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2-05 12:21:43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簡單的分析: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上冊第68頁《軸對稱圖形對稱》。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對稱的現象并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編寫時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呈現的教學內容是通過蝴蝶、蜻蜓、樹葉、臉譜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引出對稱的概念,為了能幫助學生順利理解軸對稱現象,找準并會畫對稱軸。

          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把原教材進行靈活的調整,力求體現新知識的層次與深度,將主題圖蝴蝶、臉譜等圖案揉合貫穿于每個環節中。依據從具體到抽像的認知規律,以及兒童心理特征,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實物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判斷出哪些東西是對稱的,并能找出它們的對稱軸,學會畫對稱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觀察,比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3、情感目標:通過情境畫面的引入,滲透愛國教育和審美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感受到對稱的美,學會欣賞數學美。

          4、評價目標:用評價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建立自信。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對稱。

          接下來說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比較積極但不穩定。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數學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機結合,缺乏有序性和準確性。針對這種情況,我注重豐富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認知,聯系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景,采用: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操作發現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獲得知識。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觀察發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議一議,剪一剪,折一折,說一說,畫一畫,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動中感知對稱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一、實際操作,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

          師:孩子們,老師這里有剪刀、彩紙和筆,我能用他們給大家帶來新的朋友,大家想知道他是誰嗎?請大家稍等一會兒,老師就把他請出來。

          師:大家看,他來了。(把小女孩打開)猜猜他是誰?(小女孩)

          師:我再請來一位好朋友(剪熱帶魚),看(貼在黑板上)。老師這還有幾個這樣的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你知道老師剪出的這些朋友形狀有什么特點嗎?

          師:我們怎么知道他的兩邊是不是一樣呢?(生可能答:將圖形對折。)

          師:看前面,能看到另一面嗎?反過來這面呢?這兩邊哪一邊也不多,哪一邊也不少,這就說明這兩邊是完全重合的,我們就說這兩邊是對稱的。像這樣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圖形,就叫做軸對稱圖形。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軸對稱圖形的世界,來認識軸對稱圖形。

          二、動手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

          師:老師看出來了,大家都躍躍欲試,也想來剪一剪。老師就給大家一個機會,讓你們也剪一個軸對稱圖形。不過動手之前,請同學們先來想一想,你打算剪一個什么樣的軸對稱圖形?你想用什么方法來剪呢?(生思考)

          師:很多同學都想出了自己的方法,誰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呢?

          師:對,要先畫下來整個圖形嗎?

          生:要先畫下來圖形的一半。

          師:老師的想法也和大家的一樣。我們要剪花街先畫下滑的一半,要剪樹葉就畫下樹葉的一半。我們看誰剪的軸對稱圖形最與眾不同,速度還很快。如果你剪得很認真,老師就獎勵你一顆五角星。準備好了嗎?好,現在開始。

         。ㄉ鷦邮旨簦瑤熯呇惨曋笇н叞l五角星。)

          師:老師看到了,許多同學都剪好了。那你怎么樣讓大家知道你剪得是軸對稱圖形呢?

          生:可能答:把它對折一下,看看他的兩邊是不是完全重合。

          師:說得好,現在就讓我們同桌互相檢驗一下看看他剪得是不是對稱圖形。如果不是,請幫他修改一下。(同桌間互相檢驗)

          展示生成資源:

          師:好,F在我們每個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個美麗的軸對稱圖形了,把你的作品先露一半讓大家想想可能是什么圖形?再全部展開貼在黑板上。

          師:同學們的手可真巧,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剪出這么多各式各樣漂亮的軸對稱圖形,老師真為您們感到驕傲。你最喜歡哪一個軸對稱圖形呢?

          師:老師也很喜歡這些軸對稱圖形。同學們,雖然你們剪得軸對稱圖形的形狀不一樣,但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找到了嗎?

          師:這條折痕是一條什么樣的線?

          生:是直直的線。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那么這條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直的線就是這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師:請同學們看一看(教師板演畫對稱軸的過程),畫對稱很軸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畫直。

          師:你說得很對,想要畫直,就要用到什么呀?

          生:直尺。

          師:非常好。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嗎?

          生:要化成虛線。

          師:對。同學們再來看看它的上下兩邊,因為對稱軸是經過折痕的直直的線,我們畫的時候還要再出點頭,F在老師把我剛剪得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畫下來。請你幫老師看一下,老師畫得對嗎不對。(師范畫用動作提示學生要用尺)

          師:同學們,你們的表現真是太棒了。有幾個小圖形知道你們表現得這出色,也想來祝賀你們呢?快從信封里把他們請出來吧,擺到桌子上。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他們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是。

          師:剛才我們是用眼睛觀察的方法判斷的,雖然這種方法很快,也很直觀,但不一定很準確。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檢驗呢?

          生:對著的方法來檢驗。

          師:那我們快動手檢驗一下吧。(生動手操作)

          師:好,讓我們分別來看一看。蜻蜓(課件演示對折過程),是軸對稱圖形嗎?

          師:那就請你把它放回信封里。依次對蝴蝶、臉譜和樹葉進行驗證。

          師:老師很高興大家很快就放好了。除了我們剛才看到的這些,在生活中,還有好多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呢。你能舉例子嗎?

          師:正方形、長方形是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

          師:誰還能舉例子。(生回答)

          師:同學們,你們能舉出這么多例子,說明你們平時都是善于觀察的好孩子。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判斷下圖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并畫出對稱軸。(學生獨立完成)

         。◣熡脤嵨锿队罢故疽簧拇鸢福┠愕拇鸢负退囊粯訂?

