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賦》的異同和聯(lián)系。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內(nèi)道”的思想。
教學重點:詩人情感的變化軌跡
教學難點:道士化鶴的寓意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進程:
一、導入
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風月引發(fā)了蘇軾“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極度自由之感。今天我們來學習作者時隔三個月重游舊地寫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賦》。
二、作者簡介:
蘇軾的功業(yè)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蘇軾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tài)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zhì)環(huán)境的超越態(tài)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chuàng)作活力。
三、賞析課文
(一)、齊讀第一段,正音、釋義。
皋、坂、行 從、坂、樂
1、“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的作用是什么?
白描式寫景語言,逼真地寫出了初冬月夜景色清朗,環(huán)境清空,靜謐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鋪墊。
(二)、齊讀第二段,正音、釋義。
已而、何、薄、舉、顧、謀、諸、須
(三)齊讀從“于是攜酒與魚”到“聽其所止而休焉”,正音、釋義
巉、棲、鶻、馮、劃、悄、凜
1、來到赤壁首先進入作者一行視線的是怎樣的景色?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全用白描,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賦的清幽。它不僅展現(xiàn)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遺世獨立的美態(tài),而且充溢著濃濃的憑吊江山之幽情。
2、由此詩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既有對人生短促、年華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作者由此生發(fā)了下小舟、登高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沖動。
3、詩人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情感經(jīng)歷的變化?
江山不可復識→劃然長嘯→凜乎不可久留→聽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變化:平靜的樂→激昂的樂→悲→平靜
第二課時
一、齊讀從“時夜將半”到“不見其處”,正音、釋義
裳、縞、西、羽衣、翩躚、疇昔、戶
1、 文章結尾寫“孤鶴”“橫江東來”,“夢一道士;羽衣翩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有什么樣的作用?
橫空出現(xiàn)掠過的鶴,羽衣翩躚的道士,現(xiàn)實中是不可能有的,都是想象出來的。作者此時的心情是苦悶的,只好在“夢鶴幻境”之中,借道家“羽化升仙”而得以解脫。
二、總結前后赤壁賦的不同與聯(lián)系。
1、景物不同:清幽的秋色,江與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2、游蹤不同:人不離舟;舟游、山游、舟游
3、抒情方式不同:主客問答,自發(fā)議論;記游后以道士化鶴結尾
三、小結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等,全篇描述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作者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筆下流淌出來。
四、布置作業(yè):
教后記:
[后赤壁賦(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后赤壁賦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