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輕松當班主任
怎樣輕松當班主任,看看這6個策略。
一、好的教育有大量的師生互動
教育管理的質量好不好,不是僅看班主任的個人能力強不強,而是要看學生有沒有動起來。沒有學生,就沒有了教育主體,也就沒有了教育。我們所有教育的出發(fā)點和終點都是學生。學生不參與,教師就成了自說自話。所以,教育是不是精彩,是看學生精彩不精彩,而不是看教師是不是精彩。當然,學生精彩的背后有教師智慧的工作。教師的心里要始終裝著學生,所采取的一切教育策略都指向學生發(fā)展,所有的方法都要以學生為本,否則,就不是好教育。
好的教育,有大量的學生行動、師生互動,但這種動,必須有序、有效,圍繞著明確目標進行。
二、好的管理是學生廣泛參與的管理
好的管理一定是學生廣泛參與的管理。有些班主任從早忙到晚,卻忙不出什么頭緒,而且事情沒完沒了,窮于應付?因為他們都是自己在忙,不見到學生的參與。教師忙教師的,學生卻像局外人。班級管理全是班主任的事,學生被動服從,不“參政議政”,學生有什么問題,也只知道去找班主任,對疲憊的班主任雪上加霜。這當然是低效的管理。
管理是靠人來完成的,班主任不會管理的關鍵是不會用人。很多班主任抱怨“一個人管幾十個學生,怎么忙得過來?”這種說法從根本上就有問題,一個人的力量豈能和幾十個人的力量相比?要讓學生多多參與到班級管理的中來。班級是學生的班級,學生在自己班級里能當家作主,有一席之地、有話語權,他當然會有主人翁意識。不要埋怨學生自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學生并不生來就冷漠,是我們教師沒那他們當回事造成的。主人翁意識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通過具體的行為體現(xiàn)的。
三、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所有管理策略順利實施的關鍵
為什么有些班主任學習了很多方法,最終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卻依然感到十分困難?為什么很多方法有人用得很好,有人卻感覺阻力重重?當學來的方法不能用于自己的班級時,我們有時會懷疑這些方法是不是存在問題。這里的關鍵,一個是有沒有因地制宜、因班制宜、因人制宜,另一個關鍵就是師生關系了。我們發(fā)現(xiàn),真正優(yōu)秀的班主任,和學生的關系都非常好,他無論用什么方法,都會得到學生的擁護,所以實施起來就非常順。
所以,首先要在班級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讓管理方法暢行無阻。而良好的師生關系,不是僅靠一些技巧或策略就能建立起來的。教師首先要真誠地關心學生和家長,要和學生交心,還要有耐心,假以時日,才能建立情感。師生之間心意相通,有了默契,才能同心同德,共同把班級管好。
四、學生的主動性不是靠說教調(diào)動的,而是靠方法調(diào)動的
雖然前面強調(diào)了班級管理必須讓學生廣泛地參與,但是不能否認,當下一個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是,學生對班級事務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導致教育理念與學生實際情況脫節(jié)。面對學生的消極,不要束手無策,認為現(xiàn)在的學生難以教育,要將心比心,多做換位思考,多想想辦法--你是學校的員工,你的積極性如何才能被調(diào)動起來?領導怎樣要求你你就會覺得干活有勁了?給你一個什么樣的機制,你就能充分發(fā)揮工作的主動性?學生不也是這樣嗎?
學生為什么會沒有積極性?因為他覺得在班級里沒有位置,這個班不是他的,他自然漠不關心。常言道:“有位才能有為”,而我們比較多的是用“有為才能有位”的思路,指望學生自主發(fā)揮,殊不知人的積極性在很多情況下是“被調(diào)動”起來的。又有言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所以,要給予學生一定的位置、托付給他們一些事情,這會讓他們產(chǎn)生當家作主的感覺。
調(diào)動學生的方法包括與學生交流談心、在班級里廣泛采用激勵機制、建立多元的評價機制、樹立正面典型形象,等等。要多鼓勵好的,少批評差的,讓為班級做出貢獻的學生得到認可,有所回報,用先進來帶動后進,營造良好的氛圍,用班風對學生施加影響。這其中,教師的關心和建立多元評價機制最為重要。在一些教師問到此類問題時,我回答頻率最高的就是兩個字--評價。正確的評價將學生引向正確的方向,多元的評價促成各類學生的發(fā)展,單一的評價只能讓一小部分學生得到發(fā)展,其他同學的積極性必然逐漸喪失。
五、班級工作第一想到的是“由誰做”而不是“怎么做”
班主任接手一項工作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我該怎么做?”而是“可以由誰來做?”班主任要學會對各項工作進行分類,會分類才能分流,把原來都是自己扛下來的事分出一部分讓別人做,班主任的工作負擔就減輕了。這種減輕不是說班主任想偷懶,工作的總量擺在那里,總要有人做。班主任一個人做了,學生卻閑著沒事干,這不是好事,班主任累得要死,學生卻可能“無事生非”。讓學生做事,不僅解決了無事生非的問題,其實還把工作機會留給了學生,把鍛煉機會交給了學生,也就是把發(fā)展的平臺留給了學生,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標--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
