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杜甫詩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6-11-3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這三首詩歌。

        教學重點:

        理解社會背景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從而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教學方法:朗讀、賞析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關資料。熟讀這三首詩。識記生字:岱眥搔簪逾鄴戍嫗

        教學思路:

        《望岳》《春望》安排一課時,《石壕吏》安排一課時。首先了解詩的分類,其次,對詩人杜甫的生平也應大致了解。再次,理解社會背景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锻馈吩娙四贻p時游歷山川名勝所作,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春望》則是詩人歷經(jīng)戰(zhàn)亂,目睹國家破敗之象,身感離鄉(xiāng)背井之苦,表達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寫于戰(zhàn)亂時期,但這時,詩人面對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表現(xiàn)出深切的同情。后兩首其感情沉郁憂憤。最后,從用詞、修辭、內容等方面賞析詩歌,體會詩人的思想逐漸從理想走向現(xiàn)實,從于家于己的眷顧轉向于國于民的關注,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了詩人思想發(fā)展的軌跡。

        可以補充:就社會背景而言,我們將同處于唐代的李白和杜甫進行簡單的比較。兩人處于同一時代而詩風全然不同,合乎情理。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正值唐玄宗執(zhí)政的早期。一個安定富裕的社會,也必然為創(chuàng)作取向中的浪漫主義提供了前提。所以李白的詩往往浪漫恣睢,雄奇飄逸,富有無窮的想象力。而杜甫,創(chuàng)作顛峰時期處于大唐每況愈下的境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在大志難酬的情況下,詩的創(chuàng)作更加寫實,更加沉郁,他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是最好的例證。

        第一課時《望岳》 《春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顧古典詩歌的分類。古體詩和近體詩(唐代以前的是古體詩)。

        近體詩也叫格律詩,又分絕句和律詩等。它受格律的嚴格限制,如講究平仄,押平聲韻,中間兩聯(lián)對仗,或五言或七言,絕句四句,律詩八句等。、2句為首聯(lián)、3、4句為頷聯(lián)、5、6句為頸聯(lián)(腹聯(lián))、7、8句為尾聯(lián)。一般來說2、4、6、8句壓韻,1句可壓可不壓,中間兩聯(lián)對仗,講究平仄。

        《春望》屬五言律詩!锻馈房雌饋硐衤稍,但由于押的是仄聲韻,不合格律,當屬古體詩。

        二.詩人介紹。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詩史”,F(xiàn)在我們來集中學習他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三首詩歌,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發(fā)展變化和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

        資源共享,大家一起談談你對杜甫的了解,課堂交流關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關材料。

        杜甫,唐代大詩人,字子美,詩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稱。年輕時舉進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寶時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居長安近十年,安史之亂,逃至鳳翔,見唐肅宗,任左拾遺。長安收復后回京,不久辭官,移居成都。晚年攜家眷離開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帶,死于途中。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有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抱負,但因仕途失意,又歷經(jīng)禍亂,有志不展,生活貧困,因而能體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歌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刻,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杜甫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發(fā)展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豐富和提高了詩歌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表現(xiàn)力,并形成了“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以上內容教師可根據(jù)情況增刪,但一定要為學生理解詩歌做好背景介紹。)

        三.詩歌賞析。

        《望岳》

        1.《望岳》一詩寫于開元二十四年,是現(xiàn)存杜甫詩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當時詩人風華正茂,滿懷抱負,遍游祖國大地。在北游齊、趙時寫了這首詩。

        2.朗讀:

        集體大聲朗讀,注意節(jié)奏。

        對照注釋再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3.首聯(lián)遠望泰山。泰山崛起于華北大平原東側的齊魯古國,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wèn)泗(sì)淮之水?v覽東部沿海廣大區(qū)域的地理形勢,泰山踞高臨下,成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正因如此,作者發(fā)出“岱宗夫如何”的設問,然后用“齊魯青未了”解答。

        頷聯(lián)近望泰山,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 頸聯(lián)細望泰山,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中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從遠望到近望,再到細望,望到時已薄暮,這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

        尾聯(lián)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抒寫詩人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情壯志。

        4.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鐘神秀)、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頇,一覽眾山小)。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5.這首詩歌以一“望”字統(tǒng)攝全詩,結構嚴整,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有直接描寫的自然景物,有詩人賦予的象征意義;描寫、抒情、議論兼而有之;煉字煉句,正應其“語不驚人死不休”之論。請同學們深入研讀,精心賞析。

        《春望》

        1.春天給人以美好的遐想,在這首詩中,你讀到了什么,詩人眼前的春究竟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自由朗讀這首詩歌。

        2.⑴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座繁花似景的城市如今空無一物,只剩下山河;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空無一人。

        ⑵你是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

        一種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觸景傷情,見花而濺淚,聞鳥聲而驚心。另一種是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這是詩人移情于物的結果,即花亦有知,感時而濺淚,悵恨離別,鳥亦驚心。⑶“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你認為此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別好?

