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04 10:36:04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篇)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

          本單元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一課時的內容。

          教材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及已學習了位置知識的基礎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而且又為以后學習有關幾何圖形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2.借助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幫助學生樹立從小仔細觀察事物,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由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方位感不強,他們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錯,觀察周圍的事物也是比較單純、直觀地看表面。因此

          1、初步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2、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難點: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二、學法、教法

          (一)學法

          1、學生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的基礎上學習,而且學生平時也在不經意間觀察物體,因此學生這節課的內容簡單易學,學生也較有興趣。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方位感不強,他們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錯,觀察周圍的事物也是比較單純、直觀地看表面。

          2、學法指導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實踐操作法。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2)自主探究法。

          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做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充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

         。3)觀察法。

          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汽車,為什么同一輛汽車看到的樣子會不一樣。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ǘ┙谭

          根據二年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等特點,本節課準備主要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和引導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并運用大量觀察、操作、交流、游戲等形式輔助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教學程序

          為了能更好更好的突破難點、掌握重點,我設計如下環節:

         。ㄒ唬﹦撛O情景,導入新課

          情境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因此,我一上課,準備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活動活動好嗎?把你們的小凳子放到桌子下面,然后站好,聽老師要求。用你的左手指指上面,右手指指下面,左腿踢踢前面,右腿蹬蹬后面,頭向左邊扭扭,再向右邊扭扭”。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我就從“動”字入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一種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一是復習前面所學的方位與位置的知識,二是為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作了心理和知識方面的準備;顒咏Y束后,我又從“趣”字入手,用課件演示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學生看完故事后,在歡樂中,我提出問題:

          “他們都說對了嗎?”

          “他們都摸了摸,為什么還說不對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之后,我小結:“盲人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所以都說不準大象的全貌。那么要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樣子,該怎么辦呢?”從而引入新課“觀察物體”(板書課題)

          這樣的課堂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每一個學生都會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情境之中。又使學生初步感知觀察物體要全面,為學習新知引路。

         。ǘ┨角笮轮

          這一環節我準備分兩個部分來進行:

          1.本位觀察。

          老師拿出一個汽車玩具放在教室的中間,讓學生仔細觀察,你看到了這輛汽車的哪一面,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所處的位置不一樣,看到的面也不一樣,說法也不一樣。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物體的形狀,體會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一樣。

          2.換位觀察。

          大家站起來轉一圈看看,你能看到汽車的哪一面?與剛才看到的一樣嗎?為什么現在你看到的與剛才看到的不一樣?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花園》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氨丁笔且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結合“花園”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等實踐操作活動,體會“倍”的意義。對“倍”的意義的理解,教材要求學生既學會畫圖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識地滲透形數結合的數學思想。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2、會用圖示或除法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3、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 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三、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四、教學教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根據這個教學理念,這節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 “動手操作法”。由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以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從而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等學習活動,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倍數問題。把學習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知識智慧共享的園地。

          五、教學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合作、發現以及探索學習機制,實現學習方法的多樣化,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备鶕@一要求,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生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

          六、教學過程:

         。ㄒ唬┕适乱,創設情景。

          1、(放音樂)一陣雷雨過后,天氣晴朗了,森林里許多小動物都高興出來玩耍!它們是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體圖畫)誰來介紹一下?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各有多少只?

         。ǘ┨剿餍轮,構建“倍”的概念。

          1、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小猴子和小鴨子的只數關系。比較兩個數除了“求和”、“比多少”的關系,還有另外一種關系叫做“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倍的認識”

          2、構建“倍”的概念。

          體會“倍”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設計3個教學層次,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體會“倍”意,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1)第一層教學:初步體會“倍”含義。

          同學們!剛才通過數一數,我們知道猴子有幾只?鴨子有幾只?如果我們用圓片代替猴子數和鴨子數,猴子擺幾個圓片,鴨子呢?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擺。(分2行,第一行擺猴子,第二行擺鴨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師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圓片畫一圈),鴨子的只數有這樣的幾份呢?(先讓學生說一說,再讓個別學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著要求全體學生用圓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鴨子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體會,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鴨的只數有這樣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師引導學生說: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我給學生設疑:鴨子數是小猴子數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這樣的幾份?目的讓學生明確如果用“倍”來描述兩個數量間的關系,首先要知道以誰為標準,也就是說把誰看作“一份”,再看與它比較的量有多少個這樣的一份。

          (2)第二層教學:加深對“倍”的認識。

          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發現“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小雞數是松鼠數的幾倍呢?”(老師把問題板書在黑板)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并說出理由。

          先要求學生畫小圓圈表示小雞數和松鼠數,圈一圈、填一填,數形結合體會“小雞數是小松鼠數的幾倍”,然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層教學: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下面請同學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說一說

         。4)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并嘗試解答。

          讓學生初步體會應用“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運用“倍”的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根據課本的練習編排,我設計了闖三關練習,讓學生帶著興趣,玩中學,學生在輕松而又帶有竟爭性中解決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1、第一關“比速度”。

          2、第二關“比高矮”。

          3、第三關比記憶。

          同學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嗎?還記得最近的天氣嗎?看圖理解,尋求要解決的問題。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會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數據的過程,所以本環節試圖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

          (四)全課總結。

          說一說你這節課有哪些收獲。老師歸納: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通過討論交流后,學生自己試著歸納來完成的,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回憶了這節課的學習歷程和研究的成果,這樣做更體現了“過程”。整堂課的設計,由生活情境導入,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倍”,再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倍”,解決有關“倍”的知識,最后到生活中尋找倍,層層遞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五)教學效果預測。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點呢?在教學時,在具體的情況中擺一擺、圈一圈的操作活動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動中突破難點時,我設計了3個層次。

         。ㄒ唬⿴椭鷮W生理解“倍”含義。

          在這個環節上,首先由學生在情境圖中收集數學信息,并根據收集的信息用小圓片代表小鴨、猴子來擺一擺。這些環節學生們都是可順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義時,就需要老師來幫一幫。這時我就通過和學生一同擺一擺、圈一圈來到確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個小圓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鴨的6個小圓片就可以看成這樣2份,從而推導出小鴨數是猴子的2倍。

         。ǘ┹o助學生加深對“倍”的認識。

          在上一個環節,學生對“倍”的含義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雞數是松鼠的幾倍時,我就引導學生先獨立用畫小圓圈代表松鼠數和小雞數,然后圈一圈,與同桌說一說,集體反饋時,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

         。ㄈ┓攀肿寣W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設計了這樣3個層次的教學,對于“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后,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這次說課,選擇的內容是人教實驗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統計》。下面,我將分別從教材內容、學生情況、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教法及學法指導、教學效果等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先說教材:

          1、本冊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本冊教材最大的變化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加,條形統計圖的每格表示 2 個單位。這一部分內容,是一年級下學期所學的統計知識的繼續, 同時又是為下學期學習復式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每格表示 5 個單位)進行知識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過渡銜接的作用。

          2、在內容的選擇上,教材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內容的編排上,教材注意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了解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

          3、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制訂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2)讓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 個代表 2 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指導學生認識用 1 格表示 2 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學生情況:

          接下來,是對二年級學生情況的分析。 在學習使用本冊教材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早在一年級下冊的教材中, 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初步具備了運用簡單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記錄方式,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1 個表示 1 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另一方面,除了這些必要的知識基礎以外,與一年級學生相比,二年級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他們能夠比較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同時,二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小組合作的經驗,合作學習活動中不再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識已經初步形成。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

          下面,我將主要談一談這部分教學內容在新授課階段,也就是在第一課時中的教學設計。在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中,主要包括了以下 4 個教學環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統計過程的感受和體驗;鞏固與拓展深化練習;課堂總結評價。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在第一課時中,我選中的切入點依然是教材中例1 的情景:“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這樣的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下來就自然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要想知道我們班同學對每種小動物的喜歡程度,統計知識會幫助我們的!

