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時間:2022-09-24 18:29:57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21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21篇)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毫米是小學三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一個內(nèi)容,是在孩子們二年級認識厘米之后的又一個長度單位的認識。本節(jié)課我還是采取以往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測量建立表象,然后結合他們在生活中的實際事物對他們的認識進行檢測,進一步鞏固毫米在他們腦中的影象。

          聯(lián)系生活進行感知

          長度單位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讓學生從身邊的物體尋找“1毫米”,他們很快找到了許多。例如:指甲蓋的厚度,銀行卡的厚度,十張白紙的厚度等等,他們的眼睛真的很厲害,而且對物體的判斷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強操作實際測量

          測量在認識長度單位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可以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更加準確的認識。因此在測量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首先讓他們小組合作對所測量的物體進行估測,然后進行實際的測量,看看哪個同學估測的最接近準確的結果,而且對這些同學進行獎勵,這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他們都非常的認真和投入。不僅他們的估測能力有所見長,而且實際測量的水平也提高不少。

          存在的問題:

          1、本節(jié)課我覺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之間的合作不是很好,導致一部分同學理解的很不錯,而有一少部分同學對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還很模糊。

          2、在測量過程中我忽略了對5毫米這條刻度的強調(diào),有個別的同學把6、7、8、9毫米也數(shù)成了1、2、3、4。

          3、學生的合作時間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課堂顯的前松后緊。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毫米的認識》。在此之前,關于長度單位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米、厘米的認識。

          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測量的需要,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shù)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進而增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米和厘米學生在生活中見過,而“毫米”的知識,在學生以前的生活和學習中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因此在教學中可從從感性入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看、摸、比、找、量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1毫米的正確表象,將數(shù)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并通過對直尺的觀察,放手發(fā)動學生獨立探索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在認識毫米后,將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比如讓學生測量粉筆長度,鉛筆盒,動手畫一畫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將已有知識進行鞏固。

          雖然覺得這節(jié)課學生學得好可以,但是在練習中卻出了一定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課堂上建立的表象不具體。學生都知道一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但是卻沒有讓學生親自去摸一摸。練習的反饋情況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得還課堂與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切實圍繞學生的轉(zhuǎn)。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和厘米,這一內(nèi)容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 的表象,并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來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的長度。

          在這堂課中,教學分米這個概念時,我讓學生測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長,(大約 20厘米 )然后就直接讓學生來觀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訴學生:由于人們經(jīng)常要以10厘米作標準去估計、度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所以把10厘米換成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從而來引入其中 10厘米 就是1分米,讓學生體會到了分米產(chǎn)生的過程和必要性,再來讓學生說說剛才測量的文具盒的長和寬各是幾分米,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手來比劃一下1分米是多長,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學毫米時,我收集了電話卡、一分硬幣、鑰匙等等。通過估一估、量一量,讓學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著我就介紹了毫米,然后讓學生用毫米來測量兩枝鉛筆分別有多長,再來比一比到底是誰長誰短。讓學生感到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引入顯得十分需要,同時激起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地需求。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都能比劃出1分米、 1毫米 大約有多長,并能很快地說出1分米= 10厘米 、 1米 =10分米、 1厘米 = 10毫米。學生在頭腦中對四個長度單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長度表象,但多數(shù)學生僅僅停留在表面,遇到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物體的長度中就缺乏了解決的策略。在完成書上的第5題時,題目中數(shù)字比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個合適的單位名稱,問題還不大。但是在補充習題還有其它的練習中,由于數(shù)據(jù)變大,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練習中問題就比較多了,發(fā)現(xiàn)有一小部分學生在填寫單位名稱時錯誤百出。例如:鐵釘長 2毫米 ,課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長 23毫米 等。學生頭腦中已有了長度單位的表象,可有時和實物卻對不上號,鬧出了一些笑話。

          看來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主動思考,正確地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在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劃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學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在備課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節(jié)課我通過學生的操作來認識分米和毫米,讓學生自己多猜測、多動手、多交流,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這樣學起來比較容易。

