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通用12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1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講了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下面說說上課的感受。
課文主要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周恩來初到東北從伯父口中得知中華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來闖進了租界,從租界地發(fā)生的事中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課立志。三件事之間又互有聯(lián)系,正是因為不明白中華為何不振才會驅(qū)使周恩來闖進租界,又是因為真正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才會立下如此遠大的志向。于是,決定抓住“中華不振”這條主線進行教學,七、八兩個自然段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要讓學生從這兩個自然段中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并且激起他們的.憤怒,使得他們心中能樹立起為強大祖國而讀書的愿望。
一、品文,感受“中華不振”
首先讓學生先自讀自悟,劃出寫“中華不振”的語句,再讓全班學生相互交流。引導學生找出租界景象的句子,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租界內(nèi)洋人的生活,和租界外中國百姓的困苦生活,形成對比從中體會中華不振。學習第七段,讓學生體會那位婦女的可憐及中華不振,從巡警的“不懲處洋人卻訓斥中國婦女”的做法中體會中國巡警的可悲及中華不振,從圍觀者的“拳頭和只能勸勸那個婦女”的表現(xiàn)中體會中華不振。然后抓住“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緊握拳頭、只是勸勸、哭訴、衣衫襤褸”這些詞語,通過朗讀,使租界里洋人、巡警的丑惡嘴臉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同學們也深刻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中華不振是什么意思。
二、讀寫結(jié)合,內(nèi)化感悟
體會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是讓學生體會中華如何不振的重點,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guān)鍵點。因此,首先,讓學生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然后通過多種方法反復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對帝國主義和中國巡警的憤怒,再以“同學們,假如你當時就在現(xiàn)場,親眼目睹了這樣的場面,你的內(nèi)心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進行說的訓練,進一步讓學生加深體會“中華不振”的含義。讓學生從讀到悟,由悟到說,進行語言實踐,內(nèi)化語言,深化情感。
三、拓展文本,報國立志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于“中華不振”的理解,還要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學生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感到欽佩,從而讓學生知道自已讀書是為了什么?從心底深處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才真正達到目標。課堂的最后,我也像魏校長一樣在班級里進行了提問:“請問你們?yōu)槭裁炊x書?”
生:為了幸福的生活而讀書。
生:為了夢想而讀書的。
生:為了上大學而讀書。
生:為了國家更強大而讀書。
生:為了為國家做貢獻而讀書!瑢W們心潮澎湃,熱情高漲。在種形式,既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不足之處: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如果能播放一段當年租界外中國人貧窮流浪、民不聊生的視頻,效果會更好。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2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結(jié)合學習內(nèi)容,確定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
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的過程。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么課堂上教師就應少講。按照葉圣陶先生的說法,是講學生讀不懂的'或體會不深的地方,即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擴展。由于課文內(nèi)容遠離現(xiàn)代兒童的生活時代,就需要我們花時間給學生提供相關(guān)資料,用簡短的文字延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從中了解周恩來少年立志的原因,領(lǐng)悟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課標》中提到的多讀書、讀好書的必要性。
2、結(jié)合學生認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歷史與現(xiàn)狀,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若僅限對“中華不振”的理解,僅限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欽佩,那本文的教學目的尚未達到。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努力落實,才真正達到目標。所以讓學生將課文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并通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fā)學生報國之情,在幼小的心靈中根植民族情感。
3、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提高學習能力。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的能力,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積淀,他們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結(jié)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課內(nèi)、外語文學習緊密聯(lián)系,才能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所以在本節(jié)課中設(shè)計的討論和議一議就達到了此目的。
4、通過綜合性學習,汲取營養(yǎng)。