          2、統計過程的感受和體驗。

          揭示課題以后,下一步就是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一個完整的統計過程。

          具體來說,有 4 個小步驟

          (1)個人選擇,收集數據。就是讓學生在調查表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組長對組內同學的調查表進行收集。在這個小環節中,要注意 2 個小問題。一是提醒學生只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動物, 二是注意調查表的數量和實際人數是否相符。

         。2)數據的整理和記錄。收集上來的調查表,自然要進行匯總。在小組學習中,每人選擇記錄其中的一種小動物,同時,為了能更好的反映問題,還要選擇一個小組到黑板前進行分別記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記錄方法,不過,為今后著想,應引導學生盡量選擇“正”字的記錄方法。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鑒于這種隨機調查中數據的不確定性,調查表中的數據最好由教師進行匯報,學生只是負責記錄即可。

         。3)數據的描述。對數據的描述,一個是學生根據自己記錄的數據,小組內合作完成統計表, 另一個則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內容: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的認識。關于這一點,可分為三個層次,三個教學梯度。首先讓學生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獨立繪制條形統計圖,可是,由于課前準備的條形統計圖格數有限,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問題:格子不夠。這樣,就進入了下一個層次:“同學們,既然格子不夠,就請你動動腦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學商量一下,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在組內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可能會想到許多中解決方法,比如說接著往上涂, 涂在另一邊等。當然,如果有學生想到了 1 格表示 2 個單位的方法,那么,在經過了展示、交流、匯報、比較以后,學生自然感受到 1 格表示 2 個單位將是最佳解決方法;反之之,如果沒有學生想到這種方法,那么,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了 “同學們,老師也想到了一種解決方法, 你想不想聽一聽?”最后,進入第三個層次,也就是本節課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當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統計圖。在這里,也有幾個問題要處理好:一是統計圖左側的頻數變化范圍要補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學生以一當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數據中若出現了單數,半格的處理或者涂法。

         。4)數據的分析。就是根據學生完成的統計圖表,啟發學生思考:從這份統計圖表中, 你知道了什么?在學生討論匯報的過程中,相機出示并解決教材中的練習題。

          3、鞏固與拓展深化練習。

          由于一個完整的統計過程費時會比較常,所以,本節課的鞏固拓展練習只安排一個內容即可:教材中練習第二題――某地區 11月份的天氣情況統計。

          關于這一個練習內容,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幫助學生了解并認識幾種氣象標記。

         。2)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統計表,獨立繪制條形統計圖,并進行展示。

          (3)是對統計圖表的分析,在這里,尤其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語言表述的清晰、準確性。

          4、課堂總結評價。

          最后,進入本節課的課堂總結評價階段。由于這一節課,教學內容完全放手給學生,且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所以在評價時,可采用小組內自評和小組間互評的方式,讓學生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獲和表現。

          教法及學法指導: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第四大部分內容――本節課的教法及學法指導。本節課需要做到的課前準備有:調查表、4 種動物卡片、統計表和空白統計圖、實物投影等。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調查法、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討論學習法等。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注重合作學習過程中合作精神的培養等。

          預期的教學效果。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尤其是讓學生經歷了從數據的收集、整理到數據的描述、分析的整個過程,學生將會初步認識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真正從實踐的層面上了解了統計的意義,同時,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精神也將得到培養和鍛煉。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教材分析:

          《花園》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倍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結合花園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等實踐操作活動,體會倍的意義。對倍的意義的理解,教材要求學生既學會畫圖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識地滲透形數結合的數學思想。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2、會用圖示或除法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3、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 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教學教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根據這個教學理念,這節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 動手操作法。由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以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從而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等學習活動,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倍數問題。把學習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知識智慧共享的園地。

          教學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合作、發現以及探索學習機制,實現學習方法的多樣化,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根據這一要求,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生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創設情景

         。ǚ乓魳罚┮魂嚴子赀^后,天氣晴朗了,森林里許多小動物都高興出來玩耍!它們是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ǔ鍪径嗝襟w圖畫)誰來介紹一下?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構建倍的概念

          1、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小猴子和小鴨子的只數關系。比較兩個數除了求和、比多少的關系,還有另外一種關系叫做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倍的認識

          2、構建倍的概念

          體會倍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設計3個教學層次,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體會倍意,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第一層教學:初步體會倍含義

          同學們!剛才通過數一數,我們知道猴子有幾只?鴨子有幾只?如果我們用圓片代替猴子數和鴨子數,猴子擺幾個圓片,鴨子呢?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擺。(分2行,第一行擺猴子,第二行擺鴨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師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圓片畫一圈),鴨子的只數有這樣的幾份呢?(先讓學生說一說,再讓個別學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著要求全體學生用圓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鴨子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體會,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鴨的只數有這樣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師引導學生說: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我給學生設疑:鴨子數是小猴子數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這樣的幾份?目的讓學生明確如果用倍來描述兩個數量間的關系,首先要知道以誰為標準,也就是說把誰看作一份,再看與它比較的量有多少個這樣的一份。

          第二層教學:加深對倍的認識

          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發現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小雞數是松鼠數的幾倍呢?(老師把問題板書在黑板)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并說出理由。

          先要求學生畫小圓圈表示小雞數和松鼠數,圈一圈、填一填,數形結合體會小雞數是小松鼠數的幾倍,然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層教學: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下面請同學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說一說

          (3)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并嘗試解答。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體會應用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運用倍的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根據課本的練習編排,我設計了闖三關練習,讓學生帶著興趣,玩中學,學生在輕松而又帶有竟爭性中解決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1、第一關比速度

          2、第二關比高矮

          3、第三關比記憶

          同學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嗎?還記得最近的天氣嗎?看圖理解,尋求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會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數據的過程,所以本環節試圖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

          四、全課總結

          說一說你這節課有哪些收獲。老師歸納: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交流后,學生自己試著歸納來完成的,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回憶了這節課的學習歷程和研究的成果,這樣做更體現了過程。

          整堂課的設計,由生活情境導入,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倍,再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倍,解決有關倍的知識,最后到生活中尋找倍,層層遞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五、教學效果預測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點呢?在教學時,在具體的情況中擺一擺、圈一圈的操作活動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動中突破難點時,我設計了3個層次。

