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他迷住再說
--我教《〈論語〉十則》
張國生
在各語文網站的“論壇”上,經?吹街袑W生不喜歡文言文的帖子,理由無非是時代久遠、學了沒用、枯燥乏味之類。也有語文教師向我說傾訴過同樣的感受,問我文言文該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說。
“迷”,有多個意思,這里首先是指“醉心于某種事物,發(fā)生特殊的愛好”(新華字典),如“著迷”“入迷”“癡迷”“迷醉”!懊浴弊≈螅蜁a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費力,什么困難都不在話下了,苦也可能變成了甘。楊萬里《讀詩》云:“船中活計只詩篇,讀了唐詩讀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煱肷驕句當朝餐。”寫自己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熑床晃周圍的旖旎風光所動熤皇淺磷磧諭醢彩的詩句熡盟取代早飯,就是這種境界。于謙的“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了無一點塵。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觀書有感)就是這種境界。陳景潤撞在樹上,還說“對不起”,也是這種境界。我們搞語文教學,如果讓學生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可就是我們的成功了。
下面以《〈論語〉十則》為例,說明我怎樣“迷”住學生,順便介紹“大語文”在文言文方面的教學理念,以就正大方。
先提一個有吸引力的問題:你知道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是什么?有答是《毛澤東選集》。我說,《毛澤東選集》影響是很大,但它的影響只限定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只有幾十年,而我說的這部書卻影響中國幾千年。有答是《三國演義》《紅樓夢》。我說它們影響也很大,但也只有幾百年而已,不能與我說的相比。憤悱狀態(tài)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論語》。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它成了中國正統(tǒng)思想的代表……然后我還介紹了《論語》的另兩個“最”: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對初一學生來說,這是新鮮的。
然后介紹孔子,突出三個“最”:最偉大的思想家,最偉大的教育家,最偉大的典籍整理編訂家。但只用語言介紹,即使生動引人也還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體資料: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現存香港孔教學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課圖、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孔廟中孔子的塑像、孔廟中孔子講學的杏壇、山東曲阜孔府大門、孔子墓(山東曲阜)、然后是兩段簡介孔子的視頻。
為了說明孔子在國外的影響,再提供下列圖片:韓國的孔廟、日本的孔廟、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論語》的著作、法國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國著名哲學家孔子生平》等。到這時候,尤其對于不常運用多媒體上課的學生,已經差不多可以將其迷住了。
學生這是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應該有一定的新鮮感,但是如果弄不好,不但新鮮感會喪失,還會產生厭煩情緒。所以一定要讓這個“第一次”成為“成功的一半”。我這樣設計:
為什么要學習文言文?
--可以了解我國5000年的歷史,知道許多精彩誘人的故事。
--文言是現代漢語之源,現代漢語的許多詞語出于文言,文言的許多句子成為現代漢語的成語,學文言能大大促進現代漢語學習。
--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寫作能力,提升人生價值,甚至改變人生命運。
--文言文簡練,典雅,抑揚頓挫,讀起來有很大的美感。
--我國古代典籍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有大量資料可供現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則無法利用。
這樣的介紹還失之抽象,于是針對后者舉幾個例子:
--現代氣象學只有100多年的歷史,現代氣象記錄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卻寫出了專著《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研究》,在國際上引起震動。他從哪里找來到資料?從古代各種書籍中尋覓的。別國氣象資料只有100多年,我國的卻有幾千年。
--古籍中有治療癌癥的方法。
--《夢溪筆談》中有“UFO”的記載。
--還有關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蝕、彗星……。
到這個時候,學生能不喜歡學文言文嗎?
