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班主任坐班,辦公室里少了喧鬧,少了閑談時因為言語碰撞而衍生的生活智慧,其實“一個人太熱鬧,也就完了。”(王元化語)人需要更多與自己的對話,這樣才能實現(xiàn)自我性靈的追尋與皈依。
坐班的老師照看孩子的同時也被孩子看著,因此會堅決地拋棄許多生活中慵懶的行徑,譬如游戲、聊天……他會鉆研教材,會海量閱讀,實現(xiàn)自我的專業(yè)成長以及人文素養(yǎng)提升。
自己感覺這些天的課堂,因為多了一個能與自己對視的聽眾,再不敢信口開河,惶惶然,每節(jié)課上都會干咳四五聲,以便收拾思維,敘述縝密。
二
作為一個六年級的語文老師,開篇依舊是習慣;仡櫼酝,一是關(guān)于姿態(tài)。坐姿走姿言談之姿,一個人對自己外在的苛求成就美好的內(nèi)在。二是關(guān)于工具書的使用。無人是萬能的,查閱工具書是一種良好的品行,讓人少了生活中的懵懂與似是而非。三是多渠道學習語文。從不敢質(zhì)疑“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古訓,但自然與生活確實是一本不可不讀的書,劉亮程先生說:當很多人在學院里接受各式教育與熏陶時,我的課堂在自然,我的老師是風雨雷電花鳥蟲魚,我同樣也學到了很多。說到這里有了興致舉了一例:“一位學生站起了,穿著藍白相間的襯衫,因為剛剛走過夏天,面容黝黑,紅領巾在胸前歪斜著。”如果再加上一些關(guān)于自然的描述也許會更好。“這時,午后的陽光懶懶的趴在窗臺上,一縷調(diào)皮的風從窗口鉆進教室殷勤地翻著書。在遠處的天空兩只鳥在追逐。”洞察自然,人更有智慧。
三
新學期第一篇習作:“假日里的一件事。”事情離不開人,六年級孩子不習慣以第三人稱闡釋,全是第一人稱。
反復提醒新上手的孩子,寫作文千萬不可“自我中心,”停留在我想……我準備……我先、再、然后、最后這種模式習作不可能出色,一根筋的敘述單薄且單調(diào),需要學會顧左右而言其他,要眼中有他人有自然萬物。
很多事都融在社會這個大范疇里,時間為世,空間為界,不可忽視。
四
每日晨起坐公共汽車回校,經(jīng)過自家村子,很多家長陪著孩子翹首遠望遲遲不到的校車,不知不覺就占了道,身子探出,嚷;趕快把孩子拉到路邊耐心等。還急急忙忙叮囑:叫自家娃讀書。這樣子已經(jīng)兩年。今天恰好與校領導同行,后來他竟然在全體教師大會表揚了,惶恐中竊以為小題大做,只是做了該做的事。
五
這學期我們學校課程整合正式啟動,這樣的改革會讓教學更具有系統(tǒng)性,課堂擁有了強大的內(nèi)核。例如語文,寫寫字、讀讀書、吟吟詩、行行文本就一個整體,如若寫字一科,閱讀一科,習作一科,生硬的有分崩離析之嫌,少了語文的圓融之美。以此類推,思品需要橫向遷移,社會需要向縱深探尋。
活動類課程讓參觀、旅游、走訪、公益等成為常態(tài),學生理直氣壯地走進生活與自然,童年在悄悄著色。
教師作為組織者與具體實施者,如若像溫水里的青蛙,結(jié)果可想而知。
革新就像分娩,需要有陣痛。
無動于衷絕不是革新應有的模樣。
六
上了一節(jié)思品與社會,問四年級學生剛剛放了的三日假是什么緣故。因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及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
具體時間?——9月3日,學生都能回答。
再問:在閱兵儀式上最打動你的一句話是什么?“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在四年級孩子心中僅僅是模糊的概念,但終會有一天會轉(zhuǎn)化為實實在在的行為。
9月3日,本屬于歷史范疇的知識點而今變成了生活或社會常識。更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