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時間:2022-06-11 09:27:01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4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14篇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是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三單元《圓柱、圓錐和球》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1、例2,相應的做一做及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2、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并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3)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的圓錐一個,與圓柱等高不等底的圓錐一個。

          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制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一定量的細沙。

          二、說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我在學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現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梁和啟智的作用,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三法優化組合。

          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并讓學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說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說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反復操作,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秘。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本節課在教學兩道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自己獨立解答,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程序:

          1、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1)看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一個圓柱體零件,底面積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兩道題是復習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公式及其應用,為新知遷移做好鋪墊。

          2、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六年級下冊《圓錐體積》說課稿(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圓柱體積公式及其應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2)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學習一些什么?

         。3)教師總結,出示學習目標。

          這個環節讓學生自己說出要學的目標,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3、實驗操作,探究新知。

          本環節教學是本節幾何課成敗的關鍵。為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中,我盡量給學生有對象可說,有東西可做,有問題可想,有步驟可循,讓學生都能主動地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

         。2)動手操作,探究圓錐體積計算的公式。

          在實驗時,我提出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操作:

         、俦纫槐,量一量,圓柱和圓錐的底和高之間有什么關系?

         、谟每請A錐裝滿沙,倒進空圓柱中,可以倒幾次?每次結果怎樣?

          ③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苣隳苡脤嶒炚f明圓錐的體積不一定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嗎?

         。3)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歸納公式,學生記憶公式。(板書結論和公式)

          (5)小結,剛才我們用了實驗發現歸納的方法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

          這個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最后總結了學法,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嘗試練習,鞏固提高。

         。1)同時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例2: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賻煶鍪纠},指名讀題,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②分析:例題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根據公式可以直接求出來;例題2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什么?

         、壑该逖。

          ③集體訂正,指出計算圓錐體積時,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鞏固練習,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這個環節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練習,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5、看書質疑,布置作業。

          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你用了什么方法學到這些新知識的?還有什么疑問的嗎?

          看書總結和質疑問難,是一堂課的重要環節。每一節成功的課,都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質疑問難,從而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诓贾谜n堂作業: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

          “正比例的意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數學下冊第39、40、44、45頁的內容。

          本節課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理解并掌握了正比例這種數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解決一些含正比例關系的實際問題,同時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為今后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課標中的陳述如下:

          1、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正比例的量。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實例,并進行交流。

          三、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基礎及規律,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1、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等活動,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準確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正比例關系。

          2、通過思考,正確寫出正比例字母表達式。

          3、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學生會正確的找出生活中的實例,并進行交流。

          4、學生在具體的問題中體會函數思想。

          四、在本節課中,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是正比例關系,既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

          五、教法學法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正比例的意義是很抽象的概念,為了使這冰冷的美麗成為學生火熱的思考,教法學法如下:

          1、學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和討論,獨學對學群學相結合,呈現學習、反饋、展示的學習方法。

          2、教法:

          巧妙創設情境,設計以點帶面的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這樣的教法、學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學習目標將得到有效的評價和落實。

          六、為有效達成學習目標,評價設計如下。

          1、根據具體實例和表格進行觀察分析討論,來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根據目標達成檢測、知識拓展和作業1、2的題目,通過提問、學生表述來對目標1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

          2、根據老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思考,寫出正比例關系的表達式,對目標2進行評價。(紙筆評價)

          3、根據學生的討論和匯報情況來對目標3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

          4、根據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理解的表述,對目標4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

          在此敘述是索然無味的,因此不再一一陳述,將會在學習預案中體現。評價設計會像傲雪的紅梅一樣,鑲嵌在學習預案中,綻放獨有的美麗。

          七、學習活動預案

          (一)情境導入

          首先,通過一首詩來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及詩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請你用數學的眼睛來觀察這首詩,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會從“聽取蛙聲一片”這句中感受到青蛙有很多。

          看來青蛙好多呀!同學們,一只青蛙幾條腿?兩只呢?三只呢?……。青蛙的只數和腿的條數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在這首詩中,有一句詩,也和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有點聯系呢,看誰到最后有所發現。

          這樣的導入,將會極大的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ǘ┨骄啃轮

          1、出示表格:

          青蛙只數

          1只

          2只

          3只

          4只

          …

          腿的條數

          4條

          8條

          12條

          16條

          …

          2、觀察表格。

         。1)請同學們認真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么?

          這個問題比較寬泛,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也許會從左向右觀察,發現青蛙的只數增加,腿的條數也增加;

          學生也許會從右向左觀察,發現青蛙的只數減少,腿的條數也減少;

          腿的條數隨著青蛙的只數變化而變化,像這樣一種量隨著另一種發生變化,二者之間有必然的聯系,這樣的兩種量就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腿的條數和青蛙的只數就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2)這兩種相關聯的量,變化規律是怎樣的呢?

          學生會發現,

          青蛙的只數增加,腿的條數也增加;青蛙的只數減少,腿的條數也減少;

          這說明兩者的變化規律是一致的。

          板書:變化規律一致。

          (3)你還有什么發現呢?

          此時,學生也許會從縱向的觀察中發現,青蛙的只數是腿數的四分之一或腿數是只數的4倍,兩者之間的商或者比值是不變的。

          不變,在數學上稱為一定。

          板書:比值(商)一定

          3、此時,依據板書小結,兩種量具備了這樣的三點特征,這樣的兩種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書:成正比例的量

          兩種量的關系就是正比例關系。

          板書:正比例關系

          今天我們研究的就是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關系是數學世界中“變與不變”奧秘中的一種。

          板書:正比例的意義變與不變

          4、通過觀察、思考、展示和反饋,學生對正比例意義這一抽象概念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本第39頁,通過反饋質疑,明確底面積一定時,體積和高是正比例關系。

          5、小結。

          通過兩個實例,學生對正比例的理解有了較深的認識,及時的小結判斷兩種量是正比例關系的方法。回憶例子,結合板書,首先要看什么呢?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

          上述學習過程,由形象到抽象,通過對觀察、分析、討論情況的評價,初步達成目標1和4。

          6、引導學生用字母式子來表示正比例關系。

          通過剛才的實例,學生會發現,用語言來敘述正比例的意義,很麻煩。數學,是一種簡潔的美。怎樣能夠簡單明了的表示出來呢?回憶學過的乘法分配律,對,用字母表達式。正比例關系也可以用字母式子表示。Y表示比的前項,X表示比的后項,K表示比值。請同學們寫出來。

          板書:=K(一定)

          依據學生寫的情況,對目標2進行評價。

          7、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正比例的意義,找出生活中那些成正比例的量,并進行交流。

          通過對交流情況的評價,達成目標3。

          為了更加有效的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目標達成檢測如下:

         。ㄈ⒛繕诉_成檢測

          1、出示表1和表2,這是汽車和自行車所行時間和路程情況統計表。

          表一:

          時間(小時)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

          表二:

          時間(小時)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20

          36

          45

          64

          ……

          (1)你能不能把表格填完整?

          (2)面對這兩個表格,結合正比例的意義,你有什么想法?

