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科學教案【精】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案1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于影子的產生和特點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知道影子的產生必須要有光和物體,影子隨著光的改變而改變,等等,但是他們的這些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實際地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光和影子之間的規(guī)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影子產生的條件:光、遮擋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3、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4、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5、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6、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按教科書要求有目的、有步驟地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用線條和圖形準確地進行記錄。能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間的關系。培養(yǎng)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學重難點】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實際地觀察,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光和影子之間的規(guī)律。
【教學思路】
從生活現(xiàn)象出發(fā),引出相關概念,然后通過活動探究規(guī)律,最后用規(guī)律解釋現(xiàn)象,同時深化對規(guī)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器材準備】
每組一個手電筒(自帶)一張4開的白卡紙、一塊5厘米高的小木塊,鉛筆、尺子各一。
【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單元——光,我們學習第一課。板書課題“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同學們做過手影游戲嗎?你們會做什么樣的手影?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做影子游戲,做這個游戲需要什么器材呢?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兩個問題一方面是提示觀察的器材準備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學生可能說需要光源、物體,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會說出物體要擋住光才能產生影子。這時教師不要急于糾正,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總結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各組準備好器材后可以開始實驗了,還缺什么,可以到講臺上領取。實驗成功的小組要準備匯報:看到手影了嗎,怎樣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產生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準備材料,開始實驗。教師巡視。
大組匯報:通過匯報討論,得出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擋光的物體、屏。
教師:剛才同學們提到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我們平時看見過哪些發(fā)光的物體?其中哪些是自己發(fā)光的呢?大家把見到的發(fā)光物體寫出來,然后在自己能發(fā)光的物體上做記號。
小組活動。
匯報、總結:像電燈那樣自己能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強調:不僅自己能發(fā)光,并且正在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2、影子的特點
教師:在影子游戲這個活動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下面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xù)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書上三個活動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嗎?
活動一 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變包括光線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過目測光線和水平桌面之間的夾角大致估計,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師示范并演示實驗和記錄方法。
活動二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變遮擋物離光源的距離。
活動三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提示:當光源垂直照射在物體的上面時,要使物體離開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總結:
。1)、光源的位置發(fā)生改變時,影子的方向和 長短都會發(fā)生改變。光源照射角度小時,影子就長;光源的角度大時,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當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時,遮擋物離光源越近,它擋住的范圍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教師:像活動三中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標志。
三、鞏固運用
教師:回顧一下我們今天學習了光的哪些知識?我們再做一次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fā)現(xiàn)的這些規(guī)律:
1、改變光源的位置,影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2、改變物體離光源的距離,影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3、讓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側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學科學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青少年生長發(fā)育主要特點及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的基礎上,對生命延續(xù)內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動。學生通過研究自己的身體特征與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異,并對部分動植物進行觀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遺傳的,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目的:
1、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2、引導學生全面細致地觀察人體特征,進一步提高比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認真求實,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重點難點:
了解什么是人體的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并知道遺傳和變異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現(xiàn)象。
教學準備:
1、有關多媒體課件
2、教師事先收集全班同學及其父母的單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小動物和植物的圖片
學生觀察,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匯報:它們長得很像。
生:它們一模一樣
2.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我像誰”)
二、探究活動
。ㄒ唬┲笇W生認識什么是遺傳和變異
1、找一找自己的身體特征與家人的異同點?
出示課件:從特征看,有些人是直發(fā),有些人是卷發(fā);有些人是雙眼皮,有些人是單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沒有耳垂等等。
多媒體出示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特征與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匯報
出示圖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師結合學生的發(fā)現(xiàn)匯報,進一步提出問題:“動植物中有沒有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的這樣現(xiàn)象呢?”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薄褒埳抛樱抛痈鞑煌钡戎V語。
2、引出:
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或生理特性傳給后代的現(xiàn)象叫遺傳。
(板書:遺傳)
師講解:為什么有的雙胞胎長得那么像,有的卻并不很像?
