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1
1、遵循語文教學的原則。從整體—部分—整體。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看課文插圖,快速瀏覽全文,然后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來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當學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后,我再引導學生快速閱讀,邊讀邊找文中寫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麗?當學生找出北京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麗地方后,我再引導學生學習文中是怎樣來把這些美麗的地方寫具體的。最后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fā)出贊嘆: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了解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進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執(zhí)教本課時,重點引導安門廣場是北京的標志,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恢弘的氣魄。它是中華民族一路成長的'見證。集歷史氛圍與現(xiàn)代氣息于一身。孩子們都知道北京天安門的升旗儀式非常的莊嚴肅穆,但其場面到底是怎樣的?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很寬闊,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還有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可是這紀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對于這些光憑老師的解說和學生的讀悟是很難讓學生真切感受其內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資源,通過播放萬眾矚目下的天安門升旗儀式讓學生了解天安門的“莊嚴”;把天安門廣場與我們的學校作比較,讓學生感受其大;展示雄偉高大的“紀念碑”并讓學生知道其作用。讓學生對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后,再讓學生去讀文,這樣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導,學生就會飽含深情地讀出對北京的贊美與熱愛。在此后的景點學習中,我采用了放手讓學生讀悟去理解課文。這樣不拘一格,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2
《再見了,北京》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第一課時,沒有完成預設的目標。因為學生讀課文讀得很不熟,讀破句的很多,讀錯的也不少,如“舷”“佛”等。我用了兩節(jié)課的時間帶著學生讀通課文。
總結本文的確有許多詞語句子不是二年級學生能理解得了的,所以課前的預習,主要是朗讀,一定要多而扎實,否則課上難以完成任務。在這一點上,我沒有和家長溝通好,往后一定要在細節(jié)上關注,難讀課文一定要嚴格把住在家預習關。
第一課時自認為做得較好的是將《補充習題》上的'第二題放入學習中進行。奧運會的會旗是( )。北京奧運會的主會場是“( )”。奧運會場熊熊燃燒的火叫奧運( )!奥湎箩∧弧本褪菉W運會( )了。
第二課時,我備課時。多準備了些課件---鳥巢、水立方、火花四起的北京成、熊熊燃燒的奧運圣火、激動人心的領獎臺、手拉手視頻,上課時抓住了“無盡的留戀與不舍”這根情感主線,讓學生處處圍繞這個展開學習,中心突出,沖擊力強,反復的朗讀,有助于情感的推波助瀾。老師上下來比較投入,興奮。但由于課容量比較大,詞句理解難度比較大,要在一節(jié)課里完成任務一定要把握好節(jié)奏,所以不可能在一些細節(jié)上糾纏與輔導,因此在教學時就無法顧及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不可能一而三再而三地停下來品,說,只能通過讀,品,再讀,讓全班同學在基本意會的情況下學習。但我想,這樣的課文許多地方也只能意會而已,不可能說明白,也說不明白。因此,在一些詞句的理解上我覺得自己處理得還比較好。為以后的教學能借鑒。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3
課前的情境引入采用學生們都很熟悉并且喜歡的商店購物,先設置一步計算的問題,接著就是兩步計算的。兩步計算的問題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遇到過,不過他們都是寫的分步式,少部分學生通過預習知道會寫綜合式。通過學生反饋的綜合式,開始本課的重點,綜合計算式的運算順序。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知道在有乘法和加法或減法(除法和加法或減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乘法(除法)再算加(減)法,可是他們不知道這種運算叫做混合運算,之前都是教乘加或乘減運算等,所以要讓他們認識這種運算,再在以前學習的基礎上對運算順序進行講解,學習了混合運算順序之后,通過練習加以鞏固。本課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同級運算順序,只有乘法、除法或者只有加法、減法的算式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在上課中以及在課堂練習的反饋中發(fā)現(xiàn):
1、混合運算順序掌握較好,不過書寫格式不規(guī)范,這個在課堂上糾正過,不過課后依然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必要的話要一個個的糾正了。
2、同級運算雖然很簡單,但是有些學生還是會從右算起走,就我觀察來看,有些覺得右邊的計算簡單就從右邊開始。同級運算順序應該強化。
3、少部分學生會把混合運算順序和同級運算順序混淆,為了區(qū)分,我給他們打比方:加、減法是我們一年級的時候學的,我們叫1級運算,乘、除法是而你二年級學的,叫2級運算,加、減法是朋友,是一級的,乘、除法也是朋友,但是他們比加、減法更高一級,就像你們有的同學完的游戲,大怪獸的等級就比小怪獸的等級高,乘除就是大怪獸,加減就是小怪獸,級別高的就先計算,級別低的就后計算,加減、乘除是朋友所以就按我們的書寫習慣從左往右的計算。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4
教學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絕對的完美。當然對于我來說,遺憾就會更多。首先是教學中的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還設計了一個“暢想未來北京”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時間關系,不能進行;其次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篇很好的背誦積累佳作,課中應給學生充分的背誦積累時間;這樣把讀寫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親身感悟的同時,由讀到說,由說到寫,哪怕只寫一句話,讓孩子在聽、說、讀、寫中培養(yǎng)多方面的語文能力。
