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用兩個課時上完了,感覺還比較好。因為這是七年級語文課文,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yǎng)學生戰(zhàn)勝困難,盡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jié)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這節(jié)課的設計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
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蘊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后,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讓學生寫下來。
在反思中,也發(fā)現有一點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些簡單化了。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2
這一過程的設計突出的特點是: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滲透情感,積極實踐“大語文”觀。開頭的歌曲導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師生的朗讀,與文章形成一個整體,加強學生的感悟。
2.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和鍛煉。
運用朗讀復述、合作探究閱讀這種方式,引導學先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內涵,再走出文本,聯系生活,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
3.問題的設計緊湊,扣住主題。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在組織教學的各個環(huán)中,要適時點撥。在第二課時探究人物的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這幾個問題緊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滲透。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既面向全體學生,又發(fā)揮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缺點:
1.復述課文時語言表達不給準確,不簡潔,不流暢。
2.對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準確。
3.由于生活閱歷和閱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會因為“我”的伙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產生“這么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這必定會削弱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3
本文是篇講讀課文,第一節(jié)課重點是復述故事情節(jié),第二節(jié)課重點是學習文章的寫法,如環(huán)境的渲染、情節(jié)的鋪墊、心理的刻畫,細節(jié)的描寫,以及全篇文章的先敘事后抒情的行文結構。
此課,本人認為在以下幾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是字詞的鞏固方面,學生在齊讀課文之后,我給了學生兩分鐘時間看文中注釋和課后“讀一讀,寫一寫”,接下來我迅速讓學生完成“同步訓練”中1、2題,搶占時間,減少學生課外做“同步訓練”的時間。二是教學生如何進行復述時,我因時因地制宜,我先傳達一個意思給班長(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長告訴學生今天第七節(jié)課下課后周寄生和通學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師組織看電影,明天、后天由老師組織文體活動,所有學生趕到星期天晚自習。),這樣學生興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復述的重要性及其要點。三是在具體復述時,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講臺當著全面學生的面復述,我而是在組內面對面復述,這樣學生參與面大大擴大,真正形成了全員動起來的局面。
在教學時本人也有點困惑,教師有時一圈又一圈的提問,我們是否可以用試題的形式來讓學生來寫,因為學生閱讀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終要體現在答題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經?吹竭@樣的學生,他們課堂上非常活躍,老師的每個問題,他們總能迎刃而解似的,結果一到考試,閱讀得分卻相當低,如何提高這類學生的閱讀分數,本人真是有點困惑。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4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地位,又注重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探究性閱讀、拓展與延伸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更是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審美觀與情感熏陶,而對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新的課程標準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學目標過程化、教學設計意向化、教學組織合作化……特別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執(zhí)教過程基本上體現了這些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我最大的收獲是找到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說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失控,如同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這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學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呢?我想到了我們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不就是課標為我們指明的方向嗎?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他們獨自或合作找出要學習的知識點與能力點是完全可能的,讓他們講出自己從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從教學實際來看,他們也的確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語文教師的確應該充分的相信學生,適當放手,讓他們在長期的磨練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不斷獲得新的成就感,這樣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那么語文教學也就不會再是我們語文教師心中永遠的痛。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5
上這一課時,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蘊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后,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讓學生寫下來。
課后我也發(fā)現本節(jié)課的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些簡單化了。
總之,今后我要多讀教學研究方面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授課的水平,做一名讓學生喜愛的好老師。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6
我個人非常喜歡《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軟弱而膽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他自認為無法穿越的狹窄拐點,是父親的智慧,引領他堅強而勇敢地順利拐彎,從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開朗的廣闊——這個叫莫頓·亨特的八歲小男孩,一直體弱有病,所以媽媽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險,有一天他在小伙伴們的激將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懸崖的巖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認為自己“絕對沒法爬下去”,堅信自己“會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絕望里,父親用平靜的語氣指導他“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謝教材的編寫者,充滿智慧的,把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冊的第一課,我想其初衷,就是為了讓剛剛步入成長階段的孩子們,學習怎樣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難,走向生命的開朗與開闊。感謝課文中的“父親”,他以一個父親的智慧,給予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財富——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讓自己膽怯的兒子,從此勇敢。其實我們也不必譴責課文中的母親——她從母愛的本意與本能出發(fā),一再告誡孩子“不要冒險”,雖然她的告誡對孩子充滿了消極性的無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個母親,不是小心翼翼的呵護孩子,生怕本來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閃失呢?因為喜歡,所以教課文的時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發(fā)出了課堂生成中的亮點與暗點。
亮點一:引導孩子朗讀第11段——“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我”的語言?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氣來讀?結果,孩子讀的非常的精彩。他們用顫音,來表達出主人公內心的恐懼。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真正用朗讀,來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點二:引導孩子朗讀第16段“父親”剛剛出場時的一段話:“下來吧,孩子,”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备赣H的口氣,是低沉的,還是響亮的?是著急的還是緩慢的?為什么?學生回答——都不是。父親的語氣,應該是平靜的。特別是“晚飯做好了”這一句看似與孩子眼下困難無關的話,更彰顯出父親其實是想用平靜的語氣,來平靜孩子恐懼的心理。就在這樣的朗讀中,學生們逐步感受到了對父親的崇拜和熱愛。作為一名教師,我希望我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愛自己的父親。惟有如此,父親的偉岸,才能夠助推他們少年歷程中的成長。
最得意的,是亮點三——我在第18段,靈機一動拋出了一個問題——“父親有足夠寬闊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讓處于危險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懷里,自己用雙臂接住兒子,那么他為什么還要讓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艱難爬下來呢?”