         。ㄒ唬⿴椭鷮W生理解倍含義。在這個環節上,首先由學生在情境圖中收集數學信息,并根據收集的信息用小圓片代表小鴨、猴子來擺一擺。這些環節學生們都是可順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義時,就需要老師來幫一幫。這時我就通過和學生一同擺一擺、圈一圈來到確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個小圓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鴨的6個小圓片就可以看成這樣2份,從而推導出小鴨數是猴子的2倍。

         。ǘ┹o助學生加深對倍的認識。在上一個環節,學生對倍的含義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雞數是松鼠的幾倍時,我就引導學生先獨立用畫小圓圈代表松鼠數和小雞數,然后圈一圈,與同桌說一說,集體反饋時,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

         。ㄈ┓攀肿寣W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設計了這樣3個層次的教學,對于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后,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本單元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

          (一)》的內容。教材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及已學習了位置知識的基礎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而且又為以后學習有關幾何圖形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2、借助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幫助學生樹立從小仔細觀察事物,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初步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2、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二、說學法、教法:

         。ㄒ唬W法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的基礎上學習,而且學生平時也在不經意間觀察物體,因此學生這節課的內容簡單易學,學生也較有興趣。但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方位感不強,他們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錯,觀察周圍的事物也是比較單純、直觀地看表面。《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ǘ⒔谭

          根據二年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等特點,本節課準備主要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和引導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并運用大量觀察、操作、交流、游戲等形式輔助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ㄒ唬、思維碰撞,導入主題。

          師:今天老師從家里帶來一個盒子,孩子們看看它是什么形狀?

          師:老師需要三名同學上臺來幫老師一個忙,誰愿意?

          學生活動:將長方體盒子放在講臺上,讓三名學生分別站在長方體盒子的不同面,把各自觀察到的盒子的形狀畫在黑板上。

          師:(吃驚狀),咦?這三名同學觀察的都是老師帶來的這一個盒子,為什么畫出來的形狀不一樣呢?

          (設計意圖:拋出疑問,引發沖突,促使學生思考。)

          生:因為剛剛三名同學站的位置不一樣。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板書課題)。

         。ǘ、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初步感知正面、側面、背面。

         。1)、教師轉動身體,讓學生初步感知正面、側面、背面。

         。2)、拿出玩具小熊進行展示,讓學生簡單感知小熊的正面、側面、背面。

          2、從不同的四個面觀察玩具小熊。

          課件出示觀察要求:

          a、靜靜的觀察,靜靜的思考;

          b、請4位同學觀察匯報,“我在小熊的()面,我看到了小熊的()”。

          (1)、原位觀察,交流,指名匯報。

         。2)、換位觀察,四名學生每次沿順時針方向移動一個座位,直至回到原位。每換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匯報。

          討論:從四個不同的位置觀察小熊后有什么發現?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總結出: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結果不同。

         。3)、師:同學們,老師課前還給小熊拍了照片。幻燈片依次出示四個面的小熊照片,學生認真觀察,想一想這是從哪個方向拍的。

         。4)、試一試,練習鞏固,指名匯報,全班評價。

          3、觀察、認識上面、下面。

          師:除了前面,后面,左邊,右邊,還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師:猜一猜他們是從哪個方向看到的?(出示圖片)

          配一個練習上面、下面。

         。ㄈ⑼卣固釂,完善探究。

          師:通過觀察小熊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結果不同。一定是這樣嗎?

          師:老師拿出杯子,順時針移動從不同位置觀察。

          2師:同學們從不同位置觀察杯子后,有沒有什么發現想和大家分享?

          生:從不同位置觀察觀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樣的。

          引導學生小結: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結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四)、課堂練習。教材第68頁的“做一做”。

          (五)、全課小結,課后延伸。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獲嗎?

          師:孩子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結果可能不同。 總結:整堂課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兒童樂園》選自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第二課。本節課是在上一節《有多少塊糖》的基礎上,結合“兒童樂園”的現實情境,在計算相同加數連加時引入乘法算式,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乘法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是學習乘法口訣的直接基礎,更是進一步學習較復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所以本課起著關鍵的承前啟后作用。

          根據本課的內容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結合情境,知道算式中各數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把相同加數連加算式改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與加法的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結合情境,培養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計算的簡便性。

          教學重點:

          會正確讀寫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會把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

          能夠從加數相同連加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并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二、說學情

          只有對學生有全面而細致的了解,教師才能更好的把握課堂。

          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數學基礎,但對乘法及其意義還比較陌生。這個學段的孩子生動活潑、富有好勝心理,大部分學生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所以要多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激發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三、說教法學法

          針對二年級孩子好奇好學的特點,在這節課中我主要采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輕松學到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改指出,課堂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使教學過程轉化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活動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1、情境導入

          課堂伊始,我開門見山,談話導入:“同學們,王老師知道你們一定很喜歡去兒童樂園玩,那兒有什么好玩的?”在孩子們爭先恐后的發言后,教師進一步創設情境,故作神秘地說:“你知道嗎?兒童樂園不僅僅有這么多新鮮有趣的游戲,那兒還藏著許多數學知識和秘密呢!”順勢揭題并板書:《兒童樂園》。

          2、探索新知

          首先,面對繁雜的情境圖,我會引導孩子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有序觀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這樣做降低了課堂坡度,使我的數學課始終面對全體學生,同時學生注意力在同一焦點,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接著,我請學生針對自己找到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充分利用情境圖,自然、連貫地向下一個環節過渡。

          其次,在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中,我選擇了“有多少人坐小飛機”這一問題進行集中解決,先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得數,在這里,學生會采用數一數或加法的方法,教師同步板書并請學生解釋連加算式的含義:即4個2相加。接著,教師提出:除了加法,還有一種算法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乘法,先集體認識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將原有知識進行遷移,引出“乘號”、“乘數”和“積”的概念,并及時補充讀法和寫法,再對比加法算式,得出“2”是相同加數,“4”是相同加數的個數,也表示“4個2”相加,學生自己總結出加法、乘法所表示含義相同,結果也相同,這一步驟學生從現實情境走向符號世界,而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就是本課的思維對象——乘法的生長點,通過對比,學生從形式上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

          接下來,為了突破學習乘法的必要性,我將課本內容適當拓展,小飛機的數量由4架增加至6架、8架,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并在匯報時說清楚各數字的含義,強化乘法意義的認識。接著,我將情境圖、連加算式、乘法算式放在同一屏幕上請學生觀察,得出“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表示”,這里我將課堂還給學生,并將圖與算式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乘法的意義,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當小飛機的數量增加到30架時,學生發出了一陣陣驚嘆,教師及時詢問:“對你來說,這個問題難點在哪?困惑你的是什么?”孩子直觀感受到,數量太多,計算太麻煩了,此時,教師揭開事先寫好的連加算式,長長的算式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課堂達到了一個小小**,再請學生試著用乘法解決,匯報時說明乘法的意義。這時黑板上讀法、寫法、計算均十分復雜的加法算式與簡便的乘法算式形成了強烈對比,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到學習乘法的必要性和簡便性,產生新的學習需要。這一系列的學習經歷是為了讓學生產生體驗,而體驗是為了獲得直接經驗和感受,增強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升華和發展。

          最后,我再出示“兒童樂園”情境圖,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解答,完成后請學生根據同學列的算式猜一猜他解決的是哪一個問題,這樣對教材進行了有機處理,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

