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nèi)四基達標
1.下列“焉”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焉用亡鄭以陪鄰? B.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C.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用法或意思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1)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B.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以勇氣聞于諸侯
(2)A.敢以煩執(zhí)事 B.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C.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D.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失其所與,不知 B.秦伯說,與鄭人盟
C.共其乏困 D.秦軍汜南
4.燭之武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的意思是( )
A.反映了他謙虛、謹慎 B.隱含對鄭伯過去沒有重用他的不滿
C.不愿去見秦伯的托辭 D.為了襯托與突出下一句的意思
5.解釋下列加點的字的意思: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②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⑤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⑥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6.寫出下列加點字古今不同的含義: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也。
古義: 今義: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義: 今義: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義: 今義:
④且貳于楚也。
古義: 今義:
7.簡答題
(1)“焉用亡鄭以陪鄰”句中的“鄰”指的是哪一個國家?_________________
(2)“焉用亡鄭以陪鄰”與“鄰之厚,君之薄也”兩句中的“鄰”是不是指同一個國家?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中的“東道主”,指的是哪一個國家?_________________
(4)“共其困乏”中的“其”指代誰?_________________
(5)“又欲肆其西封”的“其”指代哪里?_________________
(6)“子犯請擊之”中的“之”指代誰?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素質(zhì)提高
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后練習。
子犯請擊之①,公曰:“不可。微夫人之②力不及此。因人之③力而敝之④,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荨
1.找出本段中的一個通假字,并作解釋。
2.文段中加點的“之”各作什么詞?
3.“亦去之”的真正原因是(多項選擇題)。(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失其所與,不知
C.以亂易整,不武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綜合實踐創(chuàng)新
1.秦晉為什么要攻打鄭國?秦晉鄭三國的相互關(guān)系與燭之武的勸說有什么聯(lián)系?
2.佚之狐向鄭伯鄭重推薦燭之武,這說明了什么?
3.文中“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以及“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這些敘述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有何作用?
4.討論題:近年來,由于美國的經(jīng)濟實力,國防實力遙居世界領(lǐng)先地位,其稱霸野心昭然若揭。請你以我外交部中方代表的身份,與俄羅斯代表談判、斡旋中俄關(guān)系,結(jié)成中俄聯(lián)盟。寫一篇談判發(fā)言稿。
參考答案
第13課
基礎(chǔ)知識運用
1.C 2.(1)D (2)B 3.D 4.B 5.①軍: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肆:形容詞用作動詞,擴張,延伸。 ③闕:通“缺”,使動用法,使……缺 ④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⑤亡:使動用法,使……死亡 ⑥鄙:名詞用作動詞,把……當作邊邑 6.①那個人 對妻子的尊稱 ②出使的人 出門時所帶的包裹 ③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請客的主人 ④特指從屬二主 “二”的大寫 7.(1)晉國 (2)是 (3)鄭國 (4)秦國 (5)晉國 (6)秦國
綜合遷移訓(xùn)練
1.知--智(明智) 2.①代詞,指秦軍;②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③同②;④代詞,“他”;⑤代詞,代“函陵” 3.BC
拓展探究學習
1.秦晉圍鄭,是因為鄭“無禮于晉,且貳于楚”,由此看來,秦鄭之間沒有宿怨,沒有利害沖突,這為燭之武說服秦伯埋下了伏筆、提供了可能。
2.佚之狐向鄭伯推薦時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說明燭之武的能言善辯早已聞名,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如果說佚之狐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那么燭之武就是千里馬了。
3.這些記敘是側(cè)面烘托。開頭渲染大軍壓境、形勢危急,烘托了燭之武退師的難能可貴;后面寫秦伯高興地與鄭國訂立盟約,并且派兵駐守,這說明談判達到了預(yù)期目標,更說明燭之武三寸之舌退秦師的論辯藝術(shù)。這些敘寫都有力地烘托了主要情節(jié)。
4.思路提示:這是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之后開展的創(chuàng)新活動。學生寫作(討論)應(yīng)借鑒燭之武的勸說思路,應(yīng)曉之以理、誘之以利、激之以情、明之以害,以聯(lián)盟有益于雙方,否則,無益于兩國,從而闡明唇亡齒寒、存亡與共的關(guān)系。
安陽
[燭之武退秦師 導(dǎo)學案設(shè)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guān)文章:
6.《談中國詩》導(dǎo)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