          師:那我們畫的時候要注意把它畫正。

          師:請同學們看一看。它可不止有一條對稱軸呢?請仔細看看。(學生觀察)

          師:你可以用老師剛才獎勵你的五角星動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找到五角星的幾條對稱軸,都在哪里。也可以同桌之間合作尋找。(動手操作)

          師:請你用手勢表示一下你找到了幾條對稱軸?還有同學到了5條對稱軸。(課件演示)

          師:通過找五角星的對稱軸,你有什么發現嗎?

          師:有的軸對稱圖形不止一條對稱軸。他可能左右對稱,也可能是上下對稱,也有可能是斜著對稱。所以我們判斷軸對稱圖形或對稱軸時,可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各種情況都要考慮到。

          師:為什么大家都沒有給1畫對稱軸呢?

          2、找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對稱軸。

          3、師:看來同學們已經和軸對稱圖形交上好朋友了。下面做咱們來做一個猜字游戲。師:同學們真聰明,為了獎勵大家,最后來欣賞一下美麗軸對稱圖形。

          4、欣賞軸對稱圖形

          四、課堂小結: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希望你們能用發現美的眼睛在大千世界里發現更多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2

          結合實際 用活教材: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教材中的“捐書活動”設計成“射氣球活動”,并創設了小豬和小狗在動物樂園進行射氣球比賽的情境,從整體上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二、自主學習 探求方法

          三、鞏固新知 拓展思維

          四、暢談收獲,歸納總結

          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開課伊始,我用課件為學生演示動畫,并結合演示創設這樣的情境:你們玩過射氣球的游戲嗎?今天,我們一起到動物樂園去參加小動物們的射氣球比賽。接著演示小豬和小狗的比賽過程,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然后分別說出小豬和小狗在三次射氣球比賽中分別得了多少分。學生回答后,將這些數據生成統計表,接下來讓學生觀察小豬和小狗得分統計表,說說從統計表中了解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我有這樣的預設,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是一步加法計算問題,可能是減法計算問題,可能是更復雜的計算問題。

          這時候教師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恰當的進行引導,使學生提出加法問題。

          這樣的設計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經歷數據產生的過程,為提出問題奠定基礎。

          第二環節 自主學習 探求方法

          這一環節是全課的關鍵環節,突出重點解決難點都是在這個環節中完成,所以我精心設計了體驗估算,嘗試計算,交流算法這幾個小環節。

          1、體驗估算

          我設計了這樣的引言: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能提出這么多數學問題,那么小豬和小狗在射氣球比賽中誰能贏呢?讓我們先來估計一下,想好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中交流一下,然后每組再選一名代表發言。

          學生的估計方法不可能一樣,我有這樣的預計:他們可能這樣估計(小豬在比賽中贏了2局多11分,輸的那局只輸了3分,所以小豬贏了)用的是比較相差數法。還可能這樣估計(把104,95看成100,就是100+100+118 ,把102,98看成100,就是100+100+109,所以小豬贏了)用的是求近似數法。

          這樣的設計為學生創設了說的氛圍,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2 嘗試計算

          首先是談話切入:同學們都估計出小豬在射氣球比賽中獲得勝利,這個估計的結果到底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來算一算,課件出示小豬射氣球分數的統計表,問:小豬三次射氣球一共得了多少分?你會列算式嗎?學生會列出算式118+104+95,這時接著問,這道算式你會算嗎?讓學生趕快拿出練習紙算一算,把自己的計算方法在小組中交流。

          我這樣的設計是讓學生體會計算的必要性,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

          3算法交流

          學生在計算時,我要注意巡視指導,對學生的計算方法要了解,以便請用典型方法計算的同學到黑板上板演計算方法,同時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我預設可能出現的計算方法有豎式法(學生板演講解這種方法時,要明確豎式計算應注意的問題,相同數位對齊,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如果學生對連加理解不好,我用方塊圖幫助學生理解。)口算法,脫式法。學生板演計算方法時也要按這類書寫,這樣便于區分比較,如果學生的計算方法很單一,我就用啟發式的語言引導他們探索出更多的計算方法。

          接下了我說了這樣的過渡語:“你們真是太了不起了,探索出這么多計算方法,在這些計算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計算方法呢?為什么?”學生就會說出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和原因。

          這個環節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嘗試計算的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化,使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

          第三環節 鞏固新知 拓展思維

          首先是鞏固新知

          課件出示小狗射氣球得分統計表,求小狗三次射氣球一共得了多少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這是一道基本的計算題目,學生能根據剛才所學內容快速準確的計算出正確結果。兩次計算的結果證明和我們估計的一樣,小豬獲得比賽的勝利。

          如果在計算中有同學這樣做109+(102+98),一定要請他說一說為什么這樣計算,是怎么想的?如果沒有同學這樣計算,我就引導學生動腦筋想一想,有沒有更簡便的計算方法,引出上面的算式。

          這樣的設計鞏固了學生對連加法計算方法的掌握,同時又向學生滲透了“湊整”的簡算意識。

          接下來是拓展延伸

          我用課件創設了小猴挑戰,宴請賓朋,買巧克力的情境,完成一組練習題的內容。首先是小猴子挑戰,小猴子想請同學們幫他想一想怎樣射氣球才能戰勝小豬取得勝利呢?學生可能很快就用估算的方法說出答案,教師給予肯定后讓學生列豎式計算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對不對,并在小組中交流,驗明正誤。然后讓學生匯報小猴子怎樣射氣球,得了多少分取得的勝利。因為答案有很多個,這時正好理解小猴子“至少”打哪三個氣球才能獲勝和最多得了多少分?

