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的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學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的教學設計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語文教育的本質,了解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所在,了解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找準整合點,才能充分運用信息資源上出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實現教學最優(yōu)化。
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語文課中的運用,我們現在還處于初級階段,實施過程中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應該如何減少教師對于多媒體課件的過度依賴;如何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回歸“語文味”,而不是“技術味”;如何才能在網絡環(huán)境教學當中真正發(fā)揮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讓他們成為形式上的“參與者”,實質上的“旁觀者”等等。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這需要我們首先從思想上切實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一切以學生的需要為根本出發(fā)點,讓技術為人服務,而不是讓人被技術牽著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語文教學的具體過程中,從情境設置、突破重難點、學練結合、拓展延伸等環(huán)節(jié)上尋找兩者的最佳整合點,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任何時候都應為了語文課的教學而進行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應該是為了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而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是否使用信息技術應是有目的的,它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組織需要。
1、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是要將信息技術看作是進行語文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它主要在語文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要達到“整合”的目標,老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了解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結合技術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首先要清楚課程教學的目的'、需求,以及信息技術的自身特點,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這堂課的學習效果,能使學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能做到卻效果不佳的學習任務,然后才能決定用整合模式進行教學。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如:2000人教版試用修訂本第二冊的一篇課文——《敬畏生命》,寫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見到樹不斷飄送白色纖維——種子的情景,及由此洞察到的生命的來之不易和為了延續(xù)生命所做出的無私的奉獻。課文的主題是歌頌生命的,而題目“敬畏生命”這個概念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這樣表達的用意,體會“敬畏生命”的含義,我就采用了生物學科,思想品德學科中有關生命知識的內容進行了多學科的整合教學,并用信息技術制作成了一個以《敬畏生命》為主題的個人網站,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進入網站學習,這樣就很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的。
2、信息技術應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認知工具。
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課上的具體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在學習中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并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如,在網絡課《敬畏生命》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生命的投資是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這個學習難點,設計需要學生上網查看人的生命形成的過程。這不僅能解決本文的學習難點,也從生物學角度讓學生自己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
在本課教學設計的“拓展”部分,為了讓學生知道自己應“敬畏生命”,需要讓學生上網查看一些有關學生**的新聞材料,看后,讓學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簡潔的話輸入自己的感想——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生命,方便大家討論。這兩部分內容,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就無法更快、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內容。
3、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要求,和其他課程整合一樣: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yǎng)能力上,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如,在《敬畏生命》一課中,我設計的學習目標如下:首先是語文知識和能力方面。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況,思考并討論寫作思路,再對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點撥,討論對這些語句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在多學科整合方面。借助互聯網上生物學科中有關生命形成的內容,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生命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聯系互聯網上一些學生**的新聞資料,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珍視生命、熱愛生命。再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網上獲取知識信息的意識。這樣的設計,不但讓學生學到了語文課知識,也有了上網查尋語文方面的知識信息的意識。更有了網上也可獲取其它知識信息的意識。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4、“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
新型的教學模式,均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所以,我設計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課,都是教師進行引導、點撥,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這樣,教學過程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探究、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過程。如:《秋魂》(初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十四課)的教學設計中,利用多媒體,將秋天的肅殺、凄涼及文中所描寫、歌頌的“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均用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從視覺角度去體會作者筆下秋之美,再適當配以舒緩的音樂——鋼琴曲《秋日私語》,讓學生朗讀這篇散文詩,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只需在欣賞和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啟發(fā)學生理解文中的“秋魂”,再引導學生學會詮釋自己心目中的“秋魂”,甚至是“春魂”、“夏魂”,乃至“冬魂”。
5、個別化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和諧統(tǒng)一。
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一位學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fā)展,要求人們具有協(xié)同工作的精神。
同樣,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級認知場合(例如復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并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xié)作完成任務。而網絡環(huán)境正為這種協(xié)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如,在《敬畏生命》一課中,關于作者的情況,我先展示網上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快速閱讀,并抓住主要信息點,再讓學生在留言板上輸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關鍵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后,學生討論誰輸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后,教師點評。
學習完課文內容后,我又讓學生上網查看一些學生**的新聞材料;一段時間后,教師讓學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簡潔的話輸入自己看后的感想,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生命。教師進行聯網讓學生開展討論。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去思考,并得出該如何對待生命的結論。這種討論正是協(xié)作式的學習。這樣的協(xié)作學習不但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得出應掌握的關鍵內容。又能了解、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識。
【中學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的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和應用的原則03-05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教學設計04-18
淺談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報告(教學論文)12-06
多媒體課件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范文03-17
探討PPT課件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04-20
案例教學法在中專教育學教學中的應用08-24
關于課件制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03-20
音像資料在俄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論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