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母親的火熜散文
秋去冬來,寒風陣陣,天氣一天冷過一天。有幾個年輕人手中已經捧上了暖手寶,公司里個別辦公室還開啟了空調。
多么懂得享受、多么舒服的現代人啊!想起自己年幼時,住著“四穿涼棚”的破小屋,穿著“有的地方千層補,沒的地方肉露露”的像豬油渣一樣的破棉襖,寒冬臘月,外面大雪紛飛,屋里寒氣逼人,俗話說:“肉里蔥鮮,雪里風尖!蹦呛魢[的西北風無孔不入地從門縫,墻洞、板壁間尖刀似的直沖進來,凍得人“上下爿牙齒打相打”。哥哥他們冒著風雪出去給人家礱谷、舂米或是做餽、做年糕;家中只留下我和母親,關上門窗。母親就叫我自己蹦蹦跳跳抵御寒冷,她則低著頭使勁地搓草繩、打草鞋。實在凍得不行了,母子倆就在一起烘烘火熜。
那時的火熜不但是我們家唯一的取暖工具,也是大多數鄉(xiāng)下人的取暖工具。
火熜是舊時姑娘出嫁必備的嫁妝,俗話說“窮做窮,還有三兩銅!边@火熜就是銅制的。它的中間部位是一個直徑約一尺多一點高六七寸的`薄薄的圓形桶體,下端稍稍內收鉚接著較厚的底部,上面是一個可以脫卸的蓋子,裝有一條一寸左右寬的半圓形的拎攀。蓋子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無數個小手指粗細那么大的圓孔,到底有多少個孔呢?我一直想數,但從來沒有數過,因為母親說如果誰去數有幾個小孔,他的臉上就會長麻子。不數也罷,臉上長麻子,那多難看!
冷天里,母親每天早上總是家中最早起來的一個,她忙著為即將出門上工的哥哥做早餐,同時也會把我叫醒,不許我睡懶覺。她堅持“天亮飽一日飽”的飲食原則,總要求我們“下飯無告飯吃飽”。我們吃飯時,她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熜:將火熜里頭天晚上已經冷卻的灰倒掉一部分,鋪上剛燃燒過的熱灰,再鋪上適量的礱糠,最后再在上面鋪一層熱灰,輕輕地均勻地將它壓平以后,蓋上蓋子。關鍵的一步是必須將火熜的拎攀豎起來,用一根布藍或棉襖蓋一會兒,這樣火熜的面上就會很快地熱起來,如果不蓋東西,會熱得很慢,反之如果拎攀不豎起來就蓋上東西,則會將里邊的火給悶滅了。由于礱糠的慢慢暗燃,漸漸地火熜就會通體發(fā)熱,這樣就可以用來取暖了。過了一段時間,如果感到熱度在慢慢地降低,就得打開蓋子拌一拌,倘若看到火星不怎么旺,還得及時加一點礱糠,只要及時補充礱糠,生一回火熜就能用一天,晚上還可以放進被窩里預熱被頭洞呢。
那時在我們農村,每到冬天在家的婦女基本上都是人手一只火熜,有的還會手里捧一只,腳下烘一只。當雙手要扎鞋底、補衣服時,就將火熜放在膝蓋上或烘在在腳下,孩子們則圍著自己的母親,一雙雙小手爭著摸在火熜邊上取暖,聚精會神地聽母親講一些有趣的故事。到了晚上,母親總會將火熜預先放進孩子的被窩,等被窩暖熱以后再讓他們鉆進睡。
孩子們喜歡火熜的另一個理由是它可以煨很多好吃的東西:年糕、塊、芋艿和番薯等等,在那食品匱乏的年代,這一切可是最好的解饞零食啦!看著母親打開火熜蓋,將它們放進紅通通的熱火中,再蓋上蓋子,孩子們就眼巴巴地在旁邊等啊等的,慢慢地聞到從火熜里散發(fā)出一陣陣香氣,一個個都會急不可耐地流出口水,催著母親趕快將它拿出來......
火熜的另一個作用是延續(xù)香火,每逢女兒出嫁,娘家都得陪嫁一個火熜,而且要把火生得旺旺的(這習慣甚至保留到現在)由女兒帶到夫家,娘家人還得在火熜里點一支煙拿回家中,意思好像是讓兩家都紅紅火火的。
火熜行將退出歷史舞臺,可圍著母親烘火熜的暖暖親情永遠留在我的心里。冬天的火熜和夏天的扇子一樣,都寄托著慈祥的母親對孩子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其說懷念火熜,其實就是在懷念我那仙逝的母親。
【母親的火熜散文】相關文章:
火熜散文07-25
火火的熱能散文04-27
火經典散文11-20
火的散文08-11
送火散文05-06
吻,火散文11-01
冰與火散文05-19
火水燈散文10-04
吻火經典散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