          接下來是宴請賓朋,小猴子在同學們的幫助下獲得了勝利,他想在動物樂園召開盛大的慶功會,還邀請了很多嘉賓,他想請同學們幫他想想,要為這些嘉賓準備多少座位呢?我用了207,219,95這三個數字,目的就是讓學生注意連續進位加滿十進一。

          最后是買巧克力,小猴子還要準備一些巧克力招待嘉賓,他到超市一看,巧克力一共有三類,他想請同學們幫他想想應該怎么買巧克力?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這樣一組練習題的設計,從情境上和前面的教學情境緊密聯系,鞏固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四環節 暢談收獲 歸納總結

          在這個環節,讓學生自由發言,說一說這自己的收獲,可以說知識上的收獲,可以說情感上的收獲,可以說學習方法態度上的收獲,這樣的設計重視了知識的反饋,給學生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

          以上便是我對《射氣球活動》的粗淺理解,當然,課堂永遠是動態生成的,在教學中,我會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我的教學設計,使我們的課堂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讓每一個個性生命在數學課堂上因我們而精彩!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節內容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通過讓學生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并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說學生

          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首先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模式二中本課的相關課程資源,對教材進行了靈活處理,創設了挑戰數學廣角的情境,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滲透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現規律。其次,我關注師生合作,促進交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活躍學生的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比較、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初步培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數學、探索數學的濃厚興趣。

          學習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學習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四、說資源

          資源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等

          五、說教法、學法設計

          教法、學法設計: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

          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游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

          六、教學程序

          1、通過課件出示數學廣角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提示密碼信息:密碼是由1和2組成的兩位數,讓學生說一說 (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按一定的規律進行。如先放十位上的2,再放個位上的1組成21,接下來把原來個位上的1放在十位上,把原來十位上的2放到個位上,數位交換一下就變成另外一個數12等等。)

          3、進一步探究排列方法

          課件出示題目用數字卡片1、2、3可以組成哪些兩位數,請同桌同學互相合作,一個小朋友擺卡片,每擺好一個另一個人就在答題紙上把擺的數記錄下來。(同桌合作)

          學生活動時,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活動。(學生所寫的個數可能不一樣,有多有少,首先,找幾份重復的或個數少的展示。)

          問:哪組同學說一說你們寫出的兩位數跟他們的有什么不一樣?(有學生說他可能漏了,也有學生說他重復了)再引導:要想做到既不重復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個小組愿意來匯報?(有學生說先位置調換,也會有學生說固定十位或個位。)

          問:你們覺得他們的方法好嗎?

          師用學生說的方法擺給學生看

          師一邊小結一遍用課件展示:看來我們在排列數的時候,要想既不重復也不漏掉,就必須要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

          質疑:那誰是密碼呢?(點擊課件驗證)

          4、感知“組合數”的方法

          課件展示活動一:

          握手游戲

          (課件展示)如果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個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學生活動):現在請同學們以3人為一小組為單位,每兩人握一次手,一遍握一邊數,看3個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5、進一步加深對組合的理解

          師引導:我們班每個同學都很聰明,只要每個人都認真觀察,開動腦筋,沒有難題可以難倒大家!剛才大家的表現太棒了,數學廣角決定給大家頒獎。我們一起去領獎吧!(出示課件)兩套衣服

          你們喜歡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這些衣服一共有幾種穿法?把這些衣服用序號代替,在作業本上連一連吧!

          生動手連一連,匯報結果

          6、效果測評,反饋信息

          練習一(課件展示)快看,喜羊羊親自來給大家頒獎呢,他是羊村里最聰明,最愛動腦的羊哦,他給大家帶來什么禮物了呢?

          (課件展示)一個練習本

          出示問題(買一個練習本5角錢,有幾種付法呢?)

          出示1個5角,2個2角,5個1角的圖片

          每4人1個小組說一說吧!生匯報

          課件展示4種付錢方法

          練習二(課件出示)用數字卡片5、0、2、6可以擺出哪些兩位數呢?動手寫一寫

          提示:注意寫的時候要按順序寫,才能不遺漏不重復!

          師:能擺出幾個呢?指生回答

          課件出示結果,擺出12個數字讓學生觀察

          學生發現05、02、06不是兩位數。強調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有序排列方法的掌握,也幫助理解兩位數的特征)

          7、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游玩了哪里?對!數學廣角。今天的數學廣角有趣嗎,你有什么感受和收獲?(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收獲)。

          師小結: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數學知識,我們要仔細的觀察,認真思考,就能體驗到數學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教學內容:教科書94、95頁上的內容

          2、教材分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1個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本冊教材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和上一冊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每一格代表2個單位或者多個單位。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二、說教法

          1、多媒體設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計算機這一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實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通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數據,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后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1、收集數據

          (1)我給學生提供了學生喜歡的動物卡片,要求學生記錄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學會統計喜歡每種動物的學生數,并教給學生簡單的整理數據的方法。

          (2)根據喜歡動物的學生數,制成統計圖。目的是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感知格子不夠時,發生了矛盾怎么辦?

