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不了的火籠情結散文
轉眼節(jié)過小寒,時臨年關。走在省城的大街小巷,逼人的冷氣不由分說地侵入到游子的身心,腦海中總盤旋著“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钡脑娋淝榫。自然而然地想起縉云老家的火籠情結。記憶中,有火籠的地方,便生長著不滅的溫暖。那火籠不滅的溫暖情不自禁地勾起了我絲絲陣陣的鄉(xiāng)愁情愫。
小時候,一件便褲兩件破對襟“綁身”過冬;鸹\就是家人唯一的取暖用具,也是每個人滿懷依托的“棉襖”。家鄉(xiāng),家家戶戶都有大、中、小號若干個火籠以備寒冬之用。冬天的清晨,雖然“鍋孔窩”里的火燒得旺旺的,但除了過年炊糕、節(jié)日做豆腐“趕火頭”燒“柴爿”以外,平常都是燒青柴“順頭柴”或“龍衣殼”。人多火籠多的家庭,還經常火不夠徹。坐在鍋灶前“燒鍋”的小姑娘只能偶爾將一些“山茶殼”或“烏桕殼”大把大把添加進去以增多炭火。一邊燒,一邊用火鍬把火炭一鍬一鍬地填進火籠缽子里,再在上面蓋一層爐灰,一個熱乎乎的火籠便遞到了老人和孩子的'手上。老人們接過來,用隨身穿著的布腰裙一把罩住了火籠,將寒氣擋在外面,火籠里的火炭基本能烘上半天。但也有不少人因“龍衣殼火”很快燃盡,需要“生炭”,就刨開火籠表面爐灰,在瓦缽上藏一捧“炭煤末”,再蓋上“熱火灰”,炭火便又重新熱乎起來。手冷了,把手伸進圍裙里暖手;腳冷了,把腳擱在火籠上烘腳。很多老年人應夜里棉被破爛單薄,只得將火籠烘在被窩里過夜御寒。
小孩子還經常把豆子、花生、紅薯干等用一個鐵殼子或“洋鐵盞”裝了,放在火籠里煨。不多會,香噴噴的氣味就彌漫了整個間沿和道壇。把食物夾了出來,呼哧呼哧地吹涼了往嘴里一丟,真是其樂無窮。有時還將娘藏在“大鏞”深處備以待客和過節(jié)用的栗子偷來,煨在火籠,不時爆炸出“嘭嘭”響聲,火灰四濺禍及滿頭滿臉,連眼睛都被蒙住。
上了小學。冬天一到,教室里每個學生都有火籠。上課時放在腳下,烘得渾身暖融融的,寫字的手也不再瑟縮。偶有大膽的,偷偷地在火籠里放幾粒黃豆或玉米籽兒,那香味,飄在教室的每個角落,扇動著大家的鼻翼,惹得同學們的口水直流。隨后課堂上便暗藏著幾許亢奮,朗讀課文的聲音也隨之異樣地響亮了起來。大家只盼著早早下課,好尋到源頭,搶幾粒來飽飽口福。老師也體諒到學生們衣衫單薄而睜只眼閉只眼,少有追究責任。也許是這香味兒也勾起了老師自己童年的回憶吧!
記得又一次,我提著火籠上學,路上寒風虎嘯,將我火籠的連灰連火吹得隨風而舞。連忙等我找來瓦片蓋上去,火籠里剩下的火星已經寥寥無幾了。等到頭節(jié)一下課,我就在祠堂邊做木的作場里捧上一籠鋸末,再在同學處解來火種。剛剛鋸末起煙,鈴、鈴、鈴的上課鈴不合時宜地響起來了。我忙拎著火籠往教室里跑,一下子煙越來越大。將整個課堂搞得烏煙瘴氣。沒等得老師批評,我就將火籠拿到外面放在廁所邊上。這一節(jié)課凍得我腳僵手僵渾身發(fā)抖。一等下課馬上沖過去搶火籠,不料“火籠褂”早已燒成殘薦了。
那個年代,家庭主婦在家里繡花織帶、擇山茶夾也不離火籠;老人們“步熱頭”到“烘床”也不離火籠;小學生上學讀書也不離火籠;大人們抽煙、聽開會…都少不了帶火籠。小嬰兒“烘尿片”、“丐火桶”……更少不了火籠。 如今隨著社會進步改善,衣著升級日新月異,又隨著暖手袋、空調等現代電子取暖產品的出現,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火籠風光不再,火籠地位漸入寂寥。但也有不少年長的父老鄉(xiāng)親仍然對火籠情有獨鐘;鸹\,在寒冬的念想里,在老一代的回憶中,到底還散發(fā)著靈魂深處的溫暖。
火籠,用于御寒取暖誠為一大用處。但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領域,還有更深一層的重大意義!
首先,火籠代表火種的傳遞,溫暖的象征,家庭美滿紅火的寫照。例如在辭舊迎新的大年三十,必須要火籠徹的滿滿,其余火圣火起碼要傳承到第二年年初一(爐膛也須有余火)。特別是嫁女兒時,縉云的風俗必須要有火籠,這對火籠不僅要成雙湊對,要做得特別精細牢固。而且還要迎親隊伍離開“百步外”后,新郎官再專程回到岳父母家來領取。象征婆家、夫家同樣紅紅火火。象征著夫妻結婚永生永世溫溫暖暖。
其次,火籠是一種承傳千年的民間工藝。嫁女,象征女方的體面程度;用戶,代表本戶的品位;對篾匠而言,代表自己的手藝精湛程度。
一個圓柱形抽著“火籠褂”的竹制外殼,里面放一個大小適中的瓦缽或“洋鐵缽”,加上一個鐵絲擰成的圓形“火籠掩”,便湊成了一個完整的火籠?此七@小小的一只火籠,要全部完成可不簡單。做火籠要選生長在陽坡的黃金坭土為主的竹園,三四年竹齡而竹節(jié)比較平整的毛竹,而且毛竹老嫩適中。削去竹皮,破成竹篾,再過劍門抽成寬度均勻的竹絲。而后用這些竹絲編織出籠狀的外殼,將敲好的鐵皮缽用竹條固定在籠中。這一工序需要豐富的經驗,以確保缽體牢牢穩(wěn)定在籠中、不顛不響。然后編上火籠殼、火籠腳、安上提環(huán)和火籠掩、刷漆……整個制作過程有20多道工序。
做火籠的工序中,最關鍵的是要編好火籠口,要緊密,貼合“火籠缽”,要不然火籠缽會掉下來,就不能保證質量了。有的還編制幾何圖案或飛禽走獸。真正質量好的火籠,一個火籠要花好幾個功夫。除了極度細致活相玲瓏外,還可以兩人爭奪“不脫褂”,整個人站上去都能輕松承受,毫不變形。
那個年代,凡是做蔑的手藝人都會做火籠。做火籠的技巧等于自己手藝的臉面名片。令人遺憾得是如今精通這項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只剩個別六七十歲手足不便力不從心的老篾匠了。特別是肯學這手藝的人更是越來越少了。眼睜睜的讓這一千年的傳統(tǒng)技藝,寶貴的文化遺產煙消云散于無奈的歷史長河之中了。要想暖烘烘的火籠再度升騰是遙遠的不再之夢矣!
【不了的火籠情結散文】相關文章:
火籠暖過的歲月散文11-07
情結經典散文08-18
小徑情結散文12-02
過年情結散文12-05
端午情結散文12-06
故鄉(xiāng)的情結經典散文10-11
海的情結的散文10-22
涼粉情結的散文10-23
音樂情結散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