          教學中我把舊知與新知銜接起來,充分利用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系。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了銀行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厘米的物體。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還通過比劃1米,1厘米有多長引發(fā)學生比劃1分米、1毫米的長度。還讓學生動手測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來。并告訴學生像這樣一根長10厘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長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識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節(jié)課有很多不足,在認識1厘米等于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shù),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xiàn)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shù)到了1厘米有11個小格。當時我只在語言上糾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學生上黑板數(shù)一數(shù),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勵性的評價語言還比較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1.問題設計過細、過碎,牽引的痕跡還是很明顯。

          教學中設計的問題小而具體,是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但細細思考還是覺得所設計的問題過細、過碎,有老師領著走之感,學生的思考空間較小,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構。

          在上面認識毫米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確地知道它的長度,有什么好方法嗎?只用厘米這個單位還能不能精確地表示出它的長度?那怎么辦?比厘米小的單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嗎?毫米藏在哪兒?這把尺子上怎么沒見到?如果想把毫米從這每個厘米間表示出來,你想用什么辦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間把毫米給表示出來?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嗎?通過剛才我們真正地接觸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課后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這些問題適當整合一下,拓寬學生的思考活動空間,課堂上可能會有更多的生生互動,學生可能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也可能會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建構和數(shù)學能力的提高。

          2.張弛有度,注重學習方法訓練,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的空間,幫學生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的習慣。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學習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一節(jié)課的新知,而是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并為他們提供探究的空間,激發(fā)他們探究欲望,培養(yǎng)他們獲取新知的能力,這樣就為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稱張?zhí)峁┝艘粋無比遼闊的空間,我覺得這對于學生來說才是最寶貴的。

          在教學毫米的學習時,結構清楚,先產(chǎn)生毫米的需求,再通過找1毫米,認識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過估一估,量一量,進一步深化好摸的認識,整個層次是鮮明的。在分米的設計過程上也和毫米是類似的,我思考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時調(diào)整:在毫米的認識學習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我們是如何學習毫米,說出剛才我們學習毫米使我們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說一說我們是怎樣學習的。把學習的方法交給學生,再放手由學生自己有針對性的、有目的性的進行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探究進行分米的學習,這樣可能能更好的體現(xiàn)學生學的主動,這樣達到的學習效果也許會更好。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更加堅信了教師“想明白”,學生才能“學清晰”。在“眾籌”研討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同時根據(jù)自己本班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了再次的教學預案設計,整節(jié)課下來,比較符合孩子們的實際學習情況,對于毫米的感知比較的充分。個人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以學定教,關注學習起點

          學生在三年級前已經(jīng)學習了“厘米”和“米”,對為什么要有長度單位及計量單位是一種標準比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時測量物體長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昂撩椎恼J識”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從生活經(jīng)驗上說,學生在運用學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觸到毫米。因此,以復習舊知識為導入,“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過測量,你還能想到測量的單位嗎?1厘米、10厘米有多長?身高1米多等!蓖ㄟ^這一復習環(huán)節(jié),喚醒學生的舊知,又為下面如何估計數(shù)學書的長、寬、高打下了基礎。“你還知道什么長度單位呢?”課堂中學生說“毫米”。教師繼續(xù)追問,“那你知道毫米是怎樣的一個長度單位呢?”有的學生說它是一個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但對為什么會產(chǎn)生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截然不知。因此,接下測量數(shù)學書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為毫米的產(chǎn)生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測量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們感知毫米產(chǎn)生的意義,通過測量,再次問孩子們“為什么要有毫米”時,他們的回答就變得清晰了。

          二、留足時空,關注整體參與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本節(jié)課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參與意識,也了解別人的想法,調(diào)整自己的認識,這樣有利于學生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在本課的實踐活動中,充分給予學生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的整體參與。在估測數(shù)學書封面的長、寬、厚時,一個孩子估測了數(shù)學書的長大約是15厘米,寬大約是18厘米時,沒有馬上進行否認,而是讓孩子們進行辨別,這樣的估計覺得正確嗎?孩子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的長應該比寬長,而估計的結果是長比寬短,所以肯定是錯誤的。還有孩子們用手勢一拃去測量,也發(fā)現(xiàn)這樣的估測不合適,于是進行了估測調(diào)整,使學生學會估測。再者,在感知1毫米時,讓學生先通過估測1分與1元硬幣哪個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進行測量,從而全體學生感受到了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在用手指捏住校牌的厚度再抽出校牌感知1毫米的厚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有的的學生說“手太酸了,一抽走校牌,兩個手指就粘住了!弊穯枴斑@是問什么呢?”孩子們說是因為1毫米實在是太短了,課堂效果非常好。

