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學教案模板六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會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材料的顯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開展研究活動;
3、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小組的研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2、對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進行科學探究的意識。
知識目標:
1、知道周圍的材料是一復雜的系統(tǒng);
2、知道周圍的物品是由材料構成的,能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二、教學準備
材料:銅片、鐵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片、木材、紙片、棉花、泡沫板等。
工具:放大鏡、砂紙、鐵釘、小電路、中性筆、水槽等。
三、教學活動過程
課前交流:上節(jié)課我們評選了積極動腦,努于探究的同學為第一批的科學小勇士,今天誰想向他們發(fā)出挑戰(zhàn),成為第二批科學小勇士?
準備好了嗎?挑戰(zhàn)正式開始![上課]
1、活動過程
首先讓我們進入挑戰(zhàn)第一關。請看關鍵詞:材料 [板書]
A、提到“材料”,你首先想到了什么?(木頭、布、塑料、紙、鐵、棉花、纖維)[也可能有的學生會說:衣服是用什么制作的?誰能幫幫他。]
B、大家談到這么多的材料,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挑戰(zhàn)要求:豐富、全面
如果你不確定,可以走到跟前去仔細觀察。把你觀察到的結果記錄在1號信封中的表格中。開始!
[各小隊尋找教室里的物品使用的材料,教師巡視指導能不能更全面地觀察到一種物品所使用的材料。]
比比看,哪個組的觀察既豐富又全面。哪個組先來?
[各小組代表輪流將填寫的記錄放放于實物投影儀上,讓全班同學都能看到,共同感受我們的周圍有如此多的材料,物品是由材料組成的。]
看來各組在隊員們的共同努力下,都順利地通過了第一關。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說不出來引導:對材料你有沒有一些新認識?]
[材料構成了物品,物品豐富了世界]
[隨機采訪一下,有助于拉近主持人和參賽選手的距離,而且還是選手抒發(fā)所獲的好機會,可能會說出教室里到處都有材料,也可能會說出許多物品是用好幾種不同材料制成的等等,無疑中讓參賽選手用自己的話對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進行小結,引導他們說說材料—物品—世界]
2、在第一關中我們了解到了身邊的物品是由許多材料構成的,它們會使我們的生活豐富起來。下面讓我們繼續(xù)進入挑戰(zhàn)第二關!準備好了嗎?
[對本輪合作能力的考驗給予提示,讓學生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
關鍵詞:特征[板書]
請打開2號信封,說說我給大家準備了什么?
[學生代表對十種不同的材料進行辨認]
要求:找找看,這些材料有哪些不同特征?
[學生作答,例:紙比較軟,放在水里容易濕。木頭比較結實。鐵片可以彎曲。][板書學生談到的特征,為下一環(huán)節(jié)指明研究方向。]
[板書:抗彎曲力、抗摩擦力、軟硬、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字跡保留度、導電性……]
小結:在第二關里,同學們找到了這么多材料的不同特征,那么對于這些不同特征,你有沒有想說的?
2、看來,大家又發(fā)現了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真是太棒了。祝賀大家,在共同的努力下,闖過了第二關,要繼續(xù)嗎?準備好了嗎?
進入挑戰(zhàn)第三關關鍵詞:研究[板書]
看到“研究”你想到了什么?
[可能會想到要確定研究主題、選擇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對象、制定研究計劃……]
你認為這節(jié)課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給學生暗示。]?
確定的研究主題?[指黑板……]
那么,請打開3號信封,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各小組確定研究主題。寫清主題,并根據需要在選擇研究工具上劃“勾”,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手中的工具。想想看,你們打算如何利用選擇的工具呢?
[學生討論,教師進行分組巡視,對于研究過集中的問題進行復選。簡單地描述研究計劃。]
提示:能說說那你想利用工具怎么做?
[初步指導如何做?]
研究主題、工具、方法都有了,那么讓我們開始觀察吧。別忘記談談重要發(fā)現和感受!