學習:遺傳基因是指攜帶有父母親生理特征信息的遺傳物質,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xiàn),包括性別、性格、外貌等等。
3、變異
出示圖片師:有什么發(fā)現(xiàn)?生匯報
引出: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形態(tài)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異,叫變異。(板書:變異)
。ǘ┲笇W生認識遺傳和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現(xiàn)象。
學生觀察圖片。
學生匯報結果。
對以上結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師適時小結:遺傳和變異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xiàn)象。
三、自由活動
生物的變異和遺傳對于我們有哪些影響?是有害還是有利?
1.學生分組討論。
2.學生匯報。
3.出示圖片講解。
4.教師總結。
四、總結回顧
生匯報
五、拓展活動
1.課后查閱一些有關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的資料。
板書設計:
我像誰
遺傳 變異
小學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綠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植物的葉在莖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科學研究是艱辛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事研究科學的愿望。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交流種子發(fā)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鳳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難點】:
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剛出土的鳳仙花照片、植物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多媒體課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學生準備)生長四周的鳳仙花、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變化
活動導入:
1、師:我們種植的鳳仙花已經變成了幼苗,現(xiàn)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重點交流一下前一段時間鳳仙花幼苗生長變化情況。
2、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
活動指導:
1、師:全面檢查學生的觀察記錄,及時進行反饋,引領學生在以后的時間里堅持進行觀察。
2、師:組織學生交流。(鼓勵學生說出新發(fā)現(xiàn)、新問題)
3、師:指導學生觀察實物鳳仙花。
4、師:指導學生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度、葉的分布情況。
二、我們的思考
1、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植物的葉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長?植物的葉子和幼小植物的莖為什么大部分是綠色的?聽說綠葉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廠”,植物生長需要的食物是不是來自綠色的葉呢?植物的葉子還有什么作用?
2、生:根據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回答老師的問題。
三、葉為植物提供“食物”
1、師: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食物是從哪里來的?
2、生:討論后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養(yǎng)料。
4、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書P11頁上內容。
5、師:板書:
陽光
二氧化碳+水——→氧氣+養(yǎng)料
6、師:(總結)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僅為植物制造養(yǎng)料,還為我們人類和動物制造養(yǎng)料和氧氣。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回家仔細地去觀察一棵植物,觀察植物的葉子分布的情況,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書設計】:
4.種子變成了幼苗
陽光
二氧化碳+水——→氧氣+養(yǎng)料
小學科學教案4
活動背景:
幼兒對水有著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喜歡玩它。選擇幼兒熟悉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作為切入點,讓孩子自己探究水與油之間的相互傾倒、攪拌、靜止時的三種不同現(xiàn)象。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培養(yǎng)孩子反復實踐、不斷嘗試、不怕失敗的科學品質。
活動目標:
1.發(fā)現(xiàn)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現(xiàn)象。
2.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嘗試用繪畫記錄的方式。
活動準備:
1.水、油每人各一小杯,備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記錄單、記錄筆、黃色油畫棒等。
活動過程:
一、游戲引入:《你問我答》
1.小朋友提有關實驗物品的問題,教師回答。
2.杯子里有什么?
像水一樣會流動的,黃顏色的,爸爸媽媽炒菜是要用的“油”。這里還有一杯,這是什么?(水)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會怎樣?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會怎樣?
二、猜想記錄
1.把幼兒猜測結果圖出示在黑板上。
油會在水的哪兒?
2.統(tǒng)計幼兒每種預測結果人數并記錄在黑板上。
3.簡單介紹記錄表。
4.幼兒記錄并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進行實驗
1.要求:認真觀察,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為每位小朋友也準備了一杯油和一杯水,每個小朋友在小托盤中取一杯油和一杯水,注意輕一點不要弄撒了哦。
2.幼兒實驗,記錄。
把油倒進水里看一看會出現(xiàn)什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呢?(幼兒:油在水的上面)
3.幼兒驗證預測結果教師記錄。
油在水的上面,把黑板上剛才我們猜對的畫一個勾。
4.攪拌后油在水的位置,教師出示第二組圖片。
看一看這張圖是什么意思?
幼兒:用筷子攪一攪。
猜一猜我們用筷子攪一攪油會在水的哪里?
5.幼兒實驗并記錄。
這里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張小卡片,還有油畫棒,把你攪拌后發(fā)現(xiàn)的有意思的現(xiàn)象記錄在小卡片上,我們黃色的油畫棒表示油,藍色的表示水,小朋友要記清哦。
四、交流、討論
1.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樣的變化?