光迷住還不行,還要給他們一把鑰匙,自己打開知識之門。對這一課來說,最重要的是指導怎樣學習文言文。我告訴他們“十字訣”:
讀懂--能見“言”而知“意”;
讀熟背誦--熟悉文言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形成語感;
積累詞句--特別是古今不同的詞語和句式。
然后才進入這一課的學習。
迷住學生,常常要使用一些新穎有趣的內容和方法。例如本課有兩個“省”:“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抽象解釋為“反省”,恐怕印象不深,也沒吸引力。于是我制作了這樣一張幻燈片:
說文解字--。
*甲骨文、金文的“省”是一個箭頭加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則在此基礎上加了一條眼眉(原有圖,茲略)。這說明“省”的本義是“看”,如省親、歸;引申為查看自己的內心世界,如:反省、自省、省察、三省吾身。
這樣,吸引力就強多了,印象也深刻多了。
具體的教學過程不說了,無非是逐一朗讀、正音、翻譯、答問、背誦,不像上面那樣新奇生動,但仍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把學生迷住,讓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語文訓練和知識點的落實。那么本課要抓哪些知識點的落實呢?我認為應有:
(1).語文常識:孔子是什么時代的人?是一個怎樣的人?《論語》是一部什么書?
(2)讀準字音: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曾子、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
(3)古今不同的常用詞:日、省、信、傳、習、弘毅、已……
(4)三個通假字:“說”通“悅”,“女”同“汝”,“知”通“智”
(5)出了哪些成語:不亦樂乎、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善而從、任重道遠、死而后已、歲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必須理解的問題,例如:為什么“思而不學則殆”(我把“殆”解為“危險”)?“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孔子更反對哪個?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guī)煛眴幔咳绻械亩际菈娜四?等等?/p>
(7)熟讀、背誦、默寫,等等。
在正式的內容講完之后往往要組織一些活動課,它是“大語文教育”的重要一翼。當年杭州二中的著名特級教師林煒彤先生曾對我說過:學生最討厭什么樣的課?--公開課;最喜歡什么樣的課?--七扯八扯的課。我理解,所謂“七扯八扯的課”,其實就是活動課,就是教學內容向課外、向生活的延申。由于能擴展視野,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沒有必須完成的作業(yè),它倍受學生歡迎;顒诱n還能密切師生關系,加深師生感情。別忘了,“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在這一課組織的活動是:
1.網上拜訪孔子。點擊進入:(1)“中國孔子”網站,(2)孔子博物院,(3)孔子箴言名句。這些網站中有許多有趣的東西。
2.中央電視臺“千秋史話”節(jié)目之《孔子》(我這里有一套“千秋史話”的光盤)。電視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3.探究性學習。這一項最有價值。我這樣安排: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你有疑,特別是“無疑之疑”嗎?在適當的時候老師提出自己準備的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有什么內在聯系?可能不可能沒什么聯系?先對學生交代,這個問題,是許多人不解的問題,幾個語文網站的“論壇”中都有人提出和討論這個問題,可惜結論都不能讓人信服。你若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一種創(chuàng)見。
不僅要吸引學生探究,還要告訴他們探究的方法,交給他們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即所謂“啟發(fā)”。我的“啟發(fā)”是:(1)“說”與“樂”有什么區(qū)別?哪個程度更深?(2)“有朋自遠方來”干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誰?“知”意思是“了解”嗎?這個問題學生一般不可能獨立解決,于是提供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解釋:“人不知者,謂當時君卿大夫不知已學有成舉用之也!