          此題的設計重在通過比較,讓學生理解兩種相關聯的量只有在比值一定的情況下才是正比例關系。當兩種量的比值一定時,肯定是相關聯的量,變化規律也肯定一致。因此,只要判斷出兩種量的比值一定,二者就是正比例關系。從而簡化思維的過程,便于理解掌握。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長方形的長一定,面積和寬。()

         。2)減數一定,被減數和差。()

         。3)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

         。4)每袋水泥質量一定,水泥袋數和總質量。()

         。5)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

          第2小題需要學生注意,減數一定,減數是被減數減差得到的,不是相除得到的,不是比值一定,所以不是正比例關系。

         。ㄋ模┲R拓展

          如何測量金字塔的高度?

          師:你們知道怎樣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嗎?在2600年前的古埃及,泰勒斯做了一個實驗,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把很多長度不同的竹竿插在地上,分別測量了竹竿和影子的長度。

          竹竿/m

          1

          1.5

          2

          2.5

          …

          影長/m

          0.8

          1.2

          1.6

          2

          …

          出示表格:看一看你又發現了什么?

          泰勒斯就是運用物體的高度和物體的影長成正比例的關系來求出金字塔高度的。想知道嗎?請同學們課下研究吧!

          課堂要成為學生思維靈動的舞臺,探究的欲望是火熱思考的橋梁。

          此環節的設計重在通過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深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通過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理解的表述和相關問題的解答,老師進行合理的評價,循序漸進中,進一步完成目標1和4。

         。ㄎ澹┬〗Y激勵

         。ㄍㄟ^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此環節重在激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斷去發現和探索其中的奧秘!

          回到課始的那首詩,哪一句和正比例有一點聯系呢?稻花香里說豐年。對了,稻花飄香,預示著農民的辛苦勞作將有一個好的收成。常說,付出和收獲要成正比,這是人們的美好愿望。老師也祝愿同學們在學習上付出和收獲成正比例,取得優異成績!

         。⒉贾米鳂I

          課本第44頁第1、2題。

          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每一個細胞都翩翩起舞,讓課堂散發出思考的香味,有效的達成學習目標。

          八、板書設計

          正比例的意義

          1、兩種相關聯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2、變化規律一致

          正比例關系

          3、比值(商)一定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3

          本節課選自上海市二期課改新教材數學六年級第二學期第五章:有理數5.6節有理數乘法的第一課時.

          從以下四個方面: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向大家介紹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教材分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數的減法和除法是通過轉化為有理數的加法和乘法來進行計算的,所以加法和乘法的運算是有理數運算中的重點部分。本節內容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與今后學習的有理數的混合運算、實數運算、代數式的運算、解方程以及研究函數等內容密切相關。

          有理數乘法分為2課時,第一課時著重研究有理數乘法的法則,使學生通過實際問題的探討來接受乘法法則的合理性,讓學生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類研究意識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也為后面學習的乘方和混合運算打下了好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理解有理數的乘法法則,學會運用法則準確運算。同時結合二期課改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有理數乘法法則,會利用法則進行乘法運算。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探索有理數乘法法則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能力。學習分析問題時分類研究、舉例驗證和抽象概括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法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理解有理數法則的合理性,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生活實踐的積極態度。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預備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生很難把握學習內容的主要特征,往往對法則的理解和運用有很大的困難,因此本節的重點和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理解和運用有理數的法則

          教學難點:有理數乘法中符號的法則

          教材處理

          本節結合課本中的行程問題的實例,配合多媒體的運用,把問題直觀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進來,通過學生的試驗---觀察---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探究過程獲取運算法則的知識,這一過程能使學生更加體會到數學貼近生活,理論來自于實踐,在探究中能感受到“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在法則的運用上利用課本上的練習達到熟練法則的目的,通過變式訓練的配備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在課堂中適當安排學生遍題互測的環節,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的氛圍。

          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動手、動腦的機會,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好的環境,使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能力上的提高。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引入問題:結合小學的知識說出兩個有理數乘法運算的情形?(正×正正×0 0×0正×負負×負)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探索新知,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和全面性。

          新課講解

          一、探索規律演示課件:通過行程問題的實例,用時間、速度、位置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為上訴幾種情況的有理數相乘的例子編排實際的情形。結合課件的演示師生共同分類探究列出幾種算式。增強探索法則的直觀性,促進學生對法則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感受到法則的合理而自然的接受,培養分類探究的意識和分析觀察的能力。

          二、概括歸納結合上面所得出的幾種算式,觀察每個式子中的兩個因數及積的符號,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有理數的乘法法則進一步感受有理數的乘法法則,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運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例題講解及變式訓練通過例題的示范,規范書寫的形式,熟練法則的運用。通過變式訓練(結合自己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提高學生對法則的應用水平和運算能力。

          四、自主小結五、作業的安排板書設計5.6有理數的乘法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4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12冊33~34頁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練習七的第2~5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2、能力目標:能靈活運用求表面積、側面積的有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德育目標:滲透事物之間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內在聯系的邏輯之美,增強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求表面積、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表面積、側面積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設想: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圓柱,學習了圓、長方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念,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為以后學習圓柱的體積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本節課由于學生缺乏空間想象能力,計算繁瑣,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動手操作中發現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以解決所遇到的數學問題。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合理有效的教學程序

          (1)抓住關鍵,動手操作,突破難點

          圓柱的表面積等于側面積加兩個底面積的和,圓柱的底面是兩個相等的圓。對于圓面積的計算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生以前學過的面都是“平面”而圓柱的側面卻是個“曲面”。怎么樣才能求出這個“曲面”的面積就成了圓柱表面積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于是讓圓柱的側面“由曲變直”,使新知識在一定的條件下統一起來就成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通過教具演示,把側面展開可以使側面“由曲變直”,但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接受起來思維障礙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實驗法,讓學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卷成一個盡可能粗的圓柱形的紙筒。使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條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變曲”,那么反過來曲面當然也可以“由曲變直”。又經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長方形紙的長和寬與用它卷成的圓柱形紙筒的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學生認識圓柱的側面已經水到渠成,得到圓柱的側面積等于底面周長乘以高。

          這樣抓住新舊知識內在聯系,安排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后及時動腦思考,不僅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2)及時練習,鞏固提高,形成能力

          學生的能力主要表現在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求圓柱

          側面積,由于已知條件的不同,有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但用圓柱的底面周長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過練習處理好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結合,解決好已有技能在新情況下的運用,將對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導學生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之后,及時安排了練習,使學生通過練習牢固掌握求圓柱側面積的基本方法。對于題中沒有直接告訴底面周長的,并沒有一一進行方法的指導,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廣,知道如果沒有直接告訴底面周長時,應用已知底面直徑(或半徑)求周長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長,然后再求側面積就可以了。這樣就提高了學生運用基本數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減輕了學生學習中不必要的記憶負擔。這一點既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通過討論,多向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能力,我在教學中注意研究如