但是暗點,也在此時產生——有的學生回答說“父親不能讓孩子跳下來”,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這個時候,我糊涂地用了“假設離地面并不高,那么父親為什么不接住孩子”,太牽強了。其實,應該接著引導——真的是20多米嗎?這樣,可以領著學生細讀課文第8段,讓學生在爭議中弄明白課文的內容——“我”只是停留在“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的狹小巖石架”上。可惜,我當時不夠機智,沒有以這個步驟來提升學生“細讀課文”“讀細課文”的意識——課文中的“我”到底離地面幾米并不重要,但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深讀課文”的意識,卻是我工作的重點。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7
說句實話,上課前還真有那么點兒緊張。之前聽了姚老師的課,心里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生怕這堂課上不好。雖然也是把教材細細翻閱,反復斟酌之后寫下的教案,但是···呵呵,課都上完了,還說這些干嘛呀,真是的。還是說說這節(jié)課的感受吧。
莫頓·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回憶了自己兒時的一段歷險、脫險的經歷,并借此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艱難險阻,應當把大困難化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解決,這樣才能贏得最后的勝利”這樣一個人生哲理。
基于這是一篇敘事文,教學中我所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幫助學生明確記敘文的六要素,并借助這六要素指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復述課文的過程中,我又讓大家注意比較同學的“復述”和原文內容的差異,由此引入人物描寫對表現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應該還是挺流暢的,但是,課后感覺最黏糊的地方還是在人物分析這一塊。由于本課的人物描寫比較多,特別是心理描寫與神態(tài)描寫互濟較多,感覺學生的理解有些混亂,他們在分析作用的同時已經忽略了對人物描寫的分辨。而我,作為課堂的引導者,也沒有很好地幫助他們去作辨析,有力不從心之感。課后也和姚老師探討過這個問題,不過還是覺得有些茫然。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8
語文課上人聲鼎沸學生們正在熱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歡哪人物為學生佩服文中的父親的:善良、和藹、慈祥、有智慧、么危急的情況下這么冷靜的指揮的孩子克服不但讓孩子體會了的感受而且給了孩子一輩子的勇氣
甚至有學生感嘆我怎么就的父親我要兒子該多么幸運我看得差不多了正下“你不喜歡誰為?”這時名叫王寅的學生站起來說:“我最喜歡的人那四個小伙伴”我有些吃驚按人的理解那四個小伙伴應該大家批評的不但嘲笑“我”還對“我”棄之不顧同情心的人所不齒的不過我很有耐心的追問:“為?你喜歡呢?”“我喜歡勇敢敢于去爬懸崖;我喜歡目的敢于舍棄”“哦?敢于舍棄?”“老師我知道你們都會覺得那四個小孩無情無義你們會四個同情心把身體不好的‘我’扔在懸崖上老師你們有想過那四個小伙伴并要求‘我’和一起去爬懸崖也有的任務如何最快的爬過懸崖都去幫助‘我’了有全都會被困在懸崖上天黑也下來。
還有現在的社會弱肉強食誰能力誰就會被淘汰”說著說著在有一學生的不贊同的噓聲中他越說越小聲但“那你的意思的.社會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嗎?”“有必要同情弱者嗎?”“我覺得有每個人每個時候強者要大家一起進步!”“鄧小平還說讓一人先富起來呢?”“并富起來就不管別人吧!”我還要求一場辯論賽就拉開帷幕我耐心的聽著各樣的意見心里說不出的激動我喜歡這才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你一天都去管別人了你有做的事情嗎?比如街上這么多乞丐你再有錢管得嗎?你去應聘高薪職位你會不會同情別人而把位置讓給別人?在奧運會上劉翔看見那個遜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來他能得冠軍嗎?
王寅勢單力孤但一點兒也膽怯他連續(xù)幾個棘手的問題把同學問住了大家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轉向了我我在思考:“這怎樣的孩子才七年級他怎么會想得如此深沉?其實他講的事實有一應該說的客觀現實那我又該如何他呢?”我微笑著看著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對他表面上很己見但有點氣惱了我說:“我個人很佩服王寅的!他對問題有的看法而且有的深度而他善于思考生活你們也聽到了他剛才的一番話平時不動腦筋說不的!”王寅的臉上的放松了許多甚至得意的神色他極力掩藏“同學也不錯
里我也不對你們兩方的意見‘終審判決’我將兩個故事:大雁的故事說每大雁的雁隊中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受傷雁隊會有兩只健康的大雁留下來照顧它和它一起越過田野、飛過小溪對付所突發(fā)事件和面對所和危險直到它痊愈或死去個故事測驗:外國女士到了的一所學校邀請了五位小學生做實驗把五個拴著線的小球放進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們在30秒以內把手上牽著的那個小球拉拉就會被海水淹死
聽完要求以后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見他和幾個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開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見最小的那個孩子奮力一拉他的小球了5秒接著個、個、個、最大的那個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剛好那位女士激動得熱淚盈眶她連聲稱贊小孩了不起她說‘我在許多都做過實驗但孩子在命令下達后爭先恐后的往外拉結果被淹死了你們真正了實驗!你們真好樣的!’”故事剛講到這里下課鈴聲響了我給同學留了一道思考題:你知道奧運會的精神實質嗎?你如何看待競爭與合作互助?
