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散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茅山的聲名遠揚,自不從今日始。茅山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就是那些歷史掌故,名人足跡也足以讓人心旌搖蕩。
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yǎng)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先秦時,燕人郭四朝就修煉于這里的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也入山修煉,現(xiàn)在茅山上仍存留他的煉丹井。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刻石頌德而還,遂登句曲山北陲,埋白璧一雙。李斯曾刻書于壁:“始皇圣德,平章山河,巡狩蒼川,勒銘素壁!
一座山能被帝王登臨,應(yīng)是最好的廣告了。
東晉時,生于茅山的士大夫道士葛洪將早期道教系統(tǒng)化,著《抱樸子》一書。
南朝齊梁時期,士大夫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拒不為官,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梁武帝無不前往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陶弘景被世人稱為“山中宰相”。隱居時,陶弘景整理上清派教義教理,編著道教歷史,發(fā)展修煉理論,樹起了茅山宗的旗號。
到了唐代,李氏王朝以老子后裔自居,奉道教為國教,茅山道場幾乎成了修齋建醮的唐室家廟。茅山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公元647-735年)是當時的道教領(lǐng)袖。他與著名道士吳筠都是茅山道士陶弘景的弟子,著有琴曲《蓬萊操》、《白云引》等,并撰有琴學著作《素琴傳》。他們還有一個“仙宗十友”的文化沙龍,當朝的名流才子陳子昂、孟浩然、王維等都是成員,其中名氣最大,一生受茅山影響最深的就是李白。《神仙記》卷二十記錄,詩仙李白離開四川后,曾有一次茅山之行,寫下了“與君拂衣去,萬里同翱翔”的詩句。
茅山秀美的`景色,獨特的道教文化,引得歷代文人雅士慕名而至,并留下大量墨寶。
唐代皮日休詩曰:“壇上古松疑度世,林間幽鳥恐成仙”;宋代范仲淹詩曰:“不用從人問通塞,天教吏隱接仙居”;元代吳全節(jié)詩曰:“寄語尋仙者,蓬萊即此間”;明代祝枝山詩曰:“宵依星斗宮壇臥,曉傍神仙宅舍行”;清代曹梅生詩曰:“仙境真清絕,全無鳥雀嘩”……
此外,這里還留下了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書《茅山李玄靖碑》,宋代名將岳飛過茅山書《墨莊》,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書《茅山崇禧萬壽宮記碑》,清代書法家王澍書《洞天福地碑》,近代康有為的《茅山葬母碑》等書法名跡。
《菜根譚》一書也是洪應(yīng)明隱居茅山時所著。
由于茅山處于低山丘陵地區(qū),物產(chǎn)資源十分豐富,盛產(chǎn)林茶果。這里還盛產(chǎn)藥材,是天然的藥物寶庫。明代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藥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術(shù)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其中茅山蒼術(shù)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過金獎。
作為上清派的祖庭,茅山道教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健康養(yǎng)生思想,《黃庭經(jīng)》就是一本醫(yī)學養(yǎng)生和宗教相融合的名著,丹術(shù)、導引、食療、藥膳等內(nèi)容均為現(xiàn)代養(yǎng)生提供了豐富的經(jīng)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散文】相關(guān)文章: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精選作文06-08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閱讀及答案06-14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閱讀習題及答案04-06
山不在高有太陽則熱800字作文11-03
相約仙寓山散文10-14
蘇州水里有八仙散文09-04
山的那頭有鈴響散文06-21
批評不在聲高美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