        連,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不斷;三月,寫出戰(zhàn)爭時間持續(xù)之久;抵萬金,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兒的強烈思念。

        ⑷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頭:白發(fā),短:稀疏,渾:簡直。

        詩人這一年才45歲,之所以蒼老地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3.那么杜甫為什么會在春天發(fā)出如此沉重的感嘆,請看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

        《春望》創(chuàng)作背景: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長安城淪陷,次年杜甫為叛軍所俘獲,被押回長安。757年3月,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臨到這座幾乎被掠一空的名城。杜甫徘徊于曲江一帶,感時念亂,睹物傷神,吟成這首千古最沉重的望春名作。

        作業(yè):

        1、背誦兩首詩歌,并默寫一次。

        2、在《春望》一詩中,請選擇一聯(lián)仔細品味,從用詞、修辭、壓韻等方面寫出你的感受。

        第二課時《石壕吏》

        教學過程:

        1.聽課文錄音,思考:石壕村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吏為何夜捉人?

        2.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吏為何發(fā)怒?從老嫗的敘述中,哪里見其苦?

        明確:三子從軍,二子戰(zhàn)死;家無壯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艱難。

        新戰(zhàn)死、惟有、乳下孫、無完裙等

        這句話采用對比手法突出捕吏的兇殘和老婦的令人哀憐。

        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歌敘述了捕吏乘夜捉人,連老婦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達了詩人對人民飽受戰(zhàn)禍的深切同情,同時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兇殘。但是作者認為這是一場平叛戰(zhàn)爭,他既同情百姓,又認為這是正義之戰(zhàn),需要壯丁的矛盾心情。

        4.品味語言,分析加點詞的意境:

        明確:夜:表現(xiàn)捕吏對村民突襲搜捕,令人驚駭。 看:表現(xiàn)老婦很機警,為老翁出逃作掩護。急:既表現(xiàn)老婦想快些讓家庭脫離危險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戰(zhàn)事緊急。 獨:老婦被捉,兒媳不得出面,只有與逃回的老翁告別,表現(xiàn)出家庭殘破的凄慘景象。以上內容可讓學生充分討論,教師略加點撥,務使學生深刻理解拓展與延伸思考題:這首詩歌的題目是“石壕吏”,而內容卻只有兩處提到捕吏,請談談你的理解。學了這三首詩歌,你對杜甫的思想發(fā)展有怎樣的了解?這三首詩在內容和體裁上有什么不同?提示:從詩題上來看,應當主要寫捕吏,但詩歌卻正面寫老婦,對捕吏則從側面表現(xiàn)。老婦自訴顯然是為捕吏所逼,其兇殘不言而喻。這種獨特的構思,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惡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但平定戰(zhàn)亂,事關國家命運,人民理應做出犧牲。

        5.詩人為何要寫這首《石壕吏》,為什么后人會稱杜甫的詩為“詩史”,讓我們了解一下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詩人回到洛陽,看到戰(zhàn)亂之后的家鄉(xiāng)。兩個月后,唐軍在鄴城大敗,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經(jīng)騷亂。詩人被迫離去,經(jīng)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所見,征夫怨婦哀聲載道。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jù)這番經(jīng)歷寫成。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些敘事詩都在不同層面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

        6.因此,詩人在對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時,對統(tǒng)治階級的爪牙給予了含蓄的揭露。這三首詩是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題材不同,背景不同,風格也不同!锻馈穼懺娙嗽谀贻p時游歷山川名勝,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春望》寫詩人歷經(jīng)戰(zhàn)亂,目睹國家破敗之象,身感離鄉(xiāng)背井之苦,表達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妒纠簟芬矊懹趹(zhàn)亂時期,但這時,詩人面對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表現(xiàn)出深切的同情。后兩首其感情沉郁憂憤。從這三首詩歌來看,詩人的思想逐漸從理想走向現(xiàn)實,從于家于己的眷顧轉向于國于民的關注,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了詩人思想發(fā)展的軌跡。

        從內容上說,前兩首屬抒情詩,后一首屬敘事詩。從體裁上說,《望岳》和《石壕吏》屬古體詩,《春望》屬律詩。古體詩字數(shù)、句數(shù)不限,可以換韻。近體詩也叫格律詩,又分絕句和律詩等。它受格律的嚴格限制,如講究平仄,押平聲韻,中間兩聯(lián)對仗,或五言或七言,絕句四句,律詩八句等!洞和穼傥逖月稍!锻馈房雌饋硐衤稍,但由于押的是仄聲韻,不合格律,當屬古體詩。以上內容,可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合理就可以了。

        作業(yè):

        1、改寫《石壕吏》,善于發(fā)揮想象刻畫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合理補充事實

        上已經(jīng)發(fā)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jié)。

        2、課外閱讀。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杜甫詩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春望望岳教學課件

        2.《杜甫詩三首》課文教案設計

        3.杜甫詩三首的教案設計

        4.《石壕吏》教案設計

        5.杜甫詩三首教案

        6.《望岳》杜甫原文及翻譯

        7.杜甫詩三首優(yōu)秀教案

        8.杜甫詩三首教案《登高》

        9.杜甫詩三首登高課文教案

        10.杜甫詩三首《登高》教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