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詩律淺說(律詩和絕句的句法、用韻、平仄)

        發(fā)布時間:2017-11-16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jī)版

        方舟子

        【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么叫,我們現(xiàn)在

        也跟著這么叫,雖然它其實(shí)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fā)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

        也稱為古體。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qū)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jǐn)?shù)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

        齊)都有,每首的句數(shù)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

        七言兩種,律詩規(guī)定為八句,絕句規(guī)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

        體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dá)數(shù)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shù)句

        押韻,也可以奇數(shù)句偶數(shù)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shù)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數(shù)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qū)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后,

        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guī)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后一切韻書的鼻祖。

        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余韻。實(shí)際上唐宋詩人用韻并不完

        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

        以后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jù)《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

        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聲調(diào)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

        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于不同

        韻的,在現(xiàn)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

        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里面的字,又會發(fā)現(xiàn)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rèn)

        為屬于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比如杜甫《三絕句》第一首(以下引

        詩均以杜詩為例,不再注明):

            楸樹馨香倚釣磯,

            斬新花蕊未應(yīng)飛。

            不如醉里風(fēng)吹盡,

            可忍醒時雨打稀。

            “飛”和“稀”在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在普通話讀來并不押韻。

            又如第二首:

            門外鸕鶿去不來,

            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須來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韻》中同屬十灰,但在現(xiàn)在普通話中也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yán)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

        這個韻部的字?jǐn)?shù)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

        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yàn)槭拙浔緛砜裳嚎刹?/p>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

            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wěn),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

            華音發(fā)從伶。

            數(shù)杯君不見,

            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這叫做借鄰韻發(fā)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fēng)氣。

            現(xiàn)代人寫近體詩,當(dāng)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tǒng)用《平水韻》,則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區(qū)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四聲】

            漢語聲調(diào)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fā)現(xiàn)。梁武帝曾經(jīng)問朱異:“你們這

        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機(jī)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

        !囊馑!碧焓瞧铰,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gòu)成中

        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么‘天子壽考’不

        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dāng)時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聲。

            那么什么是入聲呢?就是發(fā)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

        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

        聲,并不真地發(fā)出t,p,k音。塞音在發(fā)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fā)這個詞時,并不真地發(fā)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jīng)消失了。原來發(fā)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

        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zhì)、

        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

        楚,分別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dǎo)致了古、今音聲調(diào)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上、

        去聲字,還屬于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

        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钡摹案!弊

        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xí)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fā)札失石節(jié)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dá)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zhí)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xué)實(shí)直責(zé)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杰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

        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jù)聲旁進(jìn)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

        “繳激檄”,但大多數(shù)還是只能死記硬背,F(xiàn)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jù)現(xiàn)代

        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yàn)楹霉,有人愿根?jù)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

        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么

        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diào)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

        一些,聽上去就有點(diǎn)象入聲了。實(shí)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xí)慣讀成去聲,

        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聲字,在普通話中都讀成了去聲。上聲和去聲都屬仄聲,

        我們可以不管這一類字。但是還有一種聲調(diào)變化必須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聲

        字,現(xiàn)在讀成了仄聲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獨(dú)宿江城臘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

            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fēng)塵荏苒音書絕,

            關(guān)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強(qiáng)移棲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韻腳“看”就是平聲字,我們讀時最好也讀成陰平才順口(現(xiàn)代“

        看守”的“看”仍讀陰平)。

            又如《夜宴左氏莊》:

            風(fēng)林纖月落,

            衣露凈琴張。

            暗水流花徑,

            春星帶草堂。

            檢書燒燭短,

            看劍引杯長。

            詩罷聞吳詠,

            扁舟意不忘。

            最后一句的韻腳“忘”也是平聲,我們讀時也應(yīng)該讀成平聲才不感到別扭。

        至于第六句開頭的“看”雖也是平聲,按今音讀成去聲也無所謂。

            除了“看、忘”,類似這種在現(xiàn)在一般讀仄聲,而在古代讀成平聲(或平、

        仄兩讀)的還有:

            筒縱撞治(動詞)譽(yù)(動詞)竣閩紉奔蘊(yùn)漫翰嘆患跳泡教(使)望醒勝(承

        受)售叟任(承擔(dān))妊

            這些字,如果是在韻腳或是句中平仄關(guān)鍵處,都應(yīng)該讀成平聲。

            還有極少數(shù)字,在現(xiàn)在是平聲,在古代反而是仄聲,如“思”“騎”當(dāng)名詞

        時都讀成去聲。象《一百五日夜對月》:

            無家對寒食,

            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

            清光應(yīng)更多。

            仳離放紅蕊,

            想像顰青蛾。

            牛女漫愁思,

            秋期猶渡河。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該讀成去聲。

        【律句】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并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

