一的形成過程。

          3、體驗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方法:觀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

          教學重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

          教學難點:使學生頭腦中形成“幾分之一”的表象。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師生各準備正方形、長方形等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下面老師就給你們講一個鼠媽媽分餅子的故事好嗎?鼠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大毛,一個叫二毛,哥倆長得挺機靈的,又非常喜歡鼠吃媽媽做的餅子。有一天,鼠媽媽做了4個餅子,想要分給兩只小老鼠吃,要使兩只小老鼠得到的餅子同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來幫幫鼠媽媽?第二天,鼠媽媽做了2個餅子,想要分給兩只小老鼠一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也來幫幫鼠媽媽?第三天,鼠媽媽有點累了,這天她只做了1個餅子,還想要分給兩只小老鼠一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再來幫幫她?(半個餅子用數字怎樣來表示呢?今天老師特意請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ń虒W小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好的數學課,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小學生的特點是好玩、好動、好奇心強,對于色彩鮮艷、離生活較近、有趣味性的故事感興趣。本節課,我首先利用課件鼠媽媽分餅的故事創設了情境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很高,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求交流,獲取新知。

          (一)認識二分之一。

          1、鼠媽媽分餅子。

          鼠媽媽先把餅子分成不同的兩份,大毛連忙說:“我是哥哥,我吃小的。”二毛一聽也連忙搶著說:“我小些,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笔髬寢尶匆姼鐐z互相謙讓的樣子,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她說:“好了,孩子們,不要吵了,我來重新分吧!”鼠媽媽重新把餅子分成同樣多的兩份,她說:“這塊餅子,你們一人一半,這種把餅子分成同樣多的兩份,我們在數學上把它叫做平均分。”

          2、演示鼠媽媽分出平均分的餅子情境圖。

          指出,把一塊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教師指導學生讀、寫1/2。中間的橫線表示平均分,橫線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橫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這個分數讀作二分之一。寫分數時,應先寫什么?(先寫分數線,接著寫分母、分子)

          3、小組活動:用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和三角形折出它的1/2,并用彩筆畫上斜線。把學生折出的1/2貼在黑板上。

          4、演示教師折出的1/2。

         。ń虒W小結:本環節先讓鼠媽媽把餅子分成不同的兩份,引發哥倆的“爭吵”——都要少的一部份,達到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互相謙讓的傳統美德。然后講解分數各部份名稱,讓學生對分數的了初步的認識。最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動手折出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的1/2,進一步認識分數。)

         。ǘ┱J識四分之一。

          1、電腦課件演示,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再對折,打開,提問:把這張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讀作什么?寫作什么?

          2、小結:像1/2、1/4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3、剛才我們認識了1/2,1/4,認識了分數里的分數線、分子和分母這個大家庭里的3位成員,還有許多分數想和我們交朋友,你們愿意和它們見面嗎?教師課件演示1/3、1/6、1/8等。

          (教學小結:分數里只有1/2嗎?于是我又利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紙的1/4,告訴學生這也是一個分數。學生興趣來了,噢,我認識兩個分數了。于是我趁熱打鐵,說:“還有好多好多的分數想和我們交朋友,你們愿意和它們見面嗎?學生興趣空前高潮,為下一步教學的發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礎。于是接下的1/3、1/6、1/8等,學生一點就會,課堂效果非常好。)

          三、鞏固練習,小結本節課內容。

          這節課我們通過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認識了分數,明白了怎樣讀寫分數和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F在老師出一些練習題考考你們,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練習區1、3、4、5、7)

         。ń虒W小結:一節課上到這,學生大體都會了,為了防止他們產生自滿情緒,又讓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又設計一系列練習,讓學生在完成這些練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發展。)

          四、智慧園:實踐探討,課后想一想。

          媽媽買的一大塊巧克力里有一樣大的8小塊,怎么吃呢?方方說:媽媽吃3塊,我吃4塊,奶奶吃1塊。他們各吃了這塊巧克力的多少呢?

          (教學小結:學生的好勝心理強,嘗到了成功的甜頭,但是仍然不滿足,于是我在最后的教學中,帶學生到智慧園去闖一闖,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為下一節課幾分之幾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五、課堂作業: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2題。

          六、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我利用課件鼠媽媽分餅的故事創設了以下的情境,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很高。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折出分數,學生的好勝心理強,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也真正上達到了預設目的。不過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在折分數時沒有放開手讓學生去折,而是不時的去指導,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本學科、本學段的課標要點或本單元(章節)教學的具體目標:

          1、通過觀察年歷,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的天數。

          2、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運用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活動中增強參與和合作意識。

          本年級學生現階段學習情況的調研分析以及教學注意事項:

          有關時間單位和記時方法的教學,從一年級就開始了。一年級(上冊)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相鄰單位間的進率,認讀鐘面上的整時或非整時的時間。三年級(上冊)了解24時記時法,進行兩種記時法的相互改寫,計算經過時間。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以及相鄰單位間的聯系,平年和閏年。