          2、學習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

          3、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練習:

         。1)課件出示P96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完成統計圖。

          (2)、完成。P97第2題,天氣情況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課件出示晴天、多云、陰天、雨天、雪天的氣象標記。)這幾種氣象標記誰認識?說給大家聽一聽。再學生完成統計圖。

          五、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卡通素材引入新知,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賦予抽象的教學知識于豐富的現實背景,學生玩得開心,學得舒心。數學課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真正達到了"寓教于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平移與旋轉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何現象。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

          二、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于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

          三、說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了解圖形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

          數學思考:

          在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目標:

          能積極參與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對身邊平移和旋轉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能判斷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

          難點:

          1、對沒有旋轉到一周的物體的判斷,如蕩秋千等。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點。

          五、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游樂園主題圖及各種游樂項目運動現象的部分圖等。

          學具:

          學生學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學方式與方法

          1、探究式師生互動學習方式

          2、觀察法與分析法

          七、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安排了六個層次,分別是玩一玩、學一學、說一說、畫一畫、做一做、練一練: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與旋轉運動現象

          我是這樣引入的: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到公園去玩一玩,(出示主題圖),哇,你發現了什么?(通過教師夸張的語言將學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體:旋轉椅、纜車、摩天輪、蹺蹺板、滑滑梯等。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它們是怎樣在動,并讓學生動起手來比一比,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進行分類,一類旋轉,一類平移,初步感知旋轉和平移現象。)

         。ǘ⿲W一學——分析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特征

          (課件出示旋轉動畫和平移動畫)讓學生說說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讓學生通過實物的再次觀察抽象出:旋轉就是圍繞著一個中心轉動,運動方向發生改變。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改變。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

         。ㄈ┱f一說——例舉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找出旋轉與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讓學生列舉在生活中見到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說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例如:電風扇葉子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學生很可能說成風扇葉子是旋轉現象等等。

          列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現象以后,再讓學生眼睛閉上,邊想邊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轉?什么是平移?

         。ㄋ模┊嬕划嫛w驗在方格紙中畫出平移后的物體

          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本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多媒體呈現“螞蟻搬家”游戲來互動學習突出重點,讓學生觀察分析得出:要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先找出一組對應點,再數一數對應點中間有幾格,對應點之間的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格數。

         。ㄎ澹┳鲆蛔觥谧鲋畜w驗平移和旋轉現象

          讓學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學具或自己的身體等做一做旋轉與平移現象。在做的過程中,教師注意觀察,將做的好的點到前面。讓他們表演并說說自己做的是哪種運動現象,下面的學生判斷正確與錯誤,并說說為什么?

          等學生做完以后,教師用一根線栓住一只粉筆旋轉,讓學生判斷,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蕩秋千狀,又問學生,這是什么現象?為什么?緊接著推門問:門的運動屬于什么現象?為什么?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象剛才粉筆運動和門的運動,雖然沒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圍繞中心運動,屬于旋轉運動。然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這樣旋轉的現象。在這里通過老師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難點。

          (六)練一練——解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問題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觀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對。第二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指生說說為什么這樣畫?第三題,下列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自己選擇用符號表示出來,然后指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判斷。第四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用動畫形式集體訂正。第五題作為課堂作業獨立完成。

          八、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現象 平移現象

          圍繞一個中心運動 直直地移動

          方向發生改變 方向不變

          九、本節課要注意的地方:

          1、語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羅嗦,要簡練。

          2、學生很可能要說出一些錯誤的旋轉與平移現象,要注意引導他們運用旋轉與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斷。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0-22頁 教材分析: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百以內的加減法,也為今天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當然本節課的學習也是為了后面進一步學習乘法做鋪墊 教學目標:

          1. 在認識幾個幾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

          2. 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觀察現象,在與加法的比較中體會用乘法寫比較簡便。

          3. 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在認識幾個幾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 教學準備:準備交互式多媒體課件、卡片、實物等,生準備20根小棒。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心里、認知規律特點,我采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同時注重運用觀察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 在學法上準備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一起去看一看歡樂牧場好嗎?出示例1圖片,提問:(1)圖中幾處有小白兔?每處有幾只?一共有幾個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樣算? 板書:2+2+2=6(只)

          (2)圖中幾處有小雞?每處有幾只?一共有幾個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雞,怎樣算? 板書:3+3+3+3+=12(只) (3)老師指著算式提問:

          這兩個算式里加數分別都是幾?是幾個幾相加?是多少?

          (4)小結: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個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連加來算。求小雞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個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個3連加來算。 2.教學“試一試”出示例1圖

          提問:大家看一看橫放的小棒是一組一組放的,大家看看每組有幾根?一共多少組?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樣算? 學生填書,完成“試一試”,集中交流。 3、教學 “試一試”出示例2圖

          (1)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嗎? (板書:2+2+2+2=8) 2+2+2+2=8,表示幾個幾相加,得幾?

          (2)老師說明:4個2相加得8,還可以用乘法計算,寫成2×4=8,像2×4=8這樣的算式,是乘法算式,這個符號(“指×”)叫乘號(板書:乘號),可以這樣寫(示范寫“×”)。

          (4)4個2相加得8,不僅可以寫成2×4=8,還可以寫成4×2=8,誰會讀這個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樣,各部分都是有名稱的,誰先來說說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答老師板書:2 + 2 + 2 + 2 = 8 (加數)(加數)(加數)(加數)(和)

          老師說明:在乘法算式中,等號前面的數叫乘數,等號后面的數叫積。 板書:4 × 2 = 8 (乘數)(乘數)(積)

          同桌同學互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誰能說說2×4=8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5)老師小結:求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就是4個2相加是多少,不僅可以用加法計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計算,可以寫成“2×4=8”或“4×2=8”,讀作:“2乘4”,“4乘2”,等號前面的叫乘數,等號后面的叫積。

