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和”之內(nèi)涵與定位》練習題及答案

        時間:2021-06-26 11:17:01 試題 我要投稿

        《“和”之內(nèi)涵與定位》練習題及答案

          “和”之內(nèi)涵與定位

          李中華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動時期。隨著該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和”的理念也逐漸趨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標志,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和”與“同”兩個范疇的對舉;二是“和實生物”與“和而不同”這兩個重要命題的提出。

          “和”與“同”兩個概念的對舉,是由西周末年鄭國的史官史伯提出來的。據(jù)《國語·鄭語》,鄭桓公問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說:“恐怕要必然走向衰敗”。衰敗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統(tǒng)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沒有處理好“和”與“同”的關(guān)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拋棄“和”。在史伯看來,“和”與“同”是內(nèi)涵不同的兩個概念!昂汀笔恰耙运剿保床煌臇|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而“同”則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東西再加上相同的東西,無論加多少,最后還是絕對的單一體。因此“和”體現(xiàn)的是由不同因素構(gòu)成的事物多樣性的統(tǒng)一,而“同”則是由相同因素構(gòu)成的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多樣性的統(tǒng)一,能夠使這個共同體“豐長而物歸之”,即豐富、發(fā)展并生成新東西。而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則只能是“同則不繼”。《說文》:“繼者,續(xù)也!币虼,“不繼”則為“絕”,即不能產(chǎn)生任何新東西,從而使單一的同一體走向衰亡和滅絕。

          史伯認為,這樣的道理隨處可見:如“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一種聲音構(gòu)不成動聽的.音樂,一種顏色構(gòu)不成美麗的圖畫,一種味道構(gòu)不成美味佳肴,一種事物則無從比較。

          可見,“和”與“同”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一對范疇,只有在兩者對舉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內(nèi)涵,這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和諧理念所包含的辯證思維邏輯!昂汀笔侨f物生成發(fā)展的根據(jù),也是事物存在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這一命題的確切涵義。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晏嬰,發(fā)揮了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的思想,進一步擴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內(nèi)容。據(jù)《左昭·二十年》載:晏嬰在回答齊景公“和與同異乎”的問題時,明確指出“和與同異”。他認為,“和”好比做羹湯或彈奏音樂,只有“濟其不及,以泄其過”方能成為美味佳羹或動聽的樂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嬰以五味相濟、五音相和的例子來說明“和同之異”。“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即后來儒家所謂的“中庸”。意謂如果一道羹湯味道太淡,就增加調(diào)料,如果太濃,就加水沖淡。這樣才能使湯的味道平正適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調(diào)劑清水,誰還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彈一種音調(diào),誰還能聽它呢?由此晏嬰得出一個結(jié)論:“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處于社會急劇分化、急劇變動中的孔子,繼史伯、晏嬰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確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后來又形成“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就這樣殷周以來蘊涵在六經(jīng)之中豐富的“和”的思想資源,被逐步引進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中,從而進一步啟發(fā)了先秦諸子對“和”的深入討論,遂使“和”或“和諧”理念成為中華文化的公共話語,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新華文摘》2009年第1期)

          1.根據(jù)文意,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5分)A.史伯提出“和”與“同”兩個概念,標志著“和”的理念趨于成熟。B.史伯認為周必然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統(tǒng)治者“去和而取同”。C.“和同之辨”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和諧理念所包含的辯證思維邏輯。D.晏嬰說“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湯味道太淡,就增加調(diào)料,如果太濃,就加水沖淡”。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反應(yīng)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2.“和”與“同”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有什么不同?(4分)

          3.“和”的理念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過程?(4分)

          答案:

          1.AE

          2.(1)“和”是不同的東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體現(xiàn)事物多樣性的統(tǒng)一,能夠使這個共同體即豐富、發(fā)展并生成新東西;(2)“同”是相同的東西再加上相同的東西的單一體,是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不能產(chǎn)生任何新東西,從而使單一的同一體走向衰亡和滅絕。(每點2分)

          3.(1)殷周時期積累了豐富的“和”的思想資源;(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與“同”對舉和“和實生物”命題。(3)春秋時晏嬰擴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體現(xiàn)“中庸”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確提出“和而不同”,將“和”的思想引進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中。(4)先秦諸子對“和”進行了深入討論,使“和”成為中華文化的公共話語。(每點1分)

          答案解析:

          1.試題分析:A項,“和”的理念趨于成熟的標志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和”與“同”兩個范疇的對舉;二是“和實生物”與“和而不同”這兩個重要命題的提出。史伯提出“和”與“同”兩個概念,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還不能完全標志“和”的理念的成熟。E項,應(yīng)是:“和”或“和諧”理念成為中華文化的公共話語,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2.試題分析:“和”與“同”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的闡釋集中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其標志詞:“和”或“和諧”理念成為中華文化的公共話語,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并可依此,抓住文中的關(guān)鍵句,提取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能力層次為B級。

          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zhì)屬性的思維形式。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質(zhì)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是事物的屬性;其中,為該事物所特有的并對該事物有決定意義的屬性,是其本質(zhì)屬性!爸匾拍睢眱H指與整體文意密切相關(guān)或是文章重點論述的一個“概念性”詞語;而“重要詞語”則相對比較寬泛,包括與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的詞語 、表達功能特別強烈的詞語 、理解上容易發(fā)生偏差的詞語等。

          3.試題分析:這一問題的回答,要立足于全文,梳理一下各段的大意,并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答案,只是第一點的答出有些難度。需要考生從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中分析概括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