這三個問題解決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這是孔子治學修身的“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學而時習之”,包括讀書、練習、復習、實習。這是學習的初級階段。第二境界,是與志同道合者講談、研討,互相啟發(fā),互相促進,將學問進一步提高。因為“獨學而無友,必孤陋而寡聞!钡谌辰,是做一個“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達到前兩個境界之后,也沒有受到當權者的賞識和重用,既當不了官,也發(fā)不了財,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貧樂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顏淵一樣,那便是只有極少數“君子”才能達到的境界了。
“迷住”的方法還有很多,不一篇文章所能說盡,甚至不是一部書所能道完。下面我提供一些原則,供各位同人去創(chuàng)造:
(1)富有知識性,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2)富有哲理性,能給學生以思想的啟迪和教益。
(3)方法特新奇,好看、好聽、好玩,滿足多種感官需求或有特殊的心理感受。
(4)讓學生在眾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長處,得到了表揚、鼓勵,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自尊心。
(5)學習中發(fā)現了有價值的問題,產生了探究的欲望,進入了憤悱狀態(tài)。
(6)解決了困難的問題,探究到問題的答案,特別是產生了創(chuàng)見。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績,享受到成功的歡樂,那學生對語文學習就更入迷了。
========================================
“迷住”之后的“再說”
張國生
“迷住”的反饋
《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8期發(fā)表了我的《先把他迷住再說》--我教《〈論語〉十則》(下文簡稱“迷住”)。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我發(fā)表的最有“反響”的文章:該刊后來發(fā)表了5篇反饋文章。有一個網名叫做“毓君”的老師,將此文貼在“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語文論壇上”(主題“這樣上文言,還會沒趣嗎”),結果至今引來200多條“回復”,成為那里最“熱”的文章之一。其他幾個網站的論壇上,也有一些反響。
反響中有贊嘆,有建議,有商榷,有懷疑,有求助,也有批評和“攻擊”。贊揚的話人人愛聽,我也不能免俗;建議有利于改進和提高,我會虛心接受;懷疑和商榷,我們可以共同探討,這也是一種樂趣;最值得重視的是批評。我一向認為,善意的批評比善意的贊揚更有價值;即使是無理的批評和“攻擊”,我相信也只是學術之爭而已,可以泰然處之。在批評和商榷意見中,最應讓我感謝的是湖南漣源一中的吳勇前老師,他說:
說《論語》是出成語最多的書是不準確的。筆者特意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統(tǒng)計,統(tǒng)計的書是《漢語成語大詞典》……結果是這樣的:出自《論語》的成語有174條,出自《左傳》的成語有202條,出自《史記》的成語是262條。所以說《論語》是出成語最多書是錯的,只能說它是出成語多的書之一。(《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11期)
雖然這個問題還可商榷(有人統(tǒng)計出自《論語》的成語有300多條),但我很贊嘆吳老師治學之嚴謹認真,為了這個問題竟會作那樣大量的統(tǒng)計工作?吹竭@一批評后,我馬上修改了自己的教案和課件。吳老師還指出,我文中說“《毛澤東選集》的影響只有幾十年”、“《三國演義》《紅樓夢》的影響也只有幾百年”,意思表達不很準確,在“只有”前面加上一個“還”字就準確了。這真是一字之師!在這里,我對吳老師及所有參與討論的老師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也感謝《中學語文教學》組織對這一課的研討,這會有效地提高作者、讀者的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
之后的“再說”
有一個評論者很欣賞這一課“外圍工夫”作得十足。我理解,其言外之意是希望看到“迷住”學生的更“內在”、更“精髓”的功夫,可惜“迷住”一文對此寫得不具體、不盡意。其實在這個問題上也算是打了一點埋伏,所謂“先把他迷住再說”,是“迷住”在“先”,但“迷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或只是階段性目的而不是終極性目的,“迷住”并不意味著教學任務的完結,此后還有“再說”的內容!霸僬f”什么呢?該說的很多,下面就再說一說。
一,重視興趣,更要重視“沒趣”的內容
我上這一課以及寫“迷住”一文,首先強調的是興趣,是讓學生“樂學”。因為現在的學生實在是太苦了,許多老師的課也實在是太枯燥了,許多學生出現厭學情緒,最厭學的科目之一便是語文。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把課上得有趣,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在我的成長之路上,有好幾位恩師都這樣指導過我,所以我對此一直十分重視,總是千方百計把課上得有趣,“迷住”一文也就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產生。
