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孔子的仁禮思想論文

        時間:2021-04-11 13:40:50 論文 我要投稿

        孔子的仁禮思想論文

          導語: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仁禮思想論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孔子的仁禮思想論文

          孔子的仁禮思想論文

          【摘要】本文闡述了孔子的學習觀,提出了“在學習的目的上主張學以致道,學以治世;在學習的態(tài)度上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在學習的方法上堅持學思結合,學行并重;在學習的內容上注重德育;在學習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關鍵詞】孔子學習觀

          一、在學習的目的上主張學以致道,學以治世

          在孔子的心目中,學習的最高目的還是“學以治世”,正如子夏的所說:“學而優(yōu)則仕”[1]子張即學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對君子而言:“不仕無義”,依據(jù)是“君子之仕,行其義也”[1]微子。對于其他目的的學習,孔子是不贊同的:故當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闭垖W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1]子張畢竟在孔子看來“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盵1]衛(wèi)靈公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認為只有學習那些治國安邦的策略才是學習的正道,而學那些農事就偏離了學習目的。在分析學習的目的時,他曾頗有感觸地強調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子路可見,孔子學習的最高目的是“學以治世”,認為書讀得再多,如排不上“為政”的用場,這樣的學習是無用的。學習是為了達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從政目的。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完成了達仕為政的神圣使命。他自己也曾表達過急于從政的`迫切愿望:“諾,吾將仕矣!盵1]陽貨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倫理基礎。后世的許多讀書人皆把讀書視為是最神圣的事業(yè),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階梯。上述這些言論都體現(xiàn)孔子學以致道,學以治世的學習目的。

          二、在學習的態(tài)度上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

          在學習態(tài)度上,孔子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他本人也敘述了自己終生學習的奮斗歷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盵1]為政孔子終生勤奮好學,虛心求學,從子貢對老師的評價中也可得到佐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1]子張畢竟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盵1]述而于是越發(f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1]公冶長、“學而不厭”[1]述而。他對自身好學的評價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盵1]公冶長對于知識的學習,他確實有那種“學如不及,猶恐失之”[1]泰伯的迫切愿望。其學習的境界曾達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1]述而的程度。

          在虛心求學的態(tài)度上,孔子也是十分誠懇的,他再三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為政同時高度贊揚孔文子“不恥下問,敏而好學,是謂之文也!盵1]公冶長的學習態(tài)度。此外,孔子在強調虛心求學的同時,特別提出要切記“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子罕,這是向別人虛心求教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學習是不可能有很大成效的。

          三、在學習的方法上堅持學思結合,學行并重

          在學習方法上,孔子既重視見聞的作用,又強調思考的功能,主張學思結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盵1]為政即只學不思,就會茫然而無所得的;只思不學,就會使精神疲倦。學思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了學習的思考,只能是苦思空想,收效甚微。在這點上,孔子是有切身體會的,他曾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1]衛(wèi)靈公同時,思考又是學習的升華,經(jīng)過思考得學習能達到“告諸往而知來者”[1]為政德功效,孔子對此也時很有感觸的,他曾言:“吾欲回言終日的,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盵1]為政可見他承認得意門生顏淵不愚笨的原因就在于顏淵能在學習后獨立思考并有所創(chuàng)新,這點讓孔子是很折服的。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在學習方法上堅持學思結合,重在培養(yǎng)和鍛煉學人“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者”、“聞一知十”、“能近取譬”的歸納和推理能力,對當今的學習理論和教育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在學習的內容上注重德育

          孔子倫理觀的基本內容就中有“仁者愛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信條,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述而,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的目標。因此,在學習的內容上,他對學生實施“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忠”與“信”就直接屬于德育的范圍,認為只有具備了堅強的道德信念,才能“篤信好學,守死善道”[1]泰伯?鬃釉诙叩年P系是采取了“行有馀力,則以學文”[1]學而的立場。即只有在做到了“入責孝,出則弟,謹而慎,泛愛眾而親仁”這些道德實踐之后還有余力,才用來學習文獻知識。這就說明了在孔子的教學內容中道德實踐比文獻知識更重要。

          孔子還把“六經(jīng)”作為教學內容,目的也在于使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和學到從政的本領,在為政治國過程中貫徹策略“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為政仁人”的政治倫理觀。孔子也更多的強調道德教涵養(yǎng)的因素,正如子夏所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盵1]學而對于好學之人的評判依據(jù),孔子也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的。他對千里馬的稱贊也是“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盵1]憲問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孔子教學內容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份量。

          五、在學習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在學習的作用上,孔子認為“學則不固”[1]學而的,即學習可以使人視野開闊,不閉塞。相反“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1]季氏。學習對人的人格完善至關重要,因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的,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1]陽貨仁、知、信、直、勇、剛,是當時社會人群所稱道的六種美德?鬃釉诖酥赋隽水敃r人群中的六種美德與六種劣癖的內在關系,認為本性仁愛但不學習就會狹隘愚昧,其弊病是會受人愚弄的;本性機智而不學習就會淺嘗輒止,其弊病是好高騖遠而沒有基礎;本性誠信而不學習就會目光短淺,其弊病是容易受到欺騙和傷害;本性耿直而不學習就會思路混亂,其弊病是說話辦事沒有條理,在混亂中傷害別人;本性勇敢而不學習就會胡作非為,其弊病是會滋事生亂;本性剛正而不學習就不能控制自已,其弊病是易狂妄自大。在好學的定位上,孔子也時從人格完善著手的,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學而只有不斷的致力學習,個人的人格才能不斷的完善,畢竟“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1]陽貨學《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1]陽貨還可培養(yǎng)“思無邪”的道德品質!安⿲W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顏淵,孔子本人也自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矣”[1]述而“下學而上達”[1]顏淵這些事例均可說明學習對個人人格的完善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徐志剛.論語通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孔子的仁禮思想論文】相關文章:

        孔子是什么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10-12

        孔子名言的議論文01-10

        孔子名言議論文10-20

        成長禮的寄語06-03

        欲仁必包容作文02-25

        仁智的孫叔敖的故事10-20

        孔子名言01-22

        論“仁孝禮恥信”1200字-議論文作文01-17

        王守仁名言名句摘抄09-13

        雜感黃景仁閱讀答案09-1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