          三、豐富素材,凸顯知識本質(zhì)

          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生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因此在數(shù)學課堂中要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經(jīng)驗中凸顯數(shù)學本質(zhì),掌握數(shù)學知識。毫米的認識是一節(jié)概念課,學生只有利用豐富的學習素材才能建立毫米的表象。因此,本節(jié)課為學生提供的素材有30厘米長的學生尺、教師的米尺、校牌、1分、1元硬幣,現(xiàn)實生活中用毫米做單位的圖片等。在學生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時,追問“老師米尺上的1毫米與你們尺子上的1毫米一樣長嗎?”大部分學生說“不一樣長!庇谑前衙壮叩1毫米與學生尺的1毫米進行重疊測量,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它們是一樣長的。通過這一素材,體驗到了長度單位的標準性。1分與1元硬幣厚度的對比中,進一步建立1毫米長度的表象。在生活中用毫米作單位的例子中,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不停留在只認識到毫米是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單位,而且還感受到用毫米做單位是比較精確的,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廣。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學生是數(shù)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學生的發(fā)展是有差異的,因而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過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時,認識1分米后,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嗎?”學生有的說從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還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不一定是整十數(shù)的,還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還有學生總結出起點到終點的個位都是相同的,這樣剛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師再進行一個定論:也就是說,只要夠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輕輕的捏住一分錢,慢慢的抽出來!,學生說“太小了” ……,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腦中已經(jīng)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有當不是整厘米時,認識毫米就知道多幾小格就是幾毫米了”,教師理解了,適時進行點撥:“也就是能幫助我們測量更精確,對嗎?”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會閃現(xiàn)與眾不同的想法,耐心聽取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這樣才能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本節(jié)課使學生在已經(jīng)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課前已經(jīng)要求學生回家預習并做好相應學具的準備,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建立了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

          在課堂上,我從學生的回答問題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前所做的預習時,已經(jīng)知道了“毫米”這個測量物體長度的單位,但還沒有建立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所以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

          本節(jié)課,我在教學中充分讓他們“做數(shù)學”,讓學生通過觀察,估計,交流,測量等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本節(jié)課,我認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1毫米的長度時,能夠從身邊找出許多適合用毫米作單位的物體。如:作業(yè)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長度、直尺的厚度、液晶電腦顯示器的厚度、課桌面的厚度、某地區(qū)的降水量……學生由自己熟悉的學習用品到身邊較熟悉的物品的舉例,充分說明學生已經(jīng)建立了“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概念。

          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個別學生的測量還不夠準確,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毫米的認識”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的內(nèi)容,是繼二年級米和厘米的學習后引入的另一長度單位,它是以后學生學習更多長度單位的過渡,因此,學好本節(jié)課對今后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上周我上了“毫米的認識”這一節(jié)的公開教學,現(xiàn)作如下的反思。

          一、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是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而估測是測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估計的一種,它是對物體或圖形的某種屬性(長短、大小、輕重等)——量的估計。在實際生活中,對一個量的估計常常比精確計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同時,估測教學有助于兒童理解測量的特征和過程,并獲得對度量單位大小的認識。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對小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什么是估測?按我個人理解,估測就是個體根據(jù)知識經(jīng)驗,采取一定的策略,獲得物體或圖形某方面的屬性——量的近似值的過程。在教學《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時,我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操作,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奠定估測基礎。