。1)做完實驗的小朋友來把你的卡片貼在黑板上。(2)誰來講一講,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樣的變化?
2.教師小結:油和水這兩個好朋友很奇怪,油總是在水的上面。請小朋友回去觀察一下中午咱們喝的湯,爸爸媽媽炒的菜是不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五、提出新問題
有什么東西可以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活動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這是在生活中經常出現(xiàn)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現(xiàn)象,我抓住這一現(xiàn)象,意在通過觀察記錄和實驗操作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整節(jié)活動連接緊密,穩(wěn)扎穩(wěn)打。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猜想并堅持幼兒自己動手探索、發(fā)現(xiàn)的原則,培養(yǎng)幼兒主動探索的能力,讓幼兒在實踐中感悟出真知,在細心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油和水”的奧秘。也培養(yǎng)了幼兒敢于質疑、樂于猜想的科學態(tài)度。活動達到教育目標。
《中班科學“油和水”教案與反思》摘要:的哪兒?2.統(tǒng)計幼兒每種預測結果人數并記錄在黑板上。3.簡單介紹記錄表。4.幼兒記錄并講述自己的猜想。三、進行實驗1.要求:認真觀察,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小學科學教案5
教材分析
。ㄒ唬┍尘昂湍繕
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將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guī)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釘、用鑷子夾東西,等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學生們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的教學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
杠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省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不省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fā)展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一些科學術語及在生活中的聯(lián)系掌握比較少。另外,學生對于科學實驗的操作比較少。組織教學上學生整體素質較差。
教學目標
1.明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反之杠桿費力。如果兩個距離相等,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2.在杠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fā)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激發(fā)對生活中杠桿應用現(xiàn)象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fā)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小學科學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課從現(xiàn)象入手,指導學生進行模擬觀察和實際觀察,并能夠進行有計劃的、較長期的觀察活動和記錄,從而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一些規(guī)律。本節(jié)課教師要充分提醒學生認識觀察月相變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適時地幫助學生調整,從而提高科學觀察的效率。本課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課堂教學。主要通過畫月亮、排月亮、觀察月相盒里月相的變化,對月相由初步的認識。第二部分:課外觀察。通過連續(xù)觀察一個月(或兩個月)里的月相的變化,探究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通過交流日記,讓學生體驗觀察過程,這個過程比他們得到月相變化的知識更為重要。
教學目標:
1、能夠畫出多個月相圖,并能夠按順序排列,了解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
2、連續(xù)長期的觀察月相,養(yǎng)成實事求是觀察記錄的習慣,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記錄紙、月相日記表等。
學生準備:課前觀察月相變化情況,要求記錄下每天觀察的時間、地點、天氣情況、月亮的變化等,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
1、猜謎語:“小時兩只角,長大沒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兩只角。”(打一天體)
2、學生思考后匯報:月亮。
3、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月亮。(板書)
二、研究月亮的各種各樣形狀
1、動手畫月亮。
師:大家說說月亮到底是什么樣子呢?請你們畫出月亮的樣子。
。l件允許的學校,老師可以給每組準備10張24開的白紙,發(fā)給學生畫月相的紙盡量做到大小相同,最好能在紙上先畫出一個虛線的圓。這樣可以方便比較、排序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學生畫月亮。
師:一眨眼工夫,一個個月亮在我們手中誕生了!哎呀,畫得多美呀!誰拿自己畫的月亮到上面來向大家介紹一下呢?
2、組織交流。(教師可相機介紹不同的月相所出現(xiàn)的不同時間。)
生:我畫的月亮是一個圓月,這是月半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生:我畫的也是圓圓的月亮,不過,我的月亮上有許多環(huán)形山。
生:我畫的月亮是姜黃色的,很細很細,彎彎的,像一只小船,蕩漾在銀河里。(這是月初或月底時看到的月亮)
生:我畫的月亮只有半個,還有一半我們看不見了。(這是初八左右或二十二左右的時候看到的月亮)
3、研究月相。
師:我們面前出現(xiàn)了這么多的月亮,同組小朋友互相看看,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樣呢?大家畫出這么多不同形狀的月亮,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了嗎?
