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紅陽
“從今以后,眾目仰望的將不是統(tǒng)治者,而是思想家。”一個半世紀前,維克多雨果站在法國巴黎的蒙蒙細雨中,面對成千上萬的哀悼者,以“不是……而是……”這樣簡要而明確的判斷句式,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振聾發(fā)聵的大膽結論。不但讓“思想家”超越了地位顯赫的“統(tǒng)治者”而為“眾目仰望”,而且將巴爾扎克這位以小說創(chuàng)作聞名于世的作家升格為“思想家”。猶如奇峰插云,怒濤排空,可謂大氣不凡。
-セ蛐磣髡呔醯貿瓢投扎克為“思想家”這樣的“定位”還顯得太抽象,不足以凸現(xiàn)巴爾扎克的偉大和杰出,因而接著便構設了特定范圍內的參照性比較--“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優(yōu)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佼佼者之一!北娝苤v觀悠悠時空,蕓蕓眾生,能夠通過自己畢生的努力而名列“最偉大”或“最優(yōu)秀”之人,已經是鳳毛麟角,也完全可以無怨無悔地告慰美麗的生命了。而雨果卻以“名列前茅”“佼佼者”等字眼繼續(xù)為巴爾扎克“升格”,使其不但同時具備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兩個“最”,而且還是“最”中之“最”。定位之高,無出其右。
-ト縭刀言,只要是“人”,就難免會有不足,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之人,巴爾扎克同樣也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他的缺點和失誤不算很少。但巴爾扎克畢竟是一位“才華卓著”的偉人,正如文中所述,他的偉大來自于“一部書”,“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書”。比常人更加深透地了解和洞悉巴爾扎克的雨果,緊緊圍繞這部“題作‘喜劇’,其實就是題作‘歷史’也沒有什么”的“書”進行評價和發(fā)揮。“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風格”中的“一切”是無所不含、應有盡有的意思,對博大、豐富和深邃的《人間喜劇》作了高度概括。而“撕裂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現(xiàn)實,讓人馬上看到最陰沉和最悲壯的理想”“他發(fā)掘內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靈魂、心、臟腑、頭腦和個人的深淵”等的闡發(fā),揭示了巴爾扎克作為一位登峰造極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最主要特征--揭露社會,曝光邪惡,批判現(xiàn)實,刻畫心理,過濾情感,剖析人生,挖掘本質。還有“抓住了現(xiàn)代社會進行肉搏”“面帶笑容,泰然自若”等的描述,不但使行文生動活潑,神形兼?zhèn),充滿審美張力,而且反映了巴爾扎克的頑強精神和天賦才能。尤其是“肉搏”二字,表明了這位大師是何等的勇敢、無畏和竭盡全力。除了正面論述外,作者還巧妙地不時借用其他人物作陪襯,從而使讀者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巴爾扎克絕對勝過博馬舍、拉伯雷、莫里哀、盧梭等在世界文學史占據過重要地位的大作家。
-ノㄆ淙绱耍雨果將巴爾扎克“給我們留下來”的“崇高而又扎實的作品”形象地稱作“雄偉的紀念碑”,而且是由“金剛巖層堆積起來的”,相當的堅實而穩(wěn)固。當然,作者沒有忘記自己是在宣讀“葬詞”,故評述了巴爾扎克的作品成就之后,作者回到了舉國同哀、送別“哲學家”“思想家”“詩人”和“天才”的生活現(xiàn)實,號召活著的人們要替“這位驚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負起安放雕像的責任”。因為巴爾扎克的一生雖然“短促”,但活得“飽滿”,“作品比歲月還多”,留下許多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并預言“在他進入墳墓的第一天,他同時也步入了榮譽的宮殿”,“他將和祖國的星星一起,熠熠閃耀于我們上空的云層之上”。我們不難體悟到作者使用了不同于一般悼詞的話語方式,以可感可觸的親切言辭,由衷地表達了類似“他的英名和事業(yè)將永垂不朽”的心愿。而“你們心里不羨慕他嗎”這一句,則是以反問的形式深入到悼念巴爾扎克的實質。
-ズ竺嫻募付危作者以巴爾扎克的逝世為生發(fā)點,直抒胸臆,坦陳了自己對生與死的獨到見解。面對損失巨大的偉人之死,雨果認為,“不管我們怎樣悲痛”,也只能先“忍受一下”;“打擊再傷心,再嚴重”,也只好“先接受下來再說”?梢,這位浪漫主義文學大師能夠尊重規(guī)律,尊重客觀,勇敢地直面現(xiàn)實。在他看來,“面對崇高的奧秘”,進一步“對死亡加以思考”,從而“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八劳鍪莻ゴ蟮钠降龋彩莻ゴ蟮淖杂伞,體現(xiàn)了作者豁達的生死觀。不必把死亡看得太恐怖,也不要為偉人的離去而過分悲痛。然而就生命而言,死亡是“最高的教訓”。盡管誰也無法抗拒死亡,但我們畢竟不愿意接受這樣殘酷的事實,因而“當一個崇高的英靈莊嚴地走進另一個世界的時候”,當一個人“忽而展開另外的看不見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鄉(xiāng)的時候”,留在世上的每個有感觸的生命是不可能無動于衷的,“我們的心中只能充滿嚴肅和誠摯”。這里運用了比喻、諱飾等手法,表達得委婉、含蓄,反映了雨果當時內心的沉痛。
-ゲ還,浪漫主義者對待現(xiàn)實和未來往往具有非同常人的樂觀,雨果不想給已經悲郁的場面再蒙上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在結尾的這一段,一改前面的沉郁基調,換成了激情飛揚--在否定“未知之鄉(xiāng)”的說法后,又連用三個“不是……而是……”的句式,將感情重新調整,否定了“黑夜”“結束”“虛無”,高揚了“光明”“開始”“永恒”,強化了“葬詞”的主旨。他明確表示,“墳墓”“就是不朽的明證”“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應該說,在這樣的判斷里,作者個人懷念巴爾扎克的的主觀情緒是主要的,但并非憑空臆斷,而是一種科學的推論,人類歷史上的確有無數“天才”和“偉人”名垂千秋,流芳百世,永遠為后人銘記和敬仰。
-ブ囟戀惱餛聲情并茂的“葬詞”,又有了不少新的感悟和發(fā)現(xiàn),雖仍十分膚淺、零碎。筆者以為升格定位、坦陳己見和激情飛揚三者的高度融合,構成了這篇“葬詞”的最大特色,也是它與常見悼詞的根本區(qū)別。雨果這位大師用激情和靈性發(fā)出的不是“高山流水”,也不是“春江花月”,更不是“幽谷鳥鳴”,而是“銀瓶乍破”“鐵騎突出”的黃鐘大呂之聲,為同時代的另一位大師巴爾扎克,進行了準確而必要的升格和定位。
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
[為大師升格定位的黃鐘大呂--重讀《巴爾扎克葬詞》有感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教案課件
9.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背影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