          4.教學“試一試”出示例3圖 (1)出示例圖,自己先說說圖意。

          (2)提問:圖中有幾組小雞?每組有幾只雞?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幾個幾相加? (3)學生填書,并寫出一道加法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4)討論;求5個4的和是多少,哪種寫法比較簡便? 5.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3個,擺4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2)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4個,擺3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四.小結、布置作業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7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阜陽市鐵路學校的侯晶晶,從事小學教學工作剛三年,教學經驗不足,加上這次準備的比較倉促,說課的過程中肯定存在著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懇請在座的各位批評指正。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上冊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六課時------《小熊請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說這節課: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設計、說板書設計。

          教材分析:

          《小熊請客》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4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學習了5、2、3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里以“小熊串紅果串請客”這一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自覺經歷用4連加的過程,為編制4的口訣做準備。在推導4的乘法口訣時,采用實踐探索法,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交流總結時,引導學生總結出口訣的特點。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新課程理念出發,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4的乘法口訣,會用已學過的乘法口訣進行口算,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經歷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情感目標:在數學游戲中讓學生體會數學存在于生活中,從而強化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4的乘法口訣的得出與掌握。

          教學難點:

          熟練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并解決實際問題。

          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創設“小熊請客”的情境,通過觀察發現信息,表達信息,并借助乘法意義編制口訣,而且通過“開火車”和“對口令”等多種形式,觀察學生記憶口訣的流暢性和了解口訣記憶的準確程度。同時在教學中,注意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的交互運用,達到發展智力,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我以小熊過生日用紅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導入,然后用大屏幕出示色彩鮮明的主題圖,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上的數學信息,并展示給大家。接著組織學生提出用乘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少個紅果,4串需要多少個紅果,9串需要多少個紅果,等等。同學們真善于提出問題,我相信你們也能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設計使學生一開始就以快樂的心情步入課堂,通過展示數學信息,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做到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設計理念:讓學生從中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樂學、愛學,這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達到的。另外這種方法,也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也能體會到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構建新知,編制4的乘法口訣。

          要想解決剛才同學們提出的數學問題,獨立完成課本20頁的填一填吧,想一想,數一數。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檢查結果是否正確,同時我去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最后請一位同學匯報結果。剛才大家填的速度真快,學的多認真!那能根據我們剛才完成的表格以及編制5,2,3的乘法口訣的方法,編制4的乘法口訣嗎?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編制4的乘法口訣,并完成課本20頁的4的乘法口訣表。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去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對編制口訣有困難的同學及時提示,使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正確編制口訣。最后小組匯報結果。緊接著,我引導學生觀察4的乘法口訣表的特點,有的同學可能會發現:相鄰的兩句口訣之間相差4。這時我拋出“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么辦?引起學生的思考。有的學可能會說20+4=24。之后我通過師生對口令,男女對口令,開火車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熟悉并記憶4的乘法口訣。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對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方法做過多引導,因為學生已經經歷了5,2,3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有了這方面的經驗。學生主要是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這些都體現了數學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教學理念。這樣的教學過程是一個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多次的小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三、隨堂練習,鞏固新知

          我首先設計的是看算式說口訣,這里有10道題,男生女生各說5道,比一比誰說的更好。第二個練習是看口訣說出對應的兩個算式。請位聲音洪亮的同學讀口訣,其余同學對算式。最后我組織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運用4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的實例。生1:一張課桌4條腿,我們組4張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條腿。我們每天上午4節課,每星期5天上課,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節課。生3:教室前面國旗一邊有4個字,兩邊有8個字,“二四得八”。練習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樂于接受,積極參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全課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4的乘法口訣,現在說說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訣。

          生2:我記住了4的口訣。

          生3:我會用4的乘法口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看來大家的收獲還真多!回家以后,請把你們的收獲講給爸爸媽媽聽。

          五、布置作業

          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用4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的問題,請你們再找一找,記在數學日記中,比一比誰的發現最多。這樣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觀察身邊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數學緊密相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對傳統的布置作業的一種補充,是學生樂于接受的作業方式。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義務教育朝鮮族學校數學教科書第四冊第六單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頁第1課時的內容。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以后要學的“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身體來感知。這節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標: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4.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三維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學生能正確讀出測量工具上的數值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采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并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采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設計理念

          教學中,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授課,這樣即便于準備學具,又體現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本課設計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從操作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讓“學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動力,體現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

          四、說教具學具

          為了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依據課堂設計的需要,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袋裝1千克鹽、1臺盤秤、兩包500克的鹽、天平。

          小組準備:一袋1千克的鹽、1千克的水果、1千克的洗衣粉、二分的硬幣、圖釘、扣子等物品。

          五、教學過程

         。ㄒ唬、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100克,火腿腸一根是50克,我的體重是35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有的后面帶:“克”,有的后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2、引出課題:用來表示物品有多重用克和千克做單位,克和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板書:克和千克)

         。〝祵W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學時我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場景——在超市購物,引出質量單位,以此來說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單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ǘ、體驗操作,獲取新知

          1、克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

          (2)用天平稱:一枚二分硬幣重約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說說自己的感受。

         。4)舉幾個生活中大約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圖釘、扣子等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習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習用品,說說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八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大約有多重。

         。2)看標注:一袋鹽重500克。

          (3)教師問:兩袋鹽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

          (5)教師問: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適嗎?

          生答:不合適。

          教師:那應該用那種秤來稱呢?