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lián)系,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才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有助于語文素質(zhì)的整體提高。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這篇課文內(nèi)容比較散,但細讀之后,我發(fā)現(xiàn)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我就抓住這個核心線層層教學,讓每一個文字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xiàn)“中華不振”的語句詞,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但文中表現(xiàn)“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在課堂上既要落實一些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可時間是不夠的。經(jīng)過分析,我發(fā)現(xiàn)對學生來說最為直觀的語段就是第九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象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思考,變換角色,從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三、不足之處
一節(jié)課下來,我滿懷激情,學生情緒時高時低,故而在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上還做得不夠。另外,感覺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斷學生的思維。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談話導入,板書課題。有一位偉人,在他12歲的時候,曾經(jīng)思考了這樣的問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板書課題。接著理清課文層次,引導學生概括文中的3個小故事。在這3個小故事中,哪件事讓周恩來感受最深刻?課文的哪幾段寫了這件事?然后緊扣詞語,精讀感悟,體會“中華不振”,了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最后教師小結(jié),強化感悟。
讓學生們討論為什么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婦女訓斥了一通?為什么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卻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學生交流寫話或說話內(nèi)容,深化對課題的認識。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3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主要記敘了少年時代的周恩來耳聞目睹“中華不振”的兩件事后,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經(jīng)歷。文章雖是一篇老課文,但選入新教材,課文的結(jié)構(gòu)做了調(diào)整,采用了先出示結(jié)果,再追述原因的倒敘寫法。
本文安排在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二課。“關(guān)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本單元的閱讀訓練要素!鞍盐瘴恼碌闹饕獌(nèi)容”,指向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中年級的重要能力訓練點。回顧以往的教學,三年級重在“了解”,四上則重在“把握”,從“了解”到“把握”有梯度。而本冊第四單元,閱讀訓練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這是針對一件事的。本單元是針對“多件事”的故事文本,從一件事到多件事,有遞進!稙橹腥A之崛起而讀書》是作為承載此任務的第一篇課文;赝约簭脑嚱痰阶詈蟪尸F(xiàn)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對語文要素的一步步聚焦和落實的過程。
一、明確任務,注重過程
第一次和第二次試教,我沒有安排學生動筆寫,只是說一說三件事的主要內(nèi)容,自然也沒有學習結(jié)果呈現(xiàn)的環(huán)節(jié),甚至將主要內(nèi)容局限于板書:立志振興中華、聽聞中華不振、目睹中華不振,最后串聯(lián)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也只是將板書連起來說,學生沒有思考和探究的痕跡,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課堂氛圍枯燥且乏味。這種小標題式的歸納,不僅超越了四上學生的能力范圍,而且使學生的思維定勢。課后他們會運用這種方法去把握其他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由于學生沒有動筆,將近半節(jié)課時間,我花在體會“中華不振”上。借助視頻和圖文資料,帶領(lǐng)學生了解背景,繼而深刻體會,感情朗讀。可是第二課時該上什么?學生又能學到什么?很顯然,第一課時這樣的設(shè)計,完全沒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因為體會“中華不振”對學生來說沒有難度,而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動筆寫,我沒有適時糾正,課后他們依然會錯誤百出,需要我花更多時間去修正。
經(jīng)過教研組前輩們的精心指導,我再次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參,修改教學設(shè)計,這一次,我緊緊圍繞語文要素,結(jié)合“交流平臺”板塊中學習伙伴的學習提示“先弄清每件事講了什么,然后把幾件事連起來,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了”,安排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重在解決課后練習第一題“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隨堂完成課堂作業(yè)本第四大題的第二小題。參考“逆向教學”,對三件事主要內(nèi)容的把握設(shè)計了不同的教學活動,放大學生的學習活動。反思最后一次的課堂呈現(xiàn),有遺憾更有收獲,在遺憾中梳理方法、總結(jié)經(jīng)驗,對剛步入第三年教學生涯的.我而言,才是真正的“教有所獲”。
二、充分預設(shè),巧妙引導
為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在把握第一件事的主要內(nèi)容之前,我先出示篇章頁,方法先行,引導學生了解語文要素。第一件事的把握,我預設(shè)學生會將文中其他同學的回答也一一羅列出來,但是課堂上學生在寫主要內(nèi)容時,我發(fā)現(xiàn)基本上沒出現(xiàn)這個情況。反而有的學生將魏校長的問題寫了出來,有的把握了主要內(nèi)容,但是在表達上不夠清楚、簡潔。投影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通過比較,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但是學生沒有說到點上,因為預設(shè)和實際學情有差,我的引導不夠到位,模模糊糊地便忽略過去了,更沒能順勢巧妙利用板書“主要人物”“事件”相機引導學生確定“主要人物”,在歸納時將“主要人物”先行,為最后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奠定基礎(chǔ)。如果能先確定主要人物——周恩來,我想第二、三件事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在把握時也會更明確。
第二件事主要內(nèi)容的把握時,我先讓學生口頭說。我預設(shè)的是學生會關(guān)注伯父一長串的話,不知如何取舍。第一個學生回答:伯父告訴周恩來“中華不振”,周恩來難以忘懷。他提到的“難以忘懷”出乎我意料,因為在試教過程中,學生基本上能找到“疑惑不解”,我竟不知如何應對。其實,抓住這個契機,我可以順勢反問:伯父說的話這么長,你為什么只說了“中華不振”呢?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伯父說的這么多話就是圍繞一個意思——中華不振。第二個學生雖沒找到“中華不振”,卻能聰明地將伯父告訴周恩來的一連串話加以歸納,聽來倒也不顯得那么冗長。但是我想,如果有了前一個學生的鋪墊,那么第二個學生回答肯定更明確。由于備課過程中自己的預設(shè)不夠充分,對文本的解讀不夠精準,所以當預設(shè)和實際學情有沖突時,隨機引導就欠聚焦、欠明確,課堂顯得過于拖沓,學生也學得模糊。