          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課程內容呈現地具有層次性及多樣化,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這樣的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經歷觀察、提問、猜測、實驗、驗證、計算等活動,有效突破了課程重難點。

          3、鞏固延伸

          練習部分我選用教材19頁練一練第1、2題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集體評議,在過程中教師注意多元評價,關注學習過程,使學生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數學,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果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找到用乘法解決的問題,也說明他們對乘法的意義有了初步而清晰的認識。

          4、總結全課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我請學生暢所欲言,談談感受與收獲,充分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個微縮課堂,我的板書設計簡明扼要,體現了加法、乘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能夠幫助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與內容。

          兒童樂園

          ——初步認識乘法意義

          加法:2+2+2+2=8(人)

          乘法:2×4=8(人)

          4×2=8(人)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60(人)

          2×30=60(人)

          六、預說教學效果

          本課的教學采用新課程倡導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活動形式,并充分利用簡單實用的課件加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課程內容的展開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和課程目標的達成過程相一致,并散發著濃郁的“生活味”和“兒童味”,真正將陳省身先生提出的“數學好玩”落到實處!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兒童的經驗,根據課堂的生成性,及時調整教學預案,而不是忠誠地執行教學預設!

          我的說課到此全部結束,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感謝大家的耐心傾聽,謝謝!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5661頁,軸對稱圖形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

          2、使學生能根據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實物圖案和平面圖形中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3、使學生在認識和制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制作。

          教學難點:

          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剪刀、彩紙、圖形紙、釘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情景導入

          1:欣賞錄像。(課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游的景象)

          二、觀察、操作探究特征

          1、觀察,初步感知

         。1)認識對稱

          觀察照片,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特點嗎?(師課件點擊放大剪紙圖。)

          生:它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

         。ㄕn件點擊返回)那其它物體有沒有兩邊也是一模一樣的呢?

         。2)揭示對稱

          像這樣物體的兩邊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它是對稱的。那這些物體它們都是對稱的。

         。3)擴展認識

          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也是對稱的呢?(課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同桌之間自由說,全班交流)

          2、操作,體會特征

         。1)從物體到圖形的認識

          把這些對稱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電腦出示按天安門、飛機、獎杯、蝴蝶等實物畫下來的圖形)

          繼續觀察,這幾個圖形有什么特點呢?

          任選一個圖形,在小組內合作,嘗試能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它

          們是對稱的呢?

         。▽W生操作,教師巡視,選擇不同的實驗方法。)

          交流反饋。演示折紙過程:對折后兩邊是對稱的

          板貼:對折

          師:那再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你把圖形對折后發現了什么呢?在小組里說一說。(學生小組交流)

          生:它們對折后兩邊是對稱(一模一樣)的。

          師:那其他圖形也是這樣的嗎?師加以補充:像這樣,對折后折痕兩邊的部分完全一樣(對稱),稱為完全重合。板貼:完全重合

          師: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們請電腦老師來演示一下。(電腦演示:2個對折完全重合的過程)。請大家把其余的兩個圖形再折一折,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操作,小組交流述說)

          師:這些圖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點名回答)

          生:它們對折后兩邊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結:像這樣,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ò逄狠S對稱圖形的概念)

          師: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軸對稱圖形(板貼課題:軸對稱圖形)

          師:這些圖形都是(學生講軸對稱圖形),那誰來說說這三張圖形為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呢?

          生:(點名回答)它們對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軸對稱圖形。

          師:如果把剛才對折后的圖形打開來看看,還發現什么呀?

          生:一條折痕。

          師:有一條折痕。這條折痕就是這個圖形的對稱軸。(電腦演示對稱軸)(板貼:對稱軸)

          師:你能找出另外兩張圖形中的對稱軸嗎?相互說一說。(同桌交流)

          師:(小結)現在同學們知道什么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嗎?在小組里交流一下(小組交流)

          3、識別,加深體驗動手操作

          師: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今天,一些圖形娃娃也非常高興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但它們有個要求(電腦出示P57試一試)要請同學們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大家能滿足圖形娃娃的要求嗎?組長拿出信封中的圖形,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動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你選的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么?(小組合作操作)

          師:(點名回答)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么?

          (點名回答,學生投影展示)

          師:那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么

         。c名回答并投影展示)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操作,同學們知道怎樣的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嗎?

          生:(請23名學生說)

          4、訓練,鞏固特征

          師:看來同學們學得真棒!下面吳老師呢就要來考考大家了。

          (1)師:(課件出示第58頁第1題)這是我們生活中常會看到的一些圖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們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直接提問,課件演示12個是軸對稱圖形,對有疑問的再演示)

          (2)師:同學們知道嗎,我們學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軸對稱圖形呢!就讓我們在搶答游戲中把它們找出來吧,看誰的反映最快。(教師舉字母卡片,學生搶答)

         。3)師:(小結)為什么N、S不是軸對稱圖形呀?

          生:(上來動手折一折)因為它們對折后不會完全重合。

          師:所以軸對稱圖形一定要對折后能完全重合。(學生一起說)

          三、做一做內化新知

          (1)教學例2做軸對稱圖形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動手來做一個呢?請組長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組合作,各顯神通吧,看哪個小組制作的軸對稱圖形最美了。(小組合作設計,教師巡視)

          師:誰來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呢?

         。ㄕ2種不同的方法到實物投影上展示,講講他們的做法)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的方法可真多呀,我們做出來的軸對稱圖形對折后能(學生講完全重合)(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并把一些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2)師:昨天吳老師也剪了幾個軸對稱圖形,(電腦出示P59第4題)下面的圖案各是從哪張紙上剪下來的,你能連一連嗎?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59頁,在書上完成。(學生獨立完成,再點名回答,電腦相機演示連線)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呢?把你學到的本領告訴你的小組同學。

         。▽W生小組交流,再點名回答)

         。▽φ酆竽芡耆睾系膱D形是軸對稱圖形,對折后的折痕所在的直線叫做對稱軸,還學會了做軸對稱圖形。)

          五、鞏固練習

         。1)師:同學們的收獲可真大啊!那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每個國家都有國旗,大家知道我國的國旗嗎?(電腦出示P59第5題)你能在下面一些國家的國旗中,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我們用手勢來表示,如果是軸對稱圖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軸對稱圖形你就搖搖手,明白嗎?

         。ㄈ鄬W生一起用手勢表達,老師在電腦上演示)

         。2)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那么多的軸對稱圖形,那同學們想不想自己來畫一個軸對稱圖形呢?(電腦出示P58想想做做3)畫出下面每一個圖形的另一半,使它成為一個軸對稱圖形!