          測量單位和實際測量是測量的兩個基本要素,其中測量單位作為大家認可的公度是測量的基礎,當然也應該是估測的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以幫助他們建立測量單位的概念,形成測量單位的表象,從而正確理解和感受測量單位的實際意義,為估測奠定扎實的基礎。比如,在要求學生估測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前,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回憶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學生很快地說出有米和厘米。可是當讓學生比劃一下,1米與1厘米分別有多長時,大部分學生都是亂比劃。此時我引導學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厘米的長度來,然后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厘米處比一比,發(fā)現(xiàn)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接著讓學生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慢慢地把左手食指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厘米。同樣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這時老師告訴同學們,我們兩手張開的長度正好是我們的身高,因此,比劃1米有多長時應該把手腕折回來一些。當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有多長后,也讓學生先量出兩張紙牌的厚度約是1毫米,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兩張紙牌的厚度,再用左手慢慢地把兩張紙牌的厚度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毫米。這樣讓全班學生都動起來,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探索、體驗,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奠定估測基礎。

          2、聯(lián)系生活,充實測量單位的表象——豐富估測參照。

          對一個量的估測,不能依靠隨意的猜測與臆斷,而應根據(jù)相關的參照物進行合理的估計與推測。參照物越豐富,參照系越完善,估測的手段越多,估測的能力也就越強。教學時,教師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生活經(jīng)驗,豐富學生的測量體驗,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能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比如:本節(jié)課我讓學生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時,我便有意地讓學生先來估測一下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厘米時?有些學生說用自己1厘米寬的食指去估,有學生提出用自己的食指去估太浪費時間了,數(shù)學書這么長,可以用自己的“一拃”長去估。這時我問,你怎么想的,我知道這樣的一拃長大約是10厘米,數(shù)學書的長比我的兩拃長長一些,因此我把數(shù)學書的長估成約25厘米。還有學生說可以用自己20厘米長的直尺去比一比,數(shù)學書的長比20厘米的直尺長一些,所以我把數(shù)學書的長估成約23厘米!笆持钢讣椎膶挕薄ⅰ耙粧長”、“20厘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成為學生估測的參照物,學生借助這些身邊實物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估測,能有效避免學生估測的盲目性和主觀性,提高估測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當然,在安排學生測量這些物體的長度時要堅持先估后測的原則,讓學生在估計中提高估測能力,在測量中修正估計精度,在估測中積累經(jīng)驗。

          二、備課中應注重備學生。

          備課是教師取得高質(zhì)量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所謂備課,實際上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設計準備工作,即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內(nèi)容做教學法上的加工和處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規(guī)劃教學活動。備好一節(jié)課,不僅需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幾個環(huán)節(jié),更要以人為本,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表現(xiàn)在備課中就是必須更多地研究學生。在備課的具體工作中,備學生是核心環(huán)節(jié),備學生的工作效果對于備課質(zhì)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現(xiàn)實狀況是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在備課活動中,備學生主要圍繞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知識現(xiàn)狀、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內(nèi)容展開的。在具體的一節(jié)課的備課時,教師首先要了解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的情況。分析出哪些是學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學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師非講不可的。這樣做有利于教師在授課中做到該講則講,不用講則少講,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復習完舊知后,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別估計數(shù)學書的長、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厘米。備課時我還以為學生幾分鐘就可以估出來,結果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估?還有的學生因為有預習的習慣,知道了毫米的概念,結果直接用厘米與毫米作單位測量出了數(shù)學書的寬與厚。后來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得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厘米長的直尺”……這些參照物去估測,結果還是花了較多的時間估測出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厘米。還有,估測完后,我便問:同學們估得準確嗎?用尺子量量看!備課時我本以為也花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成此環(huán)節(jié),結果還有許多學生不知道怎樣用尺子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特別是測量數(shù)學書的厚時,也不知道怎樣把直尺放上去測量。另外還有一部份學生不能用0刻度對準書的一端,而是用直尺的頂端對準了書的一端,這樣測量出的長度很不準確,誤差大。

