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選修一《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6.邊塞戰(zhàn)爭詩四首教案:《從軍行(其一)》《塞下曲》《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薊中作》(粵教版選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邊塞詩的主要特點,學習邊塞詩中的景物描寫的方法,理解浪漫主義的風格。
2、學習鑒賞邊塞詩的一般方法。
3、學習邊塞詩描繪邊塞風光和抒發(fā)戰(zhàn)場殺敵、保家衛(wèi)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情景交融的手法。浪漫主義詩風
教學難點:曲筆的運用、聯(lián)想、夸張及用典等表達技巧。如何鑒賞邊塞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zhàn)生活,后人稱他們?yōu)椤斑吶娙恕保纬闪怂^的“邊塞詩派”,反映邊塞征戰(zhàn)生活的詩作逐漸蔚為大觀。所以說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邊塞詩是時代的產(chǎn)物,最能體現(xiàn)國運興衰的作品。詩人從大漠、烽煙、長城、黃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們的精神風貌,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體味每首詩的整體風格,領會作者熔鑄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時代風貌。
二、推進新課:
1、邊塞詩的主要內(nèi)容: 1)、表現(xiàn)英勇作戰(zhàn),保家衛(wèi)國的豪邁、奔放、一往無前的主題。 2)、對將帥腐敗無能的諷刺,表現(xiàn)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 3)、對戰(zhàn)爭的厭惡,歸家無門的悲哀。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4)、邊塞風光。
2、邊塞詩的鑒賞要點: 1)、抓住詩中所描繪的邊塞風貌(景和人)。 2)、把握時代特征,理解所描寫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蘊含的不同思想。
3、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盛唐邊塞詩派的出現(xiàn),開拓了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個廣闊的領域,表現(xiàn)了盛唐時期激昂壯闊的時代風貌。當然,我們今天所指的邊塞詩,范圍要大一些,凡是表現(xiàn)軍旅生活的詩作都歸為這一類。
三、學習課文。
(一)、學習《從軍行(其一)》
1.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屬山西)人,一說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元年(742)遷江寧(今江蘇南京)丞,后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其邊塞、閨怨詩轟動一時,有“七絕圣手”、“詩家夫子”之稱!稄能娦小方M詩共七首,是詩人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戍卒懷鄉(xiāng)思親之情。(主旨)
1)“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贝司鋵懥谁h(huán)境、時序、風物、戍卒。在一片廣漠的邊塞之上,一座邊城的西邊,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樓上,一個戍卒孤獨地走上嘹望臺,從青海湖上吹來的秋風在黃昏時分顯得更加凜冽寒冷。此時此刻,戍卒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情也正是最為濃烈之時。這是一幅悲涼而又傷感的畫面。
2)“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當戍卒走上高臺,坐下,寒風瑟瑟,本就讓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傷離別”的樂府古曲《關山月》。笛聲嗚嗚咽咽,如泣如訴,如親人在呼喚,似征人在嘆息。笛聲如同一縷情思,飄向萬里之遙的故鄉(xiāng),征人的妻子也同樣在思念久戍邊庭的親人。但是戰(zhàn)爭遠未停止,征人回鄉(xiāng)遙遙無期,只能是無可奈何的等待。以音樂入詩,表達深情。
3.藝術特點:1)曲筆抒情,虛寫征人家鄉(xiāng)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2)側重寫環(huán)境的凄涼孤獨,通過寫羌笛之音,從聽覺方面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心理描寫上采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
4.小結:王昌齡邊塞詩的內(nèi)容豐富,主題多樣,表達的情感不止一種,此詩為抒寫思鄉(xiāng)之情。以音樂入詩,表達深情,是本詩寫作的一個特點。 這首詩抒情方式較有特色。前三句敘事,后一句抒情。敘事連貫性較強,實寫所見所聞,真實感人;而抒情則虛寫,宕開一層,寫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這也是暗示的表現(xiàn)方法。
(二)、學習《薊中作》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高適 (700-765),字達夫,郡望為渤海蓓縣(今河北景縣)。二十歲曾到長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薊門,漫游燕趙,想在邊塞尋求報國立功的機會,在梁宋一帶過了十幾年“混跡漁樵”的貧困流浪生活。曾任封丘尉,安祿山之亂發(fā)生,他被拜為左拾遺,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官至淮南、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最后任散騎常侍,死于長安。此詩一名《送兵還作》,是詩人于天寶十載(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邊境回程途中在薊中所寫。薊中,薊城,故址在河北盧溝橋北。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風光,表達自己憂心邊事但請纓無路的苦悶心情。(主旨)
1)“策馬自沙漠,長驅(qū)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寫在邊城所見景象。詩人騎馬從塞外千里迢迢趕到薊城,登上這座邊城的城墻。只見邊塞苦寒之地,一片蕭條,白日當中,黯淡無光的景象。
2)“一到征戰(zhàn)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睂懺娙说浅撬姸l(fā)詩人憂心邊事心情。詩人看到邊塞之地如此蕭條,民不聊生,就為胡虜?shù)姆磸团褋y而擔憂。難道沒有安定邊境的奏疏上陳嗎?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無能將領,讓他們無功受賞,令有志之士扼腕長嘆。
3)“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北M管自己有著孫武和吳起一樣的謀略,但皇帝不重視也只能空自閉門嘆息。抒發(fā)自己報國無門的郁悶之情。
3.小結:這首詩寫了詩人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高適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歲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邊城,觸景生情,想到無才無識者巴結討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邊地人民死活,弄得邊地狼煙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識者上書言事,卻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憂憤盡抒筆端。暗示手法的運用!柏M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語含諷刺,表面寫諸將,實際寫玄宗偏聽偏信。
四、背誦詩歌,預習新課。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檢查背誦。
