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的運動》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物體的運動》單元的第四課。
其教學目標主要為:
△過程與方法
對問題能夠提出自身的假設,并能夠搜集數(shù)據(jù)來驗證自身的假設。
△知識與技能
1.能夠自身動手做一個擺。
2、進一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3、知道影響擺快慢的因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意識到搜集證據(jù)、驗證假設的重要性。
2、體驗到對待科學研究要持嚴謹?shù)膽B(tài)度。
為達到以上目標,我認為讓同學充沛行使探究的權利非常重要。為此,在進行整個說課稿時,我注意掌握了以下兩個原則:
一、降低難度,引導同學主動探究
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有許多,一般教材都把擺角的大小、擺錘的輕重、擺線的長短這三項作為研究對象。雖然降低為只有三個變化因素,但對四年級的小同學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要想研究其中的一個因素,必需控制好另外兩個因素。于是我在一開始就創(chuàng)設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同學發(fā)現(xiàn)擺的快慢實際與擺角大小無關,從而減少了一個因素。剩下的兩個因素,同學只要控制好其中一個條件,這樣制定計劃、收集數(shù)據(jù)的難度就大大的降低了,從而增強了同學探究的信心,為同學充沛參與探究發(fā)明了積極的條件。
二、打破思維定勢,激發(fā)同學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在研究完擺的影響因素之后,我想增加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同學設計一個10秒鐘擺動5次的擺。其目的不只僅是讓同學對前面所得結論靈活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它打破同學的思維定勢,讓同學意識到實踐出真知。在引導時,我計劃剛開始把擺線縮短一半,讓同學猜想擺動次數(shù),同學頭腦中的思維定勢是擺動次數(shù)增加一倍。但實驗過后,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想法錯了。于是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同學有更深刻的認識,我讓同學設計一個擺動次數(shù)減半的擺。這樣的設計動身點是與一般的教學思路不同的。相信通過實驗,一定可引導同學進一步認識到擺的快慢和擺線的長短存在關系。同時,在實驗中可讓同學進一步體驗探究的樂趣和嚴謹?shù)奶骄繎B(tài)度和精神。
教學過程
一、認識擺,激發(fā)同學探究的欲望。
1、欣賞擺鐘圖片(課件出示),讓同學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擺。
2、教師出示擺(用線和裝膠卷的盒子做成,線用鐵夾子夾在鐵架臺上),引導同學了解擺的構成。
、僬勗挘豪蠋熃裉旖o大家做了一個擺,看一看,它主要有幾個局部組成?
、谥v解:擺是由兩局部組成的。
上面這局部叫做擺線,下面這局部叫做擺錘。
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讓同學學會怎樣做擺:鐵夾子可以控制擺線的長短,打開膠卷盒同學發(fā)現(xiàn)里面放的是玻璃球,玻璃球的個數(shù)是可以自身調整的,也就是玻璃球可以控制擺錘的輕重。
示范:自然松手,像這樣來回一次叫擺動一次。
在示范時,要讓同學明確兩點:擺線要拉直;手不能加力。(否則對研究擺的快慢就會發(fā)生許多干擾因素。)
(評:課堂一開始,教者就抓住同學好奇的心理,引導同學在圖片欣賞中初步感知,然后以實物進一步激發(fā)同學探究的欲望。)
二、研究擺,探究影響擺快慢的因素。
1、玩擺,引入研究問題,同時排除擺角對擺的快慢的影響。
玩之前先讓同學猜想lO秒鐘內擺動多少次?(教師計時,同學數(shù)。)
、僮鲆粋擺角較大的擺
這時同學猜想的根據(jù)則是鐘擺的啟示,對于同學的猜想,不存在誰對誰錯,而是要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
②做一個擺角較小的擺
讓同學再次猜想這次10秒鐘內擺動多少次呢?