(學生分組把10個不同的月亮排起來,并在課堂上交流、討論,有不同的意見)
提醒學生:盡可能按時間排。
師生交流,得出正確的月相排列方法。
。ǹ赡軙霈F(xiàn)右蛾眉月在前還是左蛾眉月在前的爭論,這個留在后面通過實際觀察,給月亮做日記來解決)
4、制作月相盒。
教師介紹制作方法:在一個圓形的盒子上開8個圓形的觀察孔,盒蓋的內部懸掛一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電筒,就可以從每個觀察孔觀察到模擬的月相的變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狀一樣。
設計意圖:通過畫月亮、排月亮兩個操作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學生成為科學課堂研究的主體。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制作月相盒,使學生由感性的認識向理性的分析過渡,教給學生用模擬實驗來發(fā)現(xiàn)科學道理,便于學生掌握科學思維的方法。
三、作業(yè):連續(xù)觀察月相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畫月亮、排月亮來認識月相的,你們認為,怎樣才能更準確地認識月相呢?
生:實際看月亮。
師:看月亮需要很長時間的,能不能堅持到底?怎樣記錄?
教師提示:
1、不同的日子月亮出現(xiàn)的時間不同,要適當了解當晚的月亮大約什么時候出現(xiàn),做到定時觀察。
2、要注意天氣狀況,陰雨天看不到月相。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教師教育學生要有耐心和恒心,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觀察,并填寫下表。
略
設計意圖:在學生親自觀察月相的過程中,學生最大的收獲就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和月亮能夠這樣地距離親近,他們親身體驗了月相的變化,這種經歷是學生最為寶貴的財富。在這種狀態(tài)下,科學課堂變成了一種交流的場所,學生在這里交換情報,收集信息,產生新的問題,同時也促成學生進行新的持續(xù)的探究。
相關鏈接
月亮位于日地之間時叫做“朔”(新月),月亮暗的半球朝向地球,所以我們看不見它,這便是農歷三十、初一。朔以后一、二天,傍晚時分,鐮刀狀的新月在西邊天空露面,月面(凸面)朝西。到初七、初八時成了半圓形,這時的月相稱為“上弦月”,日落時月亮在正南方天空。上弦之后,月球的亮面逐漸增大,我們叫它凸月,到初七、初八,便到了“望”(滿月),月亮同太陽遙遙相對,我們看到一輪明月于傍晚升起,通宵照耀,在早晨時落下。滿月后,月亮的圓輪部分日益虧損,但還是超過一個半圓,我們叫它凸月,到農歷的二十二、二十三,月面呈半圓形,于半夜升起,和上弦月相反,月面朝東,黎明時掛在正南天空。下弦月后,半圓繼續(xù)虧損,成為掛在東方的一輪殘月。這樣依次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凸月——下弦月——殘月——再回到新月。它們的周期叫做一個“朔望月”,等于29.5天。
小學科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能區(qū)分聲音的大小與高低。
2、能找到改變樂器發(fā)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教學難點:
能找到改變樂器發(fā)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適合制作樂器的材料。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學生說一說自己準備制作什么樂器,激發(fā)學生制作的欲望和興趣。
二、動手制作。
1、選擇材料。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自己的設計選擇合適的制作材料。
教師巡視指導。
2、動手實驗。
學生小組實驗各種不同材料發(fā)聲的大小、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代表匯報交流,師生評議。
3、制作樂器。
小組合作制作樂器。(教師強調在使用小刀、剪子時要注意安全)
4、改進樂器。
學生小組演奏樂器,發(fā)現(xiàn)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進。
三、總結。
各組派代表匯報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課時
一、檢查同學們的準備情況
◆模擬課堂
師:同學們的工具和材料都帶來了嗎?