總之,我認為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真實、平實的課,雖然不盡完美,但一定能讓學生學有所獲。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5
平移和旋轉這節(jié)課的第一個教學目標是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而我在研讀教材中的情境圖,感到學生對于圖中的秋千和翹翹板中的運動學生易判斷成平移。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設想了模擬實物畫運動物體的運動軌跡,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兩種物體的運動是旋轉。
果然在實際教學中,孩子們對這兩種物體的運動方式產生了疑惑,其中秋千的運動方式,孩子們自己用鑰匙繩的運動自己解釋了和它同類運動形式的秋千運動,并有孩子關注到秋千是繞橫桿這個中心點運動的。這為后面孩子們理解翹翹板的運動方式作了有效的鋪墊。由于孩子們在翹翹板活動中感受到的是上下移動,所以對此運動方式很多孩子認為是平移,只有少數(shù)的'孩子認為是旋轉,并且知道是繞支撐點旋轉。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們看清楚它的運動軌跡,我用米尺當作翹翹板,在黑板上畫三角形當作支撐點,用米尺的50厘米處對齊它,模仿翹翹板的運動,用粉筆畫出它的運動軌跡。這時孩子們看到翹翹板的運動方式和運動軌跡,都清楚地明白它的運動方式應該旋轉而不是平移。
從這個小小的環(huán)節(jié),我的感受是當孩子們對某些現(xiàn)象產生錯覺時,不仿讓模擬再現(xiàn)情境,幫助他們關注現(xiàn)象仔細觀察,定會讓孩子們對錯誤的認知重新認識,這比空講要實際得多。
平移和旋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吹降默F(xiàn)象。教材從生活中的是實例引入,抽象出數(shù)學概念,最后,又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實際操作中深入理解概念,體現(xiàn)了知識形成的完整過程。
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xiàn)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于好多現(xiàn)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xiàn)象用數(shù)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
本節(jié)課我安排了七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玩一玩,比一比、分一分,學一學,說一說,做一做,幫一幫,練一練,擴展。
。ㄒ唬┩嬉煌妗兄揭婆c旋轉運動現(xiàn)象
激情導入:“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做個游戲好嗎?跟著我的口令做運動!蓖ㄟ^讓學生做運動,有意識的將學生做的運動和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物體的二種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很快的從自身的運動過度到物體的運動當中去。一下子就導入了課題。
。ǘ┍纫槐、分一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
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把生活中鮮活的題材引入到數(shù)學課堂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出示主題圖),哇,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通過教師夸張的語言將學生吸引。,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它們是怎樣在動,并讓學生動起手來比一比、分一分,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進行分類,一類旋轉,一類平移,讓學生初步感知旋轉和平移現(xiàn)象。在學生按照運動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類的過程中,經歷了觀察、對比等思維過程,再通過交流討論,對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點認識就更深刻了。學習活動建立在學生的直觀感知之上,形成了比較清晰的表象。(三)學一學——分析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的特征
(課件出示旋轉與平移的動畫)老師和學生一起說說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讓學生看課件的演示再次觀察抽象出:旋轉就是圍繞著一個點或一條軸運動。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xiàn)象的本質。
(四)說一說——判斷和例舉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
找出旋轉與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讓學生判斷一組生活中的運動現(xiàn)象是旋轉還是平移;再讓學生列舉在生活中見到的旋轉與平移現(xiàn)象,在說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對現(xiàn)象描述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例如:拉動窗簾是平移現(xiàn)象,電風扇葉子的轉動是旋轉現(xiàn)象等。還要重點引導學生注意像蕩秋千,開、關門的運動,雖然沒有做旋轉一周的運動,但是仍然是圍繞中心運動,屬于旋轉運動。從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這兩種運動現(xiàn)象的認識,體會它們的不同特征,感受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加深對數(shù)學的親近感。
。ㄎ澹┳鲆蛔
讓學生利用學具盒和自己的身體自己親自體驗旋轉與平移現(xiàn)象:做一個表示平移和旋轉的動作,實際上是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上,讓他們用獨創(chuàng)的形體語言來表示這兩種運動方式的特征,從中獲得積極的體驗,充分感受。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6
由于同年級老師十一過后要講公開課用我們班學生試講,我將此部分內容進行前置教學。