同學的猜想可能有:
小于8次:角度小,擺動的力量就小,所以擺動次數(shù)少。
大于8次:擺動的距離短了,速度也就快了。
還是8次:直覺(不要小看直覺,有時科學發(fā)現(xiàn)就是從直覺開始的)。
對于這三種可能性,猜第一種可能性的人可能最多。
猜想之后教師演示,同學數(shù)數(shù)。當他們發(fā)現(xiàn)結果還是8次,并不和自身的想象相符的時候,他們會感到驚奇,而更多的則是考慮。這時教者提出“對于這種現(xiàn)象你們有什么想說的?有什么想問的?”
同學會發(fā)現(xiàn):擺動次數(shù)和擺角的大小沒有關系。
同學可能會問:為什么擺的速度和擺角大小沒有關系?擺的快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誰決定擺的快慢?
引入本節(jié)課研究的問題:擺的快慢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ㄔu:在探究中,教者抓住同學好玩的特點,在玩中巧妙地把教材提出的任務轉化成了同學內心需要探究的問題。同時,排除了“擺角”對擺的快慢的影響,降低了同學探究的難度。)
2、對問題進行假設
同學猜測:擺的快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同學的猜想可能有:擺錘的輕重,擺線的長短。至于擺角的大小一開始的對比實驗就把這個因素排除掉了。)
3、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
教師提問:你打算怎樣證明你的想法是對的呢?同學小組討論,討論時,讓同學明確以下幾個問題(出示課件):
實驗中改變什么?哪些堅持不變?該怎樣改變?要做多少次才干說明問題?
。▽τ趦蓚變化因素的研究,教師可以宏觀調控,讓每個組選擇一個進行研究,這樣既節(jié)省了時間,同時又合理地共享了資源。)
4、同學分組實驗
、耪n件出示實驗要求:
、俸侠矸止,1人做擺,1人計時,1人記錄,其他同學數(shù)數(shù)。
、谶厡嶒灒呑龊糜涗。
、蹖嶒灪笠黄鸱治鍪占臄(shù)據(jù),交流發(fā)現(xiàn)。
、仆瑢W實驗
。ㄔ谕瑢W實驗時,教師要注意:小組成員是否都有事可做;每次研究是否都只有一個變量;記錄是否真實;發(fā)現(xiàn)是否與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相吻合。)
5、匯報交流:怎么做的?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進行反思:和你們剛才的想法一樣嗎?
綜合兩個因素的研究,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同學發(fā)現(xiàn):
擺的快慢和擺錘的輕重沒有關系。
擺的快慢只和擺線的長短有關,擺線越長,擺動越慢;擺線越短,擺動越快。
6、小結
(評:“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對影響擺的快慢因素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而“同學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探究中同學自身作出假設,自身制定研究的計劃,在小組成員的一起努力下完成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老師只起到了一個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的作用。)
三、設計擺,深化研究。
1.猜想:假如把擺線縮短一半,10秒鐘會擺動多少次?
同學根據(jù)剛才得出的結論:擺線越短,擺動越快,很快知道這時的擺動應該比10次多,但究竟具體到多少次,同學可能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會認為擺線縮短一半,擺的次數(shù)會增加一倍。
2.教師提出“說了不算數(shù)了算”。演示:擺線縮短一半的擺lO秒鐘內擺動的次數(shù)。
同學數(shù)過之后,驚奇發(fā)現(xiàn):并沒有想象中的16次,而只有11次、12次。
3.設計擺:做一個10秒鐘內擺動4次的擺。
(1)預測:你打算用多長的'擺線?
這時同學的預測就有了一定的根據(jù)。
根據(jù)一:擺線縮短一半,擺動11-12次,要想擺動4次,擺線應比原來的兩倍還要長。
根據(jù)二:剛開始研究擺線長短是否影響擺動快慢的小組可以從自身研究得出的數(shù)據(jù)中獲得啟發(fā),他們的數(shù)據(jù)中擺動的次數(shù)有可能和4次相接近的。
(2)記錄:給你一張表格,你會記下什么?