但是,我們強調興趣的時候不能忽視“沒趣”的工作!巴鈬し颉币鲎悖Z文教學不能只做外圍工夫。要讓讓學生樂學,但不能忽視苦學,還要講“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奮志時”,還要鼓勵學生“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古云此日誠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董必武《為中學生題詞》)。同樣,教語文要有巧辦法,要提倡“精講巧練”,但不能忽視“笨”辦法。“笨”辦法之一就是扎扎實實的訓練。語文教學有時候也許會有“立竿見影”之效,但我更相信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一種“慢功”,非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地訓練不可。以“讀”的訓練為例:
首先是讀正確,其次是讀順、讀流利,不能有磕絆。而達到這要求,需要千百次的訓練和練習。有些老師因為中考、高考不考朗讀,就不重視這項訓練,而我認為,連讀都讀不對、讀不順的人,不可能出口成章,不可能口若懸河,其口齒也不可能十分流利。說都說不流利的人,其思維也不會是敏捷的,其寫作也不會是文思泉涌的,更不可能“下筆如有神”。所以我很重視讓學生讀,還常搞朗讀測試:每錯一字扣1分,磕絆一次扣0.5分。
第三是讀懂。對文言文,更需逐字逐句讀懂。雖然現在有人主張讀文言懂得大意即可,但我還是寧可逐字逐句地讀懂。不但要懂,還要“嚼”,要辨析、比較、區(qū)分高下優(yōu)劣。先師孝純先生告訴我,讀文言文,“難不在同,而在異;不在迥異,而在殊微”。“殊微”之間,往往是作者的思想和藝術功力之所在。例如,“學而時習”一章中,“習”究竟是什么意思?“朋”是什么意思?“不亦說乎”和“不亦樂乎”有什么區(qū)別?“知”是不是如課本所注的“了解”?……這都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關鍵之處,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不可忽也。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囫圇吞棗,是不可能理解其思想和藝術的精髓的。40多年前葉圣陶老先生寫過《語文教學二十韻 》, 20年前我讀到時,嘆為語文教學之至理,20年來受益非淺,今天再讀,覺得仍可作為上好語文課的指南,現擇要錄于下: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
還有讀出語感、讀出感情。不少學生讀課文,語句沒有停頓,語速沒有變化,語音沒有高低輕重,語調沒有升降緩急。例如讀“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之”“乎”“也”應是輕讀的,他卻偏偏重讀。表面看來,是語感和朗讀能力問題,其實,是沒讀懂,不理解其中蘊涵的感情。當然,這也是朗讀訓練問題,不扎扎實實進行朗讀訓練,是不會深切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感情的。而經過良好訓練的,讀來時而長吁短嘆、淚水盈眶,時而仰天長嘯,慷慨激昂,如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時而又“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這些訓練,可能都比較“沒趣”乃至“枯燥”,而且耗時費力,“迷住”一文也沒寫或沒強調,但是,它確實是語文教學的更“內在”和“精髓”的功夫。
二,重視“活”,更要重視“實”
我的課,一般比較“活”:內容靈活,方法活潑,思維活躍。《論語》這一課,也是這樣。我提供了許多課外資料,其實都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孔子是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注意:不帶“之一”),是我們每個讀書人的祖師,他對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影響是兩千年來無與倫比的。我提供藏于香港孔教學院的“孔圣真像”等圖片,是為了說明香港似乎比大陸更尊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們不應該像前些年那樣背棄傳統(tǒng),數典忘祖。我讓學生看韓國的孔廟、日本的孔廟、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是想讓他們知道“至圣無域澤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間”,孔子的影響早已超越了國界,甚至新加坡至今還在大力推行“儒教治國”。我介紹日本研究《論語》的著作、法國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國著名哲學家孔子生平》,是想說明,大和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儒家思想哺育,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伏爾泰、盂德斯鳩等都從儒家文化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由于提供這么多“活”的內容,這一課很有感染力,它能讓我們的學生從此喜歡孔子,喜歡中國的古代文化,喜歡語文課,也喜歡語文老師,從而在今后的教學中坐收“師逸而功倍”之效。
但是,在我們“活”的同時,更要重視“實”--知識與能力的落實。否則,我們的課可能是華而不實,不要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新課標語),即使在“應試”面前也會一敗涂地。