        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diào)上的抑揚(yáng)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

        調(diào)。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jié)為一個節(jié)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節(jié)上。以兩

        個音節(jié)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gòu)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于五言來

        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們?nèi)粢圃?/p>

        點(diǎn)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jié)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這些句型有一個規(guī)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fù)就形成了節(jié)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yàn)?/p>

        重音落在雙數(shù)音節(jié)上,單數(shù)音節(jié)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

        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

        要的單數(shù)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shù)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這么一

        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yán)

        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zhǔn)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

        些基本句型構(gòu)成一首完整的詩。

        【粘對】

            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怎樣由這些句子組成一首詩呢?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

        稱為一聯(lián),同一聯(lián)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lián)的下句和下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

        詩的構(gòu)成規(guī)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lián)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聯(lián),其它各聯(lián)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

        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lián),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

        與此相似。

            第一聯(lián)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lián)并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

        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lián)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

        外兩種: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聲結(jié)尾的奇

        數(shù)句來粘以平聲結(jié)尾的偶數(shù)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lián)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聯(lián)的上句要跟上一聯(lián)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

        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為什么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diào)。如果對句

        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聯(lián)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

        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fù)。唐以后,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

        句相粘,在一首絕句里面就不會有重復(fù)的句型了。

            根據(jù)粘對規(guī)則,我們就可以推導(dǎo)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二、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四、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jù)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根據(jù)粘對規(guī)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

            粘對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

        口訣,也就是說,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shù)字和最后一字

        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

        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yán)重。粘的規(guī)則確定得比較晚,在初唐詩人的

        詩中還經(jīng)常能夠見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詩,也偶爾有失粘的,比如名詩《詠

        懷古跡》的第二首: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fēng)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diǎn)到今疑。

            第三句就沒能跟第二句相粘。這可能是不知不覺地受到齊梁詩人的影響而一

        時疏忽。

            對的規(guī)則在齊梁時就確立了,所以在唐詩中很少見到失對的,F(xiàn)存杜甫近體

        詩中,只有《寄贈王十將軍承俊》一首出現(xiàn)失對:

            將軍膽氣雄,

            臂懸兩角弓。

            纏結(jié)青驄馬,

            出入錦城中。

            時危未授鉞,

            勢屈難為功。

            賓客滿堂上,

            何人高義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個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為失對。這可能是

        贈詩時未來得及仔細(xì)加工而一時疏忽。

            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表達(dá)的需要而不顧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詩《白

        帝》:

            白帝城中云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來應(yīng)該用平聲,現(xiàn)在用了仄聲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對,

        又跟第三句失粘。但這是有意要重復(fù)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犧牲格

        律了。

        【孤平和三平調(diào)】

            前面講到“一三五不論”并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須論。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這一句的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論的,用平聲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聲,

        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

        中極少見到。前引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dāng)別論。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怎么辦呢?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

            仄平平仄平

            這樣就避免了孤平。這種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復(fù)

        愁十二首》其三:

            萬國尚戎馬,

            故園今若何?

            昔歸相識少,

            早已戰(zhàn)場多。

            第二句本該是“平平仄仄平”,現(xiàn)第一字用了仄聲“故”,第三字就必須改

        用平聲“今”了。

            七言詩與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

        仄聲,如果用了仄聲,必須把第五字改成平聲,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絕句漫興

        九首》其一:

            眼見客愁愁不醒,

            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

            便教鶯語太丁寧。

            第一句本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現(xiàn)在第三字用了仄聲“客”,第五字就

        改用平聲“愁”來補(bǔ)救(注意“醒”是平聲)。

            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

        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改成“仄仄仄平仄”,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這種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如果用了

        平聲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diào)”,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

        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bǔ)救。

            同樣,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

        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diào)。

            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diào),“一三五不論”就是完全正確的。

        【拗救】

            如果仔細(xì)看一下前面所舉的近體詩的幾種基本格式,會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在一

        聯(lián)之中,平聲字和仄聲字的總數(shù)相等。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

        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那么往往就要

        在本句或?qū)溥m當(dāng)?shù)牡胤桨沿坡曌指挠闷铰曌郑ɑ虬哑铰曌指挠秘坡曌郑,以?/p>

        持一聯(lián)之中平、仄數(shù)量的平衡。也就是說,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來就叫拗救。

            前面談到的對孤平的補(bǔ)救屬于在本句自救。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對句補(bǔ)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聲,往往就在對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聲來補(bǔ)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懷李白》:

            涼風(fēng)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dá),

            魑魅喜人過。

            應(yīng)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三句“鴻雁幾時到”第三字該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改成了平聲。七言的與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在

        對句的第五字改用平聲來補(bǔ)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詩人也喜歡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jié),