          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的,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等時間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學生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但這部分內容知識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

          學習內容:

          教學內容大致分成三段:

          第一段教學年、月、日以及相關的大月、小月等內容;

          第二段教學平年、閏年、季度等知識;

          第三段是實踐活動。

          學科知識結構或單元知識點重點難點:

          知識點:

          一、掌握年、月、日之間的換算關系,知道一年有12個月,了解各月的天數。

          二、了解平年、閏年、季度等知識,會計算一年的天數及各個季度的天數。

          三、看懂年歷、月里表,了解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的一些紀念日和節日的日期,進行簡單的有關時間的計算。

          學習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學習難點:發現并掌握閏年的判斷方法。

          單元教與學具體方法建議: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先借助年歷卡等學具去自主探索,發現更多的與“年、月、日”有關的知識,再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相互補充,相互質疑,逐步完善相關的知識。這一過程必需教師有意識地引導,根據學生的發現,幫助學生有序、分層地歸納,使知識逐步形成體系,便于學生系統地掌握。同時在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如何去探索、發現,進而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三級年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什么是周長》。 2、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的。是學生以后學習各種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在整個幾何知識教學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材在編寫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生活,強調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具體感知什么是周長,從而真正理解周長的概念。

          二、說學生:

          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并且已經掌握了這些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知道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由于周長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因此在教學時我通過“描一描”﹑“摸一摸”圖形或通過物體的邊線來具體感知什么是周長,從而真正理解周長的概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周長意義里“長度”含義的理解可能會有困難。但低年級學生對身邊的、有趣的學習內容特別感興趣。因此,我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演示、動手操作等生動的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知。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中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認知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

          1word版本可編輯。歡迎下載支持。

          文檔從網絡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編輯。歡迎下載支持。

          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學習活動中培養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圍、測腰圍的過程中培養估測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

         。2)、教學難點是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五、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用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在課前準備了各種

          平面圖形的圖片,多媒體課件測繩等教具,同時讓學生采集樹葉,準備軟尺,彩筆、直尺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指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安排了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三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創設了森林里舉行“森林運動會”馬上要舉行的是小螞蟻短跑比賽的情境,用小螞蟻的話來告訴同學們:它跑了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從而引出新課。通過實踐這一環節,

          2word版本可編輯。歡迎下載支持。

          文檔從網絡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編輯。歡迎下載支持。

          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體現這一新理念,我設計了

         。1)畫一畫

          讓學生用彩筆畫出手中樹葉的邊線,并說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畫。學生畫好后選一幅貼黑板上。課件出示小螞蟻說的話,然后問學生:它的話中哪個關鍵詞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周長。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這時候再讓學生能從我們身邊找些例子說一說什么是周長。

         。2)小組活動:找一找,摸一摸課桌面的邊線

          數學書封面的邊線

          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從已知的圖形或物體上去找、摸周長,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設計思路,也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周長在圖形上”,使學生在操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周長的認識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讓學生去摸一摸,學生對周長這個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認識,然后,師生小結板書周長的概念:

          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3)思考、討論。

          課件出示:”<”有周長嗎?

          引導學生根據周長的含義進行討論。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封閉圖形才有周長。

          1、聯系實際,鞏固新知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聽見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依據這樣的教育理念,我設計了這樣的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讓同學們先估計老師的腰圍,然后動手量一

          3word版本可編輯。歡迎下載支持。

          文檔從網絡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編輯。歡迎下載支持。

          量。首先用課件出示測量注意的問題,接著學生互相量腰圍,及時反饋量的情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這個時候,我向同學們灌輸發展體育運動,增強身體素質的思想,讓其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5。拓展聯系,深化新知

          為了及時鞏固內化新知,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我注重問題的層次性,開放性和生活化。我設計了三個環節的練習

          第一題:課后練習1:描出不同圖形(不規則)的邊線這是為了鞏固新知,形成技能

          第二題:課后練習2: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周長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說說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價值。

          第三題:出示練習3:比較幾個不同形狀圖形的周長是否一樣。

          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6。課堂小結

          通過交流本節課的收獲,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周長問題的興趣。使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而更多的是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數學世界的熱情。 7、布置作業

         。1)測量一元硬幣的周長

         。2)請在方格紙上畫出周長為12厘米的圖形(每格邊長1厘米)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再來說一說我的板書:

          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求重點突出,簡潔明了,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簡潔美和邏輯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說教材:

          “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通過蹺蹺板平衡的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等量代換的理論是比較系統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這節課中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為后繼學習打下基礎。

          說學生:

          由于“等量代換”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換,對還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邊引導邊讓學生在經歷中感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什么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樣代換,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整個探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感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說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學會根據已知信息尋找事物間的等量關系,能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問題。