(如果有沒帶齊的情況,則在批評之后,安排他們:
1.向其他小組借同類材料;
2.教師幫助他們在實驗室里尋找替代材料;
3.臨時更換可制作的樂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擬課堂
師:制作過程中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團結合作,井然有序;
2.專心致志,不要大聲吵鬧;
3.講究衛(wèi)生,不亂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緊急情況馬上匯報。
5.節(jié)約時間。
三、同學們分組制作樂器
◆模擬課堂
教師巡回指導,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術上的幫助。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限,一些數據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他們走太多的彎路。如:
四、調試樂器
◆模擬課堂
師: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嘗試演奏并調試自制的樂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簡單的樂曲。
如果一節(jié)課還沒有做完,下課后或放學后,接著把它完成。
下節(jié)課我們將舉辦自制樂器演奏會,請同學們做好準備。
小學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tài)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能繼續(xù)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是我的樹皮拓片。
。ㄍ赜淦D案的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xù)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fā)現(xiàn)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fā)現(xiàn)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的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的不同之處:樹冠有大小樹干有粗細有的樹皮光滑,有的粗糙結的果實不一樣葉片不一樣……
板書設計:樹的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里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干、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小學科學教案9
一、從生活出發(fā),探究基本電路的連接
師:同學們這是什么?(教師出示一只手電筒)
生(齊答):手電筒。
師:你能使它發(fā)亮嗎?
生(齊答):能。
師:誰來試一試。
(學生拿起手電,并裝進電池,打開開關,手電筒亮了。)
師:手電筒亮了,它為什么會發(fā)亮的呢?
生:有了電池,它就能發(fā)亮了。(板書電池)
生:還需要小燈泡。(板書燈泡)
生:還要把開關打開,手電筒才會發(fā)亮。(板書開關)
師:如果把手電筒的外殼拿掉,它還能亮嗎?老師這兒為你們提供了燈泡、電池、開關,你們能使小燈泡發(fā)亮嗎?利用桌上的材料試一下。
(學生動手嘗試,沒能成功。)
師:老師再給你們一些導線,你們再試試。(板書導線)
(學生再次嘗試,小燈泡亮了。)
師: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沒有導線小燈泡就不亮。
生:用導線把電池、開關和燈泡連接起來,燈泡就亮了。
生:我發(fā)現(xiàn)手電筒的外殼可能就和導線的作用一樣。
生:我同意李波的意見,手電筒沒有外殼,剛才的電路沒有導線,燈泡都不亮,所以手電筒的外殼就相當于導線。
師:同學們真聰明!你們能把剛連接好的電路畫下來嗎?只要自己能看明白就行。
(學生動手畫圖,教師巡視把先畫好的展示出來。)
師:同學們都畫好了,老師還有一種簡單而又科學的畫法,你們想不想學?
生(齊答):想。
(教師指導電路圖的畫法,完整示范畫出符號電路圖)(學生動手畫,教師巡視指導并把畫得較好的予以展示。評價時挑出有問題的,直接借助投影予以更正。)
師:通過連接和畫電路圖,你發(fā)現(xiàn)比簡單的電路圖有哪幾部分組成?
生:一個電路一般由電池、燈泡、開關、導線四部分組成。
二、從材料出發(fā),自主探究電路的連接
師:同學們剛才都畫得很好,現(xiàn)在老師再給同學們增加一倍材料,你還能使燈泡都亮起來嗎。
生(齊):能。
師:在連接的時候要注意:兩節(jié)電池要先用導線連起來,小組合作成功后就用剛學的新方法畫出電路圖,連在一起的電池要這樣畫(板書示范)。先討論再動手。
(學生先討論怎樣連接,再進行實驗。教師巡視。)
師:都連接好了,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你們連接的電路,把你們的電路圖帶上來說說這一電路的特點?
生:我們是從電池先連到一個開關再連到一個燈泡,再連一個開關和燈泡,無論打開哪個開關,兩只燈泡都可以熄滅。但是要想兩個燈泡都亮,就必須同時按下兩個開關。
生:我們是連了兩個開關后再連了兩個燈泡,斷開一個開關,燈都不會亮,一定要兩個開關都合上燈才亮。
師:還有和他們的連接方法不同的嗎?
生:我們的連接方法不太相同,不過小燈泡也可以發(fā)光。
師:噢,說說看。
生:我們是將小燈泡的連接在一起,然后兩頭各連接一個開關,再連接在電池上。
生:我們有一個發(fā)現(xiàn),我們和第三組的連接方法差不多,就是斷開其中一個開關兩個燈就都不亮了,而且不可能讓一個燈單獨亮起來,和家里的燈不一樣。
師:大家都是這樣的現(xiàn)象嗎?
