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五祖寺的隨筆
地處長江北岸的鄂東黃梅縣,由全國著名的佛教禪宗(佛教中一個派別)策源地之一的東山五祖廟。它與大江對岸的廬山相望,氣勢雄偉,風(fēng)光秀麗,自古以來就成為游客流連忘返之地。
“日暖東山去,松門數(shù)里斜!边@是宋代詩人歐陽修游后詠五祖寺的詩句。東山,又名馮茂山。它像一只鳳凰,東南群山連綿,西北水庫倒映,兼有東、西二河像兩條彩帶,故前人有詩贊曰:“東山突起正中央,玉帶雙飄鎖鳳凰。坐對匡廬真面目,蓬萊未識尚生香!碧聘咦跁r,五祖寺的創(chuàng)始人、大滿禪師來黃梅找馮茂長者借山建廟,從此“半夜四山鐘磬靜,水晶宮殿月玲瓏”的是寺廟,便以其動人的風(fēng)姿而屹立在美麗的`鳳凰腰上了。唐宣宗時,敕建東山寺。南唐,加弘忍師號曰“廣化”。宋景德中,改額“貞慧”。元至順年間,敕賜師號“妙圓普覺禪師”。自唐以后,前來五祖寺朝拜者不絕于途,香客不僅遍及大江南北,而且名揚印度、日本、英國、法國及東南亞等一些國家。近兩年,仍有日本朋友多次來此游覽、考察。
游五祖寺,游客多取道九江,渡江對岸的小池鎮(zhèn),然后乘車北行,約二小時許,便可到達。上山有新修的盤山公路,但徒步爬山更有情趣。從“一天門”沿石階而上,見山腳有一座石塔,上刻有“釋迦如來石塔”的字樣,高三丈一尺,八層,五方形,麻石質(zhì)料,造型美觀。約行二里半處,有個“二天門”,上跨拱橋,橋上建亭,門額題“此間樂”三字。亭內(nèi)山風(fēng)送爽,橋下泉水潺潺,上下游客,無不在此小憩。再上行二里許,進入山門,便是“飛虹橋”。橋上有過路亭,系元代建筑,東西門額題有“放下著”、“莫錯過”六個蒼勁大字。別“飛虹橋”,便到了古寺前。這里有三棵古油樸樹,枝繁葉茂,傳說有千年的歷史。唐代詩人裴度曾有詩句:“巖前芍藥師親種,嶺上青松佛手栽”。
據(jù)記載,五祖寺在全盛時,曾有天王殿、大佛殿和各種齋室、禪堂、戒堂等樓、臺、亭、閣共九百多間,和尚足有千余。穿過“大佛殿”的廢墟,登石階而上,便到清代重建的磚木結(jié)構(gòu)的麻城殿、娘娘殿(又名圣母殿)和千佛殿。這些建筑飛檐斗拱,畫棟雕梁,閣碧柱赤,綠樹掩映。麻城殿后的真身殿內(nèi),神座是寺內(nèi)唯一的宋代建筑,富有特色。娘娘殿的西側(cè),有一股清泉從白蓮峰流下,晝夜叮咚,輕脆悅耳。鐘谷書有“法泉”二隸字;蘇軾游此,留有“流響”石刻手跡。聽泉觀澗,更增添了古寺的幽靜。
在層層疊疊的廟宇后,便是一片婀娜多姿的竹林。登上二百四十余步石階,即可見大滿禪師弘忍的石塔;塔高一丈九尺,共分五層,系青石制成,構(gòu)造奇特。再繼續(xù)上行,便可見二丈五尺、高一丈余的條石筑成的“講經(jīng)臺”;傳說弘忍當(dāng)年在此講經(jīng)。此外,它的周圍還有可容納十余人的“授法洞”、巨崖壁立的“舍身崖”、高約六尺的“棋盤石”和能容納三十余人的天然形成的“蓮花洞”等。這些天造人設(shè)的勝景,無不鼓勵著游人奮力去攀登這座山的頂峰。從“講經(jīng)臺”到山頂“白蓮峰”,只有一條掛壁而上的石磴小道,路狹峰高,崎嶇險阻。峰上有一長方形石池,相傳弘忍在此種植白蓮,故名“白蓮池”。明清以后,池渴蓮枯。前幾年清理這池,揀得古蓮數(shù)枚,經(jīng)種植,現(xiàn)已荷葉如蓋,清翠欲滴。站在峰頂,極目遠眺,別是一番景色:吳山送翠,楚水流碧,萬里長江像一根銀帶,飄流在廬山和東山之間,悠悠東去,真是帆影穿云海,群山如畫屏。
【五祖寺的隨筆】相關(guān)文章:
春游五祖寺作文03-07
黃梅五祖寺導(dǎo)游詞范文07-15
寫給我的祖祖和貓咪隨筆02-16
祖屋生活隨筆06-23
游五祖寺三年級作文12-20
五祖拳比賽01-27
靜靜的法海寺隨筆06-15
游少林寺隨筆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