          何引導學生獨立鉆研問題。對于課本上的例題,可以提供給學生作為討論和思考的材料,都盡量讓學生獨立去探討。因此,教學時提出了“除了側面外圓柱還有幾個面?”“什么叫做圓柱的表面積?”“怎么樣求圓柱的表面積?”等三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進行獨立的探索。在“怎么樣求圓柱的表面積?”這個問題時,有的同學得出圓柱的表面積等于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有的同學則會聯系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把圓柱的兩個底面分成若干個小扇形后拼成一個與側面同長的長方形,然后與側面再拼成一個大長方形,那么整個圓柱的表面積=底面周長×(圓柱的高+底面半徑),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這樣學生不僅親自參與了對新知的探索使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還對舊知進行再創造并萌發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4)聯系生活,遷移知識,感悟生活數學樂趣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應找準每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讓學生舉例說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是沒有兩個底面的圓柱體。出示例3讓學生認真審題,并說水桶有幾個面,再計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學生計算完后,要求得數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啟發學生看書發現新問題,討論計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時,要用“四舍五入”法還是用“進一法”。從而使學生理解“進一法”的意義。接著出示拓展延伸練習:制作一個高1.5米,直徑0.2米的圓柱形煙囪,需要多少平方米鐵皮?最后讓每一位學生小組合作制作一個圓柱體水桶并評選出最佳作品展示。

          課堂小結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能求出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例如,可以把圓柱切開,拼成近似的長方體,由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這個問題讓學生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的,也有利于挖掘優生的潛能,還能為求圓柱的體積埋下伏筆。

          總而言之,這節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手、眼、口、腦,借助學具讓學生動手去實踐,動腦去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上午好:

          教學內容:我所講授的課程是新課標實驗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63頁。

          教學目的、課時:我要說明的是,我將第三單元的整理和復習設計成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復習比例和比例尺的相關知識,而本節課的主要目的則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復習和鞏固學生運用比例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拓展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是有其獨特的思考模式的,所以我在教學的重點放在指導、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的思考方法上。

          原則、層次:我本著復習鞏固——提高——拓展這一原則,運用新課程理念作指導,將本節課的教學體現在以下幾個層次上:

          第一層次,在知識與技能上——先復習了成正、反比例關系,然后做判斷練習,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這樣的回顧是正確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的基礎。

          第二層次,在過程與方法上——進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訓練,著重訓練學生正確判斷題中的比例關系,找到對應的數量,然后再動筆做題,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然后通過由淺入深的問題設置,讓學生掌握直接設未知數和間接設未知數解題的方法,并加入數學方法,目的是在原有基礎上,使學生的思維更高一步,做到一題多解。

          第三層次,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我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比例的相關知識對于實際生活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

          亮點:在本節課中,我為學生設計了課堂小筆記,不但可以將聽課中的重點記錄下來,還可以提出存在的問題,重要的是每一道習題都有思考過程、解題過程、數學方法三個板塊的設置,便于學生迅速形成解題思路。

          感悟:結合本節課,我對復習課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1、教師教起來費不費勁,能否作到化繁為簡,化深為淺。(可舉本堂課對步驟的例子)

          2、學生學起來能否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教師在上課時,是否關注的個體差異,是否做到了面向全體而又拔高選優。(后進生、優生)

          4、學生在課堂上是否彌補了不足,有穩步的提高。

          如果可以達到以上的標準,那么復習課就了實際的效果。

          送言:

          最后,有一句話和大家共勉:無論上什么樣的課,都要勤勤懇懇、認認真真、踏踏實實、清清楚楚。謝謝大家!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以“立足課標注重基礎突出應用”為題,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為例,和大家進行交流:

          一、說課標

          數學課程標準將課程目標分為四個方面“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這些目標的實現,是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現就數學課程目標的四個維度而言,來看看本學段的課程目標:

          知識技能:探索一些圖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了解一些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體驗簡單圖形的運動過程,了解簡單的圖形運動性質,確定物體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測量、識圖和畫圖的基本方法。

          數學思考:在探索簡單圖形的性質、運動現象和確定位置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空間觀念。

          問題解決:能探索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體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在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數學的價值。

          我們知道“圖形與幾何”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四大學習領域之一,而《圓柱和圓錐》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部分幾何形體知識,也是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那么,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在課程標準中又是如何要求的呢?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圓柱和圓錐以及圓柱的展開圖。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圓柱的體積和表面積以及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二、說教材

          作為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教材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我們使用的北師大教材是怎樣詮釋課標理念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的編寫特點”:

          1、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經歷“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系。

          教材呈現了幾個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觀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體會面和體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教材還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轉成體的練習,通過快速旋轉小旗,引導學生結合空間想象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展空間觀念。

          2、重視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本單元中,教材重視學生操作活動的安排,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來說明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怎樣的圖形,并呈現了兩種操作的方法:一種是把圓柱形紙盒剪開,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另一種是用一張長方形紙卷成圓柱形。再如本單元的最后專門安排了一個“用長方形紙卷圓柱形”的實踐活動。

          3、引導學生經歷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體會類比等數學思想方法

          教材重視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教學時,教材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另外,教材還注意轉化、化曲為直等思想方法的滲透,如在驗證說明“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時,引導學生把圓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長方體進行研究,體現了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所學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材在編排練習時,選擇了來自于現實生活的問題,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如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鼓勵學生計算薯片盒的包裝紙的大小、通風管需要的鐵皮的面積、壓路機壓路的面積等,由于實際情形變化比較多,需要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有關數據進行計算。在學習“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后,教材鼓勵學生計算水桶的容積、圓木的體積、圓錐形小麥堆的體積、鉛錘的質量等。這些實際問題的解決,將使學生鞏固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北師大版的教材蘊含了新課程的諸多理念,在編排上也有自身比較明顯的體例格式。

          《圓柱和圓錐》由四個課例一個練習組成,分別是“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和“練習一”。教材呈現是由圓柱到圓錐,這樣的安排既符合知識呈現的一般規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每個課例從知識選材,到呈現的形式上都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條件和問題的提出和多以插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從教材中可以看出四個課例均采用了情境教學的方式。從自行車車輪轉動觀察彩帶軌跡、風箏、雨刷運動、轉門等,到做一個圓柱形紙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紙板,再到求圓柱形柱子的體積,圓柱杯子的容積,最后到求一個圓錐形小麥堆的體積,這些情境的創設都是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激發了學生無窮的解答興趣。

          為了配合各課例的學習,教材按課例給出了隨堂練習,像“試一試”環節,都是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練習,學生可獨立完成。練一練”環節習題的編排均采用的由易到難的呈現方式。本單元共有五個“實踐活動”環節,安排在每個課例和單元練習的最后。分別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初步體會等積變形;和體會一些變量之間的關系。除此之外“面的旋轉和練習一部分”附有小閱讀“你知道嗎?”向學生介紹了“神舟”號飛船和“沙漏”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剛才談到了教材的編寫特點和體例安排,那么“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的內容結構又是怎樣的呢?

