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前預習
(一)經典回顧
1、作品回顧
A級目標:背誦高中學過的蘇軾的詩詞--《前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寫出你認為最富哲理的句子,并用簡練的語言說出每篇文章反應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B級目標:在A級目標的基礎上,再能夠背誦初中學過的蘇軾的詩詞。并寫出其中你認為最優(yōu)美的句子。
C級目標:結合初高中學過的蘇軾的作品,以年代為序,看作者的思想經歷了什么變化?
2、作家回顧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且蘇軾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 ”。并與 、 、
一起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蘇門四才子為: 、 、 、 。
3、文體回顧
詞,作為詩歌的一種,詞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fā)展,進入了全盛時期。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于韻文的范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
詞按照字數大致可分為三類:五十八字以內為 ,五十九至九十字為 ,九十一字以外為 。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詞按片數分為: 、 、 、 。宋詞在風格上分
和 兩種,前者代表人物是蘇軾,陸游,岳飛和辛棄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彥,晏殊,秦觀和李清照。
(二)課文導學
1、朗讀本詞,將不懂的字詞作上標記,與同學一起討論,若再不能解決在課堂上一起來解決。
2、詞的小序、上闋、下闋分別寫了什么內容,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
3、請參閱71頁前的“模塊預覽”,看蘇軾是如何開拓了詞的表現世界。
(三)助讀素材
1、寫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屬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這種情懷,遇事便觸發(fā)了!稏|坡志林》中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蓖局杏鲇辏銓懗鲞@樣一首于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
2、烏臺詩案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后,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fā)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jiān)察御史告發(fā),后在御史臺獄受審。御史臺自漢代以來即別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盀跖_詩案”是元豐二年發(fā)生的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但此事純屬政治迫害。
烏臺詩案前后蘇軾詩詞風格的變化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后其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后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后,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認識到自己和朝廷權貴們已經是“肝膽非一家”。所謂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對他來說已經是 “鶴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勞神費力,再沒有什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窮猿已投林,疲馬初解鞍”。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溢清。
二、學習目標
1、正確誦讀詩詞
2、理解把握本詞所運用的寫作技巧
3、準確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養(yǎng)自己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過程
1、試在原詩上劃出朗讀的節(jié)奏。
2、找出詞中你認為最好的句子,并能說出它好在哪里?
3、本詞中作者寫了一場自然界的雨,也寫了自己遇雨后的態(tài)度,你認為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4、請找出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詞句?看詩中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四、當堂反饋
讀下面的蘇軾的詞,完成后面題目。
臨江仙 夜歸臨皋 ①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②,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③?夜闌風靜縠紋平④。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九月作于黃州。臨皋,即臨皋亭,乃長江邊的一個水驛官亭,在黃州朝宗門外。作者元豐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② 東坡,本為黃州城東的舊營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開荒植樹,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東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為“東坡”,并取以為號。又建雪堂,其時堂未建成,故仍回臨皋止宿。③ 恨,感到缺憾。營營,為名利所紛擾。④ 夜闌,夜深?e,有皺紋的紗?e紋,喻指水面上細小的波紋。
1、“夜闌風靜縠紋平”一句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2、試分析本詞反應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五、課后檢測
我們已經學過了很多蘇軾的詩文,也了解了他的生平,說他的作品就是這位偉大詩人的對話,通過這些對話,你對蘇軾又有何認識呢?請以“感悟東坡”為話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拓展閱讀――高考中有關蘇軾材料成功運用典例
蘇軾的赤壁
風飄飄,水飏飏,撣撣這一路素衣風塵,駕一葉扁舟,于清秋的黃昏,殘陽如血,蒼海如幕,來到這古戰(zhàn)場--赤壁。
心中沉浸著如此的哀悶漫想:那“烏臺詩案”的苦楚,那皇帝謫貶的敕令,那洛陽親友的牽念。于是黃州成為蘇軾的落腳,赤壁成了蘇軾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靶坛跫蘖,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彼麊栕约弘y道自己不正是那東吳的督都嗎?自己滿腹經綸,胸中有的是治國平天下的筆墨,而此時?面對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緒像長了翅膀似的,繼續(xù)飛揚,斟一杯酒,臨江而釃,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于悲風,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他不再悲觀,不再耿耿于懷。
后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自己的頓悟。他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的百姓感念這一位父母官。后來修了一祠廟來緬懷這一偉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學的殿堂里永遠可以聽見那《赤壁賦》華美的樂章。
余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呼“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笔前!這一路艱辛,這一路坎坷,這一路無奈。蘇軾沒有消沉,沒有失落。他永遠也不會去吟唱那軟綿綿的情詩與愁苦。
什么“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楊柳岸,曉風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李后主吟唱。
蘇東坡是關東大漢,他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他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記載了蘇東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蘇東坡的不屈。
赤壁訴說著蘇東坡的豪邁與詩情不朽。
赤壁只蘇軾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屬于蘇軾。