生:都是這樣的。
三、從問題出發(fā),探究并聯(lián)電路的連接
師:你們真聰明!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那么我們其它組能不能一起想辦法,連接出和家里一樣的電路呢?一個開關控制一盞燈,再動手嘗試一下,如果實在想不到辦法的,請組長到老師這兒領一張電路連接幫助卡。
(學生分組實驗)
師:許多小組都已經連接好了,速度非?,有沒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生:老師我們有新的發(fā)現(xiàn)了。
生:老師我們也有有新的發(fā)現(xiàn)了。
(學生都爭先恐后搶著匯報)
師:好,不錯,你們來說一下你們的新發(fā)現(xiàn)。
生:我們連接的電路,一個開關控制一個燈泡,斷開一個開關,另一個燈泡還亮著,只有兩個開關都斷開,兩個燈泡才都熄滅。
生:我們的發(fā)現(xiàn)也是這樣,不管斷開哪一個開關,都有一個燈亮著,斷開兩個開關兩個燈才會都熄滅。
師:同學們真善于動腦子,能發(fā)現(xiàn)這么多新的東西,你們還能用剛學的新方法把這電路圖畫下來嗎?老師和大家一起畫。
(教師將畫好的電路圖在投影上展示出來,并深入每組進行指導)
師:同學們的電路圖畫得真不錯!(出示制作簡易手電筒的材料)課后你能把這些材料連接成一個電路,把它們變成一個手電筒嗎?
生(非常有信心地齊答):能。
師:好,今天的課就研究到這兒,下課。
小學科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多種方式獲得植物生長過程和變化的相關信息。
2、能按照植物種植方法的提示種植選定的植物。
3、能根據公式計算種子的發(fā)芽率。
4、能搜集如何給植物施肥的資料。
重點:指導學生親自播種一種植物,并設計制作記錄植物生長的表格。
難點:指導并鼓勵學生堅持持久地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
教學準備:
花盆、花鏟、植物種子、熱水、冷水、泡種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課前老師讓大家搜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長過程,都帶來了嗎?你是用什么方法搜集到的?
2、教師小結:搜集資料可以利用上網查詢、利用聲像資料查詢、想有經驗的菜農請教等方法。
(二)學習新課:
1、種茄子。
(1)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磥,我們光說還不行,還需要同學們親自來實踐!你們小組商量一下,種什么好呢?
(2)確定種植的植物,并明確小組內的分工。
(3)師:種植需要哪些步驟?
(4)選擇合適的工具,種植植物。
2、測定種子的發(fā)芽率。
(1)師:通過這段時間種植植物,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學生匯報,有的小組活的比較多,有的比較少。
(3)師:怎樣確定哪個小組的種子發(fā)芽率高?
(4)學生匯報測定。
3、給茄子準備“營養(yǎng)”。
師:人的生長需要營養(yǎng),茄子的生長也需要營養(yǎng),讓我們給茄子準備一些營養(yǎng)吧!
4、記錄茄子的一生。
師:想一想,茄子的生長過程可能是什么樣子的?可以采用哪種方法記錄茄子的生長過程?
師:同學們一定要堅持進行長期不懈的觀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不能半途而廢。
5、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道世界上的動物不僅身體構造不同,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見的6類動物分類方法:哺乳類、鳥類、魚類、昆蟲類、爬行類、兩棲類。
3.初步了解6類動物的主要特點。
4.能通過合作形式整理總結出動物的共同特征。培養(yǎng)小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尋找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
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做出科學判斷。
【教學準備】
教學用的6種典型動物圖片或標本。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引入
1.從舊課引入。
(提供 6種典型動物的圖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發(fā)學生開展討論。
3.從討論活動中捕捉探究的問題。
1.回憶上一課的活動內容。
2.學生說說這6種動物的特點。
3.小組討論。
引發(fā)探究的興趣。
二、尋找相似動物的特點
1. 提供豐富的動物圖片。
2.說說為什么這樣找?這樣找的理由是什么?它們怎樣相似?