          生:彈簧秤,臺秤。

         。6)用彈簧秤稱兩袋鹽的重量,得出:1千克。

          板書: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8)稱一稱蘋果,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水果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

          教師和學生共同驗證。

         、1克與1千克比你有什么感覺?(1克非常輕,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遠)對,所以平時我們在稱量輕的物品時一般用克作單位,稱量重的物品時一般用千克作單位。

          3、克和千克的關系

          師出示一袋500克的鹽問:1袋鹽重多少克?重500克。

          兩袋鹽合起來多少克?(1000克)板書1000克

          我們用秤來稱稱看。大家還記得這盤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千克作單位)

          仔細觀察指針,指針指到數字幾?(數字1)那就是幾千克?(就是1千克)板書1千克

          同樣的兩袋鹽,包裝上用克作單位時是1000克,用千克作單位的秤稱時是1千克,那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板書:1千克=1000克)

          師板書用“g”表示克,“kg”表示千克。

          4、認識秤

          師:要知道物品的輕重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秤?

         。ǘ嗝襟w課件出示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

          教師著重給學生介紹一下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師:同學們都沒見過天平,下面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天平。(介紹天平的組成、用法)

          師:同學們的數學課本有多重?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用天平來稱一稱,好不好?

          要求:(1)先掂一掂,估計一下課本的質量,然后再用天平稱出課本的質量。(2)稱好的質量用近似數表示就可以。

          小組合作稱出數學課本的質量

         。ū经h節設計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自己活動的時間和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參與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獲得知識的成就感)

          (三)、基本練習,鞏固應用

          1、寫出體重。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3、連一連。

          4、找錯。

          設計意圖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說說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ㄋ模、全課總結,課外實踐

          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么?讓學生說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老師想請同學們課下調查幾種物品的質量你們能做到嗎?

         。ǔ鍪菊{查物品的名稱,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物品,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ㄎ澹、(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一枚二分硬幣為一克一袋鹽500克,兩袋為1000克

          克:g一千克=1000克

          千克:kg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教學設計理念

          1.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體現數學無處不在。通過為學生創設龍舟比賽的場景,把學生帶入現實生活中去學習數學;通過手勢學習口訣,激發了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2. 經歷過程,全員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經歷主動編寫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中,特別注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兩個關系的處理上。

          3. 精心組織,滲透方法,體現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學生始終在主動地進行觀察、推理、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滲透了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內容簡析

          1. 教學內容:本節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表內乘法(二)中的《9的乘法口訣》。

          2. 知識基礎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義和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乘法口訣教學的最后一部分,所以9的乘法口訣的學習采取遷移類推的方法。

          乘法口訣是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后的計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學生必須熟練掌握。

          3. 對教材編排的理解:教材首先出示9條龍舟,每條龍舟上有9個人這樣的喜聞樂見賽龍舟場面引入;接著通過在數軸下面的空格里填數,讓學生做9的連加練習,寫出乘法算式,是為了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最后總結9的乘法口訣,加深對口訣的理解和記憶。書上練習十九的1-7題是應用9的乘法口訣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形式比較活潑。

          4.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經歷編制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9的乘法口訣的來源。

          (2) 通過觀察,掌握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初步熟記9的乘法口訣,會用9的乘法口訣求積,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

          (3)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編制口訣,初步學會運用類推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和合作的意識。

          5.教學重點是理解9的乘法口訣的意義。難點是記憶口訣,正確確定每一個積。

          三、教學環節的設計意圖和采取的教學方式

          依據教學目標,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 自主探究,編制口訣

          這一環節分為三個層次進行,一是搜集信息,二是處理信息,三是獨立編寫口訣。

          教師在導入中渲染端午節龍舟比賽的場景,同時出示龍舟圖,通過這個場景,讓學生收集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會搜集并提出每條龍舟上有幾個人?也可能搜集2條龍舟有幾個人?3條呢?甚至提出一共多少人參加比賽?體會到數學的無處不在,

          第二個層次是處理信息。根據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在處理信息時從兩方面處理,一方面是在數軸上填寫連加的結果,邊看圖邊推想,這樣的形式呈現,提高了抽象程度,滲透點與數一一對應的關系。在學生匯報時,教師1個9是9,2個9相加是18,3個9相加是27……9個9相加是81,處理信息的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獨立寫出9的乘法算式,根據連加的結果寫出得數。這樣設計的意圖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系,感知連加結果的特點。

          這時有了編制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編制9的乘法口訣就水到渠成了,依據學生學習情況,放手讓學生自主編制口訣,將過程填在書上,親身經歷口訣的產生過程,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偨Y出乘法口訣后,引導學生說出一句口訣可以寫兩個乘法算式。學生完成第84頁右邊算式的填空。

          從上面三個層次設計基本達到了圖、式、口訣三維一體,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活動貫穿始終。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 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稊祵W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梢,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對于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們依據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二、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

          認識常見的各種角,學會畫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

          由于學生對角的認識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我們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角,難點是:正確畫角。

          三、 教法與學法

          根據以上分析,為達到確定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為學服務這一思想,采用互動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媒體演示輔助教學。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找角、體驗——摸角、小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做角、嘗試探究——畫角等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有關知識,并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 教學流程

          為實現以上教學設想,我們做了如下設計: (一) 引出概念——創設情境,直觀感知角

          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多媒體出示熟悉的校園生活圖片。從圖片中找角,并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還在什么地方見到過角,借助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也滲透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的理念,促使學生從實物圖形的認識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實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ǘ 建立概念——聯系生活,探索新知 1、

          角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首先,啟發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樣設計讓學生體驗到了自主探索的喜悅,使他們談到的是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收獲,幫助孩子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其次,又讓學生嘗試體驗摸三角尺的角,又一次加深對角的特征的認識。緊接著設計了判斷角和指出身邊角的練習,通過練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判斷能力,使學生對角認識完成了質的飛躍。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

