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課堂里的融合文化

        時間:2021-11-08 09:30:13 論文 我要投稿

        課堂里的融合文化

          “融合”百度上的解釋是指:兩種或多種不同的事物合為一體。

        課堂里的融合文化

          提到課堂里的“融合文化”,還是起因于一次教學觀摩活動時,吉林省小語專家趙世英評課時針對課堂當中的師生互動情況指出了“課堂教學時,老師和學生融合的程度是也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甭犃诉@句話,我頗有感觸。當我們作為教者時,時常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有些渾然不覺得與學生融合的重要;也大抵就是因為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聽課的常?丛谘劾铮芏嗫闯鲂╅T道來。與學生的融合,表象上看來應該是身體距離上的親近吧。

          前兩天,看一位青年教師上課,整個人始終停在講臺上,要么是拿著粉筆在黑板上板書一下,要么就是切換一下燈片......就是看不到她走到學生中間,拉拉學生的手,或是豎起大拇指鼓勵一下學生。我們教學生學習,走近學生,了解學生,這是一切有效教學的起點。從心理學上來說,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打成一片,是有助于形成“心理安全”與“心理自由”的,讓學生放松下來,不是對老師敬而遠之,這樣才能誘發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有情有義地學習,進而“情動而辭發”。

          大凡看過有經驗的老師,尤其是名家上課的時候,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一幕:講到精彩處,老師與學生握手,真誠的鼓勵學生;講到動情處,老師與學生一起流淚,摸摸學生的頭;講到深思處,老師也凝神沉思,一起帶著學生思考。這是外在的親近,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這是個基礎,絕不能被我們忽視。

          與學生的融合,應該是一種價值取向上的共振。

          當我們以完整的生命形態去看待學生的時候,我們就不能把學生當作裝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的情感的存在。這一點,既體現在課堂上,也體現在我們的班主任工作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我們的三維目標之一,這里單提“價值取向”。我們看到過這樣的課例,老師為了求發散,求熱鬧而讓學生信口開河不加引導;另一方面,老師本身不能以“真善美”示人,甚至是把個人對社會問題、現象的認識在課堂上當中隨意傳達播,這是不恰當,也是不應該的。我們身邊“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更要為“人師”。小到一個知識點的點撥,大到文本的取向,都在慎言慎行。

          我們的學生還小,有很多事情是弄清楚方向的。怎么才能引導學生在價值取有進步,有提高呢?要緊緊抓住學生道德生命發育的近區,適時引導,適度引導。我們應該反對高大全式的教育的,不能人為的拔高了學生的靈魂發育。這與揠苗助長無疑是一樣的。

          與學生的'融合,應該是思維上的共進,思想上的共鳴。語文課上,我們往往把重點放在了對人文主題的挖掘,對情節內容的把握上,很少關注對學生思維的分析、比較、推理和綜合等訓練上,這也是我們語文學科所負載的一項重要的任務。我有一個不成熟的觀點:語文課上,對于人文主題的挖掘,引發與學生思想的共鳴是要建立在思維上的共同演繹與線性的邏輯上的,這應該是一個既體現語文品性,又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做法。如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的人文主題是“懷念母親”,僅就表面的文章內容的挖掘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在教學當中,讓學生縱觀全文,找一找從哪些細節當中能感受到母親對“我”的關愛;再對照一下,“我”是如何從母親的言行當中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懂得了“好好兒活”的道理的。通過對比與推理這樣的思維訓練,對語言文字的涵詠玩味,才最終體會到文章的人文主題。

          教學當中,老師首先要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體會到文本中的人與事;同時還要是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人,這樣才能與學生共鳴的基礎和前提。在課堂上,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以愛育愛,以情孕情,以思導思......兩者才能和諧共進。

        【課堂里的融合文化】相關文章:

        課堂里的作文12-10

        課堂里的記憶作文4篇12-23

        課堂里的笑聲作文3篇08-31

        課堂里的笑聲作文(13篇)08-21

        課堂里的笑聲作文13篇08-21

        關于巷子里的文化的作文07-25

        課堂里的笑聲作文(精選11篇)09-22

        課堂里的初一作文(精選34篇)12-25

        課堂里的笑聲作文集錦9篇11-1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