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聚首,只愿真情永駐雜文隨筆
當我懷著一種非常復(fù)雜的心情退出自己建的那個群后,我寫下了那篇令我自己看過后都有些許傷感的《又將獨行》。我以為從此后我會和這些人相忘于江湖,雖然會保留彼此的名字,但不會再有知心的交集。微信里再也沒有了那個與卿同行的群,有一種全所未有的失落感盤踞在心靈深處,我其實感覺有點不適應(yīng),畢竟我還做不到那么灑脫,說聲再見,就能把和自己朝夕相處了一個月的文友忘得干干凈凈。
一下午的時間,就在淡淡的傷感中悄然流逝。我靜靜地看書,也在靜靜的思索書中古人的金玉良言的深刻含義。
傍晚時分,快遞送來我在網(wǎng)上訂購的《紅樓夢》一書。拆開包裝,細細看過字體和紙質(zhì),感覺挺滿意?吹竭@本散發(fā)著墨香的的書,我也想到了許多……
我想起了最初建議我看這本古典名著的一位群友,她是個溫婉賢淑的知性女性,雖然在群里言語不多,但她發(fā)的每條文字信息,都能讓人感受得到身為高中語文教師的她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真誠隨和的個性。她勸勉我要多讀經(jīng)典書籍,告誡我不可妄自菲薄,不可封閉自己止步不前。她的話我記得,也在心里對她有了深刻印象,盡管我和她相隔萬水千山,但這不妨礙我把她視為良師益友。
我也想起了另外幾個文友,他們耐心回復(fù)我的消息,幫我推薦,告訴我在哪個網(wǎng)站買哪一種版本的《紅樓夢》,這才使得我能夠買到如此好品質(zhì)的書籍,不至于在胡亂中買了錯別字連篇的山寨版書籍。
我想起了那個淳樸直率的陜西文友,他對我意欲退群深感遺憾,一再挽留我,并私下留言,要我在有啥困惑時告訴他,他愿意幫我指點迷津。
我想起了那個說話直白,個性爽朗的湖南老鄉(xiāng)文友,她雖然因為忙于生意和瑣事,很少在群里說話,但從我們私聊互動中,我還是可以感受得到她身上有著我們湖南人共有的火辣辣的性格的,熱情而又直接。
還有一個陜西妹子,她從和我在文字里結(jié)緣起,一直以來就叫我姐姐,叫得我心里頭暖暖的,常常讓我感覺自己身邊真的有這么一個妹妹伴隨左右。
其實我很清楚,一旦不在一個群里,那文友之間的交流必定沒那么便捷,想到這些人和我的關(guān)系即將因為我的退出而漸漸變得疏淡,一絲惆悵縈繞在心頭。我得知有幾個文友因為我退出后也選擇了退出,那個我自己建立的.群已經(jīng)名存實亡。我感覺我的退出辜負了那些曾經(jīng)信任我的人。我不能在一時心血來潮就把她們聚到一起,然后又不負責(zé)任的當逃兵,以種種借口掩飾自己的懦弱和自私。我應(yīng)該直面自己的缺點,學(xué)習(xí)他人的優(yōu)點,本著不逢迎不諂媚的心態(tài)善待每個人,不必再以自己淺薄無知為借口逃避他人,我若不卑不亢,對人無欲無求,又何需計較別人和我之間存在學(xué)歷上的懸殊,知識水平的差距?或許,人與人之間相處在一起,并不需要成天討論一些高深的學(xué)術(shù)性的話題,都是普通人,有的只是普通人共有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在一起交流思想,談?wù)劯惺埽幢匦枰叽笊系娜。如果他們當初嫌棄我膚淺,那早就退群了,如果我以我的膚淺不能給他們帶來實質(zhì)性的收獲為由,拒絕和他們相處在一起,那只說我是我自己放棄了修行。我可以做到更好,可以通過不斷學(xué)習(xí),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然后讓自己得到提升,當我的思想日益豐滿深刻,我就能給人帶來好的能量。雖然我一貫堅持不取悅他人的原則,但不取悅不代表了漠視真心人的感受。如果把取悅和真誠混淆,那我就是在玩弄文字把戲。取悅別人,這是貶義詞,是指諂媚,討好,巴結(jié),但我確實不需要巴結(jié)誰,因為我不必攀緣富貴,不必追名逐利,所以對那些比我有才比我優(yōu)秀的人,我也用不著費力討好;真誠是指對某些人不偽裝,不設(shè)防,對善待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想著要好好維系這份緣分。如果我非要說我不想取悅誰,我不必和誰有交集,那這不是有個性,而是自私和冷漠,不愿付出,還對自己的虛偽振振有詞。
梳理好思緒后,我決定重新建群,把那些人再次聚到一起。我逐個發(fā)消息征詢意見,得到回復(fù)后,我重新建了這個八個人組成的群:新與卿同行。
群成員還是原來的幾個人,但我之所以要在群名稱前面加一個新字,是想提醒我自己,我應(yīng)該有新的改變,以新的精神面貌出現(xiàn)在群友面前。我繼續(xù)奉行待人以誠的理念善待每一個人,并積極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為大家提供一處可供交流思想,釋放壓力的微平臺。
再聚首,只愿真情永駐!
【再聚首,只愿真情永駐雜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再隨想雜文隨筆07-03
再聚首散文01-29
他日再相逢雜文隨筆07-03
再憶金堂雜文隨筆12-29
且聽秋蟲再歌唱的雜文隨筆12-06
如何再聚首-回憶散文12-10
朋友再聚首的經(jīng)典詩句集錦12-16
斯文一再掃地雜文隨筆12-16
相逢的人還會再相逢雜文隨筆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