          2、

          嘗試操作、實踐體驗

          我們在這個環節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制作角。學生用老師提供的材料或自己身邊的物體制作出角,這是放手讓學生把“想”和“做”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鼓勵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獲得成功體驗。在展示角時,讓學生操作活動角得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分叉的大小有關,又借助電腦演示角的大小與長短沒有關系,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為下面畫大小不同的角及以后學習銳角、直角、鈍角打下基礎。

          基于學生對角的認識,讓學生嘗試探究自己畫角,教師通過電腦演示形象生動的畫角過程突破本課難點,再由學生復述畫角的過程及自己畫角來再次鞏固加深對角的抽象認識。

         。ㄈ、豐富概念——組織練習、應用拓展

          多媒體展示幾種平面圖形,讓學生來數角,在課堂上拓展提高學生對角的認識。最后又設置一個實際操作問題進行課外延伸,改變以往用總結本節課的方法結束課程。

          五、 教學預想:

          我想通過以上教學設計的分步實施,預期的教學目標將會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圍中能充分地活動起來,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大部分學生對角有充分的體驗和感受,并形成角的表象。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花園》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氨丁笔且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結合“花園”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等實踐操作活動,體會“倍”的意義。對“倍”的意義的理解,教材要求學生既學會畫圖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識地滲透形數結合的數學思想。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2、會用圖示或除法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3、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 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三、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四、教學教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根據這個教學理念,這節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 “動手操作法”。由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以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從而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等學習活動,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倍數問題。把學習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知識智慧共享的園地。

          五、教學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合作、發現以及探索學習機制,實現學習方法的多樣化,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备鶕@一要求,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生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創設情景。

          1、(放音樂)一陣雷雨過后,天氣晴朗了,森林里許多小動物都高興出來玩耍!它們是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體圖畫)誰來介紹一下?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各有多少只?

         。ǘ┨剿餍轮,構建“倍”的概念。

          1、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小猴子和小鴨子的只數關系。比較兩個數除了“求和”、“比多少”的關系,還有另外一種關系叫做“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倍的認識”

          2、構建“倍”的概念。

          體會“倍”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設計3個教學層次,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體會“倍”意,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1)第一層教學:初步體會“倍”含義。

          同學們!剛才通過數一數,我們知道猴子有幾只?鴨子有幾只?如果我們用圓片代替猴子數和鴨子數,猴子擺幾個圓片,鴨子呢?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擺。(分2行,第一行擺猴子,第二行擺鴨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師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圓片畫一圈),鴨子的只數有這樣的幾份呢?(先讓學生說一說,再讓個別學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著要求全體學生用圓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鴨子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體會,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鴨的只數有這樣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師引導學生說: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我給學生設疑:鴨子數是小猴子數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這樣的幾份?目的讓學生明確如果用“倍”來描述兩個數量間的關系,首先要知道以誰為標準,也就是說把誰看作“一份”,再看與它比較的量有多少個這樣的一份。

         。2)第二層教學:加深對“倍”的認識。

          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發現“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小雞數是松鼠數的幾倍呢?”(老師把問題板書在黑板)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并說出理由。

          先要求學生畫小圓圈表示小雞數和松鼠數,圈一圈、填一填,數形結合體會“小雞數是小松鼠數的幾倍”,然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層教學: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下面請同學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說一說

          (4)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并嘗試解答。

          讓學生初步體會應用“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ㄈ┻\用“倍”的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根據課本的練習編排,我設計了闖三關練習,讓學生帶著興趣,玩中學,學生在輕松而又帶有竟爭性中解決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1、第一關“比速度”。

          2、第二關“比高矮”。

          3、第三關比記憶。

          同學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嗎?還記得最近的天氣嗎?看圖理解,尋求要解決的問題。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會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數據的過程,所以本環節試圖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

         。ㄋ模┤n總結。

          說一說你這節課有哪些收獲。老師歸納: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通過討論交流后,學生自己試著歸納來完成的,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回憶了這節課的學習歷程和研究的成果,這樣做更體現了“過程”。整堂課的設計,由生活情境導入,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倍”,再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倍”,解決有關“倍”的知識,最后到生活中尋找倍,層層遞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五)教學效果預測。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點呢?在教學時,在具體的情況中擺一擺、圈一圈的操作活動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動中突破難點時,我設計了3個層次。

          (一)幫助學生理解“倍”含義。

          在這個環節上,首先由學生在情境圖中收集數學信息,并根據收集的信息用小圓片代表小鴨、猴子來擺一擺。這些環節學生們都是可順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義時,就需要老師來幫一幫。這時我就通過和學生一同擺一擺、圈一圈來到確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個小圓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鴨的6個小圓片就可以看成這樣2份,從而推導出小鴨數是猴子的2倍。

         。ǘ┹o助學生加深對“倍”的認識。

          在上一個環節,學生對“倍”的含義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雞數是松鼠的幾倍時,我就引導學生先獨立用畫小圓圈代表松鼠數和小雞數,然后圈一圈,與同桌說一說,集體反饋時,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

         。ㄈ┓攀肿寣W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設計了這樣3個層次的教學,對于“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后,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教學背景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第一節“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的第一課時,教材第12頁至14頁例1、例2的教學內容。本節內容屬數與代數領域,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分類知識和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分數的基礎,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了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并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認識除法打好基礎。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升華。

          二、根據課標要求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1、通過觀察情境圖,能舉例說明“每份同樣多”,并能說出平均分的含義。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點,會將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學生能比較規范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學資源和主要教學方法:

          (一)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題情境,借助多媒體電子白板、實物學具,在真實的數學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

         。ǘ┲饕虒W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這樣規定:“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被诖,在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積淀經驗。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四個環節:(一)創設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應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課總結。下面就每個環節的設計流程及設計意圖進行說明。