乘法的初步認識它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jié)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于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jié)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后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教材十分重視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及學生實際操作,首先通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十分喜愛的游樂園引起學生的興趣,為認識乘法作準備。接著讓學生用小棒擺各種各樣的圖案,由同數(shù)連加算式引出乘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shù)及相同加數(shù)的個數(shù),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jié)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通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以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本課。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shù),理解乘號前后兩個數(shù)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節(jié)課使我認識到: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
本節(jié)課是初次認識乘法,所以我們這節(jié)課的設計就要從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圖,根據發(fā)現(xiàn)的信息來提問題,分別從開小火車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車的有多少人及跳繩的有多少人,這些問題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來,教師板書,繼而同學們來觀察這幾個加法算式有無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數(shù)。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主要注重對孩子們語言表達上的培養(yǎng)和行為習慣上的養(yǎng)成。另外,在總結乘法算式的'過程中,利用我們之前的發(fā)現(xiàn)使學生們意識到: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計算。換句話說,只有有著相同加數(shù)的算式才可以寫成乘法算式。在學習把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的過程中,使學生們認識到如:4+4+4+4+4這5個4相加既可以寫成54也可以寫成45,因為之前老師在暑假作業(yè)上有一項要求整理背誦99乘法口訣表,有的學生知識單純的去記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讓轉換其他的加法算式為乘法算式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濫用乘法口訣的現(xiàn)象,針對這一問題,我首先向同學們解釋了何為乘法口訣:為了方便人們記憶9以內的乘法整理編排出來的一個便于記憶的口訣,他并不能代替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會分不清加數(shù)和個數(shù),比如3+3寫成乘法算式,有個別同學會寫成33,針對這一情況,我會重新讓學生去回憶并理解幾個幾相加就是幾乘幾。
這一節(jié)課是認識乘法的起始課,使學生學習并運用乘法口訣的基礎,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在平時計算過程中經常見到幾個幾相加,卻并未真正的運用過。所以,這一節(jié)課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到加法與乘法關系的一個過程,使學生加深了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學生們的掌握總體不錯。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7
聽同事講《再見了,北京!》一課,在聽課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路和設想,后來在自己的課堂中去驗證,有感而發(fā),就有了這篇反思。
一、整體輸入,拎出一條情感主線
課的開始,老師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細讀詞語,體會情感
教師把這幾個句子出示出來,其中“緩緩、漸漸、遲遲”用紅色字體顯示,學生找到并板書“深情回望”“以微笑告別北京”等詞語。
學生逐句練習朗讀背誦。習得背誦方法。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8
針對第一次的有序和有效問題,在這節(jié)課都很好地解決了,學生交流能按一定的順序,在交換位置時也不爭搶,同時因為每個活動之前都有明確的示范,因此小組活動也是有樣可依,能順利進行,特別是活動結束后在小組長的組織下能耐心地等待其他小組完成任務。其次,在練習時也暴露出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因此練習題的錯誤較高,因此鞏固練習時添加了課本中原有的“例1”,并且用這樣三個問題(你認為最容易找到誰拍的照片?你有什么困難嗎?怎么來區(qū)分“左右”呢?)幫助學生理清解題的思路,這樣在觀察熊貓時解決了 “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物體”,在例1解決“根據不同物體的面判斷觀察者的位置”,這樣的學習活動非常有效。
不足之處:
1、在處理熊貓的左右照片時還是簡單了些,當時是這樣的處理:學生指出熊貓左邊的照片時,我提問:是誰拍的?也是誰拍得?處理右邊照片也是這樣。再問:怎樣來區(qū)分左右兩張照片呢?周焱:可以把身體轉一轉。我就草草了事了,如果我讓周焱站在屏幕前,讓那些拍到左邊和右邊的學生也跟著周焱轉一轉,指出相當于自己的.哪一邊,我相信全班小朋友的印象會更深刻些,以后在沒有實物而想象力也缺乏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這樣來試一試,相信效果會不錯的。
2、在那首詩的處理上,如果這樣處理:蘇軾看到的廬山是“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二(3)班的小朋友看到的熊貓是什么各不同呢?(前后左右各不同),這樣的效果肯定比較震驚。《盲人摸象》可以這樣處理:你想對那些盲人說些什么?(小結成:大象前后左右各不同,不識大象真面目,只緣摸到一個面,觀察物體要全面。)這樣應該不錯,不過已經沒有機會試試了,可惜了!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9