各組派代表將你們選擇的研究工具領回,研究過程中注意及時地記錄下對材料特征的發(fā)現。
請各組的代表上臺來向大家交流你們組剛才的研究成果。
[小組代表把記錄表放在實物投影展臺上,向大家介紹,主持人對觀察發(fā)現予以及時點評。鼓勵有特別發(fā)現和感悟的小組。]
小結:看來第三關都難不倒大家,現在我們要提升挑戰(zhàn)的難度了,展開最后的較量,究竟哪一組的綜合實力最強,讓我們試目以待。準備好了嗎?[參賽隊給自己鼓勁。]
4、回歸生活
請聽題:在一關中,我們談到了教室里的物品,它們?yōu)槭裁匆x擇這些材料呢?[出示第一關的記錄表]
[學生口述材料選擇的原因。例如:窗戶選擇塑鋼是因為它堅固、耐用而且防水,美觀。玻璃是透明的。]
在今天的挑戰(zhàn)活動中,每位同學都在自己的努力和小組的合作中,勇敢的闖過了最后一關,可是我沒有準備那么多的勇士標志,大家的出色表現可讓我犯了難,這樣吧,把標志授予各勇士小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仍舊能像今天一樣,個個成為科學小勇士!
5、拓展活動
在生活中,還在許多的物品,它們是如何使用這些材料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需要大家繼續(xù)去研究,相信只要大家生活中“挑戰(zhàn)”無處不在。
注:實驗記錄表(略)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科學與藝術的相同點;理解內容;品味本文精辟的語言。
2、培養(yǎng)辯證地認識事物、科學地看待問題的觀點。本文邏輯性很強。條分縷析,層次分明。
3、懂得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的,理解科學、藝術、創(chuàng)造力、真理等標志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4、學習本文以事例為主,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分析清晰的論證過程,學習作者嚴謹的論述語言。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4.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近世出土的中國古代甲骨文中,留有世界上第一次發(fā)現新星的觀測記錄。新星是一種爆發(fā)變星。它本來很暗,通常不易看見,爆發(fā)后的亮度卻可在幾天到一個月的短暫期間內突然增強幾萬倍,使人誤以為是一顆“新星”,故得此誤稱并沿用至今。在一片于公元前13世紀的某一天刻寫的甲骨文中,記載著位于心宿二附近的一次新星爆發(fā)。在這片甲骨文中,說到“新大星”時,所用的甲骨文“新”字中,包含著一個箭頭,指向一個很奇怪的方向。這個古老生動、藝術形象的象形文字強調了科學發(fā)現的創(chuàng)新性,顯示了科學發(fā)現和藝術表達的一致性。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題目解說:本文選自《散文》20xx年第5期。這篇序文是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為《科學與藝術》一書所寫。江同志為該書題寫了書名。
2、作者: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 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20xx上?茖W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問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fā)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的闡述。
3、寫作背景:1994年,李政道同國畫大師黃胄先生一起組織“藝術與科學”研討會,有許多藝術家和科學家都參加了這個會。此前好幾年,李政道已同李可染、吳作人、吳冠中、袁運甫、常莎娜、魯曉波等著名畫家合作,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科學國畫”。
4、學習生字:
皆(iē) 嬋娟(chán) 結晶(īng) 奠定(diàn)
5、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三、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科學與藝術是意識形態(tài)相對的兩大門類,作者論述藝術與科學的兩大相同點,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圍繞這個中心,作者進行了具體的論證。
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笨茖W與藝術是意識形態(tài)相對的兩大門類,作者慧眼獨具地談到了藝術與科學的兩大相同點:“共同的基礎”—“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追求的目標”—“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2-10段)緊承上文,對中心論點加以具體論證?梢苑譃閮蓪樱
1. (2-6段)談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強調藝術的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他指出,只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人們深藏在內心的情感,并用李白和蘇軾兩個不同時代的詩人詠月的詩句及莎士比亞作品加以佐證,說明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作品其生命力可以穿越時空,可以喚起不同時代的人們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的、對外部世界既已存在的內心情感。作者指出,這種“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讓人們明白,藝術創(chuàng)造力雖不是人人都有,但有創(chuàng)新的藝術珍品超過時空限制的美好的情感表現,接受者欣賞者多能產生共鳴,而且喚起的反響越強烈越普遍,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表現這種情感的藝術就越優(yōu)秀,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 (7-10段)談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指出,就像“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一樣,科學家運用人類的智慧,創(chuàng)造性地將自然界的現象通過“新的準確的抽象”,“結晶”為自然定律,強調了人對于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接著指出,“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說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fā)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并且列舉了“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和“普朗克在1900年發(fā)現的黑體輻射公式”等事例,說明科學原理雖然艱深,少有常人能夠理解,但科學原理的應用則普遍進人每一個人的生活。對于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得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三部分(11-12段)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異同。
11段,作者首先指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科學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與總結,是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的,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則是植根于整個人類的。同時作者強調,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盡管存在著差異,但也有著很強的'關聯,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段的論述。
在12段里,作者指出:藝術和科學都需要智慧,而發(fā)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并用兩個反問句強調二者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闡明“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連的”。
四、教師小結:
這篇序言論述了科學與藝術的兩個相同點: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共同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無論從事怎樣的事業(yè)都應該具備創(chuàng)造精神,要把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當做自己奮斗的目標。
五、布置作業(yè):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本源是一致的,它們都于人類的社會實踐,于人類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作為一名科學家,李政道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yè)的人,都要具備創(chuàng)造精神和提高創(chuàng)造力,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樣,我們的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大的發(fā)展。
