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1
目前,各中小學校都進行新課程改革實驗。在新課程理念下,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與反思,藉此,筆者想就使用新教材中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切磋。
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新教材(試用版)與原人教版有一個較大的不同之外,就是新教材在課后練習中設計了一道體驗反思類的題目。竊以為,這與編者意在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有關。同時,課后練習中的體驗反思類題目的設計,還起到課文內容的知識遷移,使課內外得以銜接,收到舉一反三之效;此舉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又使學生通過體驗反思獲得人生哲理的啟迪。其實質是“吾日三省吾身”的過程,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傷仲永》一文,課后練習設計了一道這樣的口頭作業(yè):從方仲永的事例所想到的……此題意在讓學生從方仲永雖先天聰慧,由于沒有接受后天教育,最終淪為平庸的人這一事例中,悟出道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聯(lián)系自身或周圍的人對待后天教育的態(tài)度及由此引發(fā)的后果作對比,即反思自身與世人,從方仲永汲取教訓,從中有所悟。
顯而易見,編者意圖很明朗。作為教者,首先要明曉意圖,其次使用好這類練習。如何使用好此類練習呢?筆者在此拋磚引玉,述己之見。
其一,將此類練習作為學生課余的練筆或課前三分鐘講演的題目。比如七年級下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一首詩,待學生學后,筆者要求學生寫一篇學習心得,談談生活中事與愿違,不盡人意的經歷及其當時的感受,與普希金在被流放這種人生逆境仍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作個比照,從而反思自己在逆境中困難面前種種表現(xiàn),從中悟出生活的真諦。如此作文,多是觸及靈魂的反省,往往成為日后學生考試作文中一些亮光,畢竟這些是真情實意,避免了假情矯作。同樣,課前三分鐘講演不妨讓學生談談學習心得,想必少了無病呻吟,多了靈魂深處的觸動。
其二,將此類練習代到教學設計中去,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例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寫了一件英子因賴床不起受到父親責罰的事。有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悟父愛之深沉,設計這樣一道題目:假如你曾經有這樣相似經歷,你爸爸是怎樣對待的?僅此一舉,課內課外就飛架涵橋,由此及彼,學生既體悟到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又感受到父親那份嚴厲中的關愛。
初中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2
本學期是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的第一個學期,是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一個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一個關鍵的學期。學生由小學的語文學習到適應初中語文學習的要求,要經歷大的跨度。初一年級識字不是教學的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有困難;閱讀應該是學習的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因此,本學期我在注重加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基礎上,把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倡導學生多讀書勤練筆作為教學的重點,F(xiàn)就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如下反思:
一、培養(yǎng)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從第一堂語文課開始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樹立"。
生活處處有語文"的思想,要勤于閱讀,善于讀書、讀生活,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語文學習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我要求學生堅持閱讀《讀者》等,文章內容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同時堅持寫讀書筆記,每篇讀書筆記包括三部分內容"故事概括",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讓學生自主摘抄,擴大學生的詞匯語句積累量;"點亮心燈",談自己的閱讀感悟。又教給學生圈點批注閱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會有所提高。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學生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二、培養(yǎng)學生勤練筆的習慣。
我變周記為練筆,變自定題目自主去寫為規(guī)定選題系列寫作。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記錄身邊一個細節(jié)或場景,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可長可短,然后試著寫成繪聲繪色的文章。每周的練筆都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賞析,由于是寫身邊所熟悉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很多孩子逐漸能寫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強文言文基礎知識的落實,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文言文知識量大,需要大量記誦,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想學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本學期在文言文、詩歌的教學上,著重注意了文言基礎知識的落實和朗讀背誦培養(yǎng)語感兩個方面。文言文的翻譯必須放到課堂完成,課下進行鞏固。
誦讀的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課堂上經常在指定的時間內進行背誦競賽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初中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3
語文在考試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xiàn)出種種消極心理。現(xiàn)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xiàn)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xiàn)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tài)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yè)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tài)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yè),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xiàn)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fā)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zhàn)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yǎng)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fā)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語文學習》雜志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xiàn),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