以下介紹三種常見的分類方法:
(1)按“由誰做”分
①班主任必須親自處理的;
②可以由班主任做,也可以由學生做的;
③完全可以讓學生做的。
班主任的做法是,盡量減少第①類的工作量,很多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是班主任必做的工作,如排座位、安排勞動崗位,等等,其實都可以改革,打破思維定勢,把這些事情放到第②類去;
第②條,班主任要盡指導學生做,而不是親自操刀。學生需要具體的指導和培訓,通過一個鍛煉的過程,逐步將第②類工作下放到第③類去。這樣,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就逐步下移,負擔也就減輕了;
即使是第③類事務,班主任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但這時的任務主要是關心、監(jiān)督、檢查、記錄、評價。
班主任要從做許多具體細小的事情中解脫出來,變身為一個教育者和管理者,班主任要成為教育專家,而不是勤雜工。要做到這點,從瑣事中抽身是第一步。
(2)按“何時做”分
①常規(guī)事務
②偶然事務
第①類是班主任每天、每周或每月固定要做的,其中大部分是學校規(guī)定的工作,比如早讀、跑操、眼操、午休的檢查、組織班會、出黑板報、寫評語、撰寫各種計劃、總結,等等。也有一些是班主任自己增加的,如與學生談話、批改周記、組織班委例會,等等;
第②類是隨時可能發(fā)生,又必須馬上處理的,如學生打架、師生沖突、家長來訪、學校臨時布置任務,等等。
班主任工作的特點之一就是瑣碎、繁雜,隨時都會有事,一天完整的時間被各種學校活動分割成一塊一塊的,支離破碎,班主任自己還有教學任務和壓力。所以,難怪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不愿意做班主任。
有了這種分類思想,班主任就可以做出積極的應對了。班主任必須將第①類事務早做規(guī)劃,未雨綢繆,既然是固定要做的,那就在操作上盡可能做到程序化、規(guī)范化。當然,內(nèi)容是可以創(chuàng)新的。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交給學生去完成,如我班的班會課程化嘗試,可以通過規(guī)劃,將一個學期的班會課提前排好,提前通知準備,到時候就正常開,不需要臨時去想這節(jié)班會課上什么。
班主任只有將第①類事務安排好,讓它們不對自己的精力和心態(tài)構成干擾,才會有時間和心思去應對隨時可以出現(xiàn)的問題。做到了這點,班主任工作就輕松了很多,心情也不會那么焦慮了。
(3)按“做什么”分
班級事務,無外乎是學習、紀律、衛(wèi)生、生活、體育、文娛、宣傳等幾個方面。班主任可以通過構建合理的班級組織結構,成立一些小組團隊,充分發(fā)揮班干部和學生的作用,將這些工作按類型分解下去,由對應的責任人去完成。
六、班級管理要敢于放手,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
很多教師都明白班級工作各司其職的道理,但是就是不敢放手。他們認為學生太小,不可能完成任務,有的學生連掃地都掃不好,連自己的作業(yè)都完不成,怎能在班級中擔當重任?特別是一些低年級的班主任,多有此觀點。他們?yōu)槭裁磿羞@樣的想法呢?因為他們也曾經(jīng)嘗試過,但是沒有成功,學生把事情搞得一團糟,于是產(chǎn)生了“讓他們做還不如自己做”的想法。你一直這樣想,事情就會越來越多地壓到你的頭上,不敢放手的結果就是你不堪重負。
教師的責任是什么?是教會學生做事,而不是自己會做事。
仔細研究一下這些老師的糾結,發(fā)現(xiàn)問題主要出在工作方法上。教師往往只布置任務,不對學生做指導;只對工作提出要求,在過程中缺少督促和點評。做得好了,不表揚;做得不好,就批評埋怨學生不會做事。
布置任務僅僅是工作的起點,接下來的具體指導才是最重要的。學生不是生來會做事,能力的提升要有一個過程,包括自己的實踐體驗,更有教師的指點。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肯定比較漫長,期間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醒、糾正、指導,肯定不如自己做方便。但教師要有長遠的眼光,一旦把學生帶出來,不僅能讓自己減負,更對學生將來的發(fā)展有好處。
在長期的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能力真的超乎我們的預想。只要給他們提供合適的舞臺,他們就能做出精彩的表演。學生的能力是越鍛煉越強,越鼓勵越有干勁。所以,要給他們機會,不要把事情都抓在自己手上。
敢于放手的思想基礎就是教給學生方法,跟蹤指導學生,充分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
張麗
[怎樣輕松當班主任 (七年級)]相關文章:
4.
6.我要當班長演講稿
10.七年級班主任工作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