1.先找出一種與貓、鴿子、金魚、甲魚、青蛙、蜻蜓相似的動物。
2.分組將其他的動物分別歸類。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科學素養(yǎng)。
三、逐步建立淺近的概念
1.將看法一致的動物分別列在表格中。
2.將看法不一致的動物羅列出來。
3.運用先前達成的共同特征來分析該種動物,如果看法達成一致則列入表格,如果不能達成一致,教師則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主要是形體特征和行為方面的)。
4.提供科學家的分類依據和命名方法,交流:我們的看法與科學家的分類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修改和補充?
1.說說這樣處理的依據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陳述自己的理由。
3.進一步抽象各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并為每類動物命名。
4.還有哪些動物和這6類動物都不相似?蝸牛是哪類動物呢?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根據事實作出判斷的能力。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四、尋找動物的共同特點
1.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2.教師總結動物的共同特征。
1.小組討論。
2.交流,達成一致。
從找相似的動物實踐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五、作業(yè)
學生完成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2.形形色色的動物
和貓相似的動物:
和鴿子相似的動物:
和金魚相似的動物:
和甲魚相似的動物:
和青蛙相似的動物:
和蜻蜓相似的動物:
小學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
過程與方法:
能借助顯微鏡這種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認真細致觀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用圖表現(xiàn)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fā)展的;
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放大鏡、顯微鏡、水樣、玻片、抹布等、觀察水樣
2、技能準備:課前簡單培訓制作玻片標本的注意點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準備的水樣
。1)學生觀察水樣
(2)學生匯報:觀察燒杯里的水,你觀察到水里有什么?這些結果你是用什么觀察到的?
(3)討論: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呢?還有沒有可能有其它的東西?
。4)談話:怎么才能知道這杯水里有沒有我們剛才說的細菌等這些東西?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借助工具——顯微鏡)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組領。
(1)談話: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目鏡(對著眼睛) 物鏡(對著標本) 載物臺(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照亮標本) 調節(jié)螺旋(調節(jié)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 通光孔 鏡座
。2)教師講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強調
、俜垂忡R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谑褂脮r要小心,鏡頭不要碰著玻片;
、鄄荒苡檬钟|摸目鏡和物鏡。
、茌p拿輕放。
三、組織學生借助顯微鏡觀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導觀察教師準備好的水樣標本
、僬勗挘猴@微鏡下,水滴里到底會有什么?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把你的發(fā)現(xiàn)畫在活動記錄上。
、趯W生分組觀察。
。ㄔ趯W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視)
③匯報交流:你觀察到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R報時學生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觀察記錄,并用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認識生活周圍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組制作小組采集水樣觀察玻片
、谧灾饔^察
③匯報交流:說說自己小組采集的水樣中有什么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于動物也不屬于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4)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體展示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
四、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1)學生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談話: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誰第一個發(fā)現(xiàn)的嗎?
、趯W生閱讀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厶釂枺和ㄟ^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認識微生物的種類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體展示在各種環(huán)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小學科學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三年級科學課程教材中冷與熱單元的第二課《液體的熱脹冷縮》。主要觀察水及其他液體受熱和受冷時的體積變化情況的研究設計此課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構建液體具有熱脹冷縮性質的概念。引導學生親厲探究科學、建立科學概念的過程,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過與生活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采用不同方法的進行動手操作實驗,比較液體的熱脹冷縮會讓他們很感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學會用控制單個變量的方法進行對比的實驗有一定的難度,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需要同學開動腦筋,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初步的思維能力、比較能力、控制變量能力及動手能力是學生學習本課的基礎。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玩中帶著愉快地心情觀察實驗現(xiàn)象,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的探究過程。
2、讓學生經歷從個別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歸納出液體具有熱脹冷縮性質的過程。
3、通過實驗讓學生知道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4、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養(yǎng)成實事求實的良好習慣,發(fā)展公平實驗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觀察及描述水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學生能探究認識水等多種液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難點:小組實驗時,學生之間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引入
2、魔術激趣,初步感知水的體積變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老師設問。