落實,要有一個高標準。以背誦默寫為例:背,要背得正確流利;寫,要寫得一字不差,“過關”的標準必須是100分。其實,簡單地背誦默寫100分還不行,還要有理解性背誦、應用性背誦。例如:如果你論述讀書與思考的關系,《論語》中可供引用的哲理名句是哪句? 同學們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你怎樣對待?請用孔子原話回答(答案分別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落實,需要老師巨大的付出。首先需要付出智慧,教案和作業(yè)練習要設計得低負高效,要盡量符合學生心理。例如現在的學生普遍“追星”,我們不妨因勢利導:港臺明星蘇有朋、任賢齊的名字出自何處?答案:分別出自《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再順便說上一句:兩位“明星”老爸肯定是熟讀《論語》。更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一遍又一遍地檢測,一遍又一遍地批改,一遍又一遍地輔導。雖然這些工作有一部分可以交給“小先生”去做,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但也絕對缺不了老師的“躬親”:出試卷、印試卷、改試卷,組織檢測、分析講評、表揚、批評、鼓勵,宣布為“作業(yè)信得過”、“作業(yè)免檢”,有時也不免“限……之內……,否則罰……”。往往還要組織背誦默寫比賽:個人賽、小組賽、男女生賽、對抗賽、接力賽……我非常羨慕和佩服魏書生老師在這方面的灑脫(作業(yè)一本不看,作文一篇不改),早在20年前就對他亦步亦趨,但20年后今方信:張國生不是魏書生,而且,沒有他超人的天才、帥才,誰也成不了魏書生--這個世界上崇拜、學習、仿效魏書生的那么多,但至今還沒聽說誰成了“魏書生第二”。
落實,還需要 “開啟心靈之門”。往往是優(yōu)秀生早就背得滾瓜爛熟、默得一字不差了,而后進生連讀還讀不流利。什么原因?可能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是情商方面的問題。不找到那把鑰匙,就打不開他心靈之門上的那把鎖。我很欣賞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條建議,現在奉獻給大家:老師手里要拿一把小扇子,把學生心里做優(yōu)秀生的欲望之火煽得旺旺的。
這些功夫,“迷住”一文一點兒也沒寫,但它也確實是語文教學的更“內在”和“精髓”的功夫。
三,重視多媒體,更要重視文本的解讀與感悟
我這一課,多媒體手段發(fā)揮了很大作用。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電腦輔助教學--那是一個新的境界》,主要觀點是電腦輔助有助于達到“樂學”的境界、博大豐厚的境界、“逸而功倍”的境界、信息時代任馳騁的境界。我還預言今后電腦能力會成為教師基本功的一項,不具備這個基本功的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淘汰;而把電腦玩精了,可以使語文教學出神入化。
但是,現在的語文教學中有一種喧賓奪主的現象:許多半瓶子醋的課件制作者用大量的相干不相干的圖片、動畫、音頻、視頻充斥語文課堂,語文課沒有了或弱化了對文本的解讀與感悟,成了多媒體展示課,成了圖片課、音樂課、電影課、電視課、動畫課。這樣的語文教學是走向了一條斜路。
語文課件固然要有圖片、動畫、音頻、視頻之類,但語文課件中最重要的東西不是它們而是文本。文本是“主”,多媒體資料只是“賓”。制作課件首先要弄清楚:“賓”是為“主”服務的,為“主”起陪襯作用,它只能強化“主”的地位,而不能喧賓奪主,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我建議用電腦輔助教學的人先打好一個基礎:知道“語文”是什么,語文課該干什么,先在不用多媒體的情況下把語文課上得扎實和有趣。然后在此基礎上再運用多媒體手段,使之更加精彩。打個比方說,語文教學是一只虎,而電腦輔助則是為虎添翼;⑴c翼相比,重要的不是翼,而是虎。成為虎,添翼之后才厲害;如果是一只鼠,添翼又何如?--蝙蝠而已。
我想“再說”和應當“再說”的話還有許多。比如要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我永遠不會忘記孝純先生對我說得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句話:“要想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語文老師,最根本的是有廣博的學識!碧K霍姆林斯基也說過類似意思:“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比如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主動地學,因為“激發(fā)學生主動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由此推論,最能恒久“迷住”學生的是確立他們的主人地位,激發(fā)他們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
比如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養(yǎng)成了,許多學習活動就可以“自動運行”了。
比如要懂得教育管理,而管理要像魏書生老師那樣實現科學化和民主化。
比如要建立“敬愛型”師生關系,老師要善于和學生溝通,善于走進學生的心靈……
這些都是語文教學的更“內在”和“精髓”的功夫,此外還有許多,“再說”暫且為止,讀者若不嫌煩,我愿“三說”、“四說”。
[先把他迷住再說--我教《〈論語〉十則》(本站論壇稿)]相關文章:
3.論語十則教學課件
6.論語十則注釋翻譯
7.論語十則的讀后感
10.七年級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