          本冊教材是小學階段最后一冊,所以安排了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第二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復習和總復習,整理復習部分,復習的是本冊一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進一步鞏固這兩個單元所學的知識,提高整理知識的能力;安排了你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從兩個方面思考、整理已學的內容?倧土暿菑乃拇箢I域“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整個小學階段所學數學知識的梳理和匯總,力求反映四個領域內容之間的聯系與綜合,使它們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圓的周長和面積,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基本幾何形體。教學圓柱和圓錐擴大了學生認識形體的范圍,豐富了形體知識。也為第三學段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為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三、說建議

          教學過程中,只有立足于課標,準確把握教材,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學生才能樂于學習,有所收獲。結合教學實際,談談我對教學的建議:

          1、注重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如,在認識圓柱和圓錐之前,可以讓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柱、圓錐的實例和信息資料,以便在課堂中交流。認識圓柱、圓錐后,還可以讓學生根據需要創設和制作一個圓柱或圓錐形物品,讓大家欣賞或使用。圓錐的引出可參照圓柱進行,在舉生活中圓錐形的實物時,學生舉的例子可能有限,教師可以通過錄像或圖片呈現更多的例子。如,圓錐形鉛錘,圓錐形糧堆,圓錐形帳篷,圓錐形帽子,削過的鉛筆頭等。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為生活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

          本單元加強了對圖形特征、計算方法的探索。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在觀察、操作、推理、想象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錐體積的教學,教材首先由情境引出“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的問題。其次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圓錐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究,注意提供給學生積極思考,充分參與探索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3、對比練習,加強認知。

          在學習本單元知識后,可以將圓錐和圓柱從組成和特征的角度進行對比,加強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的對比練習,使學生加深對這兩種圖形的認識,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

          4、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出現的錯誤要耐心的引導他們分析原因并改正;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可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如在設計練習的時候,除了基礎練習和變式練習,可設計一些拓展性的思考練習,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評價是師生交流的一個平臺,利用好這個平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潛能;能促使師生彼此走進心靈、情感互動。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評價:

          1、重視能力的評價。比如,為學生提供一些實際物體,讓學生先測量圖形有關數據后,再計算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考查學生操作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評價方式要多樣化。在評價學生學習時,應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既可用書面考試、口答、活動報告等方式,也可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和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等方式。比如要考查學生對本單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可以采用書面考試的形式。

          3、以定性為主的評語評價。比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什么,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評價等級如何?

          最后,就“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言,我想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課本資源。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憑借。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做到深入淺出。

          2、挖掘生活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不局限于課堂上、教材里的數學,而應跳出教材、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把數學教學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去解讀。如:學生日常游戲中,校園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的和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3、利用網絡資源。借助于網絡,多媒體課件,以更有效地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善用學生資源。學生之間蘊藏著的巨大的學習資源,我們在互動的課堂中要善于引用即時生成的學生資源。

          5、補充教師資源。教師本身也是一種課程資源,是學生直接接觸的對象,教師的知識和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影響學生的學習。

          最后,我想說:數學是對知識的建構過程。只有立足整體、結構化梳理教材,主動把握知識結構,使學生因結構的支撐而樂于、善于主動的猜想、類比與思維,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與能力,這就是我們理想的高效課堂!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7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圓柱的體積》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人教版六年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第二小節第一課時。內容包括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運用公式計算它的體積。

          2.本節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形體知識的最后部分,是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今后學習復雜的形體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是后繼學習的前提。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由于圓柱體積計算是圓錐體積計算的基礎,因此圓柱體積和應用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其中,圓柱體積計算公社的推導過程比較復雜,需要用轉化的方法來考慮,推導過程要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因此,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

          4.教學目標

         。1)知道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會應用該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

         。2)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和邏輯推理能力。

         。3)知道知識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二、說教法

          從形式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掃清學生認知上的思維障礙,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

          教師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在老師的指導下,推導出圓柱體積計算的公式。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體會知識的由來,并通過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發揮了直觀教學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學習習慣。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

          教師通過設疑,指明觀察方向,營造探究新知識的氛圍,在引導學生歸納推理等方面充分發揮了其主導作用,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啟迪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一系列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

          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三、說學法

          課堂教學中,不是老師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在老師的指引下,讓學生自己學,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通過觀察、比較、推理能概括出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

          2.學會利用舊知轉化成新知,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學會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把知識轉化成相應的技能,從而提高靈活運用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對本節課的教學,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ㄒ唬⿵土暸f知識,為引入新知識作準備

          1.求下面各圓的面積(口算),單位為厘米

         。1)半徑為1厘米;(2)直徑為4厘米;(3)周長為62。8厘米。

          2.什么叫做體積?怎樣計算長方體的體積?

          (二)導入新課,隱射教學目標

          1.觀察比較:出示幾組圓柱體實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老師提出問題:通過觀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后,教師這時交待,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揭示課題)。讓學生自行設疑,教師向學生交待學習任務,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2.展示學習目標,學生認讀目標

          教師通過展示目標,學生認讀目標,這時學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學習的主要任務和要求,從而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成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帶著目標,有目的、有準備地學習下一步的新知識,學生就真正能成為學習的主人,也使教學變得更加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同時也能激發起全體學生的參與達標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充分地顯示出來了。

          (三)導入新課,實施教學目標

          1.設疑:要判斷圓柱體積的大小,究竟哪個大?哪個小?到底圓柱的體積與什么有關呢?能不能把圓柱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它的體積?這里老師引導學生回憶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出示投影,幫助學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導學生觀察,沿著圓柱底面把圓柱切開,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快。演示給學生看以后,在讓學生動手操作,啟發學生說出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形體。同時引導學生觀察轉化前后兩種幾何形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圓柱的底面與長方體的底面有什么關系?圓柱的高與長方體的高又有什么關系?從而推導出圓柱體體積計算的公式,最后讓學生說一說圓柱體計算公式的推動過程。并板書: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出來,最后讓學生看書質疑。

          這部分教學設計意圖: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完成從演示——觀察——操作——比較——歸納——推理的認識過程,讓知識在觀察、操作、比較中內化,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突破難點,化解難點。

          關于難點的突破,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明確圓柱體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有關。

         。2)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啟發引導,層層深入促進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得新知識。

         。3)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師生互動,通過演示操作,幫助學生找出兩種幾何形體轉化前后的關系。

         。4)根據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精心設計討論內容,分散難點,促進知識的形成。

          3.運用。

          出示例1:先由學生自己嘗試練習,請一位學生板演,集體講評時提問學生,在解題時要注意什么?讓學生自己來概括總結,通過學生的語言說出:(1)單位要統一(2)求出的是體積要用體積單位。

          在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進行嘗試練習,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同時把所學知識轉化為相應的技能。

          (四)鞏固練習,檢驗目標

          1.填表:集體訂正后,教師提問,這道題已知圓柱的底面積和高,求它體積,如果不知道圓柱的底面積,那還必須知道什么條件才能求出它的體積?該怎樣求?

          2.完成練習六第2題。

          通過練習,鞏固新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所學知識進一步轉化為能力,在練習中發展智力,培養優良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3.變式練習:已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求圓柱的高。

          這道題的安排是對所學內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同時深化教學內容,防止思維定勢。

          4.動手實踐:讓學生測量自帶的圓柱體。

          教師提問:如果要知道這個圓柱體積,該用什么方法?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又是如何計算的?