         。ǚ_書到P58,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再電腦演示,做對的舉手)

          六、看一看拓展延伸

          師:軸對稱圖形以其特有的對稱美,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和諧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對稱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對稱的建筑,感受它們的奇妙和美麗。娔X配樂欣賞著名的建筑圖片)

          師: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還有很多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后還可以到雅虎、百度網站去查閱一些有關軸對稱圖形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一下。

          教學反思:

          本課是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容,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并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喜悅。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兒童亦然。整堂課以欣賞美為線索展開教學,本課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動畫: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在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的渲染中,兩只小企鵝到北京旅游,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游了一番,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仿佛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贏造寬松愉悅、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通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征,導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鑒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c評:以學生身邊的事物為媒介,使教材內容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生活中軸對稱性質的事物,使學生進一步深入地認識幾何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注意到圖片的顏色,在教具和課件制作中采用色彩鮮明的顏色,使學生感受到顏色的美,物體的美麗,教師創設了一個這樣美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的美,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身邊,體驗到在數學中美的教育。)

          二、實踐操作、激活思維

          葉瀾教授曾在新基礎教育課題實驗中提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學習行為上,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為己有,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學會學習。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并沒有采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征,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并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么是對稱的,采用對折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余地;在對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復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為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為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后的制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c評:實踐操作是學習數學的根本,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過程中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一節課下來,老師說課的時間總共不超過15分鐘,剩下的時間都是學生的了,學生說的多了,動手操作多了,參與面廣了,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動手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經驗與收獲不盡相同,為了使學生個體

          的、群體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整體的發展,教學中常發揮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體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將個人的經驗或成果展示出來,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級學生作圖能力不強,對于正確美觀地制作出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有一定的難度,但由于學生學習發展的進程不同,針對一部分學生已會制作的實際情況,我組織學生展開分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怎樣剪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后評一評小組成員中制作的軸對稱圖形,在動手操作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里交流。在引出軸對稱圖形時,也是通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這樣盡可能地將每個人的收獲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

         。c評: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本堂課采用的小組合作較多,學生在活動中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課外延伸、豐富情感

          本堂課的結尾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筑,配上古典的輕音樂,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距離。古建筑又是一種藝術,滲透在數學學科中,既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又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選擇切合教學符合兒童學習規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題材,如本課例中的背景音樂、古建筑、中國剪紙等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c評:古建筑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鮮活體現,讓學生再次感受這些對稱物體之美,設計別出心裁。)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導入雖很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欣賞美,也很自然,但總覺有些平淡。在判斷學過的幾何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匯報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教材分析:

          本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結合實例,通過觀察、操作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為今后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系,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第一道例題首先出示了一組實物圖片,要求學生觀察并說說它們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這些物體都是對稱的,并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再找出一些具有對稱特征的物體,在小組里交流。教材這樣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接下來,教材把上面的實物圖形進一步抽象為平面圖行,引導學生通過對折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題則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以活動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訓練幫助學生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小熊請客》選自北師大出版社二年上冊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六課時.4的乘法口訣。他是在學生學習了5、2、3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在這里用“小熊串紅果串請客”這一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自覺經歷用4連加的過程,為編4的口訣做準備。在推導4的乘法口訣時,采用實踐探索法,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學得有親切感。在交流總結時,引導學生總結出口決特點。

          根據本冊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特色,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1、讓學生利用4的連加和已學過的乘法口訣得出,經歷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理解和掌握4的乘法口訣,并理解每句口訣的含義。

          2、能運用所學口訣,完成表內乘法的計算,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探索規律,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情感目標:1、在數學游戲中讓學生體會數學存在于生活中,從而強化學習數學的興趣。

          2、“乘法口訣”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聰明才智的結晶,他可以培養學生愛國之心及自豪感。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創設“小熊請客”的情境,通過觀察發現信息,表達信息,并借助乘法意義編制口訣,而且通過“開火車”和“對口令”等多種形式,觀察學生記憶口訣的流暢性和了解口訣記憶的準確程度。同時在教學中,注意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的交互運用,達到發展智力,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標。

          教學準備:小熊玩具、“小熊請客”主題圖,試題卡、幻燈片、氣球……

          三、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

          我首先拿一只玩具小熊讓大家猜,并用小熊過生日用紅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導入,使學生一開始就有快樂的心情步入課堂,然后我用大屏幕出示主題圖,主題圖色彩鮮明, 一定會讓學生們興趣盎然,并在以往的基礎上,他們會很快去找主題圖上的數學信息,并展示給同學們。他們肯定會說:小熊串的紅果串,每串4個,他已經穿了2串,他還要串也一定是4個4個串的,當然在這里也有可能有的同學會把老師剛才所說的小熊過生日用紅果招待朋友,小熊自己在家里串紅果串等等,說得很完整,這時老師也不要怕耽誤時間,讓他說沒關系的,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這樣做不正做到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嘛。此時,老師適時點播,小熊串一串需要4個紅果,那么2串、3串……9串呢?這時教者可出示“9串需要多少個紅果”的問題。

         。ǘ┖献魈骄浚瑯嫿ㄐ轮,編制4的乘法口訣。

         。 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數一數9串需要多少個紅果?

          在這里學生可能會用很多的方法,如:(1)4個4個的數(連加)

         。ǎ玻⿲W生可能會運用學過的口訣把9串紅果分“堆”計算:如:5串一堆(有20個紅果),2串的2堆(每堆8個,2堆有16個)所以一共需要紅果36個;也可以3串3串分成3堆,每堆12個紅果,3堆一共有36(12+12+12)個紅果。 只要學生說出理由,教者都要給以肯定,讓學生從中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樂學、愛學,這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達到的。另外這種方法,也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也能體會到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 自己完成填一填。同桌交流所填的結果的正確性。并試著編制口訣。教者可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口訣編制有困難的同學及時提示,使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正確編制口訣。

          3 匯報過程。說說你是怎樣推導4的乘法口訣的。并填上結果及口訣。找出已學過的口訣,檢驗口訣編制的正確性。

         。 怎樣記住4的口訣,共同探討方法,尋找捷徑。在這里我會出一個問題:老師在做4×6時忘記口訣了,不知道得多少怎么辦呢?讓同學們幫忙解決,同學們一聽,老師不會,讓我們幫忙解決,多么榮耀!他會躍躍欲試,積極思考,他們會告訴你很多方法,如:(1)可以用連加法就能算出;(2)4×5得20,20+4不就是4×6的結果嘛?(3)可以4個3加4個3……最后老師可以小結:同學們真聰明,想出這么多好辦法讓老師做出4×6的結果,但是老師還要說,如果你記住了口訣會更快的做出來是不是?向上面的4×6,知道四六二十四一下子就寫出4×6的結果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熟記乘法口訣,這樣提高我們的計算速度和計算的準確性。下面我們用已學過的方式記口訣,(1)開火車記憶口訣(2)師生對口令(3)同桌對口令,而后教者可以出幾道乘法題卡,以檢驗學生對口訣的掌握情況,教者在提問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看哪個孩子問題較大,并在適當的時機給以彌補。

         。ㄈ╇S堂練習,鞏固新知,提高口訣的應用能力。

         。 組織學生分小組活動練習“說一說”數桌腿的活動,這個可以讓學生親自摸摸、數數強化對口訣的記憶。也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 完成21頁的習題。

          可以這樣銜接:為了慶祝小熊的生日,小兔、松鼠、小狗和刺猬還拿來了好多各色的氣球要送給小熊呢!他們都送了多少只呢?這時找到四名同學分別去這四個小動物,讓他們找到自己送給小熊的氣球。其他同學檢驗結果的正確性,讓他們感受發現的喜悅。