         。ㄒ唬﹦撛O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1、情境引入,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課件出示教材第12頁“二(1)班準備春游食品”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把圖中小朋友分東西的場景進行描述,尤其是對“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進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應該放在哪一堆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主題情境的原因是孩子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具有濃厚的興趣 ,這與他們的生活聯系較為緊密,在觀察分食品的場景中,那種要求分的公平、一樣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們內心需求的,因此,會很自然的產生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通過這一環節,讓他們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2、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利用各種學具圖形代替實物 ,按照小組人數將這些“實物”進行分配,然后集體交流,匯報分的過程及方法。

          【設計意圖:這個過程是相對開放的,組內利用學具代替實物,各種“實物”的數量也不一樣,按照4個人來分,會出現每人分得同樣多,也會出現每人分得不同樣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實現經驗互補,也為教師調整教學預案提供現實情境。這個環節使進一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3、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實物展臺,選取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小組進行對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這種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設計意圖:經過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對比,讓學生再次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過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展示和交流,引導一部分學生能比較清楚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方法!

          4、在滲透份數,每份數中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課件出示練習三第2題:小紅把8塊糖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她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是對的?先由同桌互相說說自己想法,再指名匯報并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概念判斷“哪種分法對”,讓學生在運用“平均分”概念進行判斷的練習活動中,滲透份數、每份數,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第三課時:比大小。

          2、教材簡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現出鄭強和李明參加演講比賽,鄭強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得分高,然后給出張華得9.96,讓學生排出名次,最后是道理解題,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節,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并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方法,本節課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加、減、乘、除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與技能方面:

          ⑴通過活動,掌握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熟練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仆ㄟ^引導,啟發使學生掌握比較幾個數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將幾個小數按順序排列。

         、窃诒容^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學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順序進行排列,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難點:能夠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并且正確地比較它們的大小。

          【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小數的比較大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內容也比較枯燥,但其內容又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新課程注重小數的現實意義,適當讓學生經歷一些現實情景,使學生通過活動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意義。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創設生動具體的教育情景,激活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投入,使他們自主的投入學習。我在本節中首先通過展示少年演講這一情景,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愿望。

          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應該轉變角色,開展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的學習效果

          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應給學生消化吸收的空間,不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識。

          【教學程序】

          設計這一課時,我以學生親自參與的“自主探索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情景導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導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素材,也隱含著數學知識的生長點。

          2、立足探索發現,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在引入的基礎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活動貫穿始終,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是在“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已的想法,恰當給予肯定,然后通過引導,概括出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整合。

          3、鞏固練習

          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通過練習實現的。

          讓學生在及時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的技能,讓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快樂中,能強化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在這節課上,我們也許看不到步調一致的和諧,但我們可以聽到來自不同角落的聲音。

          4、總結

          讓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的收獲,最后老師鼓勵總結。

          總之本節課的整個過程,力求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在為學生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4

          教材分析:

          整理與復習二的目的是讓學生對自己在本階段所學的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及情感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與反思.這部分內容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你學到了什么”,這是對所學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的總結與反思;二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是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知識進行運用過程及情感進行總結與反思.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對自己在本階段所學的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與反思。

          2、運用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

          教學重點:

          歸納總結本階段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情操.

          教學準備:農場圖一張線路圖一張口算卡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復習本階段所學的知識

          1. 教學時,老師要先引導學生說一說本階段學了什么知識.讓學生自由說.

          2.出示卡片:讓學生算出卡片上的乘法算式題.

          二、參觀農場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剛才這些桔子是農場的王叔叔送我們的.王叔叔還邀請我們去他的農場參觀,你們想去嗎?

          2.出示去農場的線路圖

          誰來說說去農場怎么走,我們是幾點幾分出發的.到達目的地用了幾分鐘

          請學生說出方向與位置以及時間

          3.出示農場圖

          請學生認真觀察,尋找圖中的數學信息和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并在小組內和大家交流,由小組長負責記錄同學們提出的數學問題,并大家一起解決。

          三、送書

          創設情境,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王叔叔還知道我們二(5)班的同學愛看書,買了很多書送我們,你們想知道是什么書嗎?

          出示書圖

          接著出示二個數學問題。

          問題一:王叔叔買了一種書,正好用了54元,他可能買了什么書?買了幾本?

          問題二:王叔叔還用了20元買了三套書,他買的是什么書呢?每個小組最少說出兩種方案。

          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四、構建學習平臺,讓學生發表意見。

          說說這節課你對老師的教學滿意嗎?對老師有什么要求。

          你有什么收獲,說給大家聽聽。

          五、游戲(玩撲克牌)

          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結束學習任務。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5

          曹xx老師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始終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觀察、探究和討論,使學生經歷了如何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注重指導學生操作,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獲取知識,促進自身主動發展。如:“量一量”這一教學環節,先讓學生自主探究量法,再在集體交流中得出正確又簡便的方法。把時間和空間教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得到主動發展。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估測”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如:“量一量”這一教學環節,教師組織了幾次估測活動:⑴通過尺子測量去驗證各自的估測,使估測與實際測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幫助發展長度的空間觀念,增強測量的靈活性,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厘米量長度的價值。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二年級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6-23

        數學的說課稿02-22

        數學的說課稿11-30

        二年級的數學說課稿精選06-16

        《數學廣角》小學數學二年級說課稿02-15

        關于二年級數學《數學廣角推理》的說課稿06-17

        說課稿數學說課稿初中11-28

        二年級數學下說課稿03-07

        二年級數學統計說課稿08-23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06-1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