三、聚焦重點,凸顯實效
為什么最后一個重要板塊“發(fā)現(xiàn)三件事之間的聯(lián)系,連起來說說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沒能展開教學?最大的問題在于我對三件事主要內(nèi)容的把握教學上平均用力,沒有抓住一件事重點教學。包括導入環(huán)節(jié),對于“崛起”二字的理解,學生是不明白的,那么完全可以放在課文學好后,在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入體會的基礎(chǔ)上,自然而然對這個詞語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
因為文章結(jié)構(gòu)的特殊性,倒敘結(jié)構(gòu)的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把握對學生來說挑戰(zhàn)很大,他們理不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而且串聯(lián)并不是簡單地將三件事直接連起來,一步步需要有梯度,先發(fā)現(xiàn)關(guān)系,再借助關(guān)聯(lián)詞語,在學生嘗試中適時引導、幫助他們“修剪旁枝”。所以,如果在前面的課堂環(huán)節(jié)處理上節(jié)奏能更明快些,這一塊難點的探究也可以在課堂上落實。
一次次試教便是歷練的過程,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才能得到提升。新教材的語文要素雖然非常明確,但是作為教師,如何牢牢地把握好,在課堂上充分落實,真正轉(zhuǎn)化成學生的語文能力,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學習、思考的重要課題。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4
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的教學中,我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啟發(fā)學生的潛能。
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背后的深層原因是因為中華不振。課堂上,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組織教學的。中華不振成了我解構(gòu)、重組、整合本文的一條主線。
二、抓住特寫鏡頭,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xiàn)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guān)鍵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為我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發(fā)出層層推進的情感。課堂上我指數(shù)名學生讀此語段,然后不失時機地加以追問: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聽到了什么?這個婦女的`親人可能是她的什么人?三個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導,學生打開思維的匣子,說得十分動情,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朗讀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強。
三、拓展文本,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為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火燒圓明園》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fā)報國之情。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心靈已受到強烈的震憾,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chǎn)生了共鳴。之后我創(chuàng)設(shè)情境多次讓學生激情朗讀周恩來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此時此刻,我仿佛覺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個個的少年周恩來,學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并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為什么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說得十分精彩。
結(jié)束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總體來說,這次教學能站在新課程觀的高度,本著為學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圍繞愛國立志這一主題,讓學生在文本及與文本有關(guān)的多個材料中浸潤、沉潛,引領(lǐng)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走進思想的樂園,走進智慧的王國從而構(gòu)成了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一篇含義深刻的能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的文章。
在授課前我布置了課前預習作業(yè),搜集歷史背景的資料,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等。學生在搜集資料時,會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初步了解。
不足之處:首先,在教學本課時僅局限于對“中華不振”的理解上,局限于欽佩周恩來少年讀書立志,所以并沒有完全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通過講述有關(guān)周恩來的三個小故事,讓學生直面歷史,及時進行拓展,讓學生將課本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在心中根植民族情感,但學生對于歷史內(nèi)容的理解并不深刻。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歷史背景,加強學生對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把握。最后,制作課件時,對課外內(nèi)容穿插過多,導致課本內(nèi)容較少。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師生互動與交流。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6
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授課之始,我和孩子討論了一會兒為什么而讀書的問題。結(jié)果學生的發(fā)言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說:“為了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讀書的”,有的孩子說:“為了上大學來讀書的”,也有的孩子說:“為了找好工作而讀書”。當然,也有學生說:“為了當科學家而讀書的”,引來了孩子們羨慕的目光。