          2、通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驗證等活動,能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另一個量,初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3、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4、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及應用價值;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難點:能應用等量代換的思想解決問題。

          設計理念:

          三個大的環節。一是,結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二是,創設情境,將等量代換不同類型的三種情況,融入到三個不同的情境中,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三是,圖形之間的代換,從實物過渡到圖形。

          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結合歷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讓學生回顧我國古代非常聰明的孩子曹沖,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簡要的概括曹沖稱象的過程,通過大象的質量和石頭質量相等的這個關系,引出數學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換”,由此引入新課,并激勵學生在生活中能像曹沖那樣敢于挑戰生活中類似的難題,初步讓學生感受到等量代換在解決問題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創設情境,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創設了三個不同的情境,一是動物園中小動物們的水果交換大會,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小動物們成為好朋友,高興地相約到游樂園里玩耍,玩的種類很多,通過過聚光燈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蹺蹺板的兩個小動物身上,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個情境,蹺蹺板游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中午時分,小動物們戀戀不舍的離開游樂園去餐廳去吃漢堡、薯條和可樂去了,從而引出第三個情境,快樂的餐廳。三個情境串聯了起來,讓學生在小動物們快樂的氛圍中,逐步地學習新知。

          三個情境,前水果交換大會和蹺蹺板游戲突出了等質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而快樂的餐廳則是等價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在教學中側重點不同,下面做具體的說明。

          情境一:水果交換大會。三個層次,首先換的是菠蘿和蘋果,體會天平平衡時,兩個量之間相等的關系,體會只有兩個量相等才能代換,得到“1個菠蘿的質量和3個蘋果的質量相等”,形成第一個條件;第二次換的是蘋果和香蕉,得到第二個條件“1個蘋果的質量和2根香蕉的質量相等”;這兩次交換都是可以直接換的,第三次是用菠蘿換香蕉,讓學生體會到它們之間必須通過中間量“蘋果”進行代換,并要求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畫一畫、圈一圈,清楚地體現出代換的過程,匯報交流時,利用視頻臺展示學生的成果,交流換水果的方法。并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強大的互動優勢,讓學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蘋果換成香蕉的過程,學生邊說邊演示,不僅形象的再現了替換的過程,而且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互動交流,形象的再現,是白板賦予了課堂以生機和活力。另外,通過對比換前圖中有蘋果和換后圖形中只剩下了菠蘿和香蕉,讓學生明顯的感受到蘋果這個中間量在前后代換中所起的作用,

          總之,在換不同水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同時強化了“質量相等,可以代換”的思想,而且讓學生在換的過程中想一想、畫一畫、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動作用,體會中間量的作用,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方法。

          情境二:蹺蹺板游戲。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蹺蹺板,蹺蹺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質量和1只猴子的質量,然后,直接引出問題:2只熊貓要和幾只兔子玩才能使蹺蹺板平衡?在這里故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明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缺少條件,也就是熊貓和猴子的關系。接著教師隨著學生提出的建議,補充條件“4只小猴子的質量和1只熊貓的質量相等”,讓學生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用比較簡捷的方式,體現等量代換的過程,在視頻展示學生做法后,仍然借助白板讓學生演示代換的過程,清晰明了,并標注算式,將演示過程抽象出算式,指導今后的學習。

          總之,在蹺蹺板游戲的過程中,一是重點突出,讓學生尋找、補充缺失的條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關系才能進行代換,體會中間量在等量代換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換的全過程,從不同等量關系入手進行等量代換,展示出學生靈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重視語言表達、推理說明,通過語言,將操作逐步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為建構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系打下基礎。

          情境三:快樂的餐廳。重點是讓學生運用“推理聯想”的方法,解決等量代換的問題。當課件呈現了“4個漢堡的價錢等于8份薯條,3份薯條的價錢等于6杯可樂”兩個條件時,讓學生展開聯想,為解決下面的問題創設條件,使問題趨于簡單化,由于有聯想作為基礎,學生很快的解決了“1個漢堡,3個漢堡可以換成幾杯可樂”的問題,

          最后小結:“中間量”就像是一座橋,它溝通了兩個量之間的關系。

          第三部分:鞏固應用,提升等量代換思想的現實意義。通過圖形代換,貓,狗,雞玩蹺蹺板的游戲,以及古人換物。設計意圖:用現代生活和古人換物的不同事例,對比出等量代換思想的重要性,體現其現實意義,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回顧總結,交流提升認識。讓學生說一說學習的收獲,明確今天所學的“等量代換”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質量,也可以是同等價錢、同等數量……,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更多的問題。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三年級數學《交通與數學》說課稿11-05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20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模板07-13

        數學活動說課稿06-28

        數學樂園說課稿06-27

        《數學樂園》說課稿07-23

        數學說課稿05-31

        數學統計說課稿06-2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