          而下面的2題是單純的計算題,直接讓學生做就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設計讓同學們進行奪氣球比賽,3題是看圖題,用大屏幕展示出來,要求學生不但說出算式,而且還要說出意義。從而培養學生說話的完整性及條理性。這道題可以設計成搶答題,哪一組的哪一個人搶答的最快就獎勵哪一組兩個氣球,最后評選出氣球最多的為優勝組,每人獎本一個。為了讓1、2、3題銜接緊密可以這樣說:氣球終于都準確無誤地送給了小熊,小熊非常感謝大家,他希望把氣球送給其他的小動物們,于是,他提議,進行上面兩項比賽。這個比賽不但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也培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意識。

         。玻表撓旅娴臄祵W游戲,可以這樣進入。 比賽結束,大家玩得正起勁,忽然發現主人公小熊不見了,只看見桌子上留了紙條,上面寫道:走過迷宮,你就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后,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于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1,通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

          2、本課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3、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4、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系。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

          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里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著倍數關系。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充分依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聯系實際,復習舊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復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說出答案后,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匯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復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

          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是復習時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心情。

          三是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ǘ﹦邮植僮鳎骄啃轮。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游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并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游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后,匯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ㄈ┻\用知識,解決問題。

          由于倍概念的復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后,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獲。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著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ㄋ模╈柟躺罨,質疑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ㄎ澹┌l展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獲,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認為:語言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眾所周知能力和思維相輔相成,而思維的發展同語言的發展又緊密相關,這說明要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即通過聽、看、想、說等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1、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兩者相互依存。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

          與發展是借助語言來實現的,而思維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可采。簜人小聲獨立說、同桌互相說、小組內輪流說、讓學生小結等形式。說的內容有許多,今天這節上可以說的東西也是比較多的,比如:說角的特征、說操作過程、說判斷的理由等。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學生操作的學具、老師的教具以及板書等,向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識。教師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學生把思維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后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學生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示范,讓學生知道怎么說。

          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因此在教學中,

          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說。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這節課中鄒老師在學生認識了頂點和邊后,加以示范性的說明并配合手勢,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規范了頂點和邊。在之后學生找生活中的角并說一說的時候,也給與了師范性的演示。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3、動手操作,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這一思維活動特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這—外部活動,來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來做一些角,學生邊想、邊做、邊說,使腦、手、口共同參與活動,可以達到統一和諧。在制作角后的交流中學生也有很多親手指一指的機會,通過讓角變大、變小的操作學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卻說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維過程表述出來。教材在教學各個內容時安排了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的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操作增強感性認識,逐步達到抽象化。說一說就是要借助語言,把想的過程明確、清晰地表達出來。因此學生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是密切聯系的,增強語言的培養就是增強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4、學會傾聽,成為數學語言的中介

          我們低年級的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里說話最初都是需要高級“翻譯”的,這個翻譯從哪里來?就是我們的老師。數學語言不是簡單的書面語言,更不同于生活語言,它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教強的邏輯性,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往往不夠嚴密,缺乏邏輯性、完整性,語言的組織能力比較弱,這樣就阻礙了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表達,數學思維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說老師在課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學生由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過度的中介,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小學階段,口頭表達能力非常有限,回答問題更是殘缺不全,在平時的上課中,認真傾聽學生發言,及時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力求使學生語言表達語句完整,用詞準確。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如下分析:

          第一點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也是新編實驗教材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做出新的嘗試。

          本次《數學廣角》其目的在于試圖讓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組合數學思想及其方法。本課主要對例1進行教學,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為學生今后學習組合數學和學習概率統計奠定基礎,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

          第二點學情分析:

          本教材處于二年級上冊,簡單的排列組合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已有不同層次的接觸,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有順序地、深入地全面思考問題。同時二年級的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注意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采用直觀教學方法,提高數學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意識。

          第三點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情,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體驗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其中教學重點是: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意識。(因為學生抽象思維較弱,對多個事物的排列與組合,常常出現遺漏、重復。所以本課教學重點定為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思考問題意識。)

          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感受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突破難點。(因為二年級學生積累知識,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將排列和組合混淆,因此我將感受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作為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準備是:師生共同準備數字卡片0、1、2、3,學具。

          第四點說教法:

          本課教學,我準備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出發,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利用學生到數學廣角做客作為新課的引入,運用直觀情境教學例1,讓學生通過擺一擺,說一說,從中發現要想擺得快又擺得準確,就必須有序地排列。(理念是動手操作是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必要手段,是嘗試開啟智慧的鑰匙,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現規律。)然后通過課堂演示法、討論法、談話法多種方法的組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第五點說學法:

          我通過合理地安排小組學習、共同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模式,使每名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便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成長。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第六點教學過程:

          第一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老師利用談話創設情境:在數學王國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哪里有許多的挑戰,你們敢去嗎,想去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數學廣角看一看吧。在此揭示課題并板書:數學廣角。(這樣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抓住了“童心”,為新課的順利進行作好了鋪墊。)

          第二步學習排列知識

          第1環節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

          根據課本內容進行變化,我設計了比較生活化的“客人來訪”,把數字“1”和數字“2”當作兩位小客人來到數學廣角做客,把數字1和2配上音樂、圖畫、鮮艷顏色進行多媒體演示。告訴今天學生小客人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由1、2這兩個數字可以組成哪些兩位數?讓生先猜一猜,同伴之間再擺一擺,并進行交流(利用客人來訪再提出問題,通過猜一猜,擺一擺,說一說這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不悱不發。)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2、21。如果學生說出11、22這樣的兩位數,這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這樣對嗎?讓學生說出理由:只有一個數字1和2,不能擺出。接著拋出問題:12、21這兩個數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說出2個數字交換位置,順序改變,數也發生改變。這就是交換法并板書)

          第2環節探索排列的方法。

          首先提出問題,讓生思考。接著利用多媒體出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3人擺,一人記錄,由1、2、3三個數字可以擺出哪些兩位數?擺完后,小組交流,你擺了哪些數?你是怎么擺的?(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在操作中獲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比一比,哪組擺得最多?哪組寫得更全面呢?(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有序地全面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勝心,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然后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接著追問:還有不同的數嗎?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擺出這些數的?而且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這時整理學生的匯報,找出相似的地方板書,例如12、13,十位上都是1,也就是先確定最高位上的數,再確定個位。還有21、23,31、32這些兩位數,都是這樣擺的。這種方法是最好的方法。還有學生會考慮先確定個位和運用交換法都可以擺出這些兩位數。應大力鼓勵和表揚學生。之所以只板書確定十位這種方法,因為這是最優的方法,利于學生今后進行多數字的排列。(這個過程這樣設計是因為:在學生的不斷探討中,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糾錯,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時用板書方便學生觀察,歸納總結。)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用課件演示。接著用鼠標指著交換法,向學生提問:這3組兩位數是用哪些數字擺出的?引導學生說出這3組兩位數是從1、2、3這三個數字先選出2個數字,再交換位置。(說明這點是為了讓生感受這種方法既運用了組合知識,又運用了排列知識,為今后解決更難的數學題奠定基礎。課件演示是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形成整體的認識,加強對排列過程的理解,同時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解決問題的意識。)