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xiàn)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xiàn)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初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tài)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fā)資料、做作業(yè)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真是“無邊作業(yè)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yè),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yè)”拋到九霄云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yōu)化心態(tài)。初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xiàn)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里的重要課文分配到 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資料,并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后,班上組織交流。最后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獲。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
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蔽蚁,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
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xiàn)代文閱讀和詩歌鑒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鑒賞復習階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學:了解詩歌的常識——鑒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關于談詩歌鑒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鑒賞也就這么回事情嘛,沒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xiàn)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鑒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并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鑒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初中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4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主體地位。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運用點撥教學,優(yōu)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兩年多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又容易被忽視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唯一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舊時代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fā)動全身,以少勝多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軌道,使學生得到美享受。
教朱自清《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老師緊扣“太陽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lián)想到春天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美,產生了明媚春光那種溫暖、欣悅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研討活動得以繼續(xù)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教學內容,憑機智點撥把學生思維引導到正確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藝術化點撥,能有目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初中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5
在推進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語文教學嚴峻問題,也敢到了自己在作為一個母語教師肩頭責任重大。于是不斷進行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大家共同交流。對自己在工作中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一、教學方法要穩(wěn)中求變
因為單一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太多變教學又讓學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規(guī)律,無“法”可依,所以教學就成了一個需要不斷思考和改進,既需要象做飯一樣要變換花樣,來引起學生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格局和習慣,讓學生覺得有規(guī)律可尋。例如每天預習,需要有一定方法和規(guī)律,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么。生字、詞語以及有關作品背景和作者資料,初次閱讀課文,是必須掌握。而有時也需要一些變化是我們需要潛心研究,例如我在教學《變色龍》時候要求學生把自己朗讀最好段落錄下來,讓學生通過讀體會人物性格和思想。
二、教學主體要調動激活
要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fā)學生智慧火花。有時我們總是為僵化課堂氣氛而很苦惱,其實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興趣不是一天可以培養(yǎng)。新課程角度來講,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而不是被動執(zhí)行者。尤其是現(xiàn)在孩子他們從小接受良好教育,聰明指數絕對超過了我們小時候,如果要是用我們來衡量他們是不行,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能力,給學生一個施展自己平臺。例如:在學習《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設想一下,這個沒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美景病人,他會怎么樣呢?同學們紛紛去說。有說,他懊悔之極,后來自殺了;有說,他也舊病復發(fā),痛苦而死;有說,他在一次次噩夢中死去了;還有說他后來遇到了一個好醫(yī)生來這個城市,于是很巧治好了他病,而他后來就用自己所有錢,買下了對面土地,把他建成了一個美麗公園……學生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師想象。
三、教學重點要突出體現(xiàn)
語文課堂要突出重點,體現(xiàn)亮點。其實新課本每單元基本有一個重點,但是每課又有各自特點。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主要是小說,《孔乙己》、《范進中舉》、《口技》、《變色龍》、《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說,而四篇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運用了對比方法,但是對比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握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既看到知識整體特征,又看到每一課特點。既要給學生知識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快樂,營造快樂語文氛圍。例如《孔乙己》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孔乙己境遇而編寫課本劇,并進行表演,或者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已經制成光盤課本劇來感受主人公悲慘命運!犊诩肌穭t可以讓班上有這方面特長同學去施展自己才能,在快樂同時了解什么是口技!蹲兩垺穭t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分角色讀,然后自己選出最佳搭檔來展示給同學們。