          這道題的設計,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對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同時數學知識也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明白,我們所學的數學是身邊的數學,是有趣的、有用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ㄎ澹┛偨Y全課,深化教學目標

          結合板書,引導學生說出本課所學的內容,我們是這樣設計的: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你有什么收獲?然后教師歸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新知識的得來是通過已學的知識來解決的,以后希望同學們多動腦,勤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好多問題需要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的,望同學們能學會運用,善于用轉化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在復習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激發學生成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創新意識,滲透事物間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能力目標:通過討論交流整理知識框架,提高學習的系統性,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等自我復習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加強生與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3、知識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能正確迅速地解比例、化簡比和求比值及正反比例辨析。

         。2)培養學生歸納整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重難點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必須明確課堂教學的任務和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效果。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歸納整理,進一步明確意義,辨析特點,熟練應用。設計思路:整理復習時,先讓學生說一說對比和比例的了解,然后采用列表的方式加以對比,搞清有關概念。接著采用討論的形式,討論比和分數、除法的關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正、反比例的判斷。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形成網絡,有系統的認識。求比值與化簡比學生容易發生混淆,通過舉例辨析,使學生明白求比值根據比值的意義用除法,化簡比則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方法比較靈活。教學例4時,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審題并寫出答案,然后交流。練習的設計1、2題是比和比例基礎知識的鞏固題。其中1題是由4道小題組成,呈現出知識內在的系統性。判斷題鞏固正、反比例的量,最后是化簡比、求比值、解比例及正反比例關系的實際問題,通過練習讓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學流程基于以上分析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歸納整理教學中,教師直接導入,板書課題后提出教材中小精靈提出的問題:

          你知道哪些有關比和比例的知識?它們有什么聯系和區別?讓學生充分討論和交流,在匯報時說出比和比例的意義、基本性質等。教師進一步提問: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我們能更清楚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和聯系呢?從而自然引出:列表法(投影出現下圖,并逐一填充)

          比比例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稱90:60 = 1.5前項比號后項比值9:6 = 3:2內項外項基本性質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在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化簡比的依據。解比例的依據。

          因為,求比值和化簡比學生容易發生混淆,所以填完表后,馬上就出示一組化簡比和求比值的辨析練習。求比值96:24= =4化簡比()這里只需強調:求比值的結果是一個商,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而化簡比的結果仍是一個比,只不過比的前項和后項是互質數。(公約數只有1)當然可以把比寫成分數的形式,但是決不能寫成整數或小數。根據學生在匯報中提到的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及正反比例的知識,教師提問:那么,比和分數、除法有什么關系呢?在學生語言表述完畢后,追問:我們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它們的關系嗎?強化代數的思想。學生答必,板書:a:b=a÷b=(b≠0)及時練習:8:()=()÷6=那么,正反比例的意義呢?你是怎么判斷正反比例的呢?同樣,學生口答后,追問:我們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正反比例的意義嗎?學生答必,板書:(一定)xy=k(一定)出示一組正反比判斷的練習題。

          1、全班人數一定,出勤學生數與缺勤學生數;

          2、分數的大小一定,它的分子與分母;

          3、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和高;

          4、正方體一個面的面積和它的表面積)

          二、辨析應用簡單小結后,出示例4,(李阿姨是剪紙藝人。平時李阿姨每天工作6小時,剪出72張剪紙。節日期間,李阿姨每天要工資8小時,能剪出96張剪紙。

          1、寫出李阿姨平時和節日里剪紙張數和相應工作時間的比。

          2、上面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3、如果李阿姨要剪120張剪紙,需要多少小時?)要求學生獨立審題寫出答案,然后交流。教師強調:在寫比時,要看清要求,前后項不能隨意調換。比的比值表示什么?比值相等說明什么?另外第3題,學生的解法會有不同,(一種時用比例解,一種時是列算是解。)要讓學生通過比較看到各種解法中間的聯系與區別。用比例解:設需x小時。因為功效(即比值)相等,所以72:6=120:x72x=120×6x=10列算式解:先求工作效率,再求工作時間120÷(72÷6)=120÷12=10(時)(聯系:都是應用關系式。區別:比例,只用到一個關系式,即: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功效;而列算式,要用到兩個關系式,要先求功效,再求時間。)

          三、練習拓展在對此題充分交流后,簡單總結,然后進行一個綜合的小練習。練習過程中,教師針對個別學生答疑。習題設計原則:

          1、不能簡單重復新課學習中的習題,要避免簡單機械重復的無效勞動。

          2、既要重視有針對性的單項練習,也要注意綜合性的練習,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挑戰性。

          3、在內容和要求上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整理與復習課的學習中獲得不同的創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試題如下:(部分學生由于答題能力問題可能不能答完,可作為家庭作業完成)教學效果預測這節課,我本著精心鉆研教材,把握好新課程的理念,認真做好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讓學生能把要整理與復習的內容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和理解方式對已激活的知識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并在頭腦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并將重新組織的知識牢記下來。

          這樣一來,對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提高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都將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說課到此,敬請多提寶貴意見。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的認識部分,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初步感性認識了圓柱,能夠辨認圓柱物體。在學習了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基礎上,本課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形體——圓柱。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了解,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

          2、懂得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形狀,理解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

          3、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懂得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形狀,理解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三、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將采用觀察法,從直觀實物入手,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用實踐操作法,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學方法實施,學生在學習中將會自主探究,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認識圓柱

          四、說教學過程

          為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課前,我讓大家在生活中尋找圓柱,你們找到了嗎?誰愿意來說一說。同學生紛紛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圓柱體(茶杯、藥瓶、鉛筆、柱子。。。。。。)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呀!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

          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聯系生活,說說所見到的圓柱物體,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自主學習、初步認識,我采用學生自學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帶的圓柱自學課本第18頁的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1)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有什么特點?叫做什么?

         。2)什么是圓柱的高?它有什么特點?

         。3)什么是圓柱的側面?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匯報整理并板書:

          兩個相等的圓面是圓柱的底面;

          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圓柱有無數條高。

          學生結合自己手中的實物閱讀課本,初步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建立底面、高及側面的概念,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圓柱的認識。

          3、引導參與,深入探究

         。1)、探究圓柱兩個底面相等:學生通過操作后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說法: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結合一年級對于圓柱的認識及直觀操作,能夠較準確的得出圓柱兩底面面積相等的結論。

         。2)、探究圓柱有無數條高: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證明圓柱的高相等的。(學生可能通過測量或利用平行兩個底面間距離相等進行證明)然后通過出示課件的演示說明高有無數條。

          (3)探究圓柱側面展開圖:

          A、猜一猜:如果把圓柱的側面展開,會得到什么形狀的圖形?此環節讓學生先猜想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么形狀,培養學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B、剪一剪:學生動手把圓柱側面剪開后展開,看能得到什么圖形?此環節我沒有強調讓學生沿高剪開,而是放手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動手剪,大部分同學展開后得到的是長方形,也有些同學說是平行四邊形或正方形,我及時給予肯定,并讓其說說是怎樣剪的。并引導學生發現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的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樣學生通過親歷立體圖形與其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逐步建立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系,進一步發展了空間觀念。