            當(dāng)春乃發(fā)生。

            隨風(fēng)潛入夜,

            潤物細(xì)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dú)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用了仄聲“曉”,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聲“花”補(bǔ)

        救。

            又如《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

            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zhàn)伐,

            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該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仄(“臥”),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聲(“人”)。

            有時候,是本句自救和對句補(bǔ)救混用。比如《解悶十二首》之一:

            草閣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飛初。

            山禽引子哺紅果,

            溪女得錢留白魚。

            嚴(yán)格的格律應(yīng)該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詩的平仄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對句補(bǔ)救

        (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實(shí)際上,在“一三五”

        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見的。象《登高》: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dú)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風(fēng)”,但是第一句的

        “猿”就未救。

            象這樣拗而未救,破壞了一聯(lián)之中平仄數(shù)量的平衡,但是這些都發(fā)生在“一

        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現(xiàn)孤平或三平調(diào),就是可以容忍的,確切地說不能算

        拗。另外還有一種拗,出現(xiàn)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這里不

        討論。但是有一種拗句,在唐詩中用得相當(dāng)多,不能不提一下。請看《天末懷李

        白》:

            涼風(fēng)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dá),

            魑魅喜人過。

            應(yīng)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一句本該是“平平平仄仄”,卻寫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平聲,違反了我們一開始就提到的逢雙必反的規(guī)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

        平平仄仄”寫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詠懷古跡五首》,幾乎每一首都用

        到這種特殊句型。其一:

            支離東北風(fēng)塵際,

            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

            詞客衰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

            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

            第七句是這種句型。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fēng)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diǎn)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讀為平,就成了這種句型。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dú)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第七句還是這種句型。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

            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

            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

            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

            一體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這種句型。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

            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終難復(fù),

            志決身殲軍務(wù)勞。

            第五句又是這種句型。由于這種句型用得實(shí)在太多(經(jīng)常用在第七句),幾

        乎和常規(guī)句型一樣常見,我們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當(dāng)成一種特殊的律句。詩

        人們之所以喜歡用這種特殊句型,可能是因?yàn)槌R?guī)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中有三個平聲,雖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調(diào),讀起來還是有點(diǎn)別扭,所

        以干脆變一變。值得注意的是,在用這種句型時,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

        是平聲,不能不論。

        【對仗】

            律詩的四聯(lián),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lián)叫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叫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

        叫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叫尾聯(lián)。按照規(guī)定,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

        對。絕句的兩聯(lián)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lián)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lián)都必須對仗,

        最后一聯(lián)不對,以便結(jié)束。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diǎn),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書懷》:

            細(xì)草微風(fēng)岸,

            危檣獨(dú)夜舟。

            星垂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應(yīng)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這是首、頷、頸都對仗。首聯(lián)第一句沒有謂語,第二句也用無謂語句式相對。

        頷聯(lián)上句的句式是“主謂定賓狀”,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對。頸聯(lián)用的也是相

        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

            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

            況乃未休兵。

            頷聯(lián)上句的寫法是把“白露”一詞拆散,下句的寫法也相同,是把“明月”

        一詞拆散。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diǎn),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

        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shí)際上,除非

        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xiàn)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diǎn),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

        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

        用詞義上屬于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

        理,數(shù)目對數(shù)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

        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

        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

        ”,“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于相同類型的動詞、

        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象《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nèi)風(fēng)塵諸弟隔,

            天涯涕淚一身遙。

            唯將遲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

            不堪人事日蕭條。

            首聯(lián)“西”對“南”是方位對,“山”對“浦”是地理對,“三”對“萬”

        是數(shù)目對,而“白”對“清”,則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構(gòu)成了顏色

        對。這樣的借對,也屬工對。

            這種諧音的借對,多見于顏色對。比如《秦州雜詩》其三:

            州圖領(lǐng)同谷,

            驛道出流沙。

            降虜兼千帳,

            居人有萬家。

            馬驕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

            年少臨洮子,

            西來亦自夸。

            頸聯(lián)以“珠”諧音“朱”,與“白”相對。又如《獨(dú)坐》:

            悲愁回白首,

            倚杖背孤城。

         &nbs

        [詩律淺說(律詩和絕句的句法、用韻、平仄)]相關(guān)文章:

        1.《絕句》教學(xué)課件

        2.中班語言絕句教案

        3.石柔《絕句》閱讀答案

        4.絕句杜甫古詩圖片

        5.小學(xué)古詩《絕句》教學(xué)課件

        6.關(guān)于如何用造句法在作文首尾點(diǎn)題

        7.過華清宮絕句閱讀答案

        8.《拒絕句號》閱讀及答案

        9.古詩絕句杜甫翻譯

        10.《拒絕句號》閱讀答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