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在記憶深處的家散文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我出生在遼北一個偏僻的村莊,位于三道老山梁之間,叫三道溝。由于屯里家家房后長著高大的白楊樹,所以又叫楊樹園子。有關(guān)家的最初記憶是刻印在鄉(xiāng)村的早晨白晝或夜晚的寂靜或是熱烈勞動的畫面。比如太陽從東山梁上升起,老隊長敲響掛在榆樹丫巴上的鏵鐘,喚醒父老們下地干活的神經(jīng);比如夕陽西下,月亮升起,送回父老們疲憊的身軀,隨后村莊里的炊煙裊裊升起,間或有幾聲狗吠劃過夜空。這些畫面都與母親,與家有關(guān)。那時父親在公社信用社工作,常年下鄉(xiāng)駐村工作或是在單位值班。家里完全由母親操持。不僅要張羅柴米油鹽,還要處理家際鄰里關(guān)系,是名符其實的里里外外一把手。母親還是生產(chǎn)隊的婦女隊長,每天天剛麻麻亮就起來為我們做好早飯,然后出門帶領(lǐng)婦女勞力出早工。待到她回來,我已把桌子放好,把米飯盛出,全家圍坐在一起吃早飯。飯后我?guī)У艿苋ド蠈W,母親還要帶領(lǐng)婦女們下地干活,家中由年逾耄耋的爺爺留守。
我是家中長子,又是大哥,自然要為家分憂,替母親分擔家的壓力。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那時正當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困難時期,家中生活是很艱難的。每個大人一年的口糧只有300斤皮糧,小孩則更少。所以那時是每天盯著糧囤兒過日子。家中口糧年年不夠吃,這不僅是母親的一塊心病,也是我的年少的憂愁。眼看著糧囤一天天減少,還不到八月份,口糧沒了,青黃不接。母親只好到一個叫上三道溝的屯里去找我的表姑借糧。說好之后,母親叫我去取。我到隊里找到老經(jīng)官兒(飼養(yǎng)員)牽一條毛驢,當然要牽最老實的客驢,去時道好走還能騎上一段。表姑家離我家八九里地兒,出屯兒行約一個時辰就到了。借來的50斤苞米,放到驢背上馱回。
待到傍晚母親干活回來,背著苞米到碾坊,套上戴蒙眼的毛驢碾壓成面粉,是帶皮碾壓的`混合面,用粗羅篩的。碾壓過幾圈,母親用簸箕收起倒在羅圈里,我在大笸籮上篩苞米面。篩過的破瓣苞米粒再倒回碾盤碾壓,如此反復進行。忙活到小半夜總算完成了。第二天的早餐是苞米粗拉面菜湯。偶爾中午才可以吃上一次鍋貼大餅子,粗面兒的吃起來有點兒剌嗓子,但在我的記憶里還是挺香的午餐。晚餐自然還是苞米粗拉面菜湯。
除了口糧,家里養(yǎng)豬的飼料也是母親挺操心的事。好在農(nóng)村遍地有野菜可挖。每天放學后我的第一要務(wù)就是挖野菜。從早春挖到晚秋,那些鏹脖菜,婆婆丁,車轱轆菜,蘭花菜,刺菜,灰菜,莧菜等等不一而足。它們都是我最熟悉的朋友。偶爾還得到八面城酒廠拉一車酒糟參合野菜做豬飼料。由于沒有精飼料吃,豬長的緩慢。從年頭喂到年尾,只長到120斤左右,賣到副食收購站三十、二十塊錢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過年殺豬是很奢侈的事,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殺了也是賣肉換錢。不過吃上一頓蒸豬血,煮上一小塊肉能吃上幾片倒也是很解饞的。
那時家里的燒柴也是個難題。生產(chǎn)隊分下來的兩車苞米秸稈燒不到幾個月就沒了。所以除了挖野菜,就是打柴火。我常年打柴火供灶坑。春秋摟柴火葉子,比如苞米葉子,楊樹葉子,豆筋豆葉,入夏打蒿草,比如老菅草,蘭花蒿,青蒿,黃懶草,不管哪個蒿草,只要長成梆一點都是打柴的對象。年少的我盯著柴火垛成長,練就了一雙鐵肩膀。一捆捆柴草扛到家里,眼見那柴火垛越堆越高,我的成就感是極明顯的。當然,得到父母夸獎的那份榮耀亦是不言而喻的。
最忙碌最辛苦的季節(jié)算是秋天,正所謂,三春不如一秋忙。為解決家的生計,常常跟母親去撿秋。所謂撿秋就是生產(chǎn)隊的哪塊地莊稼收完了,允許人們進去撿糧食。于是緊盯著隊里的哪塊地“解放”了,便跑過去揀拾。因為撿秋的人多,需要貪黑起早地趕時間。在八月十五前后有月亮的夜里,會跟著母親跑出很遠的地方去撿秋,撿一兜苞米,或一捆大豆枝子是很幸運的事。第二天雞叫頭遍,我又被母親喚醒去撿秋,迷迷糊糊的跟母親走,直到走進地里才完全清醒過來。地上一層霜,身上一層霜,手腳凍的都麻木了。但收獲的喜悅蓋過了所有的困苦。撿一個秋,能落到一二百斤黃豆,換來豆油食用,豆餅喂豬做精飼料;落到百八十斤苞米,接濟了口糧,這可是一個不小的收獲啊。
后來到公社中學念書,每天走讀往返二十多里地。即使在上學的路上也常常關(guān)注著哪塊地有野菜可挖,哪個山坡有蒿草可打。下午放學回來吃過一盆兒面湯,直奔有野菜有蒿草的地方去忙活。夕陽西下時會背回一袋野菜或一背柴草。這在自己的內(nèi)心是做完了一件大事,完成了一個"使命"。這就是家在心靈深處的位置,其他無可替代。高中畢業(yè)后去當兵,給家里留下我的一份口糧,母親從此不用再去借糧了。我人雖在外,但對家的牽掛從未間斷。常常給家里來信詢問狀況,得知糧夠吃了,便頗感安慰。
從部隊退伍后到鄉(xiāng)鎮(zhèn)工作,月薪35元工資舍不得花掉一分一毛,全部用來補貼家計。甚至連幾塊錢的稿費收入也舍不得花,全都交到母親手里。心中有家,只要有家這個港灣的風平浪靜,我就心安,亦快樂。后來在八十年代末戀愛結(jié)婚成家,結(jié)婚時沒舍得買一件新衣,只置幾件簡易家具。就這樣亦說服愛人認可,簡簡單單辦了婚事。為家、為母親分憂,并分擔持家的重任,亦是我那時年少至青春直至不惑的宿命。那時的艱苦奮斗,造就了我的勤儉持家艱苦樸素的傳統(tǒng)習慣。苦難是最好的大學,這個大學我讀過,所以我受益匪淺。至今依舊舍不得亂花錢,舍不得浪費糧食,舍不得丟掉舊衣服。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家留給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亦是我自強不息的力量源泉。半生以來,我之所以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畢業(yè)后考進政府機關(guān)工作并走上領(lǐng)導崗位,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做出一定貢獻,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給予我的造化,得益于家給予我的動力支持。
【沉淀在記憶深處的家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沉淀在記憶深處的那座樓散文04-12
雨聲撩起沉淀的記憶-散文05-21
記憶深處優(yōu)美散文11-25
記憶深處-傷感散文05-20
記憶深處的故鄉(xiāng)散文05-22
記憶深處的那些生靈散文06-16
送給記憶深處的你散文05-23
記憶深處的冷暖親情散文12-29
寫給記憶深處的你散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