          C、論一論:接著讓學生兩人一小組觀察、討論展開后得到的圖形與圓柱有什么關系?巡視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有的用測量計算的方法等,學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圓柱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與圓柱底面周長相等,寬與圓柱的高相等。如果側面展開后得到的是正方形,那么圓柱的高與底面周長是相等的。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動,對圓柱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在空間觀念、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4、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本著思考性、綜合性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系。我設計以下練習:

          (1)、判斷下面哪些是圓柱,并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使學生在不同的擺放方式下,能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這里有一些做圓柱的圓面和長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圓柱?可以做成幾種形狀不同的圓柱?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等于底面周長的知識,體會側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狀的圓柱,對應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變。

          五、課堂檢測

          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六、全課小結

          七、教學反思

          課堂上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實效性。讓學生結合實物閱讀教材進行自學,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議一議”、“剪一剪”等幾個活動連接在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整體。對于“圓柱的高”的教學同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這一環節的處理應再深入一些。上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一下手中圓柱的高。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它的高有無數條,而且知道測量外側的高比較方便,同時也為后面布置的實踐作業奠定了基。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統計活動經驗,提高數據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合理分析,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探究精神。

          二、說學情

          讓學生了解節約用水的用途,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對水資源的缺乏和保護有簡單的了解,并通過實驗統計了解水資源的浪費問題,讓學生學習統計與計算。培養學生動手分析整理數據的能力和節約用水的習慣。

          三、說目標

          1.經歷一個水龍頭一晝夜漏水量測試和以此進行推測的過程,感受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2.經歷節約用水途徑和方法的交流過程,促進節水意識的形成。

          3. 能運用已學知識,解決與節約用水相關的數學問題。

          4. 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重點:節約用水相關問題的統計與計算。

          難點:數據的處理與分析,節約用水相關問題的計算。

          四、說教法、學法

          1、通過創設情境,圍繞節約用水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尋數學,在實踐操作中做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用數學,讓學生意識到節約用水迫在眉睫。

          2、結合西南五省旱災的實際情況,通過課件展示良田干涸、居

          民生活用水困難等畫面,讓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再進一步說出今后生活中應該如何節水。

          3、以學生動手實踐為主線,學生在實踐中觀察、操作、討論,和分析,課前讓學生收集資料并測量一個水龍頭在單位時間的滴水量,課中讓學生計算一時、一日、一年的滴水量,再讓學生分析計算結果,從而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環保教育。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活動

          情境:課件展示太空看地球的地球圖片,觀察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地球表面有很多的水,但是(出示圖片2)淡水資源有2.6%,飲用水資源只有1% 。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實踐課,內容選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寄信活動為素材,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一方面鞏固所學的集合、組合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熟悉、了解、鞏固所學的郵票組合知識,并通過探究,知道如何確定郵資,會寄信。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等活動,培養學生調查能力、搜集處理信息能力和歸納、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本節課的重難點:

          探究如何確定郵資,如何根據信函質量支付郵資。

          二、說教法學法

          1)、 以學生已有經驗導入,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先給學生呈現一些不同的郵票,讓學生了解郵票的相關知識,認識郵票的作用,為后面探索郵票中的數學問題作好鋪墊,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郵票上的圖案了解我國的大好河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充分 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凸現教學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出示國家郵局關于新含郵資的規定,使學生了解信函郵資的一些常識,并說明確定信函資費的兩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還是外埠。第二,信函質量。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引導學生填寫1克——100克的資費表格,確定100克以內的信函所支付的費用,再確定哪些資費可以僅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組合作,設計出一張符合要求(只用3張郵票來支付不超過100克的信函)的郵票面值。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在練習中提升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培養創新意識。

          練習相似類型的習題,如最多用4張郵票支付不超過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郵票外,還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郵票?在練習活動中,先小組合作再獨立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說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1.觀察郵票

          問:你寄過信嗎?見過這些郵票嗎?

          2.說一說。

         。1)上面這些都是普通郵票,你還見過哪些郵票?

          (2)你知道它們各有什么作用嗎?交流后,使學生明白普通郵票面值種類齊全,可適用于各種郵政業務。

          3.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郵票中的數學問題。

          2、組織活動:

          1、出示郵票相關的費用。(課本118頁)

          問:從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本埠的朋友只要貼0.80元的郵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給外埠的朋友要貼1.20元的郵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樣貼郵票?

          (1)學生觀察表中數據,計算出所需郵資。

          (2)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郵資 1.20元,40g,的信函,郵資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計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郵資是3.60元.。

          4.如果郵寄不超過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貼3張郵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郵票能滿足需要嗎?如果不能,請你再設計一張郵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article/

          ( 1 )不超過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郵資?

          學生說一說各種可能的資費。引導列表描述。(課本119頁)

         。2 )只用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可支付的資費是多少?

          一張 :80分1.2元

          兩張: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張: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認為可以讀者設計一張多少面值的郵票? 學生自行設計各種面值的郵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郵票能滿足需要。

          3、布置作業:

          如果想最多只用4種面值的郵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過硬,400g的信函的資費,除了80分和1.2元兩種面值,你認為還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郵票?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一)圓錐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的最后一個教學單元中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這三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圍成的最基本的立體圖形。由研究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體積擴展到研究圓錐的體積,這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內容。

          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和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內容,不僅有利于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系、提高幾何體知識掌握水平,為學習初中幾何打下基礎,同時提高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2、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理解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體積間的倍數關系。

          關鍵:組織學生動手做實驗,引導學生動腦、動手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二、說教法

          以談話法、實驗法為主,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為輔,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小學階段學習的幾何知識是直觀幾何。小學生學習幾何知識不是嚴格的論證,而主要是通過觀察、操作。根據課題的特點,主要采取讓學生做實驗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主要引導學生做了三個實驗。一是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強調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這個必要條件;二是做在圓錐中倒的實驗,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三是做在小圓錐里裝滿沙土往大圓柱中倒的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的倍數關系,搞清了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計算公式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學重點。

          三、說學法

          1、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自己做,學生能想的盡量讓學生自己想,學生不能想的,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想,學生能說的盡量讓學生自己說。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圍繞著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之中。

          2、學生學習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時,通過自己操作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小結、推導出圓錐的計算公式,從而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探索新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課題

          1、讓學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圓柱體,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1)已知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它的體積?(2)已知底面半徑、直徑或周長又怎樣求它的體積?

          這樣,學生可以利用遷移規律,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

          2、讓學生自己找出圓錐體,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時引出課題:圓錐的體積

          (二)講授新知

          1、(1)引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想:圓錐的體積也能轉化成學過的體積來計算嗎?轉化成哪種形體最合適?