線段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線段;陌生是因為線段是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shù)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
基于以上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我在教學本節(jié)課的時候,教學目標就很明確了,就是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總結來認識線段。在設計時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教學目標主要體現(xiàn)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中的主人公米奇和唐老鴨遇到的問題——“從米奇家到唐老鴨家有兩條路,走哪一條路近?”入手,讓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shù)學知識,從而體現(xiàn)數(shù)學的現(xiàn)實性,同時也增加了本節(jié)課的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找到了生活的基點和興趣的源頭。
接著,通過三個層次的教學達到教學目標。第一層次——看。通過觀察,比較一根線隨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后的樣子,引入線段,使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進而呈現(xiàn)線段的圖形,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直觀表象。第二層次——找。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線段的物體,進而讓學生明白直尺、黑板、課本的邊以及紙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線段。第三層次——折。通過讓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折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是有長短的.”。通過第二、三層次的找線段、折線段的活動,既使學生豐富了對線段的感知,又使學生進一步完善了對線段的認識。第四層次——畫。教學用直尺或其他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讓學生通過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識,通過讓學生數(shù)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引導生進行數(shù)學思考,加強對線段特征的認識。
這節(jié)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較好: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2、注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例如,在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操作:用手捏住線段的兩端,然后把線拉直,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再組織學生觀察比較,突出線段“直”的特點;接著在進一步從拉直的這線段認識線段有兩個端點,并畫出線段的圖形,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的特點。課堂上體現(xiàn)了學生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數(shù)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現(xiàn)代教育觀指出:數(shù)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并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
一堂課是由許許多多的教學細節(jié)所構成的,一堂課的成敗,往往體現(xiàn)在這些教學細節(jié)上,反思教學中的細節(jié),有助于我們提高教學水平。無論是成功的細節(jié)還是失敗的細節(jié),都能給人以啟迪,在反思細節(jié)中獲得成長。
在認識線段后我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時,有一個孩子是這樣做的:“(指著鉛筆盒的邊說)這條邊可以看成線段!庇捎谒傅你U筆盒的邊角處是弧形的,按照線段的特征線段必須是直的,顯然他所指出的線段并不準確。在這里我并沒有直接對他的操作給予評價,而是將問題拋給了其他孩子:“他指得對嗎?”下面的很多孩子都說對的。此時一個女生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指的鉛筆盒的邊是彎的,不直,不能看成線段!
此言一出,這位男同學也發(fā)現(xiàn)自己指得是有寫問題,同時大多數(shù)孩子也靜下心來重新審視第一個男同學指出的鉛筆盒的邊,的確,這條邊的兩端是彎的,把它看成線段,的確不夠準確。
這時我問“那在鉛筆盒的邊上能找到線段嗎?”這個問題出來,啟發(fā)了學生的心智,每位學生都積極的思考,尤其是剛才那位指錯的孩子。通過思考,剛才指得有誤的孩子說:“出從這里到這里可以看成線段。”(實際上他指出的是截取鉛筆盒的邊上直的那一部分)我便請他將兩只手指定格在鉛筆盒邊的直的那部分上問其他孩子:“現(xiàn)在他兩指間的部分可以看成線段了嗎?”孩子們齊答:“可以。”
我又問那又是“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因為現(xiàn)在這條邊是直的”
提問:“他的兩指就是這條線段的——?”
學生回答:“兩個端點!
這個教學細節(jié)我在課前是有所預想的,我考慮到學生在指線段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指出鉛筆盒的邊,所以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我還是有所準備的,首先在第一次學生有問題的時候并沒有單純的否定他的對與錯,而是將評價的權利讓給其他學生,我認為讓學生評價有助于讓孩子們都去反思這個孩子的答案,通過反思一個孩子的答案讓孩子們得到明確的認識,強化對線段特征的理解,這樣通過自己反思得到的認識結果要比老師評價后給予的深刻得多。同時也可以營造一個民主、公平、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xiàn)出課堂不再是一師與一生獨立對話的場所,應該是集體討論交流研究的地方。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二年級上冊北京教學反思09-23
北京教學反思01-12
《北京》教學反思01-16
北京的教學反思04-21
二年級北京教學反思10-25
二年級《北京》的教學反思10-27
二年級《北京》教學反思11-03
二年級語文北京教學反思11-18
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4-08
北京教學課堂反思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