二、品味語言:
1、“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開門見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所謂“真理的普遍性”,對藝術來說,超越時空的限制,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對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得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薄司鋸娬{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
3、“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情感”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胺错憽敝杆囆g接受者、欣賞著的共鳴和反應。
4、“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講科學的普遍性,提出分論點:原理、定律一旦被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fā)展,它本身也是不會變的。
5、“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薄髡邔⒖茖W和藝術比作一個硬幣的兩面,比喻貼切、自然,進一步強調了科學和藝術的相同性!翱茖W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是說它們的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是說它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這句話和開頭相呼應,使中心論點更突出,也使結構十分完整。
三、合作探究:
1、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為什么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確: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沒有人的創(chuàng)造力就談不上科學和藝術。所謂的“真理的普遍性”,對藝術來說超過的限制,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對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的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3、課文是如何運用例證法來論述觀點的?
明確: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本文2至4段中舉了李白的《把酒問天》和蘇軾的《水調歌頭》,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
本文第5段舉了莎士比亞的例子,說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舉了“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和“普朗克在1900年發(fā)現的黑體輻射公式”的事例來論證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4、找出點明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談談如何來理解它們。
明確:①強調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句子: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
分析:就是說,只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
、趶娬{藝術“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
分析:“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反映。
5、說說什么是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和“普遍性”?如何來理解它們。
明確:①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的句子:盡管自然現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實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是一樣的。
分析:這句話強調了人對于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
、诳茖W的普遍性的句子: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分析:這就是說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fā)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
6、找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
明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科學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個人類。
四、教師小結:
科學與藝術是意識形態(tài)相對的兩大門類,歷來論述它們不同的較多,談相同的比較少。作者獨辟蹊徑,偏要談同,而且找出兩點在本質上的相同之處進行論證,真是獨具慧眼,學識超人。
五、布置作業(yè):研討與練習二。
六、板書設計:
12、科學與藝術
論點:共同基礎,共同追求。(開門見山)
論證:藝術創(chuàng)造力與真理普遍性;科學創(chuàng)造力與普遍性。(舉例論證)
論述:普遍性相同,都需智慧、情感。(道理論證)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適量的水和相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tǒng)計表。
【教學過程】
一、分組匯報實驗中的發(fā)現:
預設:
1、(我們的種子都發(fā)芽了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準備填實驗記錄)。
2、我們的種子為什么沒發(fā)芽?(找岀原因填在實驗報告里)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組長分發(fā)實驗信息統(tǒng)計表,填好表后,由組長負責收集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分類。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預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每組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向同學匯報,認真聽取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fā)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fā)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fā)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猜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五、閱讀并記錄、
1:種子發(fā)芽的基本條件是:
1、是溫度。種子萌發(fā)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fā)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稱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fā)。
3、是充足的氧氣。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認讀本課詞語,體會重點詞語的意思。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凡是要多動手,多實踐,別盲目相信權威。
教學重難點
理解重點句,明白道理。
教學準備
教師:生字、詞語卡片,杯子,金魚
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做小實驗
教學過程
一、提問導入:
1
一次,一位科學家向幾個小朋友提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一個叫瑪利亞的小朋友發(fā)現這個問題是錯誤的。那科學家為什么要向小朋友提出這個錯誤的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討論!學習之前,我們先來和課文中的漢字娃娃打打招呼。
2
認讀生字
3
讀詞語
二、朗讀課文,感悟內容
1
齊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科學家向小朋友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
2
讀后交流
(1)科學家提出了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讀讀第一自然段。
。2)你覺得這個問題奇怪嗎?哪兒奇怪?