二、學習《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岑參 (約715-770),祖籍南陽(今屬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屬湖北)。天寶三載(744),中進士,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載(749),入安西都護高仙芝幕,任掌書記。天寶十三載(754),入安西都護封常清幕,以大理評事兼監(jiān)察御史,充節(jié)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載(757),至靈武肅宗處,遷右補闕,后歷任起居舍人、虢州長史等職。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度圃姟肪幵娝木。
熱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國,此湖乃是玄奘法師取經(jīng)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積達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為溫暖之意,中國古書稱之為熱;虼笄宄兀缂獱柤古c哈薩克之間,四周天山環(huán)繞,匯集天山山脈流下的雪水,卻終年不結冰,故有熱海之稱。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邊塞熱海地區(qū)的奇異風光,并借此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崔侍御的贊美之情。(主旨)
1)“側聞陰山胡兒語”一句作引子,以當?shù)睾酥Z表明下文七句所說為真。水熱如煮沸的開水,熱得連鳥也不敢從上面飛過,但水中卻有又長又肥的鯉魚。在熱海的岸邊,青草萋萋,四季常綠,到了冬天下雪時,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連熱海周圍的沙石也是其熱無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燒著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樣。
2)“陰火潛燒天地爐” 采用了聯(lián)想和比喻的手法,以下四句是詩人的思考和描繪。詩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燒,天地仿佛成了一個奇大無比的爐子,但為何偏偏烘烤西方這一個地方呢?其蒸騰的氣勢延及整個西域地區(qū)。
3)“送君一醉天山郭”以下四句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的臨別贈言:我與你在天山城外飲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陽西下,落在熱海之濱;你為官公正,清廉無私,連熱海的炎威也為之消減。運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朋友為官公正,使熱海的炎威都為之消減,熱海的“炎熱”與朋友的“霜威”對比,贊美了朋友的為官品行。
3.小結:這苜詩描繪了邊塞奇異風光。詩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熱海的種種神奇之處作了活靈活現(xiàn)的描繪,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詩人想象奇特,用筆夸張,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此詩標題意思是寫一首熱海風光的詩歌送給友人崔侍御。詩中既寫了個人對邊塞奇異風光的感受,也借以贊美友人的為官品行。
4.岑參邊塞詩的特點:岑參的詩筆力雄健而富有英雄氣概。他以英雄主義的精神描繪邊塞的各種生活情景,常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xiàn)塞外遼闊壯麗的景色,因而富有浪漫的奇情異彩,他還善于將見聞和經(jīng)歷分成一組組畫面,加以深入細致地描繪,他的邊塞詩想象豐富,氣勢磅礴,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最高成就。
三、學習《塞下曲》
1.作者簡介:李益 (約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他早年從軍,曾至朔方、幽州、口坊、口寧等地 ,自編從軍詩50首。他的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于感傷,主要書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diào)。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明代胡應麟《詩藪》:”七言絕,開元之下,但當以李益為第一,如《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李益詩名在當時就極高,詩作多被畫工入畫或度為樂曲,流播一時。有《李益集》,《全唐詩》編詩二卷。他的邊塞詩的思想藝術成就,從總體說,是中唐詩人所不可企及的。這些詩從多方面真實而形象地反映當時邊塞戰(zhàn)爭的實際,閃爍著現(xiàn)實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光彩。
按內(nèi)容說可以分為三類:
1)是描寫邊塞風光和日常生活。既寫了戰(zhàn)爭之暇,射箭習武的情趣
2)主要敘寫邊塞戰(zhàn)爭的實際,贊揚廣大將士的報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反映并同情廣大將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擊朝廷戍邊無策和邊將腐敗無能。
3)主要書寫自己的從軍生活和壯烈情懷。有的抒發(fā)了從軍報國、收復失地、安邊定遠的豪情壯志。如《塞下曲》
2.基本解讀:這首詩情調(diào)高昂,用前代名將典故,抒發(fā)詩人報國殺敵的雄心壯志。(主旨)
1)“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人關!边@兩句以兩個典故表達了為保家衛(wèi)國,、寧愿戰(zhàn)死疆場也不希望活著回家!胺ā,東漢馬援曾封為伏波將軍,他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漢書馬援傳》)“定遠”,東漢班超立功西域,封為定遠侯,晚年因久處邊地而思歸,遂上書皇帝說:“如自以壽終屯部,終無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為沒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門關。”(《后漢書班超傳》) 這兩個典故引用,詩人用“惟愿”、何須”二詞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貶。
2)“莫遣只輪歸?撸粤粢患涮焐!边@兩句用兩個典故表明殺敵衛(wèi)邊必須徹底的態(tài)度。前典出自《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于觳……晉人與姜戎要之觳而擊之,匹馬只輪無返者。”“?摺,原義為大海,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堅決徹底消滅敵人的態(tài)度。后典出自《舊唐書薛仁貴傳》:薛鎮(zhèn)守邊疆時,“時九姓有眾十余萬,令驍健數(shù)十人逆來挑戰(zhàn)。仁貴發(fā)三矢射殺三人,自余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后患,并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余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這里是說殺敵不僅要徹底,還要留下得力將士,繼續(xù)鎮(zhèn)守邊關。
3.小結:這首邊塞詩格調(diào)高昂,有盛唐邊塞詩余韻。全詩寫得蒼涼悲壯,神采靈動,意氣飛揚。“不墜盛唐風格!(楊慎《升庵詩話》) 此詩最為突出之處在于對典故的使用。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練形象,準確生動!
四、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題,預習新課。
陳小兵
[邊塞戰(zhàn)爭詩四首教案:《從軍行(其一)》《塞下曲》《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薊中作》(粵教版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3.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8.楊炯從軍行教案
9.蟬的教案設計
10.閣夜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