我相機引導孩子要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樹立崇高的理想。“志當存高遠”,只有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理想,從小立志學習,長大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才,造福于人類,才是孩子們讀書的`真正目的。緊接著,激發(fā)孩子興趣,引導孩子走進了偉人周恩來總理的少年時代。
興趣是孩子們認真學習的動力。通過與學生的對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每個孩子的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次問答中,既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此話題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進行真實表達。相比于平時嚴肅認真的授課模式,在這種無拘無束的談話中,老師真正了解了學生的思想,才能對學生進行相應教育,也有利于日后個別教育。另一方面,這次談話也激發(fā)了學生了解主人公周恩來總理的興趣,這對孩子們閱讀文章內(nèi)容,感悟全文主旨作了很好的鋪墊。
導入的方式千變?nèi)f化,只要能真正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我們就應該積極采納,讓孩子不斷進步。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7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主要講了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靈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在設(shè)計時,我圍繞著“中華不振”,由周恩來總理從小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引出“中華不振”,又由“中華不振”帶出周恩來總理之所以立下這個宏愿的原因。
第一節(jié)課的時候,我反復的渲染,突出氣氛,通過三個為什么,一次比一次強烈的語氣來突出“中華不振”,然而,到后來卻發(fā)現(xiàn),整個課堂內(nèi)真正進入課文的只有我一個人,有些同學見我神情激昂還在下面暗自發(fā)笑。悲哀。究其原因,課外知識的匱乏,以及教育的斷層讓他們對那個年代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甚至連“中華不振”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我只好無奈的下課了。
課間,我反復地思考,因為教材所涉及的時代背景是學生不熟悉的、人物是學生感到陌生的,學生在理解時存在難度。如果他們不了解這一段歷史,不了解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不知道老百姓生活在那樣一個水深火熱的.年代有苦無處說,有冤無處申,敢怒不敢言,整個課堂沒有形成共同的感情積淀,那這樣的語文課堂就僅停留在對字詞句的表面的淺顯的理解上,并沒有達到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與溝通交流。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8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述了少年周恩來感受到中華不振的現(xiàn)實之后,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事,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感悟名人風采,激勵自我。本課教學設(shè)計計劃兩個課時,按照基礎(chǔ)與鑒賞的閱讀順序進行劃分,符合學生的學習和認知習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清思路,調(diào)整順序。
課文采用的是倒敘的手法,先描寫周恩來課堂上的表現(xiàn)再回溯他產(chǎn)生這種想法的緣由?紤]到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初步體會周恩來的回答與眾不同之后,重點進行原因分析,把原因講解透徹,再返回去引導學生重新體會周恩來課堂上的表現(xiàn),由此深化學生對其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的感受。
二、緊扣重點,多讀多悟。
本文的核心就是中華不振,因此抓住文中體現(xiàn)中華不振的相關(guān)語句,讓學生反復誦讀并合理想象,揣摩當事人的'內(nèi)心活動,作為最直接的典型事件,更需要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設(shè)身處地,從而理解周恩來立志的不凡之處。
三、介紹背景,補充知識。
課文的社會背景離現(xiàn)在比較遠,使用圖片。文字和視頻信息進行補充,可以把單薄的感受變得形象生動,有效提高學生對那段歷史的客觀認知,從而較為輕松地體會人物的心理,四聯(lián)系現(xiàn)實加以深化,本次教學不能止步于對中華不振的理解,而是要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從而對偉人的欽佩轉(zhuǎn)化為對自己的反思。因此我選擇把課文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通過談讀書目的,激發(fā)學生報效祖國的熱情。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9
在講授這一課之前,我先聽了鄭老師上的課,然后又聽了方老師上的課。鄭老師在講課時把重點放在后面,著重引導學生談學習本課后的感受以及自己的志向。聽課時我覺得學生對“中華不振”理解不太深刻,所以談感受時就缺乏對少年周恩來所處時代的感同身受,不能很好地理解少年周恩來的遠大抱負和他那顆異常堅定的報國之心。而方老師則把重點放在對“中華不振”的理解上。聽課時我覺得學生在方老師的引導下深刻理解了“中華不振”的含義,突破了難點,心靈受到了震撼,紛紛表示要為國家的富強而讀書,但談得不具體,大家異口同聲、眾說一詞,具有個性的個人志向沒有說出來。
這兩堂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讓我認識到:應該把這堂課上成愛國主義教育課。既讓學生詳細了解少年周恩來所處時代中華民族遭受的屈辱,也讓學生充分了解當今中國正在趕超歐美強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即將崛起的現(xiàn)狀。
我補充了一些資料,有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盛世唐朝對世界的`影響,有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有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慘痛歷史,也有日本帝國主義的燒殺搶掠,還有當今中國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在發(fā)展中還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最后,我說:在某些領(lǐng)域,中國依然落后英、法、美等發(fā)達國家至少70年,所以,中華民族要作為一個大國重新崛起,依然需要我們年輕的一代、在座的各位同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學生紛紛站起來表示自己的決心:我要保衛(wèi)祖國,我要為中國的國防現(xiàn)代化而讀書;我喜歡電腦,我將來要發(fā)展中國的軟件行業(yè);我想為中國的航天事業(yè)出一份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10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借著課前幾分鐘,我匆匆瀏覽了一下課文,感覺有很重的思想教育的意味,加之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學生陌生,文章篇幅又長,這樣的文章該怎么教呢?我在心里犯難:如果讓我上,我會怎么上?
