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登岳陽樓其一教學設計

        時間:2021-12-01 17:31:2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登岳陽樓(其一)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岳陽樓(其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登岳陽樓(其一)教學設計

          一、教案設計理念:

          從20xx年開始,廣州市已經(jīng)連續(xù)兩年的中考古詩鑒賞題都涉及到課后的十首自讀的古詩?梢,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閱讀、鑒賞已經(jīng)具有向課外轉(zhuǎn)移的趨勢。

          古詩本來就是教學上的難點,再加上課外古詩也要考,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都很犯難:如果一課一課講,沒有時間,而且學生死記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講,學生無法落實知識點,讀不懂,自然無法得分。在反復地教學探索中,我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與其吃力不討好地一課一課教,不如教會學生讀懂古詩的方法,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抓手”,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堂課——通過一首課內(nèi)古詩的講授,概括出讀登臨類素材古詩的基本方法,從“初讀,把握基調(diào)”到“再讀,賞景悟境”,“三讀,探究主旨”,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緊扣,共同指向“讀懂”的目標,為下一階段“鑒賞”奠定基礎(chǔ)。在課堂設計中,我還安排了拓展運用的環(huán)節(jié)。通過類似題材的課外登臨詩歌的閱讀,學生運用歸納的方法自行解讀、學習,實現(xiàn)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這堂課的內(nèi)容充實,能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化繁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學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陽樓(其一)》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詩四首》中的一首詩。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陳以義,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在經(jīng)歷靖康之難后,他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開始效仿老杜,將個人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相結(jié)合,寫下了系列膾炙人口的愛國詩篇。

          這首詩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懷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臨類詩歌創(chuàng)作。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讀詩的感性基礎(chǔ),能通過朗讀,找字眼感受到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基本把握詩意。而且從7年級開始通過課內(nèi)外的詩歌學習,學生也具備詩歌解讀的基本方法,但是這些方法欠缺系統(tǒng)化,缺乏對登臨類主題的詩歌進行整理歸納。

          四、教學目標:

          以《登岳陽樓(其一)》為例,教會學生閱讀登臨類詩歌的方法,并能運用方法自主解讀同題材的詩歌。

          五、教學重點:

          1、掌握詩歌的解讀方法,能自行解讀詩歌。

          2、引導學生領(lǐng)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

          六、教學難點:

          1、結(jié)合時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較陳與義和杜甫詩歌的特點

          七、教學流程

          (一)導入:

          在這個單元,我們通過文本和古代文人賢達一同領(lǐng)略祖國的名山大川,在優(yōu)美風光中,體會文人詩情。這一站,我們一同與他們登高遠眺。

          登高這個傳統(tǒng)自古就有,“高”寓意著國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經(jīng)深深扎根到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古人有句話說得好“登高則可遠望,望遠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臨這個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登臨詩(展示PPT),今天我們以陳與義的《登岳陽樓》為例,共同解讀登臨類詩歌。

         。ǘ┰姼枥首x,把握詩意

          1、朗讀《登岳陽樓(其一)》(落實常識: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

          2、整體感知:感情基調(diào)——悲

          1)從何處感受到悲情?——老木滄波無限悲(悲是全詩的“詩眼”)

          板書:方法一抓詩眼定基調(diào)

          2)再次朗讀全詩的結(jié)尾句,體會情感的抒發(fā)

          3、梳理詩意,體會意境

          1)登臨何處何時?——岳陽樓(洞庭之東、長江西面)黃昏(夕陽、湖山欲暮時)秋天(風霜)

          2)目見何景何物?——簾旌(近景)夕陽(遠景)老木滄波

          3)生發(fā)何感何思?——吳蜀橫分地(聯(lián)想到三國吳蜀在此爭奪荊州,駐扎岳陽,此地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年多難(漂泊多難的三年,聯(lián)系到自己的經(jīng)歷)補充:憑危——危是高處,高樓的意思,《山市》“惟危樓一座”感:無限悲

          板書:方法二理詩意悟詩情

          4)這些內(nèi)容和詩歌抒發(fā)的悲情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

          A、時間、地點——觸動——悲情

          B、景物(環(huán)境)——烘托——悲情(簾旌不動夕陽遲渲染了冷清的氛圍)C、聯(lián)想——誘發(fā)——悲情(萬里遠游,三年磨難)

          D、意象——表現(xiàn)——悲情(風霜:雙關(guān);老木:作者自喻)

          板書: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論世

          指導:可以從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見、所思中尋找線索

          知人:陳以義——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經(jīng)歷了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從萬里來游(從北方逃難來到南方)三年多難(歷經(jīng)喪亂)

          論世:北宋滅亡,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國家內(nèi)憂外患,岌岌可危

          結(jié)論——作者抒發(fā)的是國家滅亡的悲憤,自身經(jīng)歷的感傷

          板書: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運用

          這種歷經(jīng)國破家亡的悲憤和我們之前接觸過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處?——杜甫《春望》這種沉郁頓挫的風格和心系家國的精神是兩位詩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現(xiàn)出陳以義對杜甫詩風的學習。

          學生根據(jù)登臨詩的閱讀方法,自學杜甫《登樓》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1)登臨何處何時——岳陽樓

          2)目見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壯闊的氣勢)

          生發(fā)何感何思——思:國家內(nèi)憂外患(國)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親人音訊全無(己)

          3)為何生發(fā)此感?——知人論世:杜甫,愛國詩人,憂國憂民唐代,經(jīng)歷過安史之亂后,由盛及衰,國力下降,內(nèi)憂外患

          4)主旨:抒發(fā)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自己身世際遇的感傷,對親人的思念

          5)比較兩首詩歌主旨上的異同

          6、探究登臨的文化內(nèi)涵為什么生發(fā)此感?

          ——沈約“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孔子家語“登高望下,使人心悲!1)登高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2)登高吊古(《登幽州臺歌》);3)重陽節(jié)登高(《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4)登高抒壯志(如《望岳》)

          5、萬里江山盡收眼底,無限情思涌上心頭,按照今天學習的方法,歸納已學過的登高的作品的主旨

          《觀滄海》、《望岳》、《黃鶴樓》、《登飛來峰》

          八、板書設計:

          何時何處——岳陽樓秋天黃昏(觸動)——悲

          何景何物——簾旌不動夕陽遲(烘托)——悲

          何感何思——萬里磨難(誘發(fā))——悲

          老木滄波(表達)——悲

        【登岳陽樓(其一)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1.杜甫詩《登岳陽樓》教學設計范文

        2.杜甫:《登岳陽樓》

        3.《望岳》其一 教學設計

        4.高一語文《登岳陽樓》教案設計

        5.《登岳陽樓》優(yōu)秀說課稿

        6.杜甫《登岳陽樓》教案

        7.杜甫《登岳陽樓》鑒賞

        8.歸園田居(其一)教學設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