          所以我又馬上在展示臺上教學生一步步來測量書的長、寬、厚。一節(jié)課上下來,我感覺自己包辦得較多,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不夠。其實我覺得當個別學生提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厘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作為估測的參照物時,應讓學生親自體驗估一估,可我卻沒有好好地利用。另外,由于課前口算及估測與測量耗時較多,到后面就沒時間認識“幾毫米”了,學生容易把5毫米這一刻度線當成厘米刻度線,還有個別學生對1毫米的小格數(shù)的不夠準確,加上學生的尺子五花八門,出自不同的廠家,質(zhì)量也不同,學生測量的方法不一樣,也導致部分測量的數(shù)據(jù)略有誤差。這些都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因此,教師的備課不只是備教材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備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各方面問題。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志趣的基礎上備課,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設計教案,才能備好課,確保課堂教學的高質(zhì)量。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內(nèi)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nèi)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shù)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發(fā)現(xiàn)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孩子能比畫出1厘米的長短,并從學生尺上找出1厘米的具體長度,此時及時引導孩子觀察尺子上的1厘米間還藏著什么秘密,孩子發(fā)現(xiàn)把1厘米的距離又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又是多長呢?就導出了1毫米,毫米是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1厘米=10毫米。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呢?孩子竭盡全力地尋找著,發(fā)現(xiàn)1元硬幣的厚度、剛長出來的指甲、身份證的厚度等差不多是1毫米。捏著硬幣厚度慢慢抽掉,體驗兩手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

          引導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0個1厘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比畫出10厘米的長度,就可以用一個新的單位來表示——分米,也就是1分米=10厘米。出示米尺,觀察了解1米=10分米=100厘米,并用兩手比畫出1米的長度。組織孩子來畫一畫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知道這些單位從高到低排列是米、分米、厘米、毫米,同時結合生活舉例它們分別適用的場合。

          請2個孩子合作,到走廊里用米尺1米1米地量出10米長的距離,分組讓孩子親自去走一走10米長的距離,假如走10次就是100米,假如走100次那就是1000米,1000米=1千米,千米是比米還要大的長度單位。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比如學校操場一圈是200米,跑5圈才是1千米,體育場一圈400米,跑2圈半就是1千米,從學校門口出發(fā)到桃?guī)X集鎮(zhèn)十字路口大約1千米等。再布置孩子回家體驗1千米,比如在家長的幫助下走一走100米要多長時間,算一算1000米走多長時間,找一找從家出發(fā)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等。

          孩子對這些常用的長度單位已建立了較清晰的表象,怎樣能熟練地應用呢?主要是記住它們間的進率。我引導孩子把它們一一請到自己的左手手指上,用右手點著左手,從大拇指起依次分別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拇指與食指間的距離相對較大,所以進率也很大是1000,其余手指間的距離看作一樣,相鄰都是10,每隔開一個手指就添一個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孩子對這樣的記憶方法比較感興趣。

          實際教學中孩子對單位的換算還是不夠熟練。強調(diào)要觀察清楚是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的改寫,還是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的改寫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利用熟記的進率去乘或除,特別是去除以進率時孩子還不會除以整十、整百或整千數(shù),那只能讓他們找?guī)讉十、幾個百或幾個千,其實就是找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的數(shù),特殊的如200000米=?千米要組織討論尋找答案的技巧。

          長度單位的教學思路影響著重量單位的學習思路,同時對以后小數(shù)的學習埋下了伏筆,也是今后指導孩子生活實踐的重要知識,因此我們老師要不斷地探究適合孩子學習的方法,盡量做到“教與學”的輕松結合。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雖然經(jīng)歷了好幾個課時的準備,但我對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情況甚是擔憂。反思自己的教學,由于受學生對長度單位的一知半解的學情的影響(開課時,為了更好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在一年級已經(jīng)學習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我設問:你們知道哪些長度單位?一石激起千層浪,每個孩子都想告訴別人他所知道的,也似乎他們對長度單位有一些認識),正因為這樣,在教學的處理中,我忽視了對認識和學習分米、毫米這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沒有了這一個前提,學生的學習只就能處在對已有的知識的一種“翻新”,而不是理解。因此對分米和毫米這兩個單位真正在腦中建立相應的表象則為比較的模糊,因此在完成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學生總是鬧笑話。比如小朋友高12(m),課桌高70(dm ),橡皮厚5(cm)……從現(xiàn)在的情況可知,學生對分米和毫米的產(chǎn)生沒有感受,導致在應用中笑話百出。對物品的長度一定要讓學生與建立起的各個長度的多少個的對比.這樣添合適的長度單位就減少了些許的出錯.