這堂課結束很久以后我還一直在思考著這節(jié)課上的一切
感悟:語文課堂要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老師習慣了用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習慣了學生跟著我的思路走可學生活生生的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從事的職業(yè)也不會相同為總想著要“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呢?學校既然教育社會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動活潑的學生樂意的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個人潛移默化比生硬的說教不會有好的。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9
我個人非常喜歡《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軟弱而膽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他自認為無法穿越的狹窄拐點,是父親的智慧,引領他堅強而勇敢地順利拐彎,從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開朗的廣闊——這個叫莫頓·亨特的八歲小男孩,一直體弱有病,所以媽媽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險,有一天他在小伙伴們的激將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懸崖的巖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認為自己“絕對沒法爬下去”,堅信自己“會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絕望里,父親用平靜的語氣指導他“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謝教材的編寫者,充滿智慧的,把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冊的第一課,我想其初衷,就是為了讓剛剛步入成長階段的孩子們,學習怎樣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難,走向生命的開朗與開闊。
感謝課文中的“父親”,他以一個父親的智慧,給予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財富——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讓自己膽怯的兒子,從此勇敢。
其實我們也不必譴責課文中的母親——她從母愛的本意與本能出發(fā),一再告誡孩子“不要冒險”,雖然她的告誡對孩子充滿了消極性的無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個母親,不是小心翼翼的呵護孩子,生怕本來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閃失呢?
因為喜歡,所以教課文的時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發(fā)出了課堂生成中的亮點與暗點。
亮點一:
引導孩子朗讀第11段——“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我”的語言?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氣來讀?
結果,孩子讀的非常的精彩。他們用顫音,來表達出主人公內心的恐懼。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真正用朗讀,來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點二:
引導孩子朗讀第16段“父親”剛剛出場時的一段話:
“下來吧,孩子,”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
父親的口氣,是低沉的,還是響亮的?是著急的還是緩慢的?為什么?
學生回答——都不是。父親的語氣,應該是平靜的。特別是“晚飯做好了”這一句看似與孩子眼下困難無關的話,更彰顯出父親其實是想用平靜的語氣,來平靜孩子恐懼的心理。
就在這樣的朗讀中,學生們逐步感受到了對父親的崇拜和熱愛。
作為一名教師,我希望我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愛自己的父親。惟有如此,父親的偉岸,才能夠助推他們少年歷程中的成長。
最得意的,是亮點三——
我在第18段,靈機一動拋出了一個問題——“父親有足夠寬闊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讓處于危險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懷里,自己用雙臂接住兒子,那么他為什么還要讓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艱難爬下來呢?”
但是暗點,也在此時產生——
有的學生回答說“父親不能讓孩子跳下來”,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
這個時候,我糊涂地用了“假設離地面并不高,那么父親為什么不接住孩子”,太牽強了。
其實,應該接著引導——真的是20多米嗎?
這樣,可以領著學生細讀課文第8段,讓學生在爭議中弄明白課文的內容——“我”只是停留在“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的狹小巖石架”上。
可惜,我當時不夠機智,沒有以這個步驟來提升學生“細讀課文”“讀細課文”的意識——課文中的“我”到底離地面幾米并不重要,但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深讀課文”的意識,卻是我工作的重點。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0
學完了本文,我認為成功之處一是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走進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導學生探究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獲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過自己小時侯的一次遇險經歷,悟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這個經驗使他“能應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學生們能領悟這哲理,運用這哲理。因為在學習上有人是三分鐘的熱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時的努力不見成效,就泄氣了,放棄了。授課中恰恰是這個從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聯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我向同學們推薦了寓言《鐘擺的啟示》,鐘擺面對一年要擺動31536000下的任務,有了畏難情緒,但它聽從了時鐘老人的勸告,“堅持每秒鐘動一下”,最終完成了全年的任務!皥猿置棵腌妱右幌隆迸c“堅持每節(jié)課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與“堅持每一天,再堅持每一天”何其相似,這樣學生們就聯系到如何學習的問題上了,這正是我所希望的讀文本,用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
不足之處是對寫作方法的探究不夠深入。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往往是敘事完了,文章也寫完了,不能就事論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課堂上針對這一寫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談。要真正讓學生掌握,我認為還應再來個“練習”。“課文無非是例子”,它是“例題”,講方法,還應找一篇類似寫作方法的文章,做“練習”,用方法。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07-27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07-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07-27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06-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06-28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學反思06-2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06-2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02-2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06-28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學反思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