四、教學情感要交流醞釀
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沒有情感教育是失敗,沒有情感課堂是痛苦,讓學生能把自己喜怒哀樂,在課堂上能真情流露,與主人公共命運,與作者形成情感交流與對話,以情來陶冶學生,以情來激勵學生。情感既是教育目標,也是教育手段。比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聽了《父親》歌曲,然后讓學生談自己父親,想想父親給自己關愛。其實老師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給學生唱,或者讓有能力學生唱,這樣學生更有深刻體會。我在教學《白楊禮贊》時候,給學生唱《小白楊》,盡管唱沒有歌星好,可是學生還是覺得我們老師真行,于是就更加強了學生對老師崇拜,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
五、教學范圍要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活社會。如果就語文課本學習語文是永遠無法學習好,我們精彩課堂只是學生學習語文很小一部分,只是能應付考試,而學生能力和實踐是無法真正得到鍛煉和提高。學生語文最終是要在社會中去檢驗,所以必須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個性思考,不在要求統(tǒng)一答案,所以這就是說老師一定要把思維空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樣才真正有助于學生提高。要讓學生更多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去積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們有了自己思想才能真正積極去學習語文。
語文作為母語原本有它得天獨厚優(yōu)勢,可是現(xiàn)在卻因為教學課程而變得過分單一,使語文失去了原本應該有活力。尤其是現(xiàn)在語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是必考,所以老師們在復習時候有時會過多把經歷放在一個一個生字記憶,要求學生一個字不差把文言文背寫下來,于是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經沒有了語言影響力文章,了老師教學重點,也成了學生學習難點。學生苦不堪言。當然我們不否認古人知識廣博,也不否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輝煌文化遺產,但是不應真正讓它成為學生學習重點,我總是覺得應該是一種人文積累,而不是文字積累。古人東西再好,還是應該去更多發(fā)展現(xiàn)在理念。由于有文言文很長,學生又沒有學習興趣,所以教師不得不為了考試而逼學生去背。盡管考試時就是那么10分左右題,可是面對一分也不能少考試來說,對于關系著學生命運考試來說,總是不能忽視,所以成了一項負擔。對于優(yōu)秀學生還不是問題,對于差一點學生那簡直是如登高峰。
不過,教師也可以分層而論,讓學生體會古人語言精煉,可以讓學生去積累和欣賞自己喜歡一些詩歌和文章,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背誦課本上幾篇,幾首。
六、教學內容要開放靈活
努力建立開放語文。語文是母語原本就是學習其他科基礎,是學生將來生活重要交際手段之一。
但是長久以來,各科都是孤立進行教學,學科本位思想太嚴重了。課程過分強調知識傳承,忽視了學生知識聯(lián)系,以及科目交流和溝通,把自己封閉起來,然后說語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當然我們不否認語文考試以往存在弊端,而導致應試和素質沖突。課程過度強調統(tǒng)一,東、南、西、北、中,億萬學生同時學習統(tǒng)一內容,使課程變凝固、僵化,缺少了彈性?上彩亲罱荚嚦霈F(xiàn)了科目交融,盡管只是那么1、2分,可就是為了這一點分數老師們會苦心去經營,會努力形成一個教育整體。
有時我們生病時會因醫(yī)院科室分太細,以致有時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個科室而苦惱。其實我們教學也應該是適當有一點溝通,不要因為自己不是英語老師而不敢說一句英語,不要因為自己不是物理老師而為自己對物理知識淺薄而做解釋,其實老師應該是一個多元整體,是一個一專多能結合體。
當然不是說語文課都上不倫不類,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語文課堂要打破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實踐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讓語文課堂快樂融融,讓語文不在是學生負擔。這是每一個老師和家長心愿。
初中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6
面對課改熱潮的沖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tài),但如今,時代的發(fā)展需求,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面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么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于教學目標的要求。
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這里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于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鑒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一定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xiàn)該教學目標,而是憑借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內容關注不同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tài)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達到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直處于停滯狀態(tài),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采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tài),學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因此“探究”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本作者形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jié)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本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現(xiàn)在,沐浴第二輪繼續(xù)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應該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為自己的事業(yè),開創(chuàng)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為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初中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期末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18
新教師期末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12-28
英語教師期末教學反思(通用7篇)12-18
期末生物教學反思范文12-28
期末音樂教學反思范文12-28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01-18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01-18
語文期末教學反思(通用5篇)12-28
期末考教學反思范文12-28
期末英語教學反思范文12-28