          第3個環節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親身體驗。

          讓全班學生運用剛才總結的方法,再次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親身體驗這個過程。(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老師說得再多,都沒有學生親身體驗好,通過再次動手操作,加深學生對排列知識的正確理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鼓勵方法的多樣性,給學生自由選擇方法的機會,)。

          第4個環節靈活變式,拓展運用。

          接下來進行變式練習:把數字1改為0,用0、2、3任選2個數字能擺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目的為了讓學生感受0不能作為一個數的最高位,告訴學生在平時練習過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認真讀題分析。)

          第三步區分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第1環節情景演示,感知組合的方法。

          同學們你們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獎的同學握手表示祝賀,進行實際演示。提出疑問:我和他,我們兩個人握了幾次手?學生會說一次?接著我問如果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個人握幾次手呢?猜猜看?猜測過后,4人小組合作學習,組長做裁判,握一握。學生匯報3次(目的讓每個人都親身體驗,感知組合與順序無關)。

          接著課件演示,三個小朋友握手的過程,顯示次數。(加深學生對組合的理解)。

          第2環節探索追問,理解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老師追問:為什么三個數字能排成六個兩位數,而三個人每兩個人握一次手,卻只握了三次呢?接著小組同學通過討論交流,再匯報,使學生明白兩個數字交換位置變成了兩個數,而握手時兩個人即使換位置還是這兩個人,所以就是一次。(在這里用課件顯示,讓學生觀察對比,區分排列與組合的不同,同時使學生明白像握手這類似的組合可以用符號表示出來,這樣也起到發展學生思維的作用)。

          第3環節實際操作,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首先運用激勵語言對學生今天的學習進行評價:今天你們真棒,為了獎勵你們,老師決定給你們每人買一份特別的獎品。這份獎品要5元錢,現在有一張5元,2張2元、五張1元,可以有幾種拿法?(這個環節運用語言自然過渡,讓學生在活動中輕松學習。)

          通過學生擺學具,多人上臺匯報書寫,教師整理板書并問學生是怎樣拿的?學生很容易想到先拿一張5元的,拿一次。拿5張一元的學生也容易想到。接下來就該拿2元的了,確定拿一張2元的,就要拿3張一元,確定拿2張2元的,就要拿一張元的。(讓學生做到有序地解決問題,不重復不遺漏)

          第四步當堂檢測,加深理解。

          師告訴學生接下來咱們去逛逛服裝店,這里有2件衣服和2條褲子,小朋友們你們想怎樣搭配買一套衣服呢?有幾種搭配方法。(這一環節重點是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明白怎樣找出一種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的搭配方法。學生可能會說先選一件衣服再搭配褲子(課件演示),有的學生會說出先選褲子再搭配衣服,對于學生出現的情況合理都應大力鼓勵和表揚,告訴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第五步全課總結。

          今天的數學廣角有趣嗎,你有什么感受和收獲?(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收獲),老師再和生一起總結,并向學生強調要有序地、全面地看待問題,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再次突出本課的重難點)

          師說時間過得真快呀,我們馬上就要離開數學廣角了,小精靈讓我們進行課后調查。(讓生將所學知識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六步課外拓展。

          今天老師想和表現好的3個小朋友中的其中一位站成一排照相,幫老師設想一下,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照法?(通過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讓生理解題意。這當中既有排列知識,又有組合知識。而學生往往會弄成組合問題。首先選出其中1人和老師照相,屬于組合。在照相的過程中可以左右交換位置,順序就會發生改變,也就是不同的照法。使學生明白不能表象看待問題,而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和分析問題)

          為了讓學生對我們今天學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數學廣角

          排列的方法:付錢的方法:

         、俳粨Q法:12、21

         、诖_定十位:12、13,21、23,31、32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圖形》是在學生已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以這些知識為支撐點,把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按邊的數量統一命名為四邊形。并在此知識點上通過遷移,讓學生認識五邊形和六邊形,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多邊形做好準備,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打下扎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

         。2)參與對圖形的摸、搭、數、折、剪等實踐活動,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合作和交流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

          難點:體會圖形之間的聯系和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4、教具準備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為了豐富學生的感知認識,本課我借助以下教具輔助教學:

          (1)、長方形、正方形紙張;裝有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在教學時,我采用情景教學、直觀教學、活動教學、合作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四邊形,然后此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索,認識五邊形、六邊形,從而形成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數一數它有幾條邊的認識,這樣處理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學法:教學本課時,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通過看,摸,數,折,剪等活動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參與,充分感知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的特征,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圖形之間的聯系和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活動,主要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3分鐘)

          新課開始,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景,再現舊知:小朋友!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到有趣的圖形王國去玩,學生通過觀察,說出已經認識了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鞏固舊知。

          (二)、操作觀察探索新知

          1、認識四邊形 (10分鐘)

          出示地磚圖,由體到面,說一說它們的面分別是什么圖形?然后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出邊,接著通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數一數邊有幾條?親身經歷了發現邊的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在于不斷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后歸納出四邊形有4條邊。為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新知,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學生進行判斷后,要求學生分別說一說為什么有的是四邊形,有的不是四邊形。進一步加深對四邊形的理解。

          2、自主學習五邊形、六邊形(10分鐘)

          在學生認識了四邊形后,我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學習五邊形、六邊形。通過用小棒搭五邊形、六邊形的活動,近一步鞏固五邊形、六邊形的特征,并遷移出多邊形。今天我們認識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或者以后還會遇見更多條邊圍成的圖形,它們有個更大的名字,我們統稱它們叫做多邊形。

          接著讓學生思考: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怎樣做?

          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認識: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數數它有幾條邊。

          (三)、動手操作、鞏固新知(15分鐘)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為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動腦數一數、折一折、剪一剪來鞏固新知,深化思維。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鐘)

          數學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數學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它應由課內走向課外,由書本走向生活。我通過提問: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師生共同梳理本課學習內容,形成知識網絡。

          本課的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創設情景、比賽、動手操作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他們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再創造過程,認識了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體會了圖形的聯系和變換,發展了空間觀念。實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理念。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來自于×××小學,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ǘ┙虒W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念。

         。ㄈ┙虒W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沖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并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么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并填寫記錄單。

          最后,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制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制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欲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么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后配合學生的匯報我準備采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關系,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并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借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獲。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后,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于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后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最后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采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偟脑O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沖突;然后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后,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說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1、9的乘法口訣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部分進行說課。一、教材分析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28的乘法口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乘法口訣的終結。教材情境圖呈現的是凱蒂向中國小朋友學剪紙的情境。圖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通過引導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經歷自主編寫口訣的過程,掌握9的乘法口訣。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學生已有了28的口訣的理解和編制經驗,初步掌握了總結乘法口訣的方法,許多學生對9的乘法口訣也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具備了自己總結9的乘法口訣的能力。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結合課程標準,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