          反思教學,不能被學生特別是部分學生的表象所蒙蔽,一定撥開云霧找出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體會學習一個新知識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有孩子們主動想知道某種事物或知識,那么這個事物或知識才能在他們的心中扎下根。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

          課的開始,我通過簡單的復習,讓學生回憶已經(jīng)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明確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且用手比劃出他們的長度。這樣可以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長度的建立打下基礎。

          在教學分米時,我通過例題里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厘米,直接告訴學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這樣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覺沒有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分米的需要。接下來我通過認一認、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認一認時,我通過讓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學生對1分米的認識。新課改強調(diào)對單位實際意義的理解,所以在讓學生比劃1分米時,我通過讓學生在直尺上比劃,試估等過程讓學生反復操作以加深對1分米長度的概念。課前我沒有準備什么長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還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機的長度、兩只眼睛眼角之間的距離、粉筆、卡片、鉛筆的長度、手掌的寬度等等。關于米與分米的關系,我是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推理說的非常好,然后再讓學生在米尺上驗證。

          在教學毫米時,我是通過讓孩子估測數(shù)學書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訴孩子因為用厘米已經(jīng)不能直接準確地量出數(shù)學書的厚度,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單位——毫米。但是,這些都是我告訴孩子的,他們沒有親身體會毫米的小、短、薄,沒有產(chǎn)生學習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時,我可以讓孩子測量帶的卡的厚度,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這一長度單位,這樣孩子理解會更深刻。然后我通過一些操作讓學生感受1毫米有多長:量1分硬幣的厚度,比劃1毫米的長度,捏10張的厚度,但是我沒有讓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這節(jié)課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但是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更細致地考慮孩子的情感目標,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學,變被動為主動。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且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這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并為學習千米做準備。被借殼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就是:靈活地去處理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學層次,設計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前通過簡單回顧學過的長度單位,為學習心得長度單位做好鋪墊,在用這些長度單位過程中是學生感受到認知上的沖突,用厘米作單位不能量出數(shù)學書的厚度,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的需要和必要性。這樣引入新知識的教學,不是為給學生知識而教,而是把知識建立在他們需要的基礎上,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也是和課件觀念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與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時空,解惑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新知的學習直接導入新的長度單位分米。然后通過測量、在學生尺上只1分米、畫1分米長的線段、用手勢比劃、閉眼想1分米長的、折1分米長的紙條、進而找生活中大約是1分米的物體,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里牢固的長度觀念,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認識1分米以后,構建新舊知識,使學生明確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然后回應刀客是提出的問題,估計課桌的高讓學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比劃1毫米,說說你的感受,學生說太小了,只有一張電話卡那么厚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頭腦中已經(jīng)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在測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當不是整厘米時也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另外,被借殼我還為孩子們提供大量動手操作,組織探索的機會。學生動手亮數(shù)學課本方面的長和寬,還有厚度,亮所帶紙條和毛線的長度,以及動手畫1分米、幾毫米的線段,目的都是讓孩子們經(jīng)歷了認識分米和毫米的過程。

          三、幫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運=應用意識

          在練習設計中、我注重新舊知識的練習和發(fā)展,設計了將所學長度單位在樓梯上排隊的練習,在南郊、整理中強化對長度單位的認識,也增強了長度單位之間的練習。在掌握新知的基礎上,設計了小明的日記,讓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選擇正確的長度單位,有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感恩情懷。

          回想本節(jié)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效果也還不錯。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們的紀律意識比較弱,雖然有客人老師在聽課,又是需要大量動手的課,孩子們活躍的個個想一試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見我的課堂組織和調(diào)控方法上還需不斷努力學習。另外,這是一節(jié)概念課,內(nèi)容比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體課件用上,直觀形象的演示會讓這節(jié)課更別樣了!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4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課堂的呈現(xiàn)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jié)課讓學生經(jīng)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nèi)容向?qū)W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創(chuàng)設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教學中,我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第一位。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shù)、畫,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并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著通過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厘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松和快樂,然后在生活中找厚度大約是1毫米的物體。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測量能力。在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后,進行小組分工,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用不同的形式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或者是身體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記錄,在測量中體會了不同的長度。對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從模糊到清晰,實現(xiàn)了人