正在我理不出頭緒時,洪老師自信登臺了。如癡如醉地聽著洪老師演繹的精彩課堂,不得不嘆服:不愧是名師,果然技高一籌!點抓得準,課堂語文味濃。尤其讓人稱道的是老師的點撥、渲染,如行云流水,巧奪天工,將學生的情感、思維不斷引向深入。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情景,那語言和精神同構(gòu)共生的精彩景象,那瑯瑯的讀書聲,靜默時的深深思考,抒發(fā)感想時的文字激揚,無不叫人賞心悅目。這才叫語文課堂!
細細品味,洪老師有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可謂匠心獨運,值得玩味。
一、導入,聚焦“中華不振”
課一開始,洪老師讓學生兩次讀課題:第一次,清晰而堅定地讀;第二次,鏗鏘有力地讀。在學生兩次高質(zhì)量的.讀后,洪老師很自然地抓住“中華不振”這個詞,說:“剛才,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把‘中華不振’這四個字讀得特別有力。課文中有個詞語跟‘中華不振’意思相反,你能找到嗎?”
。犨^很多課,第二課時導入時,大多是將課題齊讀一次,意思一下進入新課的學習,很少見洪老師這樣在課題上如此下功夫的,提綱挈領(lǐng)地一下子抓住了教學的切入點,準確,干脆,高效。)
二、品文,感受“中華不振”
如果說,一開始抓住“中華不振”,叫人贊嘆洪老師敏銳的課文把握能力,那么,下文洪老師讓學生感受“中華不振”的現(xiàn)實,就更見她扎實的語文教學功底了。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11
課文主要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周恩來初到東北從伯父口中得知中華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來闖進了租界,從租界地發(fā)生的事中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課立志。三件事之間又互有聯(lián)系,正是因為不明白中華為何不振才會驅(qū)使周恩來闖進租界,又是因為真正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才會立下如此遠大的志向。于是,我決定抓住“中華不振”這條主線進行教學,七、八兩個自然段是我這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要讓學生從這兩個自然段中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并且激起他們的`憤怒,使得他們心中能樹立起為強大祖國而讀書的愿望。
周恩來立志的段落,我先讓學生通過想象思考周恩來從租界回來在沉思什么,很明顯他是在想為什么中華會不振,怎樣才能振興中華等問題,同桌之間分角色朗讀校長的周恩來的對話,讓他們在讀中仔細體會周恩來立志的過程,絕不是一時沖動,而是經(jīng)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之后立下的,并且從“清晰而堅定”“鏗鏘有力”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決心很堅定,不會有絲毫動搖。周恩來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學的志向不同,通過這種對比,學生就能明白正是因為周恩來少年時期立下為祖國強大而讀書的志向,將來才能有所作為,激發(fā)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為自己定下一個學習目標。一堂課之后,我覺得對課文內(nèi)容的教學,還有重難點的把握還是都比較到位的,特別是重點七、八段的教學,讓學生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并激起了他們的憤怒之情,讓他們想為中國強大而讀書。只是中年級的訓練點我并沒有抓住,這個單元的一個訓練點就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我反復思考應在開課前讓學生就課題提出質(zhì)疑,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如此遠大志向?中華不振,是什么事情讓他真正明白中華不振,直接引入重點段,始終緊扣中華不振教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 12
語文傳承的是文化,她較歷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學更顯豐滿。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極力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啟發(fā)學生的潛能。
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靈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文章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篇幅較長,如果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逐個講下來,就會在40分鐘內(nèi)完不成教學目標。于是,我把本節(jié)課的重心放在了“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的閱讀理解上,因為這件事既是激發(fā)周恩來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的直接誘因,又能承上啟下,貫通全文。深入地體會這段話,并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對于理解他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原因是至關(guān)重要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注重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研讀,讀中體會、讀中感悟。最后,“中華不振”成為課堂上蓄積情感、掀起高潮的一個支點。
二、拓展文本,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為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fā)報國之情。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chǎn)生了共鳴。直至課的尾聲,我讓學生思考:我們又是為什么而讀書?并通過學習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的幾句話讓學生們明白祖國的未來要靠他們。
結(jié)束了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課教學中如何讓這種情感延續(xù)下去更重要。整堂課上學生帶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去朗讀、去感悟感覺還有欠缺。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10-19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05-22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08-16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優(yōu)秀03-06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15篇06-30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選20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