          2、學目標、重點和難點。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學會9的乘法口訣,能運用口訣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運算能力。2.過程與方法:在編口訣,記口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總結、概括的學習過程,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推理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9的乘法口訣及其意義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記憶9的乘法口訣是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練習紙。二、教法、學法本節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采用創設情境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3、讓學生在觀察,總結、概括、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建構,形成對9的乘法口訣的完整的認知結構。三、教學過程這節課以“讓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為教學指導思想,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上課開始,我用多媒體出示教材的情境圖,并簡單介紹情境圖中同學們的各項手工制作活動,接著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一共可以剪出幾個燈籠?”引入本節課的教學。承接前面的教學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手工制作入手,情境的引入自然、貼近學生生活,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二)合作探索,學習新知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五個

          4、環節。1.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首先,我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由于學生知識經驗不同,有的學生可能會用口訣計算出結果,有的學生可能不會算。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這兩種情況,我借機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借助表格推算一共可以剪出幾個燈籠!币胂乱画h節的教學,同時為進一步理解口訣、編寫口訣奠定基礎。然后讓學生獨立填寫表格,先這樣引導:“1串燈籠有9個,1個9是9。2串燈籠有幾個?2個9是幾?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引導學生借助依次順加的方法進行計算,再順勢追問:“3個9是幾?4個9是幾?5個9?6個9呢?想不想自己算一算?拿出表格算一算,填一填!弊詈筮M行班內交流,并小結:“9個9是81,所以一共可以剪出8

          5、1個燈籠!弊寣W生利用連續加9推算得數的方法得到一共有81個燈籠的答案,不僅是驗證結果的正確,同時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為進一步理解口訣的意義、學習口訣奠定基礎。2.借助表格,學習口訣。我引領學生經歷了三個層次。(1)編寫口訣。在學生利用表格推算出“一共可以剪出81個燈籠!焙螅龑W生:“我們就用表格推算出的得數來編寫9的乘法口訣”。然后先引領學生一起編寫兩句口訣:“1個9是9,誰能列出算式?編出口訣?”接著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編寫9的乘法口訣。(2)學習口訣。在學生獨立編寫口訣后,我引導學生交流:“1個9是9,19=9,一九得九。2個9是18,29=18,二九十八。你也能像老師這樣

          6、把你編寫的口訣介紹給大家嗎?”讓一名學生按幾個9是多少讀表,邊讀邊體會“幾個9是多少”,學習9的乘法口訣。(3)理解口訣的意義。編寫好口訣后,讓學生一起讀一讀這些口訣,并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每句口訣表示什么意思?”將口訣意義的理解融入編寫過程,放手讓學生獨立編寫口訣,使學生通過動腦、動口等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活動,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口訣意義的理解,不但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3.尋找規律,記憶口訣。我引領學生經歷了四個活動。(1)獨立思考,發現規律。理解口訣意義后,我通過問題:“先來豎著觀察,讀一讀,邊讀邊觀察,9的口訣藏著什么規律?”引導學生思考,同時課件出示口訣,將利于學生觀察

          7、的字圈劃出來。(2)全班交流,學習規律。對于規律1:相鄰兩句口訣相差9的學習,學生容易發現,但是表述不清楚,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規律,在學生回答后,我及時進行點撥,并適時進行追問并小結:“二九表示幾個9相加?三九表示幾個9相加?三九比二九多了一個9,那么得數就比上一句多了一個9”。最后教師總結:“從上往下看,一句比一句多了1個9,那么得數就比上一句的得數多了1個9,反過來呢?從下往上看,一句比一句少了1個9,那么得數就比下一個得數少了1個9!睂τ谝幝2:“比整十少幾”的規律的學習。鑒于這一規律不易發現,我首先引導學生橫著觀察每一句口訣中藏著什么規律,然后借助課件出示圖片。邊演示邊提問:“一

          8、排有10個方格,有幾個燈籠?”“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引導學生發現一排是10個方格,空了1個。從圖中就可以看出1個9比10少1是9,所以一九得九。然后課件繼續演示,引導學生思考“2排有20個方格,2個9比20少幾?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發現2個9比20少2是18!3個9比幾十少幾?六九用幾十減幾等于幾?如果想知道七九是多少?用幾十減幾等于幾?”通過圖片的直觀演示,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接著讓學生根據規律抽象出算式,并能脫離圖片抽象出規律。對于規律3:用手勢記憶口訣的學習,我首先演示,邊演示邊說口訣,然后提問:“誰發現了其中的奧妙?手指記憶法怎樣記?”學生在老師演示時也會跟著做,慢慢就

          9、會發現規律,幾九就把第幾個手指彎下,彎下手指的左邊表示十位,右邊表示個位。最終理解掌握手勢記憶口訣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規律,進而運用規律記憶口訣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針對每種規律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規律,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推理概括的能力,加深學生對9的乘法口訣的理解。4.試一試:背口訣在學習規律后,我設計了讓學生根據規律記憶口訣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找規律、用規律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有效記憶口訣,為熟練運用口訣,提高運算能力奠定基礎。5.應用9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在記憶了9的乘法口訣后,及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墻上一共掛了多少條魚?”放手讓學生獨立解答

          10、,同時以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求幾個幾”引導學生思考:進一步在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理解、運用口訣。在學生解決問題后,引導學生:“我們學過加減法豎式的書寫,乘法也可以用豎式來計算,你能試著寫一寫嗎?”在學生嘗試乘法豎式的寫法后進行班內交流,然后由教師介紹乘法豎式及各部分的名稱。5.回顧反思,梳理建構本環節中,我借助板書,引領學生對本節課的探究學習過程進行了回顧,然后進入自主練習,鞏固拓展環節。(三)自主練習,鞏固拓展練習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本著趣味性、思考性、針對性、應用性原則,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1.連一連。我先讓學生

          11、獨立思考,再組織交流,引導學生說一說每道算式用的是哪句口訣計算的。這道題是基礎練習,檢查了學生對所學9的乘法口訣的掌握情況。2.幫媽媽解決問題。首先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后組織交流,及時追問: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訣?引導學生進行鞏固運用。多種形式的練習,引導學生在用口決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9的乘法口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四)課堂回顧,總結提升我提問: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引領學生從知識、方法、感受三方面全面回顧,梳理學習收獲,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四、板書設計這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設計條理清楚,有利于幫助學生梳理知識。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教學內容:

          有幾塊積木”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積木的塊數,初步學會用乘法解決簡單問題,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2.初步會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數排列的物體的個數,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數出得數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加法與乘法的關系。

          養成教育訓練點:

          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能根據具體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

          理解乘法的意義,能根據具體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準備:

          課件、練一練第三題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學過程:

          一、動手畫一畫

          1. 每行畫4個圓形,畫5行。

          2. 每列畫5個圓形,畫4列。(同桌互相檢查畫的結果)

          二、提出問題

          1. 想一想,寫在本子上。

          2. 全班交流。

          三、嘗試解答獨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觀察積木

          1. 說說你是從哪個角度觀察積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橫著看…… 豎著看……

          2. 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幾塊積木嗎?5×7=35(塊) 7×5=35(塊)

          3. 全班交流。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關于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說課稿11-21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06-25

        數學二年級上冊《統計》說課稿06-11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02-22

        二年級上冊數學《統計》說課稿范文11-24

        二年級數學上冊統計的說課稿03-10

        數學二年級上冊《分香蕉》說課稿07-27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06-11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統計》說課稿10-03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06-2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