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語文論文角色轉換
一.由"主導者"變?yōu)?quot;引導者"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課堂上的主導,是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者,學生必須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轉,老師說做什么,學生就得做什么。沉悶的課堂,乏味的教學內(nèi)容,機械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感受如何,可想而知。我們知道,學生的精神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如果被剝奪,會嚴重阻礙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過去的語文課往往過分強調(diào)語言知識的教學與訓練,而忽略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實踐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語文教學必須認識到,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而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則必須能夠讓學生喜歡你的語文課堂,并且在你的課堂上知識和能力都能夠有所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一個教師思想僵化,縮手縮腳,他的學生又怎么可能有創(chuàng)新精神?所以,在平日的教學中,我總是想方設法的創(chuàng)設各種創(chuàng)造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學習任務與情景,讓學生樂于參與其中。譬如在《核舟記》這篇課文。我先把第一課時的學習任務定為——,解決生字,粗通課文大意,掌握核舟結構,理解課文順序。教過古文的老師都知道:古文課特枯燥無味。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設置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首先,用一顆小桃核設置情景。讓學生在探討桃核的作用中導入新課,自然而然的調(diào)動了學生的好奇和興致。
其次,讓學生變成導游和觀眾。
教師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然后在預習的基礎上把自己變成博物館的導游小姐或導游先生。先小組探討演示,然后推薦一名學生在班級表演,其他學生做游客。實踐證明,學生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讀書更認真,探究的也更投入,甚至能創(chuàng)造性運用自己在網(wǎng)上或電視中獲取的`信息進行補充介紹。既提高了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三,根據(jù)理解畫出課本插圖。
事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畫出幾幅課文插圖。課上分下組拿圖與課文相對照,不看畫畫的水平,只分析插圖與課文的哪一句相對應,哪個地方與原文有出入,應該是什么樣……
這是一節(jié)公開課,聽課的老師都評價說效果非常好,學生能親自參與學習實踐,與文本實現(xiàn)了平等對話,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則成了游客的領隊,成為學生自學和解決問題的引路人。因此,教育的重點就應該是著眼于如何引導我們的學生變得更聰明、更會學習。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要為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服務,必須轉變過去那種妨礙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育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這就要求我們在高度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同時注意轉變角色,學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二.變“傳授者”為“合作者”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儼然成了知識的權威者,過分強調(diào)"師道尊嚴"、老師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學生只有抄和記的份兒。師生關系完全是"授受型"的!靶抡n程標準”要求師生進行平等對話,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這就要老師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認知過程、學習活動,與學生一起觸摸文學畫卷,感受多味人生,陶冶心靈情操。再者,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知識時代的來臨,信息量激增,教師已不再是惟一的信息源。電視、廣播、報刊、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教師在某些方面可能超過學生,但在某個點上就不一定了。正所謂“后生可畏”“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的學生在《核舟記》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就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核舟記》中有這樣一段:“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起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教學參考書的解釋是“核船的底部比較平坦,就在上面題寫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但學生們卻不這樣理解。他們在船背的問題上展開了討論,有的說“船背是船的側面”,有的說是“船的尾部底下”有的說是“船的頂背”還有的說是“船的側面”。各方爭的振振有辭,還都找我支援,讓我做評委。我沒有考證過事實,所以我只能談自己的理解,與學生共同探討究竟是船的背面還是船的底部。通過合作探究,我們最后的結論是”船側有接縫,自然不平,船尾不能叫背部,頂部有箬竹葉,所以只能是底部。
這節(jié)課讓我懂得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是有主見的獨立的人。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的同時,尊重學生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風格,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學生。這樣,教師角色就從"講師"變成"同學",從"獨唱"變成"合唱",從傳道授業(yè)變成了與學生合作探究。
三.變“教書匠”為“研究者”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作為承擔在創(chuàng)新教育中占很大比重的語文學科教學的語文老師,要求必須有過硬的創(chuàng)新素質,尤其要有較強的科研意識。而我們的語文老師在這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許多教師,往往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教書匠,一走上工作崗位,就是教書,書上怎么說,咱就怎么教,懶于也怯于走出自己的環(huán)境。在漫長而繁雜的工作中,很少走出校園,外出學習、培訓,這一點我們的校長曾再三夸贊南方的教師,讓我們多學習別人自費參加培訓的精神。因為固步自封,加上不多的閱讀,校園與課本之外精彩的世界、精彩的知識世界,就很少涉獵,所以,一浪高過一浪的校外作文競賽潮,很多語文教師無動于衷;社會各界對語文教學寫作訓練方法的討論,也置若惘聞。思想上不注意學習現(xiàn)代化的教育理論和關注學科前沿的發(fā)展情況,缺乏廣泛接納和吸引現(xiàn)代語文教育思想的意識;知識結構上單一、封閉,未能及時補充和豐富與創(chuàng)造教育相關的材料。教學過程自然就只能照本宣科,毫無創(chuàng)新,學生自然而然就不買自己的帳。我們學校就有這樣的老師,平日不積極充電,出去學習也敷衍了事,課堂上則按部就班,上了一節(jié)研究課,學生懨懨欲睡,聽課的老師也無精打采。
以前教育上有"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先有一桶水"之說。而現(xiàn)在我們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自己就需要“水長流”,而且要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因為知識是在不斷更新的,如若教師都不能適應新發(fā)展,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要求學生做到這幾點,無疑是空談。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老師、于漪老師和寧鴻彬老師等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時常學習別人的優(yōu)秀經(jīng)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既擴大了影響,又增進了交流,并根據(jù)各種反饋信息不斷改進完善自己的教學結構、教學風格。所以作為新課改形式下的語文老師應是知識豐富、視野廣闊、思維活躍、能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會在教學中研究,能在高層次的知識、智能、情意背景下開拓創(chuàng)新的新型教師。這就要求教師強化科研意識,不斷地學習,廣納時代活水,滋養(yǎng)自己、提高自己。
四.變“無情者”為“有情人”
觀者勿笑。一個教師,若把教書當作謀生的手段,你能說他(她)對教育有感情?既如此,他(她)又怎可能深入課本,又怎么可能對學生付出感情?而一個對學生不帶感情、對課文沒有感情的教師,學生怎么可能喜愛和擁戴?我們的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激情的澎湃與心靈的共鳴。試想連教師都不能為羚羊之死而悲痛惋惜,為父親的“背影”而感動流淚,為"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雄偉氣勢而心潮澎湃,為雕刻技藝的高超而拍案叫絕,我們又怎能要求學生去感動,去贊嘆,去體驗呢?
【語文教學語文論文角色轉換】相關文章:
試論語文課程理念的創(chuàng)新與教師角色的轉換論文07-04
淺談英語交際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換論文07-08
從學生向教師角色轉換的123論文04-24
最新美文:角色轉換06-15
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在轉換?12-06
感悟角色轉換作文02-28
感悟角色轉換的作文11-01
關于角色轉換的作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