          (2)教學圓錐體積公式

          首先,學生帶著如下三個問題自學課文,(電腦出示):(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2)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結論?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學生操作實驗,先讓學生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再讓學生做在圓錐中裝滿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倒和在圓柱中裝滿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圓錐中倒的實驗,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滿。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3倍。

          第三、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歸納,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 1/3Sh。

          第四、讓學生做在小圓錐里裝滿沙土往大圓柱中倒的實驗,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滿。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才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

          第五、師生小結: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練習:

          填空:(口答)(電腦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15立方厘米,圓柱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如果圓柱的體積是a立方厘米,圓錐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2、教學應用體積公式計算體積(電腦出示題目)

          提高學習效率,掌握學習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六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的針對性很強,希望同學和老師都能夠合理的使用!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正比例與反比例》的最后一節新授課《比例尺》。這部分知識是在六年級上學期學過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比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于比例尺的知識,學生并不陌生,生活經驗比較豐富,如地圖上的比例尺等。盡管如此,比例尺的應用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教材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房屋平面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應用。教材在出示了房屋平面圖后,結合平面圖讓學生思考幾個問題。在問題的討論中學生將了解比例尺的含義及比例尺應用的相關問題。學生對于比例尺的知識雖不難理解,但是在具體的計算時,還是可能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教學時,不能把比例尺僅僅作為一個知識點讓學生記憶背誦,而要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鼓勵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經過反復思考,我這樣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比例尺;能根據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中的兩個量求第三量。

          2、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3、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以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分為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拓展運用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疑自探

          這一環節共三個步驟: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堂伊始,在學生畫出一個長8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后,再請學生畫出長8米,寬5米的教室地面來。此時會有學生會發出質疑:哪有那么大的本子?不夠畫怎么辦?繼而,引發學生思考,利用前面所學的知識----圖形的放縮,把教室的長和寬都縮小一定的倍數在紙上表示出來。此時,學生的想法與笑笑不謀而合,課件出示笑笑家的平面圖,引導學生發現圖中的比例尺,從而引出課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在解決問題中的障礙,體會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同時為理解比例尺的作用做好鋪墊。

          2、發散提問,形成提綱

          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針對課題直接質疑。學生會提出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什么作用等問題。然后出示這樣的自探提綱: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2)你還在哪里看到過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3)我發現比例尺不是一般的尺,而是一個(數學名詞)表示與的。

          這一提綱能夠指導學生有步驟,層層深入的探究解讀比例尺,從而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3、自主探究,巡視指導

          提綱出示后,學生依據提綱,利用教材及搜集的比例尺,進行自主探究。

          第二環節解疑合探

          這一環節,我們要通過交流自探情況,來進一步理解比例尺,并能夠簡單的應用。分為三個步驟:

          1、聯系實際,解讀比例尺。

          對于教材中比例尺1:100的理解,我會結合學生的匯報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除了教材中提示的圖上1厘米長的線段表示實際100厘米,還可以這樣理解: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倍;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1:100。這樣,不僅活躍學生的思維,還為后面利用比例尺解決問題拓展思路。

          理解了比例尺1:100,學生匯報搜集到的比例尺,便能夠多角度解讀,對比例尺的理解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2、類比推敲,明確意義

          有了前面大量的實例,在類比中,學生不難發現,比例尺不是一般的尺,而是一個比,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得出公式: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3、簡單應用,解決問題

          出示教材中的題目:量一量平面圖中笑笑臥室的長和寬是( )厘米。計算實際的長和寬,再求實際面積是( )平方米。

          此題是比例尺的簡單應用,學生雖然可以口算解決,但也不可簡單帶過,匯報時要請學生說清算理。這也是對學生對于比例尺理解程度的檢驗。

          第三環節質疑再探

          在這一環節,我這樣引導:通過學習,關于比例尺你還有未解決的疑問嗎?或者又產生了什么新的疑問?讓學生針對所學知識,再提出新的更高層次的疑難問題,誘發學生深入探究。

          學生質疑的問題,有可能還是本節課學習目標的范疇,只是從不同側面去提,這時讓其他學生回答,實際上是起到了深化學習目標的作用。學生質疑的問題,有可能超出書本知識,但教師還應先讓其他學生思考解答,提出種種不同的解決辦法,然后教師再解答。

          若學生無疑可質,我會引導學生再次觀察這些比例尺,他們有什么特點,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比例尺的前項都是1,那么是否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項都是1呢?其實不然,我會揭示這些比例尺都用于將實際距離縮小繪制成圖,是縮小比例尺,一般前項為1。其實,在精密零件圖紙上的比例尺,一般都寫成后項是1的比,表示把實際長度擴大為原來的若干倍以后畫在圖紙上。我們叫它放大比例尺。

          第四環節拓展運用

          這一環節共設計四道題目。

          1、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此題為訓練學生通過測量、計算等活動,解決已知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實際距離的問題。)

          此題有多種算法,匯報中引導學生說明每種算法的依據。

          算法一:比例尺1:100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所以,可以用圖上的長和寬分別除以,求出實際的長和寬,再求出實際面積。

          算法二:比例尺1:100還可以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倍,所以,可以用圖上的長和寬分別乘上100,求出實際的長和寬,再求出實際面積。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這樣的題目往往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先求出圖上的面積為54平方厘米,再乘100求出實際面積5400平方厘米,得到的結果便成了0.54平方米。這一錯例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誤區究竟在哪里。通過共同討論,明確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不能誤解為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

          2、在父母臥室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上標出來。

          3、解決課堂伊始的問題:借助一個比例尺畫出教室的地面,學生自行擬定比例尺畫圖。(這兩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測量,計算、繪圖等活動,運用比例尺解決問題。)

          4、學生擬題訓練。引導學生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嘗試編題并解答,如果學生所編習題達不到學習目標的要求,我則要進行必要的補充。

          接著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反思、歸納及自我評價。向學生展示幾張漂亮的房型圖,布置這樣的實踐作業:繪制自己家的房型圖。促使學生饒有興趣的將本節課的知識延伸至課外。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曾說過:在數學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么,而是我們怎么知道什么。這節課我本著“充分預設,關注生成”的態度,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自主的探究,解決數學問題,獲取數學經驗。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好玩”的第二課時,它屬于“拓撲學”的內容。這個內容對老師來說不是個好組織的內容,但對學生來說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等特點,因此教科書將此內容安排為“數學好玩”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感受數學的無窮魅力,拓展數學視野,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在一般紙環與莫比烏斯帶相比較的過程中,設計了一系列操作實踐活動,突破重點和難點:

          首先在第一個環節,教材呈現處于紙條一面小螞蟻在不能越過紙條邊緣又想吃到另一面的面包這個童話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它到底能不能吃到面包呢?” 這是小螞蟻的困惑,它突出一個“趣”!

          在第二個環節“做一做 想一想”中,是讓學生學習制作莫比烏斯帶,并初步體會莫比烏斯帶的特征,這個環節是讓學生在制作中體會,重在一個“扭”!

          而在第三個環節取點涂色活動中,采用一般紙環和神奇紙環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在分別給兩個紙環涂色的過程中,發現不同,從而體會神奇紙環實際上“只有一個面”。

          最后一個活動“剪莫比烏斯帶”,在活動中發現莫比烏斯帶“沿著中間的一條線剪開后,不是形成兩個紙環,而是成了一個大的紙環”,從而體會莫比烏斯帶的“奇”與“妙”!