          人學習有價值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shù)學。在大量的實踐中獲取了新知,體會了測量不同的物體要用不同的單位。通過學生用手比劃、數(shù)、畫、量物體的長度,加深對毫米的認識。測量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測量能力。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內(nèi)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nèi)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shù)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發(fā)現(xiàn)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借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yǎng)。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jīng)學過了厘米和米,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guī)范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xiàn)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本節(jié)課屬于計量單位的教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于后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悅;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shù)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jié)課內(nèi)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創(chuàng)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1毫米有多長,

          首先,我先由學生拿出數(shù)學書出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結果,通過學生動手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時,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的寬、厚不是整厘米時,我就引出測量較短物體長的長度單位“毫米”,從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這樣我讓學生比劃1毫米的長短。認識了“1毫米”之后,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fā)現(xiàn)身邊“1毫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在學習完長度單位“毫米”之后,我讓學生把事先布置帶來的1角錢硬筆、公交車充值卡進行測量它們的長、寬、厚,并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長度單位“毫米”的認識。

          整節(jié)課中,我覺得成功之處就是學生對整節(jié)課所講的知識點掌握得還比較好,最后能把自己的收獲說出來!

          存在的問題:

          1.本節(jié)課我覺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之間的合作不是很好,導致部分同學的操作不是很好;

          2.學生在用手勢表示1米、1厘米、1毫米時覺得部分同學表示的不是太準確,應該還要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體驗一下。

          3.在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書和物品時部分學生表現(xiàn)的不積極,可能是因為我沒有進行更好的誘導!

          4.學生的合作時間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課堂顯得前松后緊。

          以上便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一點粗淺的想法,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專家和同仁們給予批評,指正,能為我提出寶貴意見!

          通過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shù)學教學就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他們在數(shù)學活動中的“經(jīng)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動中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的興致很濃。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7

          本節(jié)課內(nèi)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的!稊(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創(chuàng)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1毫米有多長。首先,我先由學生拿出數(shù)學書出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結果,通過學生動手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時,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的寬、厚不是整厘米時,我就引出測量較短物體長的長度單位“毫米”,從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這樣我讓學生比劃1毫米的長短。認識了“1毫米”之后,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fā)現(xiàn)身邊“1毫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在學習完長度單位“毫米”之后,我讓學生把事先布置帶來的1角錢硬筆、公交車充值卡進行測量它們的長、寬、厚,并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長度單位“毫米”的認識。

          通過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shù)學教學就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他們在數(shù)學活動中的“經(jīng)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動中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的興致很濃。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8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于今后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

          認識分米、毫米時,我創(chuàng)設編數(shù)學小故事的游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加深對該單位的認識,使學生經(jīng)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形成長度觀念,體驗學習的樂趣。

          認識千米時,這一概念比較抽象,我首先讓學生親自體驗1千米的長度有多遠,然后再在課堂交流自己的體會,以便于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通過以上教學,我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應該能夠非常熟練的運用這些長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孩子們還是問題百出:

          問題一:不能準確的填出一些物體的單位,比如:一個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還是沒有65分米有多長這個概念。

          問題二:不能正確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如:小軍跳了16分米,小麗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們的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一排,學生不知道化成統(tǒng)一單位再比較。

         。2)小麗比小軍少跳多少分米?他們不看問題里問的什么?想當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單位。

          措施:

          1、針對以上問題,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練習題,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分析,再聯(lián)系實際去想象,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2、 結合實際活用教材,讓他們回家觀察家里的一些物體,該用什么單位量出他們長度,積累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

          經(jīng)過這樣的練習,他們的運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9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教學內(nèi)容,本節(jié)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課堂中,我力求能體現(xiàn)以下幾點:

          1、讓學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產(chǎn)生的必要性。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我就從我們已經(jīng)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入手,先讓學生回顧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幣的厚度,還能用這兩個長度單位么?在學生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沖突中引出毫米,使學生產(chǎn)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又讓學生初步感受毫米與已認識的米、厘米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通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fā)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通過讓學生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從學生相對熟悉的毫米入手,通過結構化地認識毫米,遷移到分米的認識。在最初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認為學生其實已經(jīng)認識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具備了一些測量的基本芳法。這節(jié)課是否可以改變一下傳統(tǒng)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嘗試學習新的單位。教材是是先認識分米,再認識毫米。我覺得相對于分米,毫米可能學生接觸地更多,因此我從毫米入手,先認識毫米,通過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這一系列的活動,形成結構。再遷移到分米,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用結構的過程。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方式參與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經(jīng)歷對分米、毫米地初步認識。

          4、重視用手勢比劃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測能力。

          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zhì)特征的思維形式。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用手勢比劃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參照物分米管和硬幣來具體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接著經(jīng)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盡可能地準確。另外,估測能力既是生活實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義的重要手段。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劃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于他們隨時進行估測。讓學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數(shù)學書的長度、課桌的寬度目測手表、鍛帶的長度等,從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測,逐漸加大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初步培養(yǎng)估計的能力和意識。

          5、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上課過程中,思緒比較混亂。丟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顛倒了。課堂組織教學不足,學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教材不夠熟悉,教學時間把握不好。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0

          在《毫米和分米的認識》這堂課中,我創(chuàng)設了比鉛筆長短的游戲情境,用直觀簡易的教具,讓學生先看、再猜,引起爭議,最后動手操作比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通過用尺測量,使學生發(fā)現(xiàn)原有的長度單位不能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引起認知上的沖突。于是試圖找到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顯得迫在眉睫,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毫米的意義;同時激起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地渴求,教學內(nèi)容更適合學生,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在引進“分米”這個概念時,我讓學生先測量自己的鉛筆,然后由我來估計這支鉛筆的長短。由學生來檢查老師估得準不準。由于對于估測很多學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學生覺得很有挑戰(zhàn)性,學生興趣高漲。在這個游戲活動中,我意識地以10厘米為標準作手勢去進行估測,并在語言表達方面有意識地用到有關的語句:大約幾厘米、幾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估測的基本方法和語言表達方式。這又為引入分米作了鋪墊,由于人們經(jīng)常要以10厘米作標準去估計、度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所以把10厘米變成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讓學生體會到了分米產(chǎn)生的過程和必要性。

          這節(jié)課我安排了多次觀察、測量身邊物體的實踐活動,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參與意識,也可以了解別人的想法,調(diào)整自己的認識,這樣有利于學生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中豐富了自己對1分米、1毫米長度的感性認識,為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積累實踐經(jīng)驗。但在后面的練習中,學生對這些進率混淆了,看來要多練習了,畢竟學生剛學習了這些進率。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1

          《毫米、分米的認識》,在本課的教學上,做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參與數(shù)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

          1、關注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我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事物――硬幣、硬卡和手機。讓學生在用手夾或捏的動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從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

          本課中,我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中,借助視覺、觸覺等各種感官的大量活動,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教師只是起到組織者、點撥者的作用,從而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感受。讓學生測量自己喜歡的物體長度,學生非常愿意去做,學習積極性很高,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到數(shù)學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其實數(shù)學就在身邊。

          3、“動中學,樂中學,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這堂課在教學過程設計上以活動為主線把“學數(shù)學”變成了“做數(shù)學”。從學生量身高產(chǎn)生的不同單位的實際應用引出新知,到學生用厘米單位量課桌的長以及用分米單位量各種學習用具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的實際含義。老師在課堂中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在這堂課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成為了課堂的真正主人。

          4、重視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

          估測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課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讓估測活動貫穿于整個測量過程之中。在測量每一個物體的長度時,都是先估計,然后測量。學生在估測、實際測量比較、驗證的過程中強化表象,從而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毫米的認識反思教學06-29

        《毫米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6-22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1-25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7-02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1-02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9-11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6-29

        認識分米毫米教學反思06-30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6-1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