。3)指導讀,讀出奇怪的語氣來。
3
小朋友是怎么議論的呢?
。1)根據小朋友的發(fā)言,相機理解搶著說
。2)你還有不同的答案嗎?剛才大家都爭著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這就是課文里說的哪個詞語?議論紛紛。
(3)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
4
引讀第三段
(1)瑪利亞覺得他們都沒有說對,但又說不出什么道理來。因此,她的心里充滿了疑問,課文里第三自然段有一個詞告訴了我們?趕快去找找吧!理解滿腹疑惑
(2)媽媽怎么說?
5
瑪利亞動手實驗,發(fā)現了什么?讀第四自然段,勾畫有關的句子。
6
是這樣的嗎?我們也來做做這個實驗。
(1)
演示實驗。理解水漫出來了
(2)
這樣的結果是瑪利亞根本沒有想到的。因此,她感到又奇怪又生氣,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嗎?讀句子:哎呀,水漫出來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3)
瑪利亞這么生氣,是為什么呢?
7
第二天,瑪利亞找到那位科學家,質問他怎么可以提錯誤的問題來騙他們,科學家聽了,哈哈大笑。這是為什么?學生回答后相機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導學生讀科學家說的話。
8
瑪利亞聽了,高興地說哦,我明白了!瑪利亞明白了什么?指導讀第七自然段,讀出高興。
三、總結拓展
生活中你看到、聽到或經歷過類似的事嗎?講一講。
四、作業(yè)
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先說在請完成書上的最后一題。
板書設計:
不迷信
25
科學家的問題
動手做
科學教案 篇5
工具——人類的幫手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能具體分析某一類工具的發(fā)展過程和發(fā)展趨勢。
科學探究目標:
1、能設計一種標準對知道的工具進行分類。
2、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發(fā)現技術的發(fā)展對工具發(fā)展的影響。
3、能對某種工具在結構和功能上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或方案。
4、能根據生活或學習的某種具體需要,獨立或與其他同學合作設計一種工具。
5、能從不同的角度設計調查問卷,考察自己設計工具的市場效益。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能說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是,使用與不使用工具的體會。
2、能把調查結果與其他同學交流。
ST-SE
1、能從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說明使用工具的好處。
1、 能說明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工具的發(fā)展——結構日益復雜化、功能得到了極大加強;同時工具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技術的發(fā)展。
教學準備:
開瓶器、鉗子、剪刀、鐵絲、未打開蓋的瓶子、白紙、投影儀、繩子、布條或紙條、分類結果記錄表、不同類工具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
師:人的身體不如大象強壯,力量不如牛馬強大,牙齒不如猛虎雄獅鋒利……但人的智慧卻比其它動物高得多,人們發(fā)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發(fā)明和使用是人類能夠做許多其它動物不能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們對人類有哪些幫助?把你知道得寫下來。
每組一張白紙,小學生分組統(tǒng)計各種工具及對人類的幫助。(3分鐘)
小組代表匯報本組的統(tǒng)計結果,師把各種工具用統(tǒng)計大表展示出來,
評價并表揚優(yōu)勝小組
二、體驗工具對我們的幫助
師: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切斷鐵絲、撕開布條、觀察細小物,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同嗎?讓我們動手試一試。
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體會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的區(qū)別。
師提示:
1、注意安全
2、確保在比較過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這組變量。
生分組活動,師巡視指導。
師生交流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課上練習
所做事情 是否需要工具 所需工具的名稱
開鐵罐頭盒
冷凍食品
去遠方旅游
觀看星空
隨時了解國外
小朋友的信息
做健康檢查
師生交流答案,并說說自己選擇這一工具的原因。(從所需要的工作時間,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說一說工具能給我們帶來那些便利?)