          二、改變原由:

         。ㄒ唬┱n本的“螞蟻困惑”的情境雖然有趣,但螞蟻不越過邊緣的假設卻難以讓學生接受。同時螞蟻的活動與困惑也不方便演示與觀察,這些都阻礙了學生對神奇的感悟;

         。ǘ┝昙墝W生的思維特點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的邏輯思維有所成熟,他們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及伸張正義的責任感。

          三、設計思路: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尊重教材 “奇”“趣”“妙”的基礎上,改變了主題情境,以 “聰明的捕快”的故事來引入,這樣既方便演示、操作、觀察、思考,直觀展示紙圈的神奇,同時激發學生的正義感。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多方位的實踐如看一看、畫一畫、摸一摸、做一做、剪一剪、議一議的活動,去領略莫比烏斯帶的神奇,此外,在課堂的第四大環節,我增加了欣賞環節,通過大量的莫比烏斯帶的應用圖片與剪紙視頻的欣賞,讓學生直觀感受莫比烏斯帶作用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數學既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因為這是一節數學活動課,所有的學習都是在老師的示范演練與學生的操作實踐中完成的。而操作實踐最容易造成“一動就亂”的局面,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

          (1)操作之前,問題來引領。在每一個操作活動之前,我都會呈現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從而使操作有目的、有方向。

          (2)操作之中,調控是重點。為了讓課堂緊湊,活動有效,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活動,組內合作、組間競賽,在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感受知識的應用,在合作與比賽中增強凝聚力,提升學習趣味性。

         。3)操作之后,反思是關鍵。每一次的操作,每一個活動之后,都有或者是老師的總結、或者是學生實踐后的結論,讓學生感受到活動的意義。

          那么這樣的活動學生喜歡,所以他們會樂于用心學,也會樂于認真做。

          四、教學目標:

         。1)體會、理解莫比烏斯帶的特征,會制作莫比烏斯帶;

          (2)在看一看、描一描、做一做、剪一剪、議一議中,直觀感受莫比烏斯帶的神奇以及它的作用。

         。3)在數學活動中經歷猜想與探索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他們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五、教學重點:

          認識莫比烏斯帶,會制作莫比烏斯帶,體會理解莫比烏斯帶的特征;

          六、 教學難點:

          體會、理解莫比烏斯帶的特征。

          七、教具、學具:

          紙條、剪刀、膠水、彩筆等。

          八、教學過程

         。ㄒ唬、故事引入,設疑激趣

          師講述故事《聰明的捕快》

          提出疑問: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設計意圖】:以趣味性的故事引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

          (二)、深度體驗,探究新知

          師直觀演示捕快手中的紙圈,生代表上臺模擬,全班觀察思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直觀感知,初步解疑

         。1)設疑:明明是兩個紙圈上的字怎么就跑到一起去了呢?這真是一個神奇的紙圈。(板書:神奇的 圈)

         。2)演示:師演示普通紙圈圍法,感知普通紙圈兩個面上的字不能“跑”到一起;

         。3)展示:師展示神奇紙圈圍法,明白神奇紙圈兩個面上的字“跑”到一起

          (4)質疑:普通紙圈變為神奇紙圈哪一步最為關鍵?

         。5)結論:將紙條一端不動,另一端翻轉180度,然后再用膠水將兩端粘牢。(板書:翻轉180度)

          (6)師再次演示圍法,強化感知。

          【設計意圖】:標準倡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本環節圍繞神奇的紙圈展開,讓學生經歷質疑、嘗試、觀察等多種學習過程,感受莫比烏斯圈的制作方法!

          2.動手實踐,體驗特征

         。1)制作:生獨立制作一個普通紙圈和一個神奇紙圈;

          (2)對比發現:

          面的特征:

          普通紙圈有幾個面?看一看,摸一摸;

          根據生回答板書:兩個面

          神奇紙圈有幾個面?再看一看,摸一摸;

          根據生回答板書:一個面

          邊的特征:

          普通紙圈有幾條邊?看一看,摸一摸;

          根據生回答板書:兩條邊;

          神奇紙圈有幾條邊?看一看,摸一摸;

          根據生回答板書:一條邊;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在制作普通紙圈及神奇紙圈的過程中,以及在其后的對比發現中深化了對莫比烏斯圈神奇之處的理解。

          3.問題解決,升華新知

          師出示問題:縣官要求執事官一筆將一張紙條涂黑,同時不能翻過紙條的邊緣,不然就要將他關押。現在你能將這個難題解開嗎?

          師與一生合作演示;

          生獨立試一試,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師作小結:這再次驗證了這條神奇的紙圈只有一條邊一個面。(作重點記號)

          4.介紹莫比烏斯帶的由來(板書:莫比烏斯)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縣官設置的難題,讓學生更加深刻領會莫比烏斯帶只有一個面的本質特征,體會到知識價值的同時,收獲學習的成就感,也增強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ㄈ、拓展研究,見證神奇

          動手剪一剪,感受“怪圈”的“怪”

          課件出示:取兩張紙條,每張長方形紙條中間畫一條虛線,再分別做成一個普通紙圈和一個莫比烏斯圈,用剪刀沿著虛線剪開,你有什么發現?

         。1)獨立畫一畫,做一做,再剪一剪;

         。2)小組交流欣賞作品

          師小結:莫比烏斯圈真的很神奇。

          視頻欣賞,感知“怪圈”神奇

          播放“莫比烏斯帶”不同剪法視頻,深入感知它的神奇,激發學生好奇心及學習探究欲望。

          【設計意圖】:從自己制作,到欣賞視頻,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比較、驗證、思考、發現,直觀感受“莫比烏斯帶”的神奇,拓展了數學思維。

          (四)、生活應用,感知數學魅力

          莫比烏斯帶不僅好玩有趣,而且還被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請大家一起欣賞:

          過山車:有些過山車的軌道采用的就是莫比烏斯原理;

          莫比烏斯爬梯:可以循環攀爬,真是鍛煉身體的好地方;

          機器傳送帶:利用莫比烏斯原理做成的傳送帶降低損耗;

          各類建筑上的應用

          【設計意圖】:多個“莫比烏斯帶”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它的作用,深刻體會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探求數學知識的欲望。

          (五)、課后實踐作業

          畫出一張長方形紙條的三等分線,將它做成莫比烏斯帶,再沿著它的三等分線剪一剪。你有什么發現?再試著沿著紙條的四等分線畫一畫,剪一剪。

          【設計意圖】:課堂是知識的起點而不是結束,讓學生課后繼續通過操作,進一步發現莫比烏斯帶的奇妙,激發他們探究的意識,追尋知識的奧妙。

         。鍟O計

          神奇的莫比烏斯圈

          兩個面 一個面

          兩條邊 一條邊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06-11

        六年級下冊數學思考說課稿11-04

        數學下冊打電話說課稿06-30

        數學下冊《統計》說課稿的內容04-09

        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說課稿11-18

        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說課稿06-27

        六年級下冊小學數學說課稿范文06-30

        六年級數學下冊解比例說課稿06-24

        六年級數學下冊《抽屜原理》說課稿04-17

        數學圓錐的體積六年級下冊說課稿06-2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