2、學生實驗。
3、匯報、交流。
4、板書課題。
三、啟發(fā)聯(lián)想、拓展知識
1、學生通過實驗知道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聯(lián)想其他液體是否也這樣。
3、分組實驗并記錄。
4、匯報、交流。
5、小結
小學科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認識生活中常見變質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變質的原因。
2.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延長食物保質期的方法,并開展相關的研究活動。
3.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變質的原因。
4.初步形成科學衛(wèi)生的飲食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探究能力。
難點: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概念。理解并掌握食物變質的有關知識及科學道理。
教學準備:
1.學生觀察用品:兩組食物:一組是已經變質的爛蘋果、發(fā)霉的饅頭、已餿的米飯、變質的肉等;一組是沒有變質的上述食物。 一次性塑料手套
2.教師演示用品:有關香蕉等食物變質的過程圖片、教學課件等。
課前準備:
每人把一根新鮮的香蕉放置一段時間,觀察記錄香蕉變質的過程,注意不能隨便品嘗已變質的香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大家邊看屏幕,邊聽老師講丁丁的故事:同學們舉辦了一次聚會,每人都從家里帶來了食物放在一起共同品嘗,瞧大家吃得多開心啊!丁丁也拿起面前的大餅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可是丁丁吃餅后,抱著肚子哭起來了。
。ó嬅嬲故荆
小學科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道大自然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有關觀察、調查的結果。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師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校園內)。2、觀察記錄紙。3、調查用的一些工具(繩子、尺、放大鏡等)。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部分的開篇之作。本課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有生命物體的特征等活動,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有生命的物體有著天生的興趣,對小動物的關注和對植物的觀察從他們幼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因此“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親身體驗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在活動中邊找邊記,能鍛煉學生的記錄能力,利于在收集證據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為后面的研討提供大量的“食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你喜歡什么植物?你對樹進行研究過嗎?從書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沒有到一棵大樹前觀察過?想去觀察嗎?
一、小組討論心目中有關樹的信息,并記錄在紙上。
。1)學生討論(四人一組)自己心目中的樹。
(2)把討論的信息寫于紙上。
二、怎樣觀察一棵大樹。
。1)如果你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么?學生討論。
。2)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學生討論。老師講述觀察要有序、有計劃,并把觀察得來的信息記錄在紙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帶動學生到大樹前,開始活動。
。1)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大樹下。
。2)學生根據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要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寫在記錄紙上。
四、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1)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
(2)對照兩張記錄紙,討論以前看到的內容和現(xiàn)在觀察到內容有什么不同?
。3)為什么我再去看會知道的更多?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五、后續(xù)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到校園中觀察了生物,同學們主要對大樹進行了觀察,大樹的樹干上、樹枝上、樹葉上、樹根下,各個地方都有生物,我們要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么樣的?
一、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二、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么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搜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fā)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四、作業(yè):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時
導課:
同學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觀察大樹和討論,大家對于大樹這種植物已經了解得較為透徹了。下面請大家說一說你在校園內的觀察中,還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學生匯報
說一說你的記錄紙上的內容,是如何獲得的?
你還在哪些地方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物?
在操場上發(fā)現(xiàn)了青蛙、蜻蜓、卷葉蟲、蝴蝶、螞蚱等小動物。
還在操場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沒有把它畫下來呢?
二、討論
我們觀察到了這么多的動物和植物,大家為什么認為它們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稱 發(fā)現(xiàn)地點
青蛙、螞蚱 校園圍墻邊
…… ……
它們能長大。
它們的生長都離不開水。
它們都需要養(yǎng)料。
它們都對刺激有反應。
……
生物體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兩類,引導學生分別說出它們。記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內容勾出來。
三、小知識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類。所有的生物都表現(xiàn)出生命的特征:生物體都有生長現(xiàn)象。生物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通過吸取營養(yǎng)物質,個體會由小變大,顯示生物體的生長特征。
生物體都能生殖和發(fā)育,都有應激性,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都有新陳代謝的作用等,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區(qū)別。
四、它們是有生命的物體嗎?
說一說,書上的幾幅圖的幾種東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沒有?
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
山澗中的流水;
機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鮮花。
【小學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案06-15
小學科學教案11-25
小學科學教案12-08
小學科學教案08-27
【薦】小學科學教案12-09
小學科學教案【熱門】12-09
小學科學教案【推薦】12-09
【推薦】小學科學教案01-01
【熱門】小學科學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