風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無阻,“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里的天空中,響徹在那里的人們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風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的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物;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zhàn)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豪杰。蘇軾站在曾經是三國人物競風流的赤壁面前,像一個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大聲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是他歷經風雨后的坦然,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來面對如畫的江山,如夢的人生。
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泵利惖奈骱休d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雖被貶至此,然而他沒有悲愴,沒有哭天地,沒有憤憤不平,風雨任平生。他懂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簡單道理。于是,一道蘇堤便橫臥西湖。他要讓西湖儲藏的心靈,淹沒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憂傷。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边@是他被貶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詩。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場的污垢。他寧愿一輩子做一個普通的嶺南人,每天嘗盡甜美的荔枝。你看,這是一個何等豁達的心情,官場的風雨,生活的風雨均無法阻擋他心靈的前行。他要讓他的一生過得甜美、豁達。
《明月幾時有》一詞道盡了詩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沒有因此悲傷嘆息,對生活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他讓天上的明月傳達自己對遠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僅讓他的風雨一生得到升華,而且撫慰了多少中國人思鄉(xiāng)思人的心靈。這個時候,他把其豁達的心交給了飽懷思念之情的人們。他要告訴他們--生活的風雨摧不倒我們,我們同在。
風雨的一生,豁達的一生;美麗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蘇軾,永垂不朽。
1、找同學朗讀,大家感受一下蘇軾給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從詞中找一下答案。
--沉著。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一個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視風雨為無物,照樣吟嘯徐行。
--豪邁。竹杖芒鞋不可懼怕,只要你以之為樂,一樣可以輕勝過馬。
--隨意而安。料峭春風冷,山頭斜照暖。氣候不定,人生不定,禍福難曉,不如聽其自然。
--通達。也無風雨也無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無視了所有的風雨。陰晴可以等同,盛衰榮辱,又何足掛齒?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滅。
五、重點探究、拓展
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讀一遍?纯催@首短短的詞,作者的情感有沒有變化?如果抓重點,你會抓哪兩句來看?大家互相討論一下。
(根據情況來確定是否介紹寫作背景,也可以讓學生找出比較喜歡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上片重點:“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哪個字最關鍵?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zhèn)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嘯傲江湖的味道。
板書:任(“徐行”)
--下片關鍵:“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有沒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板書:無(“回首”)
***2、如果我們想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
(板書):歸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詞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風雨, 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變, 一心渴望退隱,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情。”頗有點超凡拔俗的味道。這也是歸。
--回首。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果是歸去。
(背景) 蘇軾人生態(tài)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來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tǒng)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讀書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建功立業(yè),所謂“大丈夫當以天下 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當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或遭遇挫折時,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風,而道家講的是無為,所以他又像莊子一樣,要逃離這個社會。
3、大家再考慮:東坡為何不躲雨?
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已經活在世上,誰又能脫身人生這個大羅網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廟堂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qū)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
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征。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
詩歌思想情感的解讀技巧
一、知人論事。
二、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
三、分析抒情詞句
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
上片寫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边@兩句明寫詩人道中遇雨時置風雨于不顧、吟嘯徐行的鎮(zhèn)定態(tài)度,暗示他在政壇風雨中遭貶后仍泰然處之的心態(tài)!澳牎庇型馕锊蛔憧M懷之意,“何妨”見俏皮的挑戰(zhàn)色彩。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伯?”這兩句似乎是說穿著草鞋、拄著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輕松,勝過騎馬,風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實際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閑散江湖,以“馬”喻指奔波官場,通過兩者對比,隱喻閑散江湖勝過奔波官場,遠離宦海險惡反覺一身輕松。穿著草鞋走泥濘之路是不可能輕松的,故而它的實質用意只能是“無官一身輕”。 “一蓑煙雨任平生!边@一句不是寫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為“雨具先去”,當時并無蓑衣,而“煙雨”則是江湖上煙波浩渺、斜風細雨的景象,故而這一句是表達了蘇拭想退隱江湖、自在地度過一生的心愿!叭巍弊趾湃巫杂芍。
下片寫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三句寫雨過天晴、寒風吹拂、斜陽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隱隱地透露出作者在這幾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盡、政治風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達觀而又復雜的心情。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說,回到住處,再看路經之地,既不是風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實際上,“蕭瑟處”隱喻宦途風雨,“歸去”是用陶淵明的“歸隱”之意,而“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說,有了歸隱之心也就無所謂什么宦海的風雨或晴天了。顯然,這里的主要心態(tài)是曠達,主要意向是隱逸。
全詞上片寫雨中,下片寫雨后;上片落筆鎮(zhèn)定心態(tài),意歸閑散江湖,下片落筆欣慰心態(tài),意歸飄然世外。寫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層次、意緒走向都十分清晰。
[定風波》導學案(蘇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