讓同學記下擺線的長度以和擺動的次數(shù),使他們意識到前一個數(shù)據(jù)對后面的設計有啟發(fā)。
(3)同學做擺,要求同研究擺時一樣。
在同學設計的同時,老師要做的是:
觀察同學的操作是否規(guī)范,由于此時的擺線很長,教師要提醒同學注意,擺假如碰到其他物體,這次數(shù)的次數(shù)就不算了,應該從頭來做。
提醒同學考慮:剛才做的與要求相比較是快了,還是慢了。假如快了,該怎么調整;假如慢了,又該怎樣調整。
由于同學喜歡見好就收,教師要提醒同學一次偶然的勝利并不能算是勝利,要經(jīng)過多次驗證。
(4)交流:哪些小組完成任務了,用了多少次?
檢驗:是不是在10秒鐘內擺動4次?讓同學把設計的擺帶上演示臺來演示。
其他小組同學負責監(jiān)督,監(jiān)督的內容有:
擺線的長度是否和他們記錄的相符。
他們的操作是否規(guī)范(手上是否加力,放擺的同學是否和計時的同學同步進行)。
最后是不是正好4次,不多也不少。
最后對于勝利的小組給予褒揚,對于在講臺上沒有勝利的小組進行鼓勵,并引導他們進行反思:為什么在下面做勝利了,在臺上演示就沒有勝利,可能在哪些地方出了過失?鼓勵他們課后繼續(xù)嘗試。
。ㄔu: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并不是探究的最終目的,我們應該在此基礎之上不時應用,并進行進一步的探究直至發(fā)現(xiàn)的新的知識或使探究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
四、總結: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并且同學是探究的主體”,對影響擺的快慢因素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在探究中,同學自身作出假設,自身制定研究的計劃,在小組成員的一起努力下完成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而老師只起到了一個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的作用,對他們進行宏觀調控,協(xié)助他們最終完成探究任務!巴瑢W是科學探究學習的主體”在這一節(jié)課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xiàn),同學自主探究的權利得到了充沛的行使。
縱觀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注重探究,強調合作
本節(jié)課的前半局部為研究影響擺的快慢因素,依照科學探究的方法和一般思路,讓同學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驗――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表達交流,讓同學經(jīng)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在科學探究中,強調合作,先是全班合作,在兩個因素中讓每個組只選一個因素研究,教師進行宏觀調控,最后綜合大家的意見,資源共享。再者在小組研究的過程中,讓同學主動提供自身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驗合作的愉快,同時合理地分工為小組實現(xiàn)個人價值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二、抓住同學的好奇、好玩、好動、好勝來組織教學
小同學的心理有四大特點:好奇、好玩、好動、好勝,教師進行換位考慮,從同學角度動身,利用“四好”組織教學,將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一開始,教師就抓住了同學的好玩、好奇心理,創(chuàng)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同學對擺角的大小不影響擺的快慢感到很驚奇,進而發(fā)生問題。接著教者抓住同學“好玩、好動”的天性,讓同學自身動手去研究。當然,在同學動、玩的同時,有一定的任務,教師也要給予一定的指導。最后教師抓住同學好勝的心理,讓同學在有限的時問內設計一個擺,小組與小組之間便會展開一種無形的競爭,這種競爭將會激勵他們向更好的方面發(fā)展。
三、重視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
本節(jié)課里同學有多次猜想與預測,每次猜想之后教師都讓同學明確“說了不算做了算”、“猜了不算數(shù)了算”,使同學意識到“證據(jù)”的重要性,對于同學設計勝利的擺,讓他們上臺演示,其他同學負責監(jiān)督,4次多一點不算勝利,缺乏4次也不算勝利,讓他們從小形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至于“偶然的勝利并不能算是勝利”,讓他們多次驗證,知道“真理是經(jīng)得住多次驗證的”。
總之,在科學課上,只有充沛發(fā)揮同學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充沛行使探究的權利,在教師予以一定指導下自主探究,才有可能讓同學插上探究的翅膀越飛越高。
【《物體的運動》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認識物體教學設計04-16
物體分類教學設計03-23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06-14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07-22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04-25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06-14
《物體分類》教學設計01-07
認識物體教學設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