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了解我們
湘潭市一中 龍琳
根據(jù)教材的要求,這個單元的寫作與活動的主題是“獻給母親的歌”,我提早布置學生回家之后為作文題《母親小傳》作好準備。恰好作文課在“三八”婦女節(jié)前一天,于是,我有了這樣的開場白: “同學們,母親含辛茹苦養(yǎng)育我們,讓我們用手中的筆為她寫一篇小傳,當作送給她的節(jié)日禮物吧。”
當我饒有興致地批改學生的作文時,心情卻一再跌落了下去。很多學生在媽媽的出生日期、出生地后留下了空白,母親的具體工作也弄不清楚,大部分同學無法把母親的主要生平經(jīng)歷寫明白,更有甚者,干脆在作文中坦白:“我對媽媽的事情知道得太少了!
我想到孩子們在作文時那些困惑的眼神,不禁為做母親的感到些許心酸。母親日夜操勞,時刻掛念著孩子的衣食冷暖,而這群十三四歲的孩子們,對身邊這個最親的人卻了解甚少。然而,這都是孩子的錯嗎?我們在期待孩子快快成長,快快懂得關心體諒他人的時候,卻很少想到為他們心靈的成熟創(chuàng)造機會。在與父母的相處中,孩子往往處于接受的位置,他們習慣了有人關心呵護、理解包容,久而久之,他們覺得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當然,他們并不認為要去了解、關心父母,在他們的心中,父母是源源不斷的清泉,永遠不知疲倦、不會枯竭。
曾看到過一個故事:一對父母為了讓孩子過上好生活,將自己幾十年來所有的積蓄用在了兒子的出國留學上,他們節(jié)衣縮食、傾盡全力維持兒子昂貴的支出,兒子在國外仍然過得很拮據(jù)。當然,這還是一個聽話的兒子,為了父母所說的好生活,他發(fā)狠讀書,考上了博士。那年,父親得了重病,為了不影響兒子的學業(yè),他們沒有告訴兒子這一情況。兒子博士畢業(yè)了,經(jīng)過一番努力,終于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這一年,父親病逝了,為了不影響兒子的前途,母親沒有把噩耗告訴兒子。兒子在公司不斷遷升,然而他并不認為自己過上了父母希望他擁有的好生活,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他從未給身患重病、孤苦無依的老母親寄去過一分錢。年過半百,他終于初步體會了父母所說的好生活的滋味,為人父親的他感到了親情的可貴,當他想要報答母親時,母親早已不在了。終其一生,母親沒有感受到兒子的安慰。
故事中的父母無疑是偉大的,然而這個故事仍然令人傷感。這對父母的想法和做法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的共同心跡呢?只要孩子能過得好,自己吃再多苦也值得,而且從未想到過任何回報,哪怕是精神上的一點點慰藉。他們忽視了,人生中除了成功之外,還有一些應該享有的更為重要的東西。
和孩子說說你自己吧。當你疲倦的時候,請他遞上一杯茶,不要去想他現(xiàn)在是否有功課要做;當你煩惱的時候,說說你的困惑,不要去想他還小,不該操心,說不定在安慰了你之后,他又成長了許多;當你開心的時候,跟他講講你小時候的故事,讓他知道,媽媽也有小秘密,也曾是一個單純可愛的小女孩。在交流中,你會享受到本該屬于你的無與倫比的快樂,孩子,也會在真切的生活中健康的成長,他們的心靈會由此而更加豐富堅強。
[讓孩子了解我們(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8.我們的祖國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