三、給工具分類
師出示寫有各種工具的統(tǒng)計大表
師:工具有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樣。例如望遠鏡能幫助我們望得更遠,飛機能幫助我們飛得更快更高,讓我們試著把這張表中的工具分分類好嗎?
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分類標準,并設計記錄表
生匯報各組的分類標準,師相機指導以幫助學生確立合理的分類標準。
學生在小組內分類
交流展示分類結果,并試著說明理由。(不需要統(tǒng)一或唯一的答案,只要學生的標準結果有一定道理就行)
四、小結談收獲
五、布置作業(yè)
以小組為單位,就某一類工具,搜集準備一些不同時期工具的圖片或資料,了解這類工具的發(fā)展過程。
第二課時
一、工具的發(fā)展歷程
課前安排:以小組為單位,就某一類工具,搜集準備一些不同時期工具的圖片或資料,了解這類工具的發(fā)展過程。
師生交流各種工具的發(fā)展史并討論工具的發(fā)展趨勢。
師:工具的發(fā)展如此之迅速,式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以自己選的工具為例,談談技術是怎樣促進工具發(fā)展的。
師生交流
二、工具的改進
師:工具給了我們很多幫助,但生活中使用工具時總會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它們在結構和功能上有哪些優(yōu)點和不足,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說一說。
學生用用頭腦風暴的形式列舉各種工具的優(yōu)點和缺陷
鼓勵學生得質疑精神,(列舉一些科學家的發(fā)明就是從找缺點找問題開始的,引導學生向科學家學習)
生完成自己的改進方案
師生交流改進意見
三、布置作業(yè)
1、繼續(xù)完善自己的改進方案
2、市場調查,了解自己的改進工具是否受到歡迎。
科學教案 篇6
重點
月食時三天體的位置關系
難點
月食的成因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日食、月食圖片
教學器材:燈泡、小球、大球、月食成因幻燈片或掛圖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耄
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有可能出現日食的情況。今天我們來研究月食。
(講解)月相我們已經了解了,太陽光照射到月亮上,出現一半亮、一半暗,由于地球上的觀察者不同,因此月亮明亮部分的形狀也不同。月食是另一種情況,明明應該是滿月的時候,卻突然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變暗,過了一會后,才又逐漸明亮起來,這種現象的發(fā)生與日、月、地三天體的位置有關。
。▽W生活動)學生分組做教材月食成因的實驗,從燈的方向觀察,畫出小球被陰影遮掩的部分并與“月全食過程示意圖”對照。
。ń處熖釂枺襞、小球和大球,在月食中分別代表了什么星體?
。▽W生討論回答)
。ń處煟┰率嘲l(fā)生時,月亮轉到了地球的陰影中,三星體的位置關系是日——地——月。
。▽W生活動)學生觀察教材的“月食形成示意圖”,教師講述月食的類型有月偏食和月全食。教師啟發(fā)學生想象地球陰影的形狀(圓錐體形)。當月亮通過圓錐陰影的位置不同時,就會出現偏食和全食的現象。
(學生活動)根據前面的講解,同學們對教材的關于日食和月食的討論1、2、3進行思考,并說己的想法。教師講述月食發(fā)生時,可以觀察的地區(qū)比日食要大;只有在農歷的滿月時期,才能發(fā)生月食。
。▽W生活動)當堂做教材的練習第4、5題。
列表比較日食和月食。
發(fā)生時間
類型
日月地位置
可觀察范圍
日食
月食
教案點評: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體空間位置變化形成的,為了讓學生完全了解這樣的位置關系,本段落設計了多個活動;因此,將這些活動組織好是本課成功的關鍵。從前面的月相知識引出三天體彼此掩映的知識,然后通過實驗和繪圖,是學生對日食、月食有直觀的體會。最后,教師通過幾何圖形,將學生的直觀體會升華到理論高度。
【【精品】科學教案模板六篇】相關文章:
【精品】科學教案模板五篇05-07
【精品】科學教案模板集合5篇05-06
【精品】科學教案7篇05-08
【精品】科學教案范文7篇05-06
【精品】科學教案匯總五篇05-08
【精品】科學教案匯編5篇04-28
【精品】科學教案范文合集5篇05-06
【精品】中班科學教案3篇05-07